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区“退休一件事”主题服务上线“粤省事”
7月1日,记者从禅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获悉,禅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行政服务中心联合市、区两级社保、税务、医保等部门,在全市试点推出“退休一件事”主题服务。今后企业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可直接登录“粤省事”禅城专区线上办理,退休服务全流程“一次申请、联办审批、同时办结、结果互认”。
以往,企业职工退休业务分散在税务、社保、医保等多个部门,企业代办人员或退休职工需要携带大量证明材料,在不同部门的窗口长时间排队,只有符合条件才能到下一个部门办理,手续耗时长,办理人经常需要多头跑、重复跑。
“退休一件事”主题服务上线后,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到达退休年龄当月,可通过人脸识别认证登录“粤省事”禅城专区,点击“退休一件事”服务,系统后台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初步判断群众是否符合办理条件,并自动调用个人信息填写相应表单。群众只需核对相关材料,同时采用电子签名完成材料文书的确认,即可实现退休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
“改革后,税务、社保、医保等部门联办审批、结果互认,审批结果邮寄到家,实现业务办理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禅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本次上线的“退休一件事”主题服务的对象为仅有佛山本地缴费年限且实际缴费参加养老保险累计满15年的企业职工,包括:佛山市内参保的禅城区户籍参保人、省内户籍且最后参保地是禅城区的参保人。
平台在建设时充分考虑到部分企业退休职工的特殊情况,如因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不满25年,或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满25年但本地缴费不满10年,未能享受退休基本医疗待遇的,企业职工可以在办理退休手续时联办一次性补足医疗保险差额缴费年限。
此项改革采用互联网+政务形式,通过省、市、区多部门联动协作,进一步打破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壁垒、信息鸿沟、流程堵点,做到个人信息互通互认、退休业务多部门串并行办理、审批数据实时流转,实现退休业务办理流程更加顺畅、办事材料更加精简、审批效率更加高效。
禅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在省、市、区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服务将在全市推广,让更多企业退休职工享受该项便民利民改革成果,实现“无感退休”。
对于制造业大市、大区来说,科技创新正成为产业“命脉之穴”,影响着经济的未来走向。
从多项指标来看,南海的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954家,占全市的41%;国家高层次人才占全市的80%以上;2个落户佛山的省实验室均位于南海;集聚院士项目近40个;创新团队数量、省科技奖数量连年保持全市前列。
创新要素集聚,重点是更好地发挥效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要以对南海历史负责、对南海人民负责、对南海未来负责的态度,坚决打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场硬仗。”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多次强调当前南海所面临的历史问题,提出要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科创投入无上限,不封顶。”南海区区长王勇进一步表达了南海坚定落实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
南海制造企业必须看到,唯有搭上科技的快车,才能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引大院大所建平台是南海科创特色
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是国内大中城市的共同选择,但是其实现路径却各不相同。北京市国家级实验室数量领先,高校、国家部委和中科院资源集聚,属于源头裂变型的创新模式;深圳高校资源并不突出,但是科创氛围非常凸显,人才集聚度高,属于创新创业型的创新模式;合肥是缺少先天优势的中部城市,但却在近年来集聚爆发了巨大的科技能量,与中国科技大学的加持息息相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校并进型创新模式。
这么多的路径选择,哪一条适合南海?必须看到,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时代使命。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佛山积累了大量的产业财富,在中国南方闯出了一条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而今,佛山需要一次“转型”的涅槃——制造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大量的传统制造业要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形态要加速形成支柱支撑。
作为佛山的经济大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制造业创新是南海在转型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南海的企业数量大、中小企业多,但是高校少、本土的科研院所少,对创新工作带来了挑战。在多年连续不断的努力下,南海区因地制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模式,其中就包括引进大院大所、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市、区财政投入超100亿元,在南海培育科创平台超30家。这些平台包含省实验室、成果转化类平台和公共服务类平台。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全面起势,成为南海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广东中科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佛山桃园先进制造研究院等专注于细分领域,是南海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共同构建起符合南海发展需要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管理让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南海所需
引进来是为了更好地用起来。在南海上下甩开膀子奋力进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时,这些平台是否起到了“智库”引领作用?是否有效地支撑起企业转型升级的“科创源动力”?
