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鲜!广记牛肉粥店凌晨仍爆满
夜色降临,华灯初上,伴随着马路上的汽笛声,高明夜生活缓缓拉开帷幕。
“老板,我们五个人。”“老板,再来两份牛肉!”位于高明大道的广记牛肉粥店内人声鼎沸,老板梁广庭笑容满面地忙前跑后,迎客、招呼、递凳、擦桌。从下午4时半开门迎客直到次日凌晨三时,店内客人络绎不绝……一晃,这样热闹的就餐场景,在广记牛肉粥店已经持续了三年。
鲜
牛肉从屠宰场到门店不超2小时
傍晚5时,梁广庭驱车匆匆赶回店里,他车上的牛肉,是刚从45公里外的屠宰场运回来的。
对于这家牛肉粥店而言,保证店里的牛肉新鲜是持续发展下去的根本。从屠宰到快速到店,梁广庭对牛肉上桌的时间有着很高的要求。他说,店里的牛肉每天都是新屠宰的,分两趟运送,从屠宰场到门店不超2小时。此外,门店还根据食客的需求量采购牛肉,“生意最旺时一次采购40斤,2小时内全部卖空。”梁广庭说。
小店开门一个小时后,店里就坐满了食客。/佛山日报记者薛家瑜摄
走进店内,玻璃橱窗的铁钩上挂满了鲜红的牛肉、牛腿、牛排……师傅们熟练地顺着牛肉的纹理将其切成薄片,肥瘦相间,一盘盘整齐码好。所有牛肉都是现切,新鲜看得见。每一碟牛肉只简单加了花生油便直接上桌,只为保留牛肉的原始风味和口感。
店里的雪花牛肉一直备受食客钟爱,其脂肪沉积到肌肉纤维之间,形成明显的红白相间、状似大理石的花纹,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脂肪酸,口感鲜嫩。五花趾美味且营养价值极高,它是牛前腿牛腱子最中心的一小块,亦是牛腱子中最金贵的部位。烤过之后,口感极为弹脆爽口,有嚼劲又不肥腻,是店里的抢手货。
伴随着嗞嗞的声响,牛肉在烧烤网中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牛肉脂肪部分慢慢渗出牛油,瘦肉部分则渐渐由红转棕。用筷子将肥牛翻转几下后,牛肉便已熟透。
烤好的牛肉色泽鲜艳,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稍微吹凉,将整片肥牛送进口中,咀嚼后肥牛独特的香气充满整个口腔,鲜美的肉汁铺满舌尖。再撒上孜然、蘸上店里的秘制酱料,每一口都满足了口舌之欲。
火
开门一小时后就一座难求
2017年,看到高明夜经济发展的契机,梁广庭萌生了开店的想法,并舍弃从事了十余年的海鲜生意。说做就做,梁广庭盘下了高明大道侧的一家门店,开始了起早摸黑的生活。
万事开头难,即便是小小的牛肉粥店,也很考验人。梁广庭夫妇每天忙到凌晨两三时,然后收摊、打扫卫生、整理食材,回到住处、清洗整洁……忙碌到东方泛白,才进入梦乡。睡到上午10时左右,梁广庭便起床去菜市场买菜,采购好当天烧烤所需的食材后,在屋里择菜、洗菜、分菜、穿菜,另外还要炒制当天烧烤的部分佐料……时间紧时,梁广庭的父母会来帮忙。
随着夜宵市场的逐渐兴起,“广记”知名度越来越高。除了本地的街坊,这里还吸引了不少来自佛山其他区、广州、珠海、深圳等地的食客。小店傍晚4时半开门,一个小时后店里就坐满了食客,很多牛肉品类供不应求。
牛肉在烧烤网上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在梁广庭看来,“广记”虽然是烧烤店,却更像一个家,左邻右里的顾客就像老朋友一般,情感难以割舍,“做的是店,更是人情”。
生意虽好,梁广庭并没有迷失自己。他觉察到当下餐饮市场风向急速转变,近年来各种模式烧烤店的不断涌现,比如时下备受90后、00后青睐的酒吧式烧烤餐厅、音乐烧烤餐厅等,本地烧烤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这么多年来,我们也没做过打折促销活动,全靠味道好,让食客们口口相传。但现在,我们也常思考线上线下营销的融合,考虑加大烧烤的营销推广力度。”未来,梁广庭希望把“广记”做成一个连锁的知名品牌,把高明美食文化推向更远。
