第五十二章 复归其明
第五十二章 复归其明
1.【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2.【注解】
上章教导世人什么是玄德。世人以为道尊德贵,玄妙不可言状。世人之所以称之为玄德,以为深远而幽暗不明。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本章说的是常明,大道如同常明灯一样,照彻世间。圣人传承心灯。如果发明本心后,每个人本心都具有本明的明德,只要发明出来即可。王阳明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求。为什么只有这么一句最重要的话呢?如同禅宗一样,直指人心。本章给世人指出归途,给世人指点迷津,需要返璞归真,恢复到本有的光明。
大道生天地万物。大道无始无终,可是天地是有形的,这就有始有终了。天地始于大道。天下的一切事物,都有个可以追溯的本源。河流有源头,归于大海。我们所说的传统,传是传承的意思,统是丝线的头。如果找到了丝线的头,那么就能够找到源头了,这一堆线就不会乱了。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北方的人故乡在北方,认为北方好。南方的人故乡在南方,认为南方好。正所谓子不嫌母丑。然而我们的故乡原本是那里的吗?可能是经历了不断的迁徙,如同浮萍一样,但是暂时一段时间的稳定就会认为那里是故乡了,都忘记了最初的故乡在哪里了。世道人心也是如此,我们是否忘记了自己本心是什么摸样呢?是否把自己给弄丢了呢?人们容易找到河流的源头,不容易找到心的源头,不容易找到大道的源头,即道统。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年回归一次原点,那么我们的心是不是也是每隔一定的时间,集体回归原点呢?世界著名的预言家凯西曾经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文明的重心向东方移动。如果这个预言属实,东方的文化将熠熠生辉。前面讲天有五贼,其中有一点是贼时,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有一定的回归的规律呢?为什么两千多年前,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集中的出现了这么多觉悟的圣人呢?印度有佛陀在恒河边广度有情众生,西方有耶稣基督,阿拉伯有默罕默德等,中原有孔子、老子等,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这其中有没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呢?我们来看看天象对人间的影响。距今6000多年以前开始的金牛座时代,是人类原始社会能量积累的时代。距今4000多年以前开始的白羊座时代,古代文明盛极一时,中国的黄帝生活的年代就是白羊座刚开始的年代。距今2000多年前,双鱼座才刚开始的时候,耶稣基督降生。而今水瓶座时代刚刚开启,会给人类文明带来什么呢?是不是也会让人心回归原点呢?是不是会实现古圣先贤所向往的大同世界和太平盛世呢?这样世界上就没有战争,人类亲如一家,这样的社会是不是太美好了呢?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很流行新世纪音乐、新世纪饮食,是不是也是人心的一种逐步回归呢?为什么每过两千多年就有这样的一个变化呢?我们来进行简单的计算。地球除了自转、公转之外还有进动。人们在玩陀螺的时候,可以发现陀螺的轴向会斜着慢慢转动的,这就是进动。地球转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地球的进动,完成一个大圈是一个大周期,时间约为两万五千多年。在这个大周期内,地球的轴向分别指向十二星座,分别对应于黄道十二宫。指向一个星座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延续2000年至2400年。如今正是从双鱼座时代过渡到水瓶座时代。2012年冬至日,玛雅文明也许并非预测是世界末日,可能是世人存在着误解?是否会开启一个新的纪元,暗示人类在精神和意识方面的觉醒和飞跃?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是否会有更多人有机会挣脱绳索,走出洞口,看到心有多广阔呢?中华文明的复兴,也许首先是要恢复世道人心,恢复每个人的自性。
(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有个开始,这个开始也是天地万物的源头所在,世人以为是天下之母。大道生天地万物,大道就是天下之母了。这里说的也是《易》上所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的道理。天下的数从一开始,一到二,二到三,如此不断往上数,直至千、万,无穷无尽,由少而多,这样也是顺势而数,因此叫作“数往者顺”。如果从多到少的数,其势逆,最后到一,归于无,逆着来进行追溯,《易》就是这样以逆知来事,也是用逆数的。前面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如果要归于道,需要进行逆数,就知道天下之始,就能够找到天下之母。先天生后天是顺着生出来的,所以如果要回到先天就需要逆着来才能返回先天。世道越流越下,人心不古。世间很多事情都是颠倒的,人们需要逆流而返回本真。人的繁衍,子子孙孙,不断地延伸下去。但如果要找到母亲,就要从小孩子向上追溯。试想想,我们都是从远古时期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不断的进化而来。在漫长的时间里,每个祖先都要能在成熟以后找到配偶,都健康得能生儿育女,都运气好得能活到生儿育女的年龄。这些跟你有关的所有祖先,一个都没有被摔死,被吃掉,被淹死,被饿死,最后才能幸运的有了你。这样看来人也的确有前世今生,多少代以前,我们是一只类人猿,可能做了一点善事,多少代之后,我们才有了相应的福报。
