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沙口社区通过发动群众挖掘、传承和发展疍家文化
■沙口社区航拍图。
■2019年7月1日,九江沙口社区首届开渔文化节开幕,渔船在江面上集结。
■别具特色的疍家水上婚礼。
作为疍家人的华姨,曾是咸水歌的热爱者,但结婚后对咸水歌也慢慢变得生疏起来。直到九江沙口街坊会“追寻水上人家”沙口社区疍家文化保育项目的启动,在沙口街坊会人员的寻访和劝说下,华姨才“重出江湖”,并在社区晚会上贡献了精彩的咸水歌节目。
今年5月,由九江镇社会工作委员会主办、九江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开展的2020年度社会服务案例大赛结果公示,来自沙口街坊会的案例项目——“追寻水上人家”沙口疍家文化保育项目夺得一等奖。社区文化保育工作再度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全国各地积极推动乡村振兴这一宏大工程中,如何保育乡村特色文化,正成为各地积极探索的命题。九江镇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关键,以项目引领、文化先行,在“记住乡愁”上做文章,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振兴。
一边是渔歌袅袅,百舸争流,一边是百业兴旺,美村美家。昔日江上船艇云集,水上居民以舟为家的景象,会否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镌刻在历史文化长廊的永恒记忆?从沙口街坊会两年来的探索中可以窥见:一支致力于疍家文化保育工作的社区队伍正在壮大,一批记录疍家文化的宝贵载体正在传承。“水上人家”虽已远去,但疍家文化历久弥新。
记忆
逐渐消失的﹃水上人家﹄
所谓疍家,以舟为室,浮家泛宅。船一移动,就全家一起移动。每到晚上,就泊居在岸边,沐浴着凉爽宜人的清风,头枕着浅吟低唱的涛声进入梦乡。小船如疍,人们就习惯地把他们称为疍民、疍家或船民,也叫水上人家。
九江镇位处西、北两江之间。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九江人很早就开始了江河捕捞的生活。而沙口位处九江镇东南片,地理位置临近西江,吸引不少渔民聚居。这里总人口2000多人,渔民人口就占800多人,有捕捞许可证的渔民数量在南海区位居首位。
沙口疍家人曾美好对昔日渔家唱晚的盛况依然记忆如新。“一早陪着父母出海打鱼,我们吃住都在船上,从沙口码头上岸后,当时近江处是客货运的世美码头,沙口直街两边都是商铺,有米铺、商店、供销社……人们聚集在那里进行水产交易,好不热闹。”
在疍家人何少凤看来,那样的一段沙口历史既是辉煌,也是水上人家的一段不可忘却的艰苦奋斗岁月。“水上人家有两类,一类是打鱼的,一类是被雇佣驶船的。我父母祖辈都是驶船人,那时特别向往岸上的生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如愿上岸了,子女从此再也没有接触过水上生活。现在跟子孙说起当年,他们都不太愿意听了,但我想让他们知道,沙口人的老一辈就是这么苦着过来的,就像根一样不能忘了本。”何少凤说。
事实上,这些老疍家人的担忧正成为事实。随着时代发展,入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沙口的渔村风光不再。而曾经热闹的江岸线上,也只有年过半百的老渔民在坚守。在改革开放后,沙口渔民进厂务工人数大幅增加,现时,沙口渔民平均年龄都在50多岁,有的甚至达到65岁。在西江边的渔艇上,再不是年轻力壮的身影,多是相互扶持的老夫妻。有些老渔民不禁感叹,他们或许是沙口最后的一批渔民了。
行动
组建街坊会保护疍家文化
进入5月,行走在九江镇沙口社区,悠长的村道,斑驳的墙壁,被疍家文化装饰的房屋,码头边一字排开靠岸的渔船,晒在门口的鱼干、渔网等画面,构成一幅乡村诗意生活的画卷。
一群青少年在沙口街坊会和社工的指导下,以疍家文化为主题开展涂鸦上墙,引来了不少老渔民的驻足。“这里画得不对,渔船船身要更窄些,渔帽要更尖一些……”孩子们认真听着当年的故事,他们这才意识到,平日里习以为常的渔船竟是这般模样。
在以前,这一切都不敢想象,让青少年主动了解疍家文化并参与其中,本身就缺乏人气,让老渔民愿意站出来发声也是难上加难。一切的改变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沙口“追寻水上人家”保育项目开始。
沙口社区工作人员梁晓琪从2018年起开始跟进沙口“追寻水上人家”保育项目,项目伊始,她和沙口街坊会展开了全社区的需求调研和观察。“随着疍家群体的萎缩,沙口疍家特色的工具和家具逐渐被抛弃,很多疍家习俗与文化也日渐消失,如水上婚礼已不再举办,咸水歌无人再唱等,甚至‘疍家’这个名字也鲜有人提及了。”梁晓琪说。
2018年4月,沙口街坊会经过组建,正式启动沙口“追寻水上人家”文化保育项目,此项目主要以沙口社区居民(包括疍家人)为服务对象,通过挖掘、传承和发展疍家文化,对疍家文化进行传承保育。但项目成交之初,整个街坊会成员只有三人。
“一开始很难,沙口街坊会骨干们走街串巷动员身边熟悉的居民参与,但是他们都不愿意站出来。于是社区干部逐个发掘和动员,并从社区志愿服务为突破口,吸引了一批热心社区工作的街坊。”梁晓琪表示,经过不断挖掘其他社区居民和会唱疍家咸水歌的居民,街坊会两年来现已壮大到20多人。
改变
﹃水上人家﹄陆续走上台前
5月21日,沙口社区二楼会议室正进行着一场就如何活化疍家文化的讨论会,社区干部、社工、街坊会成员等齐聚一堂,共同为社区文化传承献言献策。梁华英显然是当中的活跃分子,她即兴表演了一段咸水歌,让现场气氛异常活跃。