刚刚过去的暑假,凉山州越西县洛木村贫困户瓦七果各莫的两个孩子,第一次没有在深山里守着田地帮妈妈干农活,而是像城里孩子一样,在社区的花园里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去月11月,瓦七果各莫一家从山上的土坯房搬到了县城里的城北感恩社区,住进100平方米、3室1厅的新房,她把一副“精准帮扶摘穷帽,沐浴党恩住新房”的对联贴在了家门上。
城北感恩社区是越西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5栋住宅楼、60个单元里居住着1421户、6660人,全都是从周边17个乡镇38个村搬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让异地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越西县工作小组出资为社区建设两栋住宅楼,并参与援建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曾经靠天吃饭的贫困户在城里定居、定心、定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搬离穷山
贫困户住进“佛山楼”
离县城近,是外人初到城北感恩社区的第一印象。从越西县城出发,开车5分钟就到了小区大门口,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楼房、快乐玩耍的孩子、苍翠惹眼的绿化……离小区入口不远,两栋楼上“洛木新村佛山楼”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这两栋楼由佛山投入1196.4万元资金援建,易地安置了竹阿觉镇洛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665人。
瓦七果各莫家就在佛山楼的16座101单元。敲开她家大门,只见屋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佛山出资购买的茶几、衣柜等家具把家里装点得舒适又温馨。
在城北感恩社区,由佛山投资援建的“洛木新村佛山楼”。
在瓦七果各莫的记忆中,“去城里住”是自己以前能想象到的最“高大上”的生活。以前,她一家四口住在60多公里外、海拔2800米的山区,家里只有一间土坯房、两亩薄田地。丈夫早早就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但一年在外务工的时间只有五六个月——不管走多远,深山里的家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牢牢拴着他。
去年,瓦七果各莫一家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只花了1万元就住进城北感恩社区,迈出了几辈人都未能完成的一大步。现在,丈夫可以全年在家附近务工,收入比以前增加一倍; 两个孩子在家门口的幼儿园、小学读书。“孩子们都说,这里学校的老师教得好!”瓦七果各莫说。
与瓦七果各莫家类似,从“山里人”变为“城里人”是城北感恩社区居民的共同点。他们以前都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海拔山区,生存环境恶劣,苦日子年复一年。
只有挪出穷窝,才能斩断穷根。
搬去哪,怎么搬?2018年,转机来了,越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城北集中安置小区开工建设,用地面积约253亩。去年10月,小区落成,以“规模大、环境好、配套佳”远近闻名,贫困户陆续从山窝搬进新家。
“周围都是老邻居,一点都不觉得陌生和寂寞。”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瓦七果各莫计划以后在小区农贸市场租个铺位卖菜,“可以守好家,照顾好我的娃,还能挣着钱!”