既知其母、复知其子。人们既要知其母,也要知其子。这一句教导世人,不可偏执一端。陆九渊和朱熹各执母子一端,争执不休。陆九渊应当是知母也知子,而朱熹仅知子不知母。世人在唯物和唯心之间争论不休。如果知母,必定知子,因为子多少会长的像母的。但是如果单单知道子,由于子孙众多,未必知母。如此可见,治学的人,需要寻找学问之母,再遍观子孙,自然一望便知。如果一个母亲生了许多的子孙,每个人都在拿着一个子孙在争论不休,也无从知道这是谁的后代。这也就是佛家为何说,一经通所有经通。经为学问之母。如果认识了学问的母亲,那么久能够一通百通了。道生了万物,天下有始,以道为天下母。以道为母,以物为子,道生万物,就有万个子孙。人如果只是知道虚无缥缈,没有什么用处,而不知道物从此生,就是知母而不知子。没身不殆。假如只是知晓物而不能体悟大道。这是完全沉迷于物,不能体悟道德,就会失其性真,那就失去了根本。可能二十世纪最大的失误就是单纯的崇拜唯物主义,不知道万物之母。形而上学、玄学存在的根本,就是要人们不要忘记万物之母,而不要单单执着于外物。既要知其母,也要知其子,才能够有体有用。当今世界,人们各执一端,争论唯物和唯心,争论物质和意识,殊不知唯物唯心、物质意识互为阴阳,互为母子而已。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既然知晓万物从道而生出来,那么就不会只盯着物了。心不为物所困,不为名利患得患失。守着母就会得到保护,不会受到伤害,不会被名利伤害自性,不会因为名利而丢失了性命了。圣人知道物欲的享受,然而谨小慎微,不敢去享受物欲。圣人出离物欲而安守大道。这样就没有什么危险了。圣人与天地倶没,天长地久,寿与天齐,那么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2)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这里圣人老子教导后世学人守母的方法,如何守道。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老子教导后世学人塞住口,闭其门(眼耳),管好门户,六根清净方为道。终身精进修行从不停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样自然就少受了许多干扰,内心更容易安静。这也是返还先天的方法,是寻母守道的方法。如果仅仅用两片树叶,就能够把双眼遮住,即使泰山在前也看不到。如果用两颗豆子塞住耳朵。即使打雷了都听不到多大动静。如果用辣椒把舌头辣的麻木,也很难一下口舌利索,变得木讷了。所以对于九窍来说,很有可能受外物的遮蔽,不能感受到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感官真的是真实的吗?会不会有错觉呢?有些事情我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可能并不是真实的呢?如果九窍都已经被邪气所扰,那么就能难察到外界的真实变化。一国的君主如同心。寡居深宫之中,如何能够得知国家的真实情况呢?英明的君主应当洞察真伪,不被奸臣和小人所蒙蔽。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如果管不好九窍,就会看到不好的,听到不好的,想到不好的,也会做不好的。世事纷纭复杂,会扰乱人心,就没有得救了。庄子里面有个故事,忽和悠分别是两个地方的君主,帮忙混沌凿开了七窍,结果混沌就死去了。这绝对不是庄子忽悠世人的故事,而是真实的。嘴巴喜欢议论是非,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传入君王的耳朵里,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如果打开物欲的孔窍,那就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纷杂事件,俗事缠身,终身都不可救治。佛陀教导世人,只要老老实实一心念佛。这样净念相继,就能够都摄六根,使六根清净。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大量的媒体资讯充斥着人们的大脑,电影、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各种暴力负面的信息污染着人们的心灵,而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各种广告满天飞,影响着人们的理性判断。劝世人守住六根,守住心灵的门户,就是从源头上面避免继续污染人们的心灵,再通过行善清扫内心的尘埃。人们常说沉默是金。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当今世界人们只赞赏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如果说的都是报怨的话,都是议论是非,那么还不如闭上嘴巴,不造口业。果真如此能够做到管住自己的嘴巴,管住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较少受到干扰,可以终身无忧。
(3)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见小曰明。如果能够见小知微就称之为明。自心光明才能够看到幽暗之处,也才能看到微小之处。前面说要管理好门户,可能世人觉得没什么。别人没看见偷偷吃点好吃的,偷偷看点好看的,听点好听的,想点快乐的,似乎这样的事情很小。但是圣人见到这些小事并不是小,称之为明。如果五官都是被物欲牵着鼻子走,很可能就不能够真实的向内心传达信息。心被物欲所蒙蔽了,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心不被蒙蔽,才能够见小察微,才能够明。如果心没有被蒙蔽,就能够在萌牙未动,祸乱没有显现的时候就发现了,及时的调整,避免了不必要的祸害。福祸相依,可以互相转换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里也教导世人不能忽视隐微的善恶。正是世人作茧自缚,不断地吐出业丝,造身、口和意业,把自己束缚得严严实实。世人需要停止吐业丝,再想办法把身上已有的丝线解开,丝结不在外面,而在每个人的心里。世人被无明覆盖,看不到光明,没有人给他们点亮心灯。业障没有那么重的人,依稀能够看到真理微弱的光芒,沿着这微小的光芒越走越亮,即可找到回家的路。慢慢的就会越来越亮堂,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
守柔曰强。如果世人能够安守内心的柔弱,就会逐渐的变得强大。柔弱符合大道。刚强违背大道。树木在柔弱的时候,世人就会扶持。树木在刚强长大的时候,可能就会被人砍伐了。守着极柔顺的母亲,守着大道。看似柔弱,但是这才能成为真正的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用这散出来的微小光明,点燃众生的心灯,恢复世人本有的光明。其实点燃得越多,圣人自身的光亮并不会减少。一烛能灭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佛家讲传心灯。众生的心宅被物欲所蒙蔽之后,没有什么亮光,烦恼痛苦较多。众生的心灯被点燃后,即可恢复本来的光明自性。