华姨是九江镇沙口社区咸水歌的爱好者,但两年前,她可从来不敢在公众前唱歌。“九江年轻人对咸水歌知之甚少,以前但凡我一开嗓,身边很多人都会嫌弃和嘲笑,慢慢我就不再唱了。”幸运的是,街坊会的邀请改变了华姨。“那天我在江面船上独自哼唱,路过的街坊会成员听见了,问我要不要加入,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咸水歌是一件宝!”梁华英自豪地说。
在华姨等几位咸水歌手的带领下,沙口社区的咸水歌队很快组建了起来,镇内如九江酒厂等大型企业听闻沙口咸水歌“重现”,纷纷邀约表演。如今,华姨逢人便推广沙口疍家文化,唱起咸水歌来更是自信满满。
眼看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沙口街坊会又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口述史收录汇编工作,希望通过口述资料的整理,对沙口疍家文化建立社区资料库。
“以前疍民的渔船是找专业的木工做的。打鱼的渔网有的是自家成员、老人、小孩亲手织的,渔民子弟的学生一放学放下书包就要织网了。渔民与渔民间结婚还会举行最具特色的水上婚礼……”翻开由沙口街坊会汇编的文化小册子,不仅记录了沙口疍家人的婚俗、咸水歌、服饰等文化,更详细记录了老渔民昔日的捕鱼经历、见闻,社区年轻人通过这些记录,对沙口的历史和渔民群体逐渐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邀请疍家居民作为培训导师,街坊会以疍家传统文化“咸水歌”“疍家舞蹈”“传统疍家文化产物DIY”“最美沙口”美学课堂等作为系列活动内容,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疍家文化传承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歌曲、舞蹈、绘画等构成了疍家文化丰富的传播载体。
传承
筹建博物馆传承疍家文化
众所周知,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乡村文化这种“软实力”。只有树立一个乡村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推动乡村振兴。而培育乡村文化原创力,显然又是传承的关键。
沙口社区干部刘秀媚透露,目前社区正积极筹建沙口渔民文化博物馆,通过搜集疍家文化旧工具,保存渔家文化遗产,推动乡村主题博物馆的设立和乡村文物的馆藏充实,展现疍家文化的色(摄影作品)、香(疍家美食)、味(文化韵味),同时引导乡村传统仪式的日常生活重建,为乡村文明的保育提供源头活水,实现乡村文化复兴。
不过让刘秀媚为难的是,如何让这些濒临失传的手艺文化获得活化和传承,依然需要街坊会持续不懈的努力。
以渔网手艺为例。渔网是疍家捕鱼所需要的工具,要经过好多道工序编织而成,每个网都一定要打上两个结,每张渔网长度最长可达二百多米,最少也有几十米,制作一张几十米的渔网至少需要一个星期。一张300元的渔网成品人工制作需要约5天时间,每天工时要8个小时,所以,现在几乎没有人再做人工编织的渔网了,而是渐渐地由机械取代了人工,传统的技艺已濒临失传。
让人欣喜的是,沙口街坊会正探索通过文创产品DIY的形式对渔家文化进行传承保护。“我们计划结合沙口传统文化,围绕‘鱼’‘舟’‘西江’等元素创作文创产品,如编织手袋、陶塑鱼型容器、制作社区文化书签、雨伞、文化衫等产品,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让渔家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注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梁晓琪说。此外,沙口社区在2019年举办了首届开渔文化节,街坊会现也积极筹备参加2020年九江镇社区微治理创投大赛,通过社工的指导,积极探索项目的服务持续性,构建基层善治的良好局面,最终为乡村振兴筑牢基层文化力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部长贾磊磊。/受访者供图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联合十几位影视界委员递交了关于在佛山设立中国功夫电影节的提案,引起了佛山各界以及国内文艺界的关注和反响。2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部长、国家电影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贾磊磊研究员接受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专访,他认为,在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过程中,设立中国功夫电影节,将进一步发挥功夫电影在电影文化建构与国际传播上的推进作用,对佛山影视产业乃至中国电影、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佛山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汇集各方力量,加强顶层设计与产业布局,必将有力促进影视产业发展。
功夫电影“走出去”需找到国际化表达方式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上,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等十几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建议在佛山设立中国功夫电影节,这对佛山影视产业和中国电影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贾磊磊:这个提案聚焦于佛山、立足于佛山、扎根于佛山,证明了大家对于佛山传统功夫文化资源的高度珍视,如能变成现实,对于佛山影视文化建设无疑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并将借此把中国功夫推向世界,对于中国电影、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也大有裨益。