配套完善
安置房变身“学区房”
今年53岁的洛木村原村党支部书记沙马拉冲,在大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心里一直有个遗憾:由于家里穷、住得偏,自己的几个孩子没能接受很好的教育。他希望这种情况别再出现在孙辈们身上。
让沙马拉冲欣慰的是,搬进城北感恩社区后,自己的这个愿望很快成真了。“住在这里,什么都方便,买菜方便,看病方便,特别是娃娃读书最方便!”他乐呵呵地说,“以前娃娃们上学得走1个多小时山路,现在学校就在家门口,走路2分钟就到。”
在城北感恩社区,孩子们在嬉闹玩耍,小区里处处洋溢着热闹幸福的气息。
沙马拉冲的孙子孙女们读书的学校,正是小区配套建设的文星小学。走进校园,民族化、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小区还高标准建有2所幼儿园,目前针对社区适龄儿童实行全员免费入学。在小区2公里范围内,有西城中学、越西二中、越西中学等3所初高中,能100%满足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
同时,佛山也在尽力帮助当地学校提升教学水平。本学期,佛山市南海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已派出两名教师前往越西中学支教,文星小学也将与佛山学校开展教师互动交流。“孩子能上好学,是搬迁户最看重的事。”城北感恩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罗保才说,“背着洋芋翻山越岭去读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每天放学后,小区里许多留守儿童,都会到设在城北感恩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青年之家四点半课堂”做作业。除了各类学习课室,小区里还集聚着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居民在家门口可以直接办理民政、卫计、社保、补贴申请等事项,享有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安居乐业
搬迁户的“钱袋子”鼓起来
下午太阳落山后,正是城北感恩社区最热闹的时候。房前屋后孩子们追逐嬉闹,篮球场上青年们挥洒汗水,文化长廊边老人们休闲纳凉……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人们陆续走出家门,结伴遛弯拉家常。
“今天到工地上背沙挣了150元,比以前在山上种地多得多!”“这周我轮班扫地,下周有活记得喊我一起去。”16座楼下,阿尔阿机莫和邻居好友商量着如何增加收入贴补家用,时不时传出嬉笑声。
“搬下来后虽然不再种地、喂猪喂鸡,但这里紧挨县城,挣钱的机会多。”阿尔阿机莫说,丈夫学做泥水工,在县城的工地上打工,月均收入3000元;公公是16座的楼长,参与社区管理,每月工资800元;自己是小区保洁员,每月工资500元,闲时还可以在附近务工挣点外快,一家人生活过得挺滋润。
阿尔阿机莫正在小区打扫卫生。她担任的小区保洁员,是佛山提供资金开发的公益性岗位。
保洁员和楼长,都是社区里的公益性岗位。这样的岗位共有300多个,全部由佛山提供资金,每个岗位每人每月收入500元到800元不等。同时,越西县还使用易地扶贫搬迁结存资金为社区居民以人均5000元入股佛山帮扶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分红增加贫困户收入。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来自大山深处的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越西县工作小组组长李耀茂表示,“人人有事做,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这样的脱贫才经得起时间检验。”
目前,围绕小区的各种配套项目仍在完善中,包括农副产品扶贫交易中心、扶贫综合商业开发区以及佛山参与援建的特色手工业扶贫车间等,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即将投入使用。
乔迁新居后,贫困户们迈向幸福新生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记者手记
易地扶贫搬迁 安居更要乐业
乘车行驶在越西坝子蜿蜒的公路上,随处可见整齐划一、集中连片的靓丽新居,呈现出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从贫困村民到城镇居民,从缺教少医到全面配套,搬迁户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了摆脱贫困的最有效途径。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多套。“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和配套设施扫尾工程已全部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搬迁群众基本实现全部入住。
扶贫搬迁绝不是简单地帮贫困户“挪个窝”,绝不是简单的“一搬了之”。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搬得出”更要“稳得住”。因此,搬迁之后,关键是要做好后续工作,通过产业扶持、增加就业等措施,帮助搬迁户持续稳定增收致富。
设置公益岗位、援建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越西县工作小组在城北感恩社区的一系列做法,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把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做到了贫困户心坎上,真正让他们搬出了幸福、搬出了自信、搬出了尊严、搬出了小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无私奉献的注解。今日,高明将举行庆祝第36个教师节大会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向耕耘在高明三尺讲台上的优秀教师代表颁奖。
近年来,围绕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优化,高明以顶层设计为基点,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研力量下沉,发挥优秀教师辐射、带动、帮扶作用。同时,高明大刀阔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力度,以区级统筹为切入,优化教学育人模式,释放办学活力,翻开“优教优学高明”教育发展新篇。
