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里水镇旗峰中学:隐藏在山水林湖间的校园,灵气内涵兼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凤凰山麓,幸福湖畔,坐落着一所花园式的校园——旗峰中学,因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它被广东省教育厅督学白平教授称为全省最优美三所中学之一。
除了颜值满分,旗峰中学更有灵气和内涵。学校创新绿动教育课堂,开展“预讲测”生本互动课堂改革,培养绿美教师,实现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旗峰中学成为了不少学子求学圆梦之地。
旗峰中学
办学理念:多元育人,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办学规模:54个教学班,学生2800多人,教师214人,市、区、镇名师共48人。
获得殊荣: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研究达标学校
中国国际动漫人才培养计划动漫教育实验学校
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体验活动实验学校
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基地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学校
广东省一级公办学校
广东省绿色学校
数学、美术组被评为佛山市示范性科组
英语、美术、数学组被评为南海区先进科组
南海区高效课堂评价示范学校
南海区艺高杯优秀组织学校
南海区文明校园
南海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
以景塑魂,花园式校园打造绿色教育品牌
创校于1988年的旗峰中学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前有幸福湖、背靠凤凰山,绿化覆盖率超过40%,一片生机无限。校园内的参天大树,年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枝叶向广阔的天地伸展,春去秋来,它目送无数旗峰学子走出校园,依旧生机勃勃,葱葱郁郁。
每逢中考前夕,学校的学生都会将自己的心愿卡高挂在灯笼上,沿着幸福湖走一圈,就能看到莘莘学子奋力书写下的鸿鹄之志。
在幸福湖畔挂灯笼是旗峰学子延续多年的传统。
“多元育人,绿色旗中”说的是山水相依的无限风光,是旗峰学子求学追梦的远大志向,更是学校育人的教育品牌理念。
“绿色教育是一种民主、人文、和谐的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为一体的绿色教育。”校长梁德华表示,每一个学生都是特别的存在,学校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引导学生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以生为本”,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自2019年开始,学校打造“高效、和谐、生本”的绿动课堂,开展“预讲测”生本互动课堂模式改革,具有“接地气、有和气、有灵气”的特点。
“预讲测”生本互动课堂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预习、讲练、测评作为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元素,各学科的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组合,形成学生自主生成的生本课堂,让教的课堂成为学的课堂,让教师讲台成为学生舞台,实现高效的课堂效果。
“‘预讲测’生本互动高效课堂是让学生提前预习、老师精讲突破,再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测验来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校长梁德华表示,自从实践了课堂教学改革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小组讨论气氛热烈,能够有效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021年,旗峰中学“预讲测”生本互动课堂改革高分通过南海区教育局高效课堂评价的验收工作,成为里水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
特尖生培养能力强、高分层学生逐年强势增长的旗峰中学,并非一所“唯分数论”的学校。相反,学校坚持“多元育人”,创建的绿健校本课程特色明显,校园活动异彩纷呈,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并举。
天文小组开展日食观测活动,学生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日食。
旗峰中学学生黄彤恩是2021年佛山中考高分特优生,她非常喜欢学校的课程设计。在初三那年,黄彤恩不仅主攻学业,还获得粤港澳大湾区学生编程初赛个人赛一等奖。回想起在旗峰中学的求学之路,黄彤恩言语中满是感激。
“编程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它开拓了我的思维逻辑,转变了我的思考方式,对于理科学习非常有帮助。”黄彤恩说道,“当年中考的数学题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我拉开了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而学校的编程课程是从我这一届才开设的,我感觉非常幸运!”
