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双语实验学校正式启用 约4800个学位
昨日,位于南海区里水镇的南海双语实验学校正式启用。该校由南海区、里水镇两级投资9.4亿元联手打造,占地面积230亩,办学规模125个班,采取小班化教学,将提供约4800个学位。
该校是南海区教育重点工程,里水镇教育龙头工程,由石门中学纪委书记、副校长李根新兼任校长,南海教师发展中心设于校内,是一所集强区位、强硬件、强师资、高投入、高起点于一体的广佛交界名校。
今年,南海双语实验学校主要招收一年级至七年级学生约1600名,目前小学部设25个班,每班不超40人,初中部设14个班,每班不超46人。活动上还启动了NBS学习中心,并为首批名师工作室揭牌。
在硬件方面,学校配套专业声学设计的千人音乐厅、超万平方米体育馆、标准400米跑道运动场、国家特级标准智能化图书馆、室内恒温泳池、网球场以及16层高规格教师公寓。
在软件方面,学校共享“石门教育共同体”优质教育资源,管理团队成员由石门集团各校中坚骨干力量以及省外名校名校长、名教师组成。
此外,南海教师发展中心设于南海双语实验学校内。该中心被教育部教师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定位为“中心与学校共同规划,共同发展,合力打造成国内一流、面向国际的国家现代教育实验基地”。
开栏语
近年来,佛山教育品牌不断擦亮,紧紧抓住公平和质量两大核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力争当“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标兵市”,与佛山这座城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相融相促、相生相长,谱写了探索教育现代化、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绚丽篇章。佛山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彰显了佛山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与魄力,凝聚了佛山教育人的不懈追求与奋斗。值新学年开学之际,佛山日报推出“金秋时节看教育”栏目,与您一同分享见证佛山教育破解民生关切难题的方方面面,敬请垂注。
“新校园的操场真大,功能场室也很齐全,很开心能在新校园里学习。”9月1日开学,狮山镇颜峰小学学生黄煜城将在全新的校园里开启新学期学习。这所易地新建的小学占地2.55万平方米,设36个教学班,20多个功能室,提供1600个学位。
随着前几年建校行动下的学位陆续释放,这个新学年,佛山学位供给总量持续提升,全市超30所新(改、扩)建学校今日投入使用。2020年,全市计划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9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5.3万个,截至6月底,实际启动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43所。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就近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家长之盼、政府之责。作为人口流入型城市,自我市启动基础教育建设工程以来,佛山学位建设全面提速,持续“上新”一批新学校,通过高起点、高品质打造新学校,增量、提质齐头并进,“有学上、上好学”正成为每个孩子触手可及的现实。
最新进展:30所新改扩建学校缓解学位紧缺情况
广东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科学实验室、室内恒温泳池等先进硬件配套等一应俱全……8月28日、29日,南海桂城街道连续有5所新改扩建学校投入使用,引发佛山朋友圈刷屏。其中有高标准新建的南海实验中学新校区(小学部)、怡海五小、平洲中心小学,也有改扩建后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的桂江二小、桂江三小,5校共计投入建设资金6.45亿元,新增学位4000个。
毗邻桂城,禅城区张槎中心小学聚锦校区建设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两栋充满岭南风格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门入口处“聚道笃学,锦绣人生”八个大字十分醒目。据悉,该校区首期工程今年9月启用,第二期工程预计2023年9月启用,届时办学规模达36个教学班、可提供1620个学位,将有效缓解张槎街道公办学位紧缺状况。
8月31日,三水区思贤小学落成典礼举行,首批一年级新生260人现场见证。该校全部投用后可新增学位1620个,全区的公办优质学位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充。除了按照广东省一级小学标准建设,多功能教学楼、体育馆、室外运动场等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外,该校还引入名校先进理念和资源,力争打造成区域名校三水区实验小学分校。
