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最新明确:这些场所不强制要求戴口罩!
3月13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的通知》,明确高校、中小学不强制要求师生佩戴口罩;幼托机构幼儿在园期间不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在园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
高校要建设健康驿站
高校开学前,要全面摸清师生员工疫苗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患有基础疾病和有特殊医疗需要的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底数,建档立卡,跟进服务。高校调整优化检测方案,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非疫情流行时,高校可根据需要对校内医务、餐饮、宿管、快递、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
高校要建设高校健康驿站,按照在校师生人数和防疫需要科学配置床位数,配备足量医护和服务保障人员、防护物资、医疗药品和器材,按需为校内轻型病例提供照护、临时健康监测或适当对症治疗。建好管好用好在站学生健康观察、日常巡察、发热接诊、分检预警电子台账,细化学生入站、出站临床病情识别和及时转运就医等关键环节,强化在站服务管理,提高健康驿站建设质量,确保健康驿站安全有序规范运行。
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学后,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校内医务、餐饮、宿管、快递、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若为阳性,应暂时居家或在高校健康驿站对症治疗,直至康复,不得带病工作或学习;若为阴性,在校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师生员工离开学校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师生员工校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鼓励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师生员工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鼓励感染高风险、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中小学师生适当错峰就餐
中小学开学前要彻底清洁校园卫生,提前做好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体育运动场所、图书馆、卫生室(保健室)、卫生间等重点场所的彻底清洁和通风换气,对空调通风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进行清洁和预防性消毒。卫生间应配备足够的洗消用品,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使用。
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就餐场所合理分配空间,师生适当错峰就餐。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原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溯。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及时收集和处理厨余垃圾。开学前重点检查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性、饮水设备设施清洁消毒等,核查食堂员工健康体检证明有效期、确保符合要求。
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学后,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学校校医、保安、保洁、校车司机和食堂工作人员等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不得带病工作或学习;若为阴性,在校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如学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该感染者所在班级学生、与该感染者密切接触的师生员工应连续5天佩戴口罩,做好健康监测;提倡其他班级学生、老师佩戴口罩。师生员工离开学校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师生员工校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学校按要求配齐配足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健康教育内容,帮助师生员工掌握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和技能。
托幼机构加强保健室建设
托幼机构开学前,要充实防疫物资,加强保健室建设,合理规划和设置健康观察室,位置相对独立,为有发热等症状的教职员工和幼儿提供临时留观。做好儿童和成人口罩、抗原检测试剂、洗手液、消毒剂、非接触式温度计、脉搏血氧仪等防疫物资储备,专人管理,规范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确保物品在有效期内且存放安全。配备足够数量的盥洗设施和洗消用品。畅通安全可靠的应急物资保供渠道,确保应急状态下物资供给充足。对园内重点场所、公共用具和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做好垃圾清理,对门把手、扶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落实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洗手间等生活、保育室内场所及公共场所通风换气制度。
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园后,幼儿在园期间不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在园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托幼机构园医、保安、保洁和食堂工作人员等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教职员工和幼儿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若为阳性,应暂时居家对症治疗,直至康复,不得带病工作或入园;若为阴性,在园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如托幼机构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该感染者所在班级幼儿、与该感染者密切接触的教职员工和幼儿应连续5天佩戴口罩,做好健康监测;提倡其他班级幼儿、老师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和幼儿离园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教职员工园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加强对感染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做好康复期的健康管理。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通过多种形式面向教职员工、家长和幼儿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肺结核、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和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和咳嗽、打喷嚏的遮挡方法,培养幼儿养成勤洗手、讲卫生、讲礼仪的良好习惯。
↓↓↓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通知详情
本期封面:

...大家都在看...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广州日报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记得“点赞+在看”▼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激励中心女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3月10日,市农推中心组织全体女职工赴广州市花卉研究中心从化基地、从化荔博园开展乡村振兴调研考察学习,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
行车途中,以传递接力的方式诵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畅谈学习感悟、交流工作体会,全面加深了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理解。参观花卉中心现代农生产设施,置身于“花花世界”、听取研发新品种的艰辛历程、赏熊掌花卉“小娇”美姿、亨购买花草乐趣;考察荔博园基地,大家认真听取讲解员讲解,沿途欣赏现代农业、美丽乡村风光,拍照合影,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和乡村振兴的成果。通过活动,大家纷纷表示,充分加深了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广州乡村振兴的理解和对绿色美好生活的感受,将更加坚定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这次活动,增进了女职工之间的交流互动,释放了压力,营造了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展现了她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励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为乡村振兴攻坚突破再立新功。
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式落下帷幕,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故事,仍在神州大地不断书写。
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个重大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了深刻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参政议政,铺展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画卷。2977名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带来了老百姓的“心里话”;2169名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来自34个界别,涵盖了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各行各业的“真心话”。
通民心,汇民意,聚民智。从每一个议案建议、每一份提案,到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在新时代,如何深入解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制度保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有何新的任务和作用?本期“云桌会”邀请专家学者、代表委员,一起解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和外延。
汇智聚力
在全过程中落实人民之治的价值理念
主持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您是如何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个概念的?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 郑永年:
从中国的立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次都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都要经过非常慎重的考虑。例如物权法和民法典,经历了数年、数次讨论,在广泛征集意见、吸取民意的基础上实现立法。
中国民主制度设计的核心是各阶层民众的广泛参与,一个政策从制定到正式出台的全过程里有着充分的讨论。