功夫兴于佛山,代表着中国,也属于世界。现在电影发达国家的电影界,一直都在聘请中国的武术指导袁和平、袁祥仁、凌迪安、程小东等去帮忙进行电影创作,或者培养动作导演。所以,中国功夫不仅对中国电影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也在改变世界电影的动作呈现方式。
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我们现在具有现代感召力的文化形态并不是很多,对外文化交流也面临挑战,而功夫电影因其典型的中华文化特征,以及武打表演这个易于国际传播的动作元素,在世界上得到普遍认同并且声名远播。在今天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过程中,进一步发挥武侠功夫电影在电影文化建构与国际传播上的积极作用,需要搭建一个制度性、标志性、权威性、专业性的政府平台,这有着非常重要且持久的意义。
记者: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越来越多反映时代新风貌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产品走出国门。功夫电影该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更好地“走出去”?
贾磊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就功夫电影而言,要走出去,首先一定要找到一个精湛的制作团队,现在观众对功夫电影已经很熟悉了,如果影片制作水准不能达到非常专业的表达,将很难获得观众认可。二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融入中国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喊几句口号,而是通过人物命运、人物性格去表现,在故事中蕴含基本价值诉求。电影技术的硬性建构和内容表达的软性建构要并行不悖。
文化的表达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对文化的特点找到一种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所谓国际化表达方式,它是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的,而是用艺术的通用语言,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
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有普遍规律的,功夫电影的传播也要找到这个规律。前些年央视拍过一部李小龙的电视剧,当时光海外市场就收回了制作成本。为什么这样的题材在海外特别容易被接受,包括美国警察知道剧组拍的是李小龙的时候都大开绿灯。因为这种题材是一种流行文化,它特别适合在流行文化的渠道里传播。电影文化也好,其他文化形态也好,不分国家,也无分地区,都要找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普遍性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功夫电影是建设人文湾区重要载体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其中明确提到了支持弘扬武术这个岭南文化重要元素,彰显独特文化魅力。您觉得应如何抓住建设人文湾区的机遇,来推动功夫文化和功夫电影的发展?
贾磊磊:粤港澳大湾区里有中国功夫这个历史文化瑰宝,非常珍贵。但文化的表达是要有载体的。美国的文化如果没有好莱坞电影,没有百老汇,没有牛仔裤,它的文化在哪里?中国文化也是一样,一定要找到载体,才能把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融入其中。电影是文化传播中最有效的载体。而功夫有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它没有边界,没有语言障碍,不需要翻译,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播力。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的建设中,武术可以并且也应该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国家也好,地方也好,文化的发展,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独门兵器”。功夫对于佛山来讲,就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现在关键是要对它进行充分地表达和阐释。我们要对文化资源掌握自己的权威阐释,在某种意义上就占据了这种文化的舆论高地。
记者:在国家层面推动中国功夫电影节的设立,是不是意味着可以获得制度或资源上的一些优势或便利?另外,大湾区里的香港在动作电影创作上曾开创一个时代,佛山毗邻香港且文化同源,两地间可以怎样开展深入合作与交流?