优化教师队伍培育高素质人才
傍晚时分,更合镇中心小学校长黄越球站在校门,与放学学生逐一挥手道别,校园渐渐重归静谧,师与生、校与人的和谐画面,让黄越球心生微澜。
在更合从教32年,黄越球是乡村教育巨变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过去,由于高明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匮乏,优秀师资“招不来、留不住”,如今这个困局已逐步被打破。
“多名研究生学历的高素质教师留任学校,他们发挥专业优势,领航学校各学科的教育教研工作,成为骨干力量,并引领本校和周边薄弱学校的教育教研工作发展。”黄越球用“师资队伍更强”描述学校的最大改变,如同更合镇中心小学城乡师资队伍的改变,是来源于高明优化师资结构配置的决心。仅2019年-2020学年,高明招聘新教师88名(其中研究生24名),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活力。
为解决区域发展差异、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高明落实“区管校聘”制度,推进中学学科教师双向交流、学科帮扶,推动教师调动130人,短期性帮扶和跟岗交流13人,实现教师资源的再布局和科学合理配置。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研是途径。去年以来,高明在全区建成一批学科研究基地,推动小学语文、数学等9个学科教育研究基地落户各镇街的10所学校,进一步激活全区教师队伍教研能力。
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扩容提质
清晨,推土机的轰鸣声,划破了西江产业新城东片区的宁静。忙碌的工地上,一座现代化的公办学校正在崛起……
这是高明斥资2.65亿元,以EPC方式建设的西江新城东片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总占地面积67.53亩,按照省标准化学校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设置54个班,可提供优质学位2520个,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
与西江新城东片区学校一样,在杨和镇中心小学,该校二期建设工程同样如火如荼。2021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后,该校将由原来的41个班扩至48个班,为区域适龄学子带来更多优质公办学位。
无论在城区,或是在乡镇,高明均从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高度,推进教育规划、教育投入、教育用地优先落实,并通过财政投资及教育资源统一调配,缓解中心城区学校学位供不应求,而乡镇学校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推动学位供给与学龄人口增长相适应,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根据高明城市人口增长的趋势和特点,高明组织编制《佛山市高明区基础教育设施建 设 专 项 规 划(2018-2025年)》,建立符合高明实际的学位供需协调机制。
按照该规划,到2022年,高明区规划新建幼儿园19所,扩建小学3所,规划新建小学5所,扩建初中3所,规划新建初中3所以及扩建高中1所,筹划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事实上,仅2019年以来,高明已完成沧江中学、西安实验小学、北大培文学校等新扩建项目,以及东洲中学、沛明实验小学、启慧学校、沧中附小运动场等改建项目,新增校舍面积2.83万平方米。荷城中学、高明一中附中学生宿舍楼项目投入使用,蓓蕾幼儿园等5所幼儿园顺利建成开办。
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区域共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650个,学前教育学位2340个。接下来,高明将加快推进西江产业新城东片区学校、杨和中心小学二期新扩建和沧中附小改造提升等项目。同时推进机关幼儿园二分园建设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力争年底完成学前教育“5080”工程目标。
创新学制改革优化育人模式
近期,高明区中、高考频传捷报,优秀拔尖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考,高明一中600分以上考生31人,增幅达55%,实验班100%过高优线,总平均分达600分;中考,沧江中学2名考生跻身全市前100名,6名单科满分状元再刷记录。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沧江教育集团建立起小学、初中至高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以公平选才、科学育才模式,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优质土壤。
去年9月,高明成立沧江教育集团,由高明区第一中学、高明区沧江中学、高明区沧江中学附属小学、高明区机关幼儿园等区内龙头学校组成,形成创新协作集团化办学模式,走向教育教学融合、文化融合以及师生融合之路。
随后,集团构建“5+4”学制和“小初衔接”课程,相继完成教研团队专项培训、课程设计和磨课实践,并探索“双师制”班级管理新模式,通过创新学制,课程体系建设、引进及培养优秀师资团队,全面提升教育集团办学质量。
同样,为推进薄弱学校“改薄创优”,高明借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管理模式、师资力量,把原富湾中学、富湾小学和高明区体校“三校合一”,打造为广二师高明附校,探索“走组制”课堂改革,实现区域内薄弱学校“改薄创优”转型。
改革远不止于此,在全区公办初中一级办学基础上,高明还把原属镇(街道)管理的23所小学、45所幼儿园全部收归区直管理。全区各学校(幼儿园)实现从“区→镇→校”的两级管理向“区→校”的一级管理模式转变,使各方面配置均得到保障和提升。
高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教育局党组书记谭应佳表示,下阶段,高明将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均衡优质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回应民生关注,树立“优教优学高明“教育新形象。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