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第一站——南沙,在这里楼上创新楼下孵化
高质量发展蓝图已绘就,“二次创业”号角已吹响,广州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上领跑,扛起担当展现作为?
本月起,广州组织开展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调研团从广州出发跨越2万公里,以行进式融合报道聚焦先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描绘城市画像,为广州发展问计。
7月27日,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第一站抵达充满活力的南沙,20余家媒体走进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南沙基地、云从科技等重点单位,了解南沙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成果成效。
创新创业:
楼上有创新研发 楼下有投融资机构
走进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缤纷色彩碰撞下的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以下简称“创新工场”),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科创氛围。青年创业者在办公空间敲着代码,中心台上展示的是创新工场成功孵化的被动辐射制冷涂料、室内定位导航服务等产品。
在这里,科创工作者们打造了“楼上楼下,创新孵化”的科创综合体,楼上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楼下链接投融资机构,聚力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科技创新创业核心载体和人才聚集地。
据了解,创新工场目前累计引入初创项目过百个,在孵科创团队与项目七十余个,港澳台及国际团队与项目超过50%,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微电子等多个科技创新创业领域。
霍英东研究院是香港科技大学面向内地最重要的创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平台。“霍英东研究院在南沙建立的十六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穗港科技合作,一方面我们会支持香港科技大学优秀的老师到南沙来设立面向产业的实验室,同时引入更多优质的创业团队到霍英东研究院、到南沙来创业,高水平科创团队还可以申请70万元的资金支持及科研资源重点孵化。”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表示,“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跟香港优质的科创平台合作,不仅是把海外和港澳的科创团队引到南沙来,也把南沙优秀的团队推到港澳以及世界。”
成果转化:
打造完整的技术转移转化生态系统
近年来,香港技术成果内地转移转化、助力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南沙方案》中的“施工图”正在一步步转化为“实景图”。
科研成果转化是科创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南沙方案》提出一年以来,南沙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积极促进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一站式对接、一条龙服务、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网络”技术转移转化生态系统,覆盖“技术需求-成果供给-技术交易-孵化育成-创业投资”等关键环节,集聚整合国内外高端科技成果、人才、机构、资本等资源。2018年3月,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正式运营,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合作“软硬联通”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南沙汇聚。
据了解,目前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打造的平台已有4000多名全球高端科技人才为大湾区企业服务,引导2390家企业发布技术需求1763项,共有1172项关键技术成果对接转化,实现技术交易额超8亿元。
“未来我们计划再打造一个针对南沙的技术转移基地,因为目前南沙集聚了很多中科院系的科研机构,围绕这些科研机构和本地企业,达到供需对接,成果转化落地的效果。”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李家华表示。
发展动能:
企业的创新科技反哺城市高质量发展
简单勾勒几笔,触发关键词,只需简单几秒,AI便可将草图生成一幅精美画作。这是云从科技推出的“从容大模型”在AI绘画领域的应用。总部位于南沙的云从科技2015年孵化自中国科学院,是首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AI平台企业。立足南沙,云从科技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利用创新科技反哺南沙城市高质量发展。
“企业从落户南沙至今,获得了很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特别是《南沙方案》发布以来,乘着政策东风,我们在大湾区开拓了更大的市场,希望更多企业来大湾区发展。”云从科技广东区域政府事务负责人张宇鑫表示,目前在南沙的医院、图书馆、政务服务中心等地都落地了多个应用场景,云从科技已为南沙打造系列智慧城市标杆产品和项目。
科创优势同样助力南沙农业发展,调研团一行走进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南沙总部基地,了解南沙的种质研究和农业检测技术。据介绍,南沙总部基地2007年落户南沙,建有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广东省(广州)蔬菜种质资源库(圃)等平台。“我们在新品种创新方面要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要继续保持岭南特色蔬菜菜心研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也要在优质水稻、鲜食玉米等新品种选育方面实现新突破。”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戴修纯说。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做好后汛期防汛防风准备工作,深入排查安全风险隐患,保障全市安全度汛,7月26日上午,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郑程藩带队到花都区开展后汛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督导检查。
检查组一行先后实地检查了洪秀全水库、狮岭镇申通快递仓库地质灾害点、万三隧道,详细了解三防责任制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内涝风险防控等相关情况,并组织召开座谈,交流防汛防风隐患排查和值班值守体制机制情况。
郑程藩同志充分肯定了花都区在后汛期防汛防风准备及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强调:一是要加强对水利设施等重点部位的巡查巡检,细化任务分解,压实工作责任。二是加大隐患排查整理力度,主动发现问题、精准找出病灶,全面根治顽疾,切实做到高效消除隐患存量,有效遏制隐患增量;同时区应急部门要和行业部门做好对接,对已完成治理且近2年在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情况下未发生内涝的点位,进行销号处理,并及时增补近年来新发生的内涝风险点。三是要利用好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建设成果,加强综合统一规划,对不同权属的涵隧数据从全区层面统起来,做好涵隧设施管养维护,落实人防技防等措施,确保发挥实效。
市水务局,花都区应急管理局、水务局、规自局、狮岭镇,市三防指挥中心相关负责同志陪同检查。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的《2022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正式发布,报告系统分析了2022年度广州交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发展建议。
一是枢纽服务能力保持全国前列、国家门户枢纽功能显著。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2610万人次,单场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全年承担国际航空旅客吞吐量78万人次,是国家重要对外门户枢纽;广州港集装箱年吞吐量2486万标箱,位居全球第六。二是广州对湾区辐射效果显著、南沙对外交通联系持续加强。广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程度较高,2022年湾区城市间日均出行量542万人次,广佛肇占49%,其次为深莞惠36%;广佛同城联系强,两市间日均出行量171万人次,约为深莞的2倍(84万人次);南沙与湾区城市(含广州其它各区)日均出行总量同比增长8.6%,达到77.6万人次,南沙作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的地位正在得到加强。三是轨道交通支撑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通勤时耗减少。沿轨道交通轴线人口岗位密度明显更高,轨道站点800米范围内人口、就业密度分别是非轨道覆盖建设用地区域的2.9倍和4.1倍,全市平均通勤时耗36.5分钟、同比减少2.2分钟。四是绿色出行保持高位、电动自行车迅猛增长。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7%,居全国超大城市前列,地铁日均客运量646万人次居全国第一。电动自行车日均出行量600万人次,同比增长14.5%,相比2019年增长50.3%,持续迅猛增长。报告建议重点推进三项措施:尽快打通珠江口战略性过江通道,加快莲花山过江通道、增莞番高速和轨道22号线东延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南沙对外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南沙站、广中珠澳高铁等项目建设,研究港深西部铁路延伸至南沙站,将肇顺南城际和中南虎城际提升为高铁,将赣深、深南高铁引入南沙站;做好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从解决广州这种超大城市的实际问题出发,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引导各类交通方式有序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