无遗身殃。如果能够安守柔弱,不炫耀刚强,就没有什么危险了。如果能够恢复自性,就远离了危险了。如果众生心灯被点亮了,发明了本心,就会自觉远离物欲,远离是非。这样就能趋吉避祸,也就没有什么祸害了。
是谓袭常。如果能够世世代代这样传承下去,心灯不断地传承,薪火相传,就不会中间断灭了。叙利亚有一个小灯教堂,历经千年灯火不断。佛家有传灯录,心灯不断的传承。自性具足一切,世人骑驴找驴,怀有宝珠而不自知。每个人都能获得上天的眷顾,都有传家宝,只是世人不知道而已。只是世人不能承袭而自绝明德罢了。假使能如此做工夫,就会绵绵而不绝。
第五十一章 再论玄德
1.【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注解】
前面一章教导世人出离物欲就能够得生,入于物欲就置于死地了。出离物欲是养生养性之本,否则会入于死地。不仅仅世人要尊崇道德,远离物欲,修身养性。世间万事万物,莫不以道德为尊。老子在这里回应第十章,并继续更深入的阐释“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样的论述,第十章侧重于什么是玄德,侧重于修行的功夫,要专气致柔,入于静定。
世间万物都是由道生的,由德养的。人虽然为万物之灵,但也是万物的一份子。人能够生养出来,也不外乎道德。大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之灵。头是圆的是法天。脚是方的法地。眼睛如日月。五脏法五星。天有五星,地上有五岳。六腑法六律。大肠长一丈二尺,对应着十二时。小肠长二丈四尺对应着二十四节气。人有九窍对应着九州。天有寒暑,人身上有虚实。天有阴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长短。如此看来古人看天人合一并非虚言了。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符合天道的。如果世间万物不顺着这些来生长,就没有什么纲纪,就会乱了。人的一生,也会经历生老病死,也会经历出生,成长,成人,死亡的过程,这也是符合天道的。人们知道本无春夏秋冬。只是地球自转,围绕着太阳公转,使得人们距离太阳远近有变化。这才有白天黑夜,有春夏秋冬。这只是世人为了农耕的方便而进行的人为的划分而已。月亮在世人眼里有盈有缺,自古以来产生了不少诗情画意的诗句,然而我们知道月亮一直都是一整个圆的,只是世人看到了光影变化而已。人们可能已经习惯了,然而世间是否真的存在春夏秋冬呢?人的自性本无生无死,是否也仅是世人的一种错觉呢?人生短暂,如同白驹过隙。有一种动物叫蜉蝣,整个生命更加的短暂。早上出生,夜晚的时候就死去了。古人说蜉蝣不饮不食,朝生暮死。事实上是,蜉蝣的生命仅有几小时。然而在这几小时内,要经过两次蜕壳,练习飞行,恋爱,交尾,产卵,非常忙碌。生命过程虽短,却十分充实。春蚕只吃东西而不会喝水,二十二天就会化成飞蛾。蝉蛹只饮水而不吃东西,三十天而蜕变成知了。蜉蝣不吃也不喝,三天就死去了。这里说三天都算是长的了。世人就算是长命百岁,也就是三万多天。每天感觉过的都挺快的。三万多块钱多不多呢?大家会感觉一点都不多。过一天就少一天的了。难怪佛家会说人生如同少水鱼,又有什么值得欢乐的呢?
说到玄德,人们可能很容易想到刘备,刘玄德。然而什么是玄德呢?这里也给了阐述。大道隐微难见,恩德玄妙,看似玄妙,但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自性被遮蔽了,明明在眼前,却看不见。养生之主,是在于养性。“放眼风花付世流,吾人名利何须求? 静中见澈本来面,一片春光到处游。”玄德并非千里之遥,而在咫尺之间,在每个人的心里。世人对名利何须再苦苦的追求呢?转眼之间就是虚空,如果是为了名利可能到头来是白忙活一场了。在静定中就会澈见本来的面目。如果做足静中功夫,待至娴熟,即得玄关。三教的圣人无不从此玄关而出,曰玄关,曰玄牝,曰死地,都是指此地。识得玄关,自然识得玄德。如此修道,是否大道不仅深而且远呢?因此说:“玄德”。如果能够读懂无字天书,打开天门,得其门而入,就能够安身立命。假如不能明白此窍此要,不能慧眼识得这个津口,胡乱摸索,到底不能成功。因此,第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今学道的人多,而识此窍门不可多见,离了此窍即是离道。不管是哪门哪派,都离不开心静如水,安静守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离开此窍,如果不在静定中,就会妄想纷飞,心猿意马。沿着此窍门,可入于死地而后生。这也是为什么《阴符》讲,死者,生之根。佛家讲,善护念,也是此意。道家有云:“如能继续道统者,重整全真的门墙,学者欲得此窍不难。”如果能教学人简单易学的法门,例如念佛法门、静中功夫等,弘扬佛法,弘扬全真派的教法,世人就易学易明了。道非远,德非玄。道不远人人自远,佛不迷人人自迷。人们只是离家太远太久了,已经不识自己的故乡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们每个人从小就离开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故乡,无明的覆盖让我们不识回家的路。幸好有高僧大德苦口婆心,慈悲为怀。他们给我们指明回家的道路,指点迷津。并非德玄,也不是家远,而是荒草遍地,覆盖住了回家的路。大道至简,待到缘分至,吹散乌云,自然明明了了。
(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大道能生天地万物。非德不足以长养万物。世间万物都是道生的,德养的。大道无形无相,摸也摸不着,看也看不到,赋予万物以具体的形象,才能够看得到。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学也称为玄学。形,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体。大道没有形体,不可见。如果世人不知晓大道如何,只要观察世间的万事万物即可。上帝创造万事万物。西方人如果要知道上帝的精神,上帝的意志所在,只要研究好上帝的作品即可。西方人将宇宙万事万物划分成一门门的科学,进而研究,试图探知上帝的意图,探求蛛丝马迹。大道为万物设形象,无中生出妙有。世间万物之所有有形象,是构建在微观的粒子基础之上。宇宙大至无外,小至无内。科学家们研究,实际世间万物仅仅是虚空,没有什么物质存在。爱因斯坦的老师普朗克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物质存在。