6月30日上午,南海区召开科技创新平台座谈会,梳理创新平台工作思路。为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引导,《南海区加强创新平台分类管理办法》已制定实施,7家单位评价为“优秀”。
南海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平台在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成势,助力制造业企业、产业集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4个创新平台已申请专利2980项,累计服务企业5789家,集纳研发人员2034人。
这些科创平台成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基地。目前,由平台创办或孵化的机器人、精密装备、半导体等科技企业达618家,迸发出了无限活力。例如广工大研究院累计孵化229家企业,佛山中科产业研究院孵化120家企业,佛山智能装备研究院构建了“1+2+N”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引进及孵化企业年营业收入超4亿元。
但在平台考核评价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平台创新引领潜力有待挖掘,与企业合作方面有待加强。
“科创平台建设的导向一定要围绕南海所需。”南海区委常委乔吉飞在发言中表示。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接下来一定要加快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落实平台主要负责人到岗到位。为此,南海拟出台《关于财政奖补扶持科创平台建设的管理办法》,建立与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同时,南海也将创新金融手段,提高资本与技术结合度,推动具有产业化价值的科技成果在南海转化应用或规模化生产,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设立投资管理机构,明确投资决策权限,充分发挥金融手段对科技创新“助推器”作用。
企业必须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发挥创新效能,一头是科创平台,一头是企业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发挥创新主体地位。
南海的科创平台着力的领域与南海本土产业的契合度非常高。比如季华实验室作为一间综合实验室,先期确定了六个学科方向。“实验室成立以来调研了佛山200余家相关企业。”季华实验室主任助理李贺军透露,现已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聚焦材料领域,是材料企业创新发展的绝佳助力。研究院副院长刘耀春介绍,目前开展的五个方向的材料研究,都可以与本地企业深度融合。一些企业能够主动对接,例如南海的汉丰科技,主要产品是柔性线路板,可以与研究院的电子浆料相结合,开拓新型电子器件的应用市场。双方的合作非常紧密,汉丰科技的董事长每周有两三天时间会到研究院,一起沟通技术问题。
但也必须看到,主动与创新平台对接的企业仍是少数。南海企业的创新意识必须提升,摒弃对科技成果转化“拿来主义”的看法,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需要的小试、中试等投入意愿,加强对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和创新能力的信任度。
今年,南海区委、区政府向创新平台和科技工作者发出继续支持的声音,只要是有利于南海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扶持无上限、不封顶。
同时,南海也出台了强化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从需求出发,着重构建企业牵头、科创平台支撑的创新联合体;要建立科创平台与本地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和引领、集聚和延伸效应的科创成果对接转化的“标杆项目”。
相信通过科创平台与本地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协作,南海可以快速收获一批创新发展的果实,建设科创更自主自如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
近日,历经15小时,中铁大桥局承建的龙翔大桥及引道工程主航道桥第4次跨中75米重达750吨钢箱梁顺利提升到位,龙翔大桥项目主航道桥全线实现贯通。该工程预计今年12月31日前实现全桥通车。
龙翔大桥是佛山市龙翔大桥及引道工程中的控制性工程,桥梁全长1549.04米,其中主航道桥跨径布置为118+2×202+93米四跨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组合体系,全长615米。
据悉,龙翔大桥桥址上游约2500米处为西樵大桥,下游约2500米处为北江大桥,由于上下游航道限高,航道施工区域内无法进入大型浮吊,难以采用水上吊装的方式进行跨中结合段钢梁安装。
中铁大桥局建设者不断推进“桥梁+科技”创新工作,研发了新型多功能提升系统,实现了混凝土悬浇、钢混结合段安装、大节段大吨位钢梁整体提升的一体化施工。
据项目经理郭战平介绍,4次75米钢箱梁提升施工是整个项目周期中最为关键的施工节点,也是整个项目施工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工序。为保证每次吊装工作顺利进行,项目部多次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研究提升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根据首件,不断优化吊装技术方案,推演吊装过程,以确保钢箱梁安装精度。
截至6月30日,先后4次跨中75米重达750吨钢箱梁全部提升成功。据悉,75米钢箱梁成功提升,开创了潮汐内河、密集通航区域无需大型水上浮吊起重设备参与的大节段钢梁整体提升合龙的先例,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为后续广泛推广应用国际领先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