不只是公办学校加快优化学位供给,越来越多民办学校的加入,也在进一步充实佛山教育力量。作为十二年一贯制全寄宿式优质民办学校,于今年9月全面开学的顺德光正实验学校,未来学生规模将达到9210人。开学后,学校将充分依托广东光正教育集团的强大教育资源和特色,大力开发AC课程、拓展课程等20多种校本课程,打造“英语浸入式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学校,为学生快乐学习、提高素养搭建广阔的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秋季开学,我市投入使用的30多所新改扩建学校中,位于南海、顺德的最多,占总数的7成以上,且项目选址大多位于桂城、狮山、大良、均安等学位紧张片区,成为佛山市基础教育学位建设“加速度”的一个缩影。其中,南海有12个新改扩建学校项目投入使用,顺德预计超10个新改扩建学校项目投入使用,目标新增加义务教育优质学位2.65万个。
超前谋划:学位建设纳入年度民生实事项目
这个暑假,佛山多个镇街都能看到有学校正在加紧建设,或新建,或改建、扩建。
“学位压力日益紧张,但传统学位供给办法相对滞后。我市创新机制,关口前移。”佛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佛山前瞻布局,根据全市常住人口等数据,测算出2022年义务教育学位缺口,并出台《佛山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五年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五年新增18万个义务教育学位和4.4万个学前教育学位建设任务。
“规划总蓝图”的“指挥棒”下,为充分调动各区积极性,佛山软硬兼施:一方面,市政府将增加学位供给纳入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和对区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同时,作为五年提升计划的最主要负责单位——佛山市教育局则从机制、考核、协调、助力等方面,设计了一系列措施,做到政策规划到位、统筹领导到位、督查指导到位、人力财力物力到位。
学位建设涉及多部门联动,土地也是城镇学位扩容的共有难题。佛山各区通过土地置换、基础教育专项规划等方式,保障中小学校建设用地。其中顺德出硬招,明确教育设施用地范围、建设指引,把应建中小学校项目落实到各具体地块,予以法定控制。南海区桂城街道则通过构建学位建设联动机制,把任务细分,落实到具体部门。相关部门合力攻关,提高效率。
个别难度大、进度慢的项目该怎么办?佛山专门建立项目滚动推动机制,强力督促各区提出细化整改措施,倒排工期推进,整改一项销号一项。
在市的统筹督办下,各区想方设法挖潜,一股建校热潮正在升腾。2016年至2019年期间,佛山完成新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3所,新增学位约12万个,在土地资源紧缺、学生规模逐年增大的背景下,佛山将义务教育办学规模扩大了近四分之一。今年是五年提升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学位建设进入“加速度”,佛山将提前并超额完成预期学位建设目标,到年底预计全市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近19万个。
“在此基础上,佛山将继续实 施2年 再 延 伸 计 划,2021~2022年全市计划新增新改扩建项目27个,再新增学位约3万个,以满足未来学位需求。”佛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其中,桂城街道自2016年起已投入19.2亿元,完成了包括灯湖小学等12所中小学校新建扩建,预计2022年前将完成22所学校建设任务,总投入超35亿元,新增学位约3.3万个;禅城区正大力推进学校建设“9+7+1”工程,计划在2020至2023年间新建、改建9所学校,同时拟对7所原村办学校实施扩建工程和对1所特殊学校实施扩容提质工程,大力增加中小学位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高起点办学:力促新校进入优质行列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仅满足于学位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提供更多优质学位。近年来,佛山教育部门持续在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努力做到高起点规划建设和办学,通过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改革、优质师资配置等,迅速扩充优质资源,力求让每一所新学校直接进入优质行列。
此次投入使用的南海实验中学新校区(小学部),规模40个班,新增学位1200个。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校各种场室、教学设备设施均按广东省一级学校标准配置,功能场室的设置也精细到位,如信息技术方面细分到创客室、电脑室、机器人室等,艺术类细分出陶艺室、书法室、沙画室、合唱室、管乐室等,可谓高标准、高起点、高配置打造。
南海实验小学校长周汉云表示,这标志着南海实验小学正式迈入“一校两区”管理模式的新时期。围绕“宽教育”办学理念,新校区在教师配备、教育理念实施方面将与南海实验小学原校区保持统一。“我们在新校区成立了新教师青年训练营,老师们也要跨校区走动,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此外新校区招生规模更大,将可满足更多家长对桂城优质教育的需求。”
很多新建学校零起点办学,如何让新校跨越艰难摸索的起步阶段迅速起航?近年来,佛山鼓励各区通过名校办分校、组建教育集团等模式,让新校站在名校的肩膀上,起跑步伐更加稳健。