虽然赋予万物形象,但是我们需要有慧眼,看清楚外物只是一种假象,不要为外物所束缚,执着于名利不能自拔。如今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已经几乎探索到上帝粒子,这是粒子标准模型中最小的一种粒子。该粒子可衰变成两个光子,然而光子没有任何的质量,那么这个世界岂不是没有任何的质量吗?科学家们为此感到震惊,不能接受,于是假定了一种模型,希格斯粒子遍布整个宇宙,就像当初的以太一样,物质在希格斯粒子的海洋中运动时,受到阻碍,产生了质量。建立这样的模型解释可能是牵强附会的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已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和反物质互为阴阳,物质和能量互为阴阳,他们可以互相转化。质量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也能表示物体含有能量的多少。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公式中,光速比较特殊,这表明质量、能量、光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有的物体最终都可以化为光子,而光子至虚无任何质量,也可以这么讲所有的物体都是由光子构成的,光子是名副其实的上帝粒子,也难怪阿弥陀佛为无量光无量寿佛。世间并无光明和黑暗的区别,只是人眼能够感知光子,有光子传入眼睛,即为光明,没有光子即为黑暗。光子在宇宙中寂寞的穿梭了无数劫数,花儿在地球上寂寞的花开花落无数的年头,直至人类双眸的诞生才感知它。
势成之。万物有了这个形状,顺其自然的势,由小到大长成了。游戏一开始,这个势头就无法停止。如果无四时寒暑的秩序,生杀之势,那么虽然道生之、德畜之,而也不能使万物成熟。之所以成万物的,也因为其势。正是因为春气逼物,因此物不得不生。秋气逼物,因此物不得不成。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天道无亲,并非厚爱万物。这都是因为以势成之的缘故。天道运行,人道盛衰,可以顺势而为,不能强夺。怀道的人,符合天道,顺势而为。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大道生天地万物。大德长养万物。万物自然尊道而贵德。父母生养子女,子女自然会尊重和孝顺自己的父母。天地为无形的父母。父母为有形的天地。天道有五贼,如果能够见到就能够昌盛。天道有五贼,为什么用贼,也可以用盗,怀道的人了悟大道,世俗的人很难知道,在大家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对世人影响很小的情况下已经顺势而为了。五贼分别为贼命、贼物、贼时、贼功和贼神。
贼命,修身养性,以五味养生,以五音养性情。
贼物,知晓万物的异同,奇货可居,可以流通获利,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吕不韦是这方面的能人。
贼时,知晓月盈则亏,日月之行。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物极必反,福祸转换。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些事情不是刻意去追就能追得到的,有时坐地日行三千里,时候到了自然得到。贤才如果没有遇到明主,那只需要散志于岩石,颐养天年,否则也无法推行符合天道的仁政。太公九十不遇,并非不能有所作为,而是审慎选择明主。诸葛亮并不是故意为难刘玄德三顾茅庐,而是试探他是否明主。贼时,圣人顺天时民意,顺天下之势。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兴逆之则亡,时势造英雄,并非圣人刻意为之。如果有大荒大乱,兵水旱蝗,灾害连连,是天生杀机了,这也是一种大势。周文王被囚羑里,汉高祖刘邦原为小小的亭长,魏武帝曹操的父亲儿时曾为乞丐,朱元璋曾经当过和尚,武则天曾经当过尼姑,这些人原来所在都并非王者之位。哪个人能够当天子是天命之为,是上天之子,是上天注定的,只能顺势而为,而顺势而为的关键在于得顺应民心。这些人只是乘着天杀之机,顺势而为,起陆而帝。天人之机如果合发,那么盛衰成败就有定数了。世间万物万变千化,圣人顺应大势而定基业。这些都是天命所定的,刻意去争夺是徒劳的。
贼神,可以以小取大,四两拨千金。一句佛号,即可带业往生,即生成就。凝神聚气,守静专一,就能够养精蓄锐。
贼功,因势利导,建立功业。如果没有明主,无法替天行道,无法建立功业。如果时机不到,那么强行也没有用。贼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几方面都具备,就能够建立功业。殷商成汤借助伊尹,顺天下大势,以小取大,以弱胜强。
道德生养万物,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贵重德的。人心不古,不遵道重德,不能知晓其中的奥妙,却有真实的好处。
(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之尊。德之贵。大道生万物,万物以它为尊。德养万物,万物以它为贵。然而道德本无名无相。道无位而尊,德无名而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并不是高贵在上,它们不会强行命令万物。然而万物如同众星拱月一样,自然围绕在它们的周围。万物自然应它感召,如同影子和声响似地,没有命令自然跟随。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它们之间只是虚空,并没有什么命令,并没有什么有形的东西束缚着。天边的晚霞色彩缤纷,形状各异,并没有命令它色彩多一分或者少一分。道德之所以如此尊贵,是因为道体的自然,并非有人赋予它,强加于它。对于侯王之尊,受命于天,成为上天之子。天子顺应民心,为百姓谋福祉。这是受了上天的指命,只能替天行道,如果不能做到,自然天收天杀。上天指派天子并不是让他在那个位置享乐的。如果不是为了享乐,世人估计也不会争的那么厉害了。卿相的尊贵,受命于君,辅佐朝政,应该帮助君主施行德政。如果贪赃枉法,不能够以百姓之心为心,不能够为国为民,自然会被绳之以法。凡是禀命而得到它的,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能够给它,也可夺而失之。受命就是有为,有为的不能长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不顺应天命,岂能长久呢?