汲取了凤凰山麓的灵气,幸福湖畔的氤氲,旗峰中学像是得到了关于美的魔法钥匙,艺术特色教育已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南海区考上艺术类重点大学的学生中,超过10%来自旗峰中学。
学校开设的20多个社团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才能,让他们发现了自身的更多可能性。学校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烘焙课、体艺节、科技节、十大歌手比赛、演讲比赛、绘画比赛等,更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才艺展示的舞台。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第一资源。“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张,学校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如何帮助这些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是我们目前要重视的问题。”校长梁德华表示,学校目前对青年教师的培育囊括了共性、学科性、个性三大板块。
学校定期对新教师进行常规化培训,解决青年教师对于学校教学模式的共性问题;科组每星期两次集体备课,帮助青年老师更充分、直观地认识到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方式;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每一位新老师都有导师帮带,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中实际遇到不同的个性问题。
同时,借助绿色高效课堂,学校坚持绿美教师为培养方向,让教师在课堂改革的磨炼中,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从而涌现了一批学科名师、班主任名师、教坛新秀。
在南海区第五届名师评选中,旗峰中学名师人数优势明显:名师人数在全区近40所公办学校中排名第二,在里水镇排名第一;名班主任人数在全区近40所公办学校中排名第一,在里水镇排名第一;教坛新秀人数在全区近40所公办学校中排名第四,在里水镇排名第一。可以说,名师在旗峰中学不一定是资历老的教师的专称,学校内也有不少90后“名师”。
在绿动教育课堂、绿健校本课程、绿美教师的推动之下,旗峰中学实现了教学成绩的“飞升”。学校特尖生培养能力得到大大提升,连续12年南海区重点高中上线人数超过230人,连续13年艺术生中考专业上线人数领跑全佛山市初中学校。
校长梁德华表示,接下来,学校将会继续从单元教学出发,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将更多问题思考放入课堂,减少家庭作业量,真正实现“减负”。
临近仲夏,午后,骤雨初歇,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紧邻南海区里水镇艺术河畔的河村社区。
此时的河村经联社大头岗9号旧厂房改造现场,正如这变化多端的天气一般,热闹非凡。机器轰鸣声,焊接声、捶打声交织在一起,施工人员正争分夺秒抓紧收尾,赶在今年6月竣工。
穿梭在施工现场,步履匆忙的河村社区两委干部刘立铭喜悦地告诉记者,大头岗9号旧厂房改造项目从去年7月开始打桩建设,尽管尚未竣工,由于看好改造前景,已有企业老板斥资几百万预订承租。
作为南海最先发展起来的村居之一,河村社区去年村组两级总收入达1.1218亿元,人均分红1.5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亿元村”。高速发展的背后,有政策东风,更有立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工业上楼”的新变革。
河村位于里水镇城区南面,东临里水河道,生态环境、区域位置优越。
区别于其他村组,河村每年都会提留40%资金用于村居再发展,提留资金也因此成为村集体收入逐年上涨的源头活水。依托这份可持续发展的“藏养之道”,河村社区充分释放土地空间,以产业反哺乡村,产村融合,城乡一体,村容村貌变得更美,村民们的幸福感更强了。
提留40%集体收入再发展
村民荷包鼓了,心也稳了
从里水大道南驾车拐入碧湖路,继续前行,进入河村社区山塘工业区,周边低矮的厂房中,一处8层高生产车间格外显眼,犹如山塘工业区的一座新地标。
“这里以前是建于八九十年代的低矮砖瓦厂房,里面都是一些低端的印刷、五金、制鞋等行业。改造前,消防隐患很多,周边的居民都很担忧。”土生土长的河村社区居民陈锦初,是亲历者和见证者,“经过重新规划改造,我们的社区每隔几天都不一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讲起河村的改造和变迁,作为河村社区党委书记的张永祥也十分感慨。他告诉记者,河村在发展规划中历届班子都一直坚持资金提留的模式,从1994年开始,每年年终会将收入的60%作为股东分红,其余的40%会留存在村组两级中,作为改善集体福利和发展资金,这也使得河村的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正是得益于集体收入“分六留四”,2020年,河村经联社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重新规划改造山塘工业区,将之变为8层高的标准厂房,“车间从去年起整栋出租给一家钛金属制造企业,一年租金收入从65万元增加到600多万元,差不多翻了10倍,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益跨越式提升!”负责社区村改项目的刘立铭说。
山塘工业区成功改造的范例,给了河村经联社坚定的改造信心和良好范例,河村的各个经济社纷纷抢滩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利好政策。
与珠三角其他富饶的村居一样,村级工业园曾是奠定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时代功臣。然而,因其效益低、税收少、存在安全隐患等,如今已无法适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