禅城区东华里小学在筹建之初,就提出要办一所富有岭南文韵和未来气息的新样态未来学校。在办学模式上,该校不仅从全区优质学校中选调骨干,组成名师管理团队,并将纳入佛山九小教育集团,连同九小西校区、九小新校区成为集团的成员校。未来,学校将共享集团所配套的优质资源,布局“未来人才”培养战略,实现共同管理、共同发展,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美誉度,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另一边,张槎中心小学聚锦校区则作为张槎片区首个公办小学教育集团一员,由张槎中心小学实行一体化的管理。为让新校区实现高起点办学,张槎中心小学通过派遣本部骨干教师,移植管理经验、教研成果、环境创设理念等“组合拳”,为新校区“输血”。“聚锦校区首期配备专任教师14名,来自本部的骨干教师占一半,两校区同一套领导班子,同一支师资队伍,同一个办学理念,同建适合教育办学特色,一体两翼齐步发展。”校长杨翠表示。
“关注民生关切,回应民生诉求,佛山不仅要确保年度建设任务完成,还将超额完成学位建设,并继续把‘不断增强优质学位供给保障能力’ 作为重点工作推进。”佛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佛山将坚持“建好学校”和“办好学校”两手抓,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持续推进学位供给建设,让每一个孩子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近日,粮食浪费成为公众关注热点。不过,相比司空见惯的“舌尖上的浪费”,我国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鲜为人知,但同样触目惊心。
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收割、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而四川省2019年的粮食产量为699亿多斤。
收割环节 有的机收损失率高达10%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粮农、农业干部、农业专家普遍反映,粮食收割环节的损失非常突出,不要说颗粒归仓,有的机收损失率甚至高达10%。
记者在湖南、黑龙江、河南等多个粮食生产大省采访时,粮农普遍反映,收割环节的粮食损失问题还比较突出。
首先,收割时机械碰触造成一些损失。“收割机拔禾轮的滚动,容易造成稻穗末端稻谷的脱落,损失率在3%至5%不等。”湖南省的种粮大户向铁青告诉记者。
其次是脱粒不完全也会造成损失。记者曾在黑龙江省多处大豆收割现场采访,看到地里有一些遗落的大豆,抓起一把地上的豆荚,里面还夹杂着10多粒大豆,可见脱粒不彻底。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村民毛志江说,过去手工收割,损失较少,现在收割进度快了,损失也大幅增加。
机收玉米的损失也比较明显。黑龙江省兰西县种粮大户刘国明种了5000多亩玉米,他说,玉米粒比较干、脆,收割玉米棒时就容易掉下玉米粒,如果玉米倒伏,还会落下一些玉米棒子,损失进一步增加。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收割机主要存在作物损失和损伤两大通用技术难题,部分玉米机收总损失率和总损伤率均高达10%。中国农业大学武拉平等学者在调研中发现,水稻和小麦的机收环节损失率分别为3.83%和4.12%。
“实际操作中的损失率比理论上还要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理论上是按照最佳收割条件计算损失率,但现实中很难完全达到最佳收割条件,比如粮食过度成熟导致更易脱落、下雨天导致谷粒黏附影响脱粒等。
还有因为成本考量造成的损失也不容忽略。湖南省沅江市种粮大户周波说:“接近成熟的水稻遇大风容易倒伏,倒伏严重的,收割机难以收割,人工收割成本高,往往就放弃了,损失率有时候高达百分之二三十。”
这是7月16日拍摄的湖南省岳阳市一处大面积倒伏的稻田。当地农民反映,接近成熟的水稻遇大风容易倒伏,倒伏严重的,收割机难以收割,人工收割成本高,往往就放弃了,损失率有时候高达百分之二三十。
此外,田块不规整带来的机收难题也导致不少浪费。河南省濮阳县农民马文田家的地在黄河滩区,地块不规整,边角地狭小,无法机收。他说:“闲的时候自己用镰刀收一遍,如果太忙就不管了。”
加工环节 有的100斤稻谷只出30多斤米
记者调查发现,精细加工的粮食产品受到不少消费者欢迎。但看起来“白细美”的粮食背后,存在粮食过度精加工带来的损耗问题。原农业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显示,因过度加工我国每年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
在哈尔滨市双利精米有限公司的大米加工车间,机器轰鸣,清理筛、碾米机、抛光机等正在作业。带着壳的稻谷进入车间后,历经三抛三选、去杂、碾米等28道工序,最终被加工成色泽晶亮的精米。
公司副总经理卞敬侠说,从水稻到大米,28道工序包含3次抛光,每抛光一次就会增加一次损耗,导致出米率降低一两个百分点。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发现,粮食精加工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一些粮食加工企业还在加工精度上“攀比”,精度越来越高,出米率、出粉率越来越低,成为粮食“餐桌外浪费”的一环。
据业内人士反映,一般来说,100斤稻谷去壳后会变成80斤左右可食用的糙米,糙米磨成白米又损失10斤左右,再经过两次抛光、两次筛选又损失4斤,这样共有14斤左右原本能吃的大米损失掉。
湖南省岳阳市一位农业干部告诉记者,有的企业100斤稻谷只能出30多斤精米,剩下的多为碎米,只能用来做饲料。
面粉行业同样存在过度精加工的问题。走进超市粮油货品区,麦芯粉、特一粉、富强粉……面粉类型五花八门。对比可发现,加工精度高,面粉更加雪白细滑,价格也高。