(3)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这里讲大道如何恩泽天地万物的。人为万物之灵,看大道如何在人身上体现就能够懂得了。大道生天地。天地生世人。不仅仅是生世人,而还要以德养世人,所以说生之。畜之。天地不仅仅通过食物来恩养世人,生出五谷,瓜果蔬菜。世人生病了,还有各种各样的药材。更重要的是要抚育和教育世人,使其不偏离自性。所以说育之。通过食物和精神食粮等供养,把世人培育成人。所以说成之。这里说的成之,只是外形上成形了。更重要的是成和熟,合称成熟。在人格道德方面是圆满的,不是欠缺的。所以说熟之。大道恩泽养生真正的主人,这才称之为养之。如果只是满足口腹之欲不能称之为养生。大道不仅仅生养世人,还覆护世人,不使得世人受到伤害。关键是自性不受到物欲的伤害。大道生了万物,德恩养万物。既而生长而又含育它,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既培育而又使它成熟。既成熟而又宽容爱养以覆护它。万物逢春不得不生长,万物逢秋不得不成熟归藏。贤才遇到明主不得不出山相助,贤才遇见君主昏庸无能尽天命,无可奈何只好退藏。英雄在太平盛世无用武之地,退隐于市,在乱世出来替天行道。
(4)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大道生万物。但是不据为己有。对万物有前面这么多的有为的恩德,但是并不自恃其能。万物成长了,成熟了而不会进行宰割收获。落叶归根,还是恩泽树木自己。
是谓玄德。这可以称之为玄德。玄德可谓是很深远的,很隐约难见的,但是可以通过这些来体现出来。这章讲玄德,大学中讲明德。德本来是明德,而不是玄德。只是世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罢了。大人之学关键在乎明明德,关键在于发明每个人本性中本有的明德。现在人们以为读了大学就是真正的大学,重知识的获取,而不知道真正的大学应当明明德。德本来是明的,只是世人的心险曲,所以看着像是隐微难见的玄德,觉得非常遥远。但是只要发明本心,就能够发明明德,玄德也会变成明德。发明本心如同人的蜕变一样,恢复本来的面目。老鹰的寿命可以达到七十岁,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它的爪子老化,无法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个选择,等死,或者进行艰难的蜕变。它会选择飞到山崖上,用啄在岩石上撞击,直到完全脱落。他会用嘴巴把羽毛一根根拔下,鲜血淋漓。五个月以后,它又可以重新飞翔到蓝天上了。我们每个人的解脱,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有隐形的翅膀,但是被业障覆盖的严严实实的,无法获得解脱和自由,需要通过修行才能让我们获得新生。厚重的羽毛就像我们心上的灰尘和业障一样,需要清除才能够让心重新飞翔。道生万物,生生不已,但是生了却不拥有它,用它来谋取名利。如此作为,让万物生长成熟,而不自恃其为,不觉得有功责报于万物。道虽然为万物之主,而不宰割以为利。君主对百姓征收苛捐杂税,就如同有人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满足口舌之欲,切了自己身上的肉放在嘴里吃一样。过不了多久,国家也会败亡,如同身体也会死亡一样。自性虽然为养生之主,对于世俗的人来讲非常的遥远,隐微难见,所以为玄德。
第五十四章 道观天下
1.【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注解】
前面的章节圣人说足不出户可以知天下,这里圣人老子说为什么能够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上章说大道平坦笔直,可是世人不喜欢走,却偏偏要走险峻的小路。老子感叹,世上的君主不能以大道治国,百姓不能得到安宁,国家也处于危险当中。这一章承接上一章,解释替天行道的真实好处,并无虚言,并不是只顾说一些玄妙的东西。以道修身,就身康体泰,福寿延年。以道齐家,就家和万事兴。以道治国,就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以道平天下,就四海升平,天下大同。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世人常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不能够慎独,没有敬畏之心,连自己都修养不好,如何能够管理好家呢?很多时候往往可以通过很细小的事情,看到大的道理。古代的君主很有智慧,选择人才的时候采取举孝廉的方法。对于一个人,他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话,如何能够忠君爱国呢?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没有讲孝悌,那么如何能够安心的辅佐君主呢?有许多人都是因为遇见一些逆缘,待到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就会以慈悲心对待世人,推及到天下的人。佛陀虽然贵为太子,但是看到世间的痛苦无法解脱,因此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待到他把自己的生死问题解决了之后,就推及到别人的身上,不仅仅是救渡当时的人们,还恩泽万年。清朝有位名医叫黄元御,他曾经是乾隆皇帝的御医。他在年轻的时候得了眼疾,遇见了一个庸医,把他的一只眼睛给治瞎了,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不然以他的才华,足以在朝廷谋个一官半职。后来他就发心学医,整整三年时间把张仲景的伤寒论弄了滚瓜烂熟,但是他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弄懂。但是他还是坚持不懈的研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后,出现什么结果了呢?终于有一天,黄元御突然心里灵光一现,然后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恍然解矣!”也可以说是顿悟了,之后就把自己的所学所悟,造福世人。世人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如何超越自己的内心,这可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如果能以道修持,在心上做功夫,那么境随心转,就会有福报。俗话说,医不自治。医生往往治不了自己的病。如果自己或者亲人的病,往往带有很多的情绪,不能做出清晰的判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他的母亲不幸得了重病,令为人子的名医都感到十分苦恼。他在用药方面往往举棋不定,心想自己母亲年纪老迈,平常又体弱多病。这次所得的病又非一般,如果用不寒不燥的药,恐怕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下重药的话,又怕母亲身体承受不了。令他左右为难,迟迟不敢下重药,在左右为难之际,只好以不寒不燥的药为母亲治病,日子过了好久,母亲的病况不但没有起色,反而更严重。有一天,他出诊回家,看到母亲可以下床走动了,惊讶地问家中的小徒弟:“我母亲的病情怎么转眼间好了起来?到底是什么缘故?”小徒弟回答说:“刚才太婆病得很严重,我帮她把把脉,觉得应该服用白虎汤,就熬了白虎汤给太婆喝下,之后她就可以下床走动了。”医生听后感叹:“医者父母心,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没想到当至亲生病,自己却方寸大乱,不知所措。唉,我应该把母亲当作一个普通病人看待。”在古代,也有明文规定,文官不能带自己的父亲处理政务,怕父亲的严苛影响了官员公正的判断。武官不能带母亲出征,因为担心慈爱的母亲,让官员不能拼死命杀敌。