以河村社区为例,这里虽位居广佛交界的重要地段,然而,一边是现代城市范的建筑和五彩斑斓的艺术河畔,另一边却是工业厂房,低矮破旧。附近居民都希望能淘汰落后的产业,提升土地的效益和环境,这些都坚定了河村改变现状的决心。
“要拆,要改,还要规模化、集约化、连片化改造!”河村村、组两级干部铆足了劲,要将原来落后产业改为引进环保、新材料等“两高四新”产业。在此过程中,河村还探索出村民集资、毛地入市、延期改造等多种因地制宜的改造模式。
“尤其是看到山塘工业区强烈的收益对比,不少村民都心动了,纷纷自筹资金拆旧建新。”刘立铭表示,很多规划中的村级工业园项目都是奔着高容积方向去的,9层的工业大楼也有不少,各个经济社都达成了改造的共识,村级工业园改造在社区内已经步入良性循环阶段。
目前河村已推出了10大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超10万m²的旧厂房正在推进改造。其中,江边经济社的江边商业楼和江边工业厂房项目已于今年4月投标,预计总投资2700万余元,均为自有资金筹集,计划2024年投入使用。
“比如江边商业楼项目处厂房,改造前租金仅7、8万元一年。改造后,保守估计两个项目年租金可达到380万元。”江边经济社社长李永源说,借助村改,江边还给过去没有土地证的旧厂房办上“身份证”,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村民的荷包鼓了,心也稳了。”
向存量要空间、重塑河村经济生态,如今,村级工业园经历蝶变,正成为河村社区实现“村居蝶变”的重要空间载体,更是助推基层治理的一把坚韧利器。
用好“钱袋子” 打出“和谐牌”
给村民一个安全满满的幸福社区
下午4时,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上映出一片斑驳。河村社区月池经济社办公室格外热闹,村民们有的开着小汽车,有的骑着摩托,有的推着三轮车赶过来。无一例外,他们的车上都被大米和花生油的包装箱塞得满满当当。
“我家四口人,今天领了200斤米,120斤油!”陈锦初笑吟吟地说。
“今天是端午福利发放的第一天,所有入股的村民都有一份大米和花生油。”河村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麦志隆告诉记者,不只是月池经济社,其他经济社村民,都会收到一份端午“大礼包”。
村里富起来了,每逢节日会给村民送上一份福利,丰富大家的生活,这一传统已经持续了20多年。不止如此,在河村,还有一条亘古不变的宗旨,那就是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要齐头并进。
和所有“亿元村”一样,河村社区最大的特色是出租屋多,下辖6个经济社,户籍人口4300余人,流动人口有1万多人,是本地人口的三倍。复杂的人口结构和巨大的文化差异,给社区工作人员带来了数不清的难题。
如何调解本地人与外地人口的矛盾?又如何破解村内综治工作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关系。”在麦志隆看来,没有外来务工人员,居民就没有那么多收入,同样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也能获得更多工作机会,挣更多的钱。
为了缓解人口带来的综治压力,河村成立了综治工作中心,实现调解会、治保会、妇委会、综治办一体化运作,并投入超百万元,率先在里水建立首个村级视频监控室,在村主干道、停车场出入口设置200个视频监控点。监控岗位实行24小时责任制,实时传送着社区各个角落的动态,当监控范围发生异常情况,可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
“自从有了视频监控,社区治安水平提高了,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大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张永祥说。
不仅如此,河村还组建起一支42人的治安队伍,每天负责调查登记了解全村人员的情况,一旦出现矛盾和问题就要立马解决,为社区居民筑起社会安全“防护罩”。
“滴滴!”临近傍晚,月池经济社社长吴显潮的手机响了起来,原来是月池车辆管理微信号收到村民的意见反馈,他立马跟进回复。两年前,为了缓解村内停车难,河村利用社区闲置地,种上树木,硬化地面,建起了8个生态停车场,提供超1000个停车位,白天免费对外开放。为了管理好这些公共停车位,月池经济社采取了微信服务号形式。
80后的吴显潮是去年换届后进入村社干部岗位的,在他的创新下,原本只是服务停车位管理的微信号“升级”为集信息发布、意见反映、工作监督等为一体的点对点沟通平台。当遇到涉及治安、环保、法律等超出职能范围的问题,吴显潮就会向其他各部门寻求解决办法,并及时回复村民解决流程、时间段等。
“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共建人。”在他看来,微信号就像和村民沟通的“桥梁”,你来我往中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也提升了村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如今,河村各个经济社以党建引领,发动167名党员、11名网格员等一线力量,通过三级党建网格,下沉到各村察民情、听民声,将问题摆上“台面”,一同商议解决,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过亿资金改善村容村貌
既有美丽“面子”,又有文明“里子”
“经济好,环境美,我宁愿住在村里,也不愿去城里住楼盘。”晚饭过后,天还没黑,70多岁的麦宜沛迫不及待来到江边经济社村的村前公园。此时,公园内已经人声鼎沸。舞池内,村民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扭动身姿,不远处,是去年翻新的灯光球场,喝彩声、口哨声此起彼伏。
在里水“村村有特色,一村一品牌”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河村的品牌定位为“文明窗口·幸福河村”。从2003年开始,河村就要求各经济社每年按照集体收入,以约5%的比例将资金投入到村容村貌建设。按照里水“公园化战略”和“美村计划”,至今镇、村、经济社三级投入过亿元。