贾磊磊:从国家层面来讲,希望能够确立一种制度性或者年度性的专业功夫电影节评选机制,这种政策性、制度性的辅助,有时候比金钱更重要,它能够对一个地区的文化起到持久、深入的推进作用。
而且,和香港电影界的交流合作,文化同源、地缘相近是有利因素。但也要看到,现在香港有很多的电影主创人员聚集内地,尤其是北京。所以佛山跟香港的交流与合作,主要是要着眼于跟香港电影人的合作。香港的动作电影之所以有这么好的传统和基础,从根本上说是有那么一批电影人才,近年来这些优秀创作团队已经转战内地,并且创作了很多好的作品,包括《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中国机长》等。佛山发展功夫电影和影视文化,可以借力、整合香港的电影创作资源和优势。
影视产业顶层设计要着眼独特优势
记者:近年来,佛山把发展影视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的重要突破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力争打造享誉中外的中国南方影视中心。您觉得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上,佛山还需要做些什么?
贾磊磊:首先是顶层设计需要做认真研究。现在国内在影视产业特别是影视基地建设方面,已经有很多地方在尝试,包括青岛、天津、北京、上海等。所以,佛山要发展影视产业,应该对内地影视产业的基本布局、规模、功能,组织专门的团队进行深入、透彻的调查研究。
据我了解,青岛有非常大的后期制作基地,并在打造世界级影视产业园; 天津在打造卡梅隆影视基地;北京有国家数字影视制作基地。在这种格局下,佛山如何制定影视发展目标,需要非常专业细致的研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地缘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乃至技术优势,不能以己之短击人之长,而要以己之长击人之短。一个简单例子,国内有很多地方建了影视拍摄基地,但所有的影视拍摄基地,都因为一个数字摄影棚的出现受到了很大竞争。人家一个摄影棚就有5000平方米,春夏秋冬、东南西北都可以在一个数字环境下完成,而且完成的视觉效果比实景拍摄更逼真,更好看。影视产业的设计布局,不仅需要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布局有充分了解,还要对影视产业发展趋势有充分洞察。
产业布局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更不是灵光一现的事。佛山政府应当组织专业力量,对国内的影视产业进行调研,避免陷入重复生产、同质竞争、业态滞后的被动局面。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充分调研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每一步棋,每一个设想,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能不能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特别重要。
by一路南风
春末夏初,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到佛山旅游,南海西樵不可错过,这里是一代大师黄飞鸿的故里,也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西樵山所在地。
西樵山由远古时期火山喷发而形成,现在是一座死火山,海拔只有346米,直径四公里,整体形状像莲花簇瓣。
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地貌很适合人类开采并打制石器,西樵山在古代建有采石场和石器加工场。
如今,西樵山采石场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佛山的主要人文景点之一,不过比起其他景点,到这里来采风的游客相对较少。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由数个景点组成,在通往采石场洞穴的山路上,有一块挺拔的石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块石头笔直陡峭,从正面看像一把宝剑,从侧面看呈扁平状直指云天,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石屏风”。
游览采石场是一个上坡和下坡的过程,过去一路上布满采石工人,每天都很繁忙,如今采石场不再使用,一路上行人寥寥。
骆驼峰是采石场洞穴附近的两块石头,形似骆驼的两个驼峰,它们掩映在绿色的植被之中,历经无数年的风吹雨打,石头的外表面长满了青苔,见证生命的蓬勃力量。
石燕岩洞穴是西樵山采石场遗址的主要景点,洞口略窄,里面却别有洞天。
石燕岩位于狮脑峰东南面,因盛产石燕而得名,这里的石料适合用来建造房子。当年,石匠在西樵山采石场采石,之后运到山下的村落圩市交易,这座村落后来便取名石岗圩。
明代以前,采石多在露天进行,明代发展为洞穴开采,以斜井掘进的方式采石。现在在西樵山采石场遗址可以看到当年采石时留下的天窗格。
石燕岩洞穴有一个大厅,采光极好,靠近里侧岩壁的位置可以看到明显的人工采石痕迹。
西樵山采石场出土了很多文物,包括石锤、琢锤、石斧、石锛、石铲等。
洞内靠近岩壁的位置有一个呈河流状的小湖,据说是当年石工采石的时候挖到了泉眼,泉水喷涌而形成。采石场挖到泉眼之后,石工便停止了开采,传说水里还留有当年仓促撤离时留下的一些工具呢。
石头我们都看过,但绝大多数游客对石头是怎样来的都一无所知,如果有时间,西樵山采石场还是比较值得一游的。
旅游攻略:自驾车抵达西樵山停车场,然后换乘景区交通车到采石场附近,徒步前往。广州、佛山多座车站有车到西樵,到达西樵后乘坐公交车或打车前往即可。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