修身可以推及天下。治身和治理天下道理也是相通的。有很多人是遇到了很痛苦的事情,自己不得不努力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待到把自身和亲朋好友的问题解决之后,恩泽到世上所有的人。例如佛陀当年看到了自身在承受的痛苦,世人所承受的生老病死等苦痛,无法得到解脱,所以才出去修行寻求解脱之道。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解决了自身的问题。虽然觉得我法妙难思,不可思议。也无法跟世人讲的明白,但是还是很慈悲的教化世人,并流传后世。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我们的先祖黄帝曾经斋戒后向广成子求道。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先师可能有些东西只是放在心里,并不写在方书里。我希望能够你能够教我,我也会珍藏在心里的。我会按照先师说的来做的。最上可以治理百姓,对下可以治身,使得百姓没有病痛。传给后世,使得子孙没有忧虑。使得此道永远能够传承下去,你能给我讲讲吗?”由此可见黄帝不光是为了解决自身问题,还要关心举国臣民,流传后世,黄帝的慈悲之心可见一斑。并不是先师不想写出来,也不是不想讲出来。只是很难找到贴切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清楚。岐伯回答说:“真是考虑的深远呀。治理百姓和治理自身,治理别人和治理自身,治理小的和治理大的,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没有能够违逆而能够治理好的。只有顺着事物的本性才能够治理好。所谓顺,并不是说人身体里面的气顺而已,百姓人民的志愿也要顺着来。”岐伯也是感叹圣王的慈悲仁爱。治理国家如果民有怨气,气不顺,如何能够治理得好。治疗身体,如果身上的血气不顺,这条气不顺,气血在经络中流通就不顺畅,五脏六腑就得不到滋养,如何能够健康长寿呢?世人希望安心,让心安静下来,如果强行要把妄念压制下来,不是如同要用蛮力按牛喝水吗?孙中山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果逆天而行,那么不仅是自身,对于百姓国家都有很大的伤害,所以只能顺势而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家族有200多人,但是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的人占了七成。他非常的感慨。他伤感往昔生死离别的痛苦,对于死于病痛的人不能够救助,这才勤于从古训中获得教诲,博采众医家好的方子。他发奋学医,被后世推崇为医圣。清朝名医吴鞠通在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自己的父亲生病了却不能够医治,又有何脸面生活在天地之间呢?感到身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
(1)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者不拔。善于以道立身的人,以道治国的君主,别人很难摧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敌人很难像攻城拔寨那样,引而拔掉。一旦世人能够在内心种下了大道的种子,看到了一丝亮光,无论遇到什么都很难再动摇他的金刚不动的心。无论正的邪的都兼容并蓄,不断的成长成参天大树。
善抱者不脱。世人以为用双手能够抱得紧紧的,别人就很难再抢走。有个地方的人们捕捉猴子的时候,在细长瓶颈的瓶子里面放了些猴子喜欢吃的东西。它们伸手进去抓住了,就不肯放手,但是却取不出来,被人们抓住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死于怀里所抱的东西呢?有些人是因为抱着所谓的才华而死,有些人是抱着财物而死,有些人是抱着权力不肯放而死,有些人是因为抱着女人不肯放手而死。清朝和珅被迫上吊死后,人们还在他的腰带里发现一首七言绝句:“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记取香烟是后身。”他感叹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自作聪明,玩弄权术,收敛钱财,都是枉劳神,到头来两手空空撒手而去。怀道的人始终不离道,怀里抱着道,作为世上无上的法宝,但是世人不识不知,还不理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怀道的人深知,怀抱此道,若要求智慧得智慧,求财富得财富,求权力得权力。只是他安贫守道而已,不想追求名利以伤害自身而已。
子孙祭祀不辍。为人子孙,如果能修此大道,那么得到的福报和功德无可限量。修持此道的人,子孙大多慈悲为怀,忠孝两全,对祖宗自然非常的敬重,不管多远都会赶回来祭祀的。宗教,可以理解为祖宗的教诲,古圣先贤的教诲。修持此道的人,如果想建功立业,也是可以做到的。曾国藩为怀道的人,曾经得到道士的点拨。他的家书教诲世世代代的子孙。不仅仅是他本人功名卓著,又能够全身而退,后世有很多子孙对社会也有很大的贡献。四川的恩威集团创始人,也是因为得道高人李真果的点拨,弘扬大医的精神,经常给穷人看病,分文不取,但现在就有了很好的福报。建立大功,没有大过建功于国的,甚至于建立新的王朝。怀抱的好,没有好过抱着玉璧的。然而国破功臣亡,也有许多跟随君主打江山,“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辅佐越王勾践的文种、辅佐刘邦的韩信等即是这样的例子。怀抱玉璧,莫过于和氏璧。传说和氏璧最后被秦始皇所得,后归于汉刘邦作为历代皇帝的传国之宝。据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得到一块璞玉,先后到楚厉王、楚武王处献宝,都被玉工认为是普通的石头,被砍下左右腿。直到楚文王时,才剖开璞玉,见到稀世之宝,命名为和氏璧。卞和本无罪,只因怀有稀世之宝而招致祸害。世人只知道和氏璧为世上最珍贵的宝物,可是不知道自己身上怀有比和氏璧还珍贵百倍万倍的珍宝。这建功怀璧的,不但不能长久,并且有杀身之祸。唯独有抱道在身,怀抱自身的和氏璧,立德于天下,才能子孙祭祀不断,万世没有更变。以权谋而守它,那么有权谋计巧更厉害的人,也可以夺掉它。如果不善建,也不善守。建业容易守业难。然而圣人已经恢复了先天本性,无需建无需守。圣人复性的本真,建道德于天下。天下人心感服,自然不可拔。功流万世,泽及无穷而不可夺。这都是善建善抱的缘故,所以福及子孙,因此祭祀绵远而不绝。唐代慧能大师生长在广东新兴夏卢村,如今他的故居香火不断,人们络绎不绝的参拜六祖。他创立的国恩寺中,六祖殿横梁上写着四个字“传佛心印”。在国恩寺的山门上,刻着几个字“明心见性”。达摩初祖来中土传佛心印,以心印心,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五代单传到黄梅弘忍法师,在六祖这里发扬光大。如今虽然处于末法时期,但是禅宗真正的佛法还是得到传承的,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和平谋福祉。