行业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小麦出粉在80%左右,但近年精加工面粉在市场的比例不断提高,出粉率在70%左右的面粉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一些“30粉”“20粉”。
储藏环节 存储不当导致粮食损失达8%
数据显示,我国农户在粮食储存环节造成的损失严重。粮食部门统计,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达8%左右。
河南省安阳市一户农民在展示自家用编织袋储存的粮食。
在东北,粮食收获之后,不少农户也往自家院子里堆放,俗称“地趴粮”。农户们说,如果遇到冷暖天气交替,粮食常常发霉、腐烂,另外鼠害也令人苦恼。
黑龙江省青冈县种粮大户黄国玉种了200多亩地,每年收回的玉米都堆在自家院子里。他说,不少农户都采取“地趴”式储粮。有的农户自家放不下,就在田里找一块地平整下充当临时储存场所,等到价格合适时再卖给粮食经纪人。一般来说,都得储存三四个月。
“损失确实不小,一亩地收1500斤,在我们手中储存损耗就得近百斤。”黄国玉说,多年来一直这样存放玉米,没有太好的办法,每年都有粮食霉变的情况发生,还有一些粮食被老鼠吃掉。
记者走访了湖南省岳阳县等地的部分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种植合作社,他们的粮仓普遍简陋,仓库散热不好,稻谷加速陈化,出米率降低。同时,仓库密封性能不好,杀虫效果有限,导致粮食遭遇虫害,也会造成损耗。
一农民展示因储存不当导致霉变的粮食。
岳阳县诚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喻忠勇说,合作社的仓库一般没有空调,稻谷烘干后,热量没法及时散掉,堆在中间的稻谷就容易“烧坏”,一些米粒变黄的稻谷只能用作饲料。“前年,我们合作社没有注意这一点,200多万斤稻谷就出现‘烧坏’的情况,原本每斤1.2元,后来每斤不到1元就卖了。”
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尽管通过实施“粮安工程”等措施,粮食仓储环节损失明显降低,但粮食产后减损仍然任重道远。
延伸阅读:
“卖相”越好价格越高助推过度加工
国家对粮食加工有明确标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2019年5月实施的《大米》(GB/T1354-2018)国家标准将大米加工精度分为“精碾”“适碾”,精碾为背沟基本无皮或有皮不成线,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80%至90%,或留皮度在2.0%以下;适碾为背沟有皮,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l/5的占75%至85%,其中粳米、优质粳米中有胚的米粒在20%以下,或留皮度为2.0%至7.0%。
业内人士表示,这个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由于市场上精加工大米售价普遍高于一般大米,所以一些企业刻意提高粮食加工精度,还把高于国家标准作为卖点进行宣传,吸引消费者。
面粉行业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由于小麦加工行业长期存在加工成本高、收益低的情况,而精加工面粉口感好、色泽好,售价更高,企业更愿意通过精加工来提高产品售价,增加利润。
湖南省益阳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蔡达明说,近些年精深加工愈演愈烈,除了部分消费者的认知误区外,一些加工企业的推波助澜也不容忽视。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企业通过过度加工让粮食卖相更好,价格也就定得更高。
“好看”不等于“好粮”应适度加工减少损耗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粮食的深加工对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超过一定标准的过度加工会增加粮食损耗,粮食加工不一定是越“细”越好。
黑龙江孙斌鸿源农业开发集团总经理孙斌说,很多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越靠近小麦或者稻谷表皮的部分所含营养越丰富。
“为迎合部分客户需求,我们抛光3次。”卞敬侠说,经过3道抛光的精米,胚全部脱落,皮层全部剥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所剩无几。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社会发展,消费者的观念和需求也更加多样化。郑州市民刘珍珍说,过去讲究吃细粮,但现在大家都知道常吃细粮对健康无益,米越亮、面越白,越是不敢买,可超市卖的多是这种粮,没太多可选择的,希望精细主粮之外,有更多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粗粮商品。
一些专家表示,粮食加工企业应将企业发展的重点和利润的增长点放在满足群众消费需要的产品创新上。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刚等专家建议,消费者越来越看重粮食的健康与营养,加工企业可以将产品的重点聚焦在丰富产品种类、提升营养度、保证品质等方面。
针对当前一些企业过度加工导致粮食损耗的问题,卞敬侠、蔡达明等建议,应该推动企业切实遵循加工标准,合理确定加工精度,严格限制过度加工,提高粮食加工和转化利用率,降低损耗。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