“小时候一穷二白,环境杂乱,现在感觉像住在花园里。”自小在河村长大的陈锦初感受颇深,“每隔一两年,村容村貌就会升级一次,前段时间月池村完成了雨污分流改造,几乎闻不到臭气了。”如今,走进河村,硬化道路旁花木扶疏,一方方水塘串联如珠,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公园,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扮靓“面子”,还要有文明“里子”。
尤其最近几年,河村深入推进乡村善治,健全公共文化体系,新型卫生服务站、设施完善的幼儿园、读书驿站、灯光球场......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对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一视同仁、免费开放。
其中,河村幼儿园400余名学龄前幼儿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2/3,这是河村配套不断完善,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共享发展成果的佐证,让外来人口的归属感更强了。
“你在这儿生活感觉如何?”“这儿就是我的家,很幸福!” 在河村生活了18年的外来务工人员郑彩梅笑道。
内外兼修下,社区有了活力,村民的精神文明日渐丰盈。
“每个经济社都成立了篮球队、足球队、龙舟队、舞蹈队等,每年会举行比赛。”麦志隆说,在河村社区中心公园的创益中心内,还有曲艺社、太极队等兴趣小组,也全部对外免费开放。
私伙局里,畅怀对唱,以曲会友;篮球场上,挥洒汗水,以球传情。而每年村里的篮球比赛可称得上是河村的盛事,已经持续了25年,赛事由企业组、经济社共组成15支队伍进行对抗。
“只要参加,就有奖励,社区每年在此投入的资金超过了20万元。”麦志隆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的总决赛,“有企业队请了外援,把周边村居的篮球爱好者都吸引过来了,河村公园挤得人山人海。”
不管你是哪里人,来了就是河村人。以实招改善“硬环境”,以暖意润泽“软环境”,作为“微细胞”的河村正成为基层治理“能量场”,为南海带来日新又新的活力。
提起里水的学校,大家第一印象想起的是哪一间学校?在里水河畔,梦里水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一所老牌公办名校,她就是里水中学,一所独具岭南水乡建筑特色学校。
学校把“慧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着力打造“慧课堂”“慧德育”“慧社团”品牌,深化课堂教育改革,办学特色还被《广东教育杂志》刊载,“问探讲”特色课堂扬名省内外。这所佛山唯一一家在景区里办学的学校已经成为里水乃至南海教育中的“佼佼者”,综合实力位居南海区公办初中前十。
里水中学
办学理念:智启学识、慧润品格,人人皆可成就智慧
办学规模:现有2600余名学生,专任教师225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副高级教师20人,市、区级学科骨干教师13人。
获得殊荣:
佛山市教育改革成果评比一等奖
南海区高效课堂示范学校
南海区特色品牌学校培育单位
南海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南海区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第一名
佛山市语文、政治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佛山市校园艺术展演金奖、佛山市传统武术比赛一等奖
全国中小学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一等奖
广东省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比赛一等奖
“慧教育”特色品牌建设专题被《广东教育》杂志刊登,“问探讲”特色课堂扬名省内外
校园“华丽变身”
里水河畔崛起“醉美”校园
里水中学创立于1985年,因坐落于里水河旁而得名,早在1993年,学校就被评为第一批广东省一级学校,这是里水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学校。
一直以来,里水镇委、镇政府高度支持里水中学的发展,并致力于把里水中学打造成广佛两地高品质示范性校园,先后新建了教学楼、生活楼、综合楼、学生宿舍,对原有的科学楼、教学楼、学生宿舍进行改造,投资近亿元。
2016年,校园景观改造、功能场室装修、其他各项教学设备购置等共投入超2300万元,硬件超一流!学校外立面独具岭南水乡建筑特色,与梦里水乡景区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景区有校园,校园即景区。
2021年年初,里水镇还对里水中学教学楼外立面进行改造,设置绚丽的灯光装饰,搭配里水河一河三岸亮化景观工程,营造“白昼有花,月夜有梦”的视觉美感。而在今年9月份开学,两座崭新的现代化5层学生宿舍楼将投入使用,可以提供400-600个宿位,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完善学校硬件设施。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除了在校园景观上打造岭南水乡特色的美丽校园,里水中学还将水文化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中。
打造“慧教育”特色学校,培育智慧学生
自2016年9月开始,里水中学以打造“慧教育”特色学校为总目标,打造“问探讲慧课堂”“慧德育”“慧社团”三大特色,以“追求智慧的教育,培育智慧的学生,成就智慧的老师”为办学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问探讲”慧课堂教育模式由课前引导、提出问题——课堂讨论;探究问题——学生讲述;教师讲评三个模块组成,各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循环发展。