(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之于身,其乃德真。中国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注重修身养性。如果能够通过修道,恢复先天本性,变成真人,真心就会散发出无上的智慧。黄帝内经中写道,上古的真人,那些知晓大道的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度,起居很有规律,不妄作以劳形神,形神健旺,能够活到百岁,不会中途伤于夭折。上古的真人知道天人合一的奥妙。上天有天气,在人也有精气神。天是天的气,人有人的气,并无差别。社稷还有社稷的气数。社稷的气数尽了就要改朝换代了。如果天气异常,人气也会受影响,世人也会多疾病。天有四时推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也要顺着四时寒暑的推移进行调养,该睡觉的时候睡觉,不要天天夜猫子。中国古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孟子》说:“修其身而天下平。”要是真能修德于身,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性中含有万法。自性是人人固有的天良,每人都有的良知良能。如果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如同游子归家,老友重逢,不仅潸然泪下。人我异体而不异心。体虽然不同而道体相连,本来同命同性。就像九头鸟,虽然九个头是不同的,但是有共同的身体。世人就如同九头鸟。可是世人被物欲蒙蔽了,不知道天下本来为一家。修道能够明德。假使天下尽是明德的贤士,大同世界当下即是。无需等到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安人由修己。况且人组成家,众多的家组成乡,国为乡集聚而成,天下之大万民之众,无非一人一家一乡一国所逐渐累积而成。推而渐广,愈凑而愈多,乃至当今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只要知晓一人之道,即明晓家国天下之道。明了一己之修,即知晓家国天下之修。足不出户,可以见天下大事。人们要知晓世间的道理,只需要反求诸己,顺推诸人。有德化而后有人心,有人心而后有风俗。自然民心淳朴,移风易俗,天下太平。
修之于家,其德有余。用此大道修持家庭,那么就能够做到父慈子孝,兄弟孝悌,夫义妻德,朋友友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德如此,乃有余庆,恩泽来世子孙。夫妻互为阴阳,丈夫需要讲义气,关心妻子,妻子应该柔顺,孝顺公婆,教导子女。如果完全颠倒过来了,家庭也不会和谐。也难怪巴菲特说,婚姻才是人生最大的投资。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在一乡中推行此道,前面两个基础都做好了,每个人都注重修身养性,每个家庭都和谐安宁,那么在乡的范围内,也会是一派和谐安定的景象。大家都懂得尊敬长者,老者也不会倚老卖老。大家都爱养幼小,关心老弱病残。大家并不会放弃失足的人,而是进行教诲,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推行此道,那么君主贤明,从谏如流,能够像唐太宗那样听进逆耳忠言。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君主如同人心。百官如同人的五官。五官有些什么不舒服,有什么症状,要如实的反应到人心。如果疼痛没有及时传达,那么就不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就会对人身造成伤害。逆耳的忠言,也有避免国家遭受重大损失的功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言不虚。君主修持此大道,才能够有接受不同意见的雅量,才能够自觉地减少自身的欲望,避免过多的扰民。君主修持此道,隐于市的大贤看到君主的所作所为,符合大道,都会主动出来帮助他。君主周围集聚了很多贤才,那么国家就会得到大治。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古圣先贤修道于天下,希望天下能够得到太平。国父孙中山先生曾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要实现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世界。大道在天下推行的时候,天下为公。君主能够选贤任能,讲信修睦。因此世人不只是疼爱自己的亲人,不只是关心自己的孩子。能够使得老有所终,壮年的人有所用,幼小的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对于鳏寡孤独残疾的人都能够得到照顾。世人都不算计谋划,也不会做盗窃乱贼。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就是所谓的天下大同了。圣人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上下相应,如同影响,大道行于天下。学道的人,将此道修之于身,德行归于真。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世人不断的在外追求和平,然而真正的和平在于自心。如果人人都能够觉醒,那么世界大同就能够得以实现。世人只需要反求诸己,以道治身,果真能够修身养性,把身治好那便无所不治。以道治身,心自然安静,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心静思路清晰,不被外境所束缚,自然明进退。