在中国,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是全过程的,这就叫“参与式民主”。人民可以通过中央到地方的人大、政协,还有智库、工商联等机构和组织参与政策制定,任何时候、任何一个社会阶层都可以参与讨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戴焰军: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民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国情、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等条件下,民主演绎的过程以及形成的结果也会不同。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国这个特定国情条件下形成的民主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我们的民主是全过程的,是最广泛的,是能够产生民主效能,是真实的民主,不是走过场。推行民主制度,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民主制度,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这是有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发展,是有利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 杨丽婷:
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体现新时代人民观。它把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属性和全过程参与的时代特质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创造性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它从上下互动中厘清民主政治的发展策略,从全过程运作中落实人民之治的价值理念,使人民当家作主理念充分转化为实践。
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它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民主实践的多样化趋势,为现代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样态提供了中国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科主任 吴钟凯: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
主持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夯基固本,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制度保障,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永年:
凡是民主符合一个国家的文化、国情,这个民主就是可以持续的,中国一直在追求符合中国文明、文化、国情的民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人大代表是从基层逐级选出,人大代表产生的过程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这种实践不仅体现在选举的过程中,还体现在各级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人大代表是从基层逐级选出,人大代表产生的过程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这种实践不仅体现在选举的过程中,还体现在各级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杨丽婷: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这一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匹配。我国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制度在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重要载体,人民真实、广泛、有效地享有权利,展现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要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如何理解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戴焰军: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政协委员有2100多名,各级政协委员有60多万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具有专业特长,在协商议政中从不同角度提出具有专业性的意见建议。
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组织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有效践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这一人民民主的真谛,成为中国式民主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
广东省政协常委、广州市政协常委 曹志伟:
“政协常委曹志伟工作室”是全国首个政协委员个人工作室,已创立11年。我充分发挥自身界别的独特优势,深入调研,听民意、汇民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中的“政协力量”。目前,工作室已成为一个凝聚共识的履职小平台,有20多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参与,实现四级联动,持续关注推动行政审批等多项事关经济民生的重大改革专题,十余份提案、建议获相关部委重视,推动了问题的实质解决。
人大代表为人民代言积极建言献策
主持人: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参政议政,铺展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画卷。代表或委员们如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切身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脉搏?
戴焰军:
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举的,体现的是人民意志。很多代表来自基层,更了解基层的情况,通过履职把一些问题往上反映,以此推动问题的解决。代表还具有广泛性,能够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现实需求,让我们的决策更接地气,更能解决现实问题。
群众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人大代表将其形成建议,推动相关政策或决策的出台。从群众的角度讲,他体会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并不是走过场。从政府的角度讲,对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议案、提案,作出高效反馈认真办理,切实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专职委员 陈海仪: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了。作为一名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深知自己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作为向国家反映群众心声的一座桥梁,要努力锤炼履职本领,更好传递百姓心声。
我履职5年来共提出议案建议50多条,这些建议被不同程度采纳,推动了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中相关条文的制定修改。
2019年,我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体检和档案管理制度,这条建议很快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体检落地,教育部还专门出台了心理健康体制构建方面的要求,学校也把心理机构引进校园。
吴钟凯:
不少人大代表来自基层,他们从群众中来,带着广大群众的意愿和呼声,为人民代言,积极建言献策。
我对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切口”立法。作为一名来自致公党的人大代表,我非常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新增列入立法项目并高质量完成,填补了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之外的其他传统风貌建筑的法律保护空白,有效推动了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体现了务实的作风。
广州实践
广州市人大 制定“行动方案”
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
“自从电梯加装后,我再也不用左腿碰右腿,辛苦爬楼梯了。”越秀区水荫路34号大院加装电梯后,居民生活发生可喜变化。
作为广州市首个试点推进成片连片加装电梯的社区,34号大院57个梯口加装并投入使用电梯41部。每一部电梯的建成,都离不开市、区人大代表的积极奔走和不懈努力,他们以履职尽责的担当,把人民“心事”变成“实事”,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为人民”。
人大代表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广州市建有代表联络站916个,已成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意窗”“连心桥”,成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载体。在2022年7月开展的“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月活动中,全市5954名五级人大代表走进社区、听取意见建议,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589条,形成代表建议369条,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76个,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更丰富的民主形式、更畅通的民主渠道、更有效的监督方法,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打造代表反映社情民意“直通车”,及时反映代表在履职中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做到代表履职“听得见声音、看得到行动、起得到作用”;健全代表建议办理全过程沟通联系制度,推动建议办理从“有来有往”向“常来常往”转变;完善代表建议督办机制,确保重点建议办实办好;优化广州人大“i履职”小程序,推行代表“随手拍”,通过照片、小视频等方式,随时随地反映群众诉求,推动解决问题。
2022年12月,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行动方案》,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人大立法、监督、决定、任免、代表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近年来探索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经验做法进行制度性固化,打造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州实践。
广州市政协 探索打造“百姓提案”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如何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的使命任务?十四届广州市政协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建立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征集意见建议的“百姓提案”平台,鼓励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提交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金点子”,把散落在市民群众中的智慧汇聚起来,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倾听民声、汇集民智,让政协的“履职指数”变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百姓提案”里,透射出了人民政协为民履职的三道主色。“百姓底色”,让群众参与提案的征集、选题、培育、调研、撰写、协商、督办、问效、评选、展示、宣传、推广等全过程;“提案亮色”,抓住经济社会长远、关键、深层次的问题,提出具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金点子”;“政协本色”,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各专委会、各党派团体、市政协委员正式报送了115件“百姓提案”,经审查立案85件,已全部交市有关部门办理。群众的智慧被吸收采纳到政协提案中,经过进一步的深化培育后正式提交,为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这是一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创新探索,一次以提案为抓手、拓展政协履职的广度深度效度的生动实践。为城市发展谋与思、为群众冷暖鼓与呼,把集思广益的触角伸向更深处——“开门办政协”的广州探索,让人期待。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