“问”是通过课前预设教学案,引导学生梳理所要学习的知识整体并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探”是指课堂上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问题;
“讲”是指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经过整合从讲述整体知识框架和重难点、疑难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只有学生懂得提出问题,才能证明他们是学会思考的,进而提升创造力。”里水中学校长吴维表示,慧课堂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帮助学生从被动学转变为自己主动学,以问出发,造就“会学、会思、学会”的学习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里水中学不断拓宽“慧德育”渠道,形成了“体验——感悟——反思”的“慧德育”模式,致力于创建“尚善德育”特色品牌,通过开展“做善良人,行善良事”主题系列活动,每年举办体艺节、科技节、感恩节等大型活动,每月开展学校团委、年级组织的小型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成立了“慧文”(文学)、“慧舞”(舞蹈)、“慧创”(科技创新)、“慧影”(摄影)、“慧体”(体育运动)、“慧武”(武术)、“慧画”(绘画)、“慧心”(心理)等多个学生社团,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才艺的舞台。
艺展才华,遍地开花:星光熠熠的里中学子,在舞台上发光发亮
“慧舞社团”演出的《藤•里•情》以舞蹈表演的方式,将里水传统非遗工艺藤编用艺术化的形式演绎出来,描绘了小女孩向爷爷学习藤编手艺的景象。她们灵巧的双手在藤条中熟练的穿梭着,用心、用爱编织着,编织着美丽的“梦里水乡”。
《藤•里•情》节目顺利在镇、区各个优秀队伍通过了层层选拔,斩获佛山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特等奖,第十四届中小学校园艺术展演南海区特等奖、佛山市金奖的奖项。
“水是灵动的,我们不想把学生锁死,而是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避免功利地追求成绩,学生会学习、懂探究、会表达,学习成绩提上去是水到渠成的。”校长吴维说道。
事实上,随着“慧教育”深入推进,里水中学学子也开始厚积薄发。“小升初”进入里水中学的学生,大致是全镇前600名的学段,通过“慧教育”特色学校的打造,实现了学生的“低进高出,高进优出”。连续三年,里水中学的石门中学上线人数、重点高中总上线人数增长,重点中学上线率位列南海区公办学校前列;2021年艺术中考上线比率100%,术科成绩位列佛山市第一名,综合实力位居南海区公办初中前十,里水中学成为了里水学子青春求学追梦圆梦之地。
成就智慧的老师,打破学科教学壁垒
“问探讲”课堂教学的推行,不仅培养出灵动的学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灵动课堂,还促使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效果的转变,造就教师“汇智、会教、教会”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不断由“经验型”向“专家型”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市、区、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
“教育是一群人在做事业,而不是一个人,‘问探讲’课堂教学使得师生之间平等互动,敢于质疑,善于合作,师生人人都可发挥智慧,人人都可增长智慧,形成生机不断的智慧课堂。”校长吴维说。
随着里水中学教学业绩提升,“问探讲”特色课堂逐渐形成良好口碑。2016年起,该校先后举办多次大型教育教学活动,如里水镇“名师送课”教研活动、“问探讲”特色课堂展示活动等。
此外,学校还面对家长、兄弟学校定期举行教学开放日活动,深化“问探讲”特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借助研讨环节广泛吸收各方意见,助推学校品牌发展。课堂上精练透彻的讲解、形象直观的演示、独具匠心的板书、学生积极的探究发言……无不展现了“慧课堂”的智慧。
同时,学校还探索“慧教育+名师”新路,建立“智慧名师”培训制度。近年来,学校已经派出多批教师赴省内外课改名校观摩培训,还通过“走进来”模式,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来校培训。在校长吴维看来,每一次的教学开放日、课题研究、观摩培训等就像是为老师们“褪了一层皮”,通过教育改革的推进可以倒逼教师快速成长,培养出更多名师。
事实上,近年来里水中学教学教研成果显著。近三年,里水中学共有100人次获得区级以上等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0人次论文成果在省级、国家级重点期刊发表,再一次巩固了区、镇教学论文“获奖大户”的地位。
而《“问探讲”慧教育课堂模式实践研究》特色学校课题则获评佛山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改革一等奖,办学特色被《广东教育杂志》刊载,“问探讲”特色课堂扬名省内外。
“我们将计划深化慧教育内涵,进行大单元教学。例如,一位数学老师不仅要熟知自己课程的内容,还要将数学知识触类旁通到化学、物理、生物等课程,这也对老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校长吴维表示,慧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培育五育并举的学生,下一步,里水中学将针对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全面铺开慧教育校本课程的编写,打破学科教学壁垒,将更多知识有机地融会贯通。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