(3)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以身观身。世人如果能够做到以身观身,推己及人,那就能够保全自己了。佛陀解脱了自己,虽然佛法不可思议,但是他医好了自己的病,解脱了自身,就有办法教导世人解脱的方法。反观自身清楚了,明了了自性,那么别人是什么样也就清楚了,天下也就明白了。以修道的身观不修道的身,哪个更加有智慧和福报,哪个会有灾难呢。了凡四训中,算命先生给他一算。如果不修道,不做善事,他一辈子的格局,一辈子的命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的了。但是修道以后就大不一样了。人心是最好的风水。行善多了连算命先生都算不准了。耶稣教世人,爱人如己。联合国总部门前有这样一条醒目的标语,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人本有慈悲之心。如果看到别人承受痛苦,就感同身受,觉得要是自己,那也会很痛苦的,就会对别人深表同情,给予帮助。
以家观家。人们常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如果与邻为善,那么在关键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如果出来了一个了不起的得道的人,那么以他为榜样,就会出来许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曾国藩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家书教育子孙。后代子孙以他为榜样,出来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如果一个家庭里面不和睦。对长辈没有孝顺。兄弟之间不孝悌。不能做到夫义妇德。长辈对小的不能做到慈爱。这个家庭的发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就是这个道理。以修道之家来看不修道之家,就知道世间的家族兴衰。一个家族中有一个人追逐名利不当,可能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历史上都有血的教训。汉初凛冽的寒风中,长安城处死了韩信家族的几千人,哀嚎响彻长安,还不如不要出人头地,还能保全自己的族人。吕后以为可以为自己的娘家谋得万世基业,但是后来吕家却被清除干净了。本来想对娘家好,反倒害了娘家人。也难怪唐朝的斐休丞相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少年得志。如果少年得志就可能忘乎所以了,反而把儿子给害了,也会害了整个家族。曾国藩也留下了遗训,让后世子孙不要为官。
以乡观乡。世人推行大道,需要以一个家族的公心来治理一个家族。需要以一乡的公心来治理一乡,需要以一国的公心来治理一国。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如果以一个家族的私心来治理一乡,都是为了自己的家族谋福利,那么就治理不好了。如果一个乡的私心来治理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也难以治理好。选拔人才也是需要唯才是举。根据人的德行来给他任务。如果他能够胜任一乡的治理,那么就委任一个乡给他。如果他能够治理一个州,那么就委任一个州给他。观察一个乡是否治理好了,是否奉行大道,可以看看乡间民风,就知道了。有一次孔子为了考察他的一个学生治理地方如何了,看到渔民捕鱼的时候,抓到小鱼,没有人注意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放回河里,就知道当地治理的差不多了。
以国观国,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的诸侯国,国与国之间可以进行观察对比。对于齐国来讲,喜欢这个也打一下,那个也打一下,结果后来被乐毅联合几个国家,几乎把整个齐国给吃掉了。魏国有很多的人才,出来了孙膑、庞涓等,但是君主未能得道,流失了许多贤才,反而成为自身的敌人了。推行大道的国家,国家强盛,风调雨顺,但是不轻易使用武力。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
以天下观天下。修道的君主,就能够得到天下贤才的辅佐,天下归心。如果周文王不是推行大道,那么也不会得到姜太公的辅佐。商纣王不能替天行道,不但隐匿于山野集市的贤才不会出来辅佐,就连在朝野的箕子、微子等贤才都会远离他。历史上汉初的文景之治,窦太后推行黄老之术,使得天下太平,国力强盛。看看商纣王和夏桀的天下,再看看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天下,就知道大道在天下是否运行了。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
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老子说,我怎么能够知道天下如何呢?怎么知道天下修道就会昌盛,如果背道而驰就会自取灭亡呢?正是因为能够以小见大,从上面这五件事来观察就知道了的。国父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只有顺应天道,才能够使得天下太平。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只有改变了每个人的意识,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意识。西方人研究表明,通过引入冥想,监狱里面的人都会减少犯罪的动机。甚至在进行辅导的时候,没有任何人看守,没有围墙,有些人感悟了之后,痛哭流涕,为自己犯过的罪过非常的懊悔,真心忏悔。假使社会上人人都弃恶从善,世间就不再有刀兵。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一次千年思想家的评选,结果得票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排第二位,康德仅排第七位,尼采排第十位。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为解放全人类而努力。人们仅仅只看到外部有形的牢狱,而不见无形的牢狱更甚。通过不断地发展物质生产,即使物质极度丰富也难以实现马克思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的。因为人心被污染了,变得自私贪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通过教化,净化人心。人人体悟大道,方能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构建世界大同的太平盛世。假如以我身而观天下之身,那么性同而形忘,实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以此观家则家和,以此观乡则乡睦,以此观国则国治,以此观天下则天下平。圣人一真之外无余事,为何圣人足不出户而天下尽知呢?圣人自性具足万法,窥道而知天下。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