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步形成南沙与湾区城市“1小时交通圈”
未来13条高快速通道连接6大机场
作为“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广州南沙,如何向“湾区交通中心”转变?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市交研院牵头编制完成了《南沙区交通规划优化提升及近期实施计划》,以打造“湾区交通中枢、通江达海门户”为目标,到2025年初步形成南沙与湾区城市“1小时交通圈”,2035年建成畅通南沙、贯通全市、直通湾区、联通港澳、融通全球的湾区中心交通枢纽,实现“湾区30分钟优质生活圈”“全球12小时航空经济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目前,南沙基本建成“三横四纵”高快速路、“一客一货”铁路通道以及“一高一普”2条城市轨道,南沙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五,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客运总量居全国第三。2022年南沙与湾区城市日均出行量77.6万人次,同比增长8.6%,区域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南沙区在畅通湾区、联通港澳、互通全球等方面与国家、省市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仍需完善,互联互通和网络韧性还需增强,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
《南沙区交通规划优化提升及近期实施计划》从面向世界、协同港澳、立足湾区、同频广州、服务未来等维度提出了具体任务与行动计划,推动南沙从“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向“湾区交通中心”转变,有力支撑南沙建设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五维度推动“湾区交通中心”建设
面向世界:构筑融通全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海上重要链接枢纽,谋划与港澳合作共建港口设施,提升南沙港枢纽能级。多模式拓展港口腹地,组建广州海铁联运平台企业,打通海铁联运主环节,建设万顷沙货运站、国际海铁联运码头、南沙港站海铁联运示范园区等。规划13条高快速通道快速连接湾区6大国际机场,实现45分钟直连湾区6大国际航空枢纽,打造全球12小时航空圈。
协同港澳:构建联通港澳的高效便捷交通体系。陆海十通道直连,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构建南沙站、庆盛站双枢纽直达港澳的高速铁路网络,围绕湾区岸线的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蕉门河东西两岸往返内湾码头的专用水上航线,总体构成与港澳各5条交通联系通道,实现30分钟互达。
立足湾区:打造直通湾区的畅达快捷交通格局。构建南沙十字高铁和环湾城际轨道,塑造湾区重要枢纽。将中南虎城际、肇顺南城际提升为高铁,形成以南沙站、庆盛站为核心,全方位对外放射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网络,全面衔接区域国铁干线通道,实现30分钟直达湾区极点城市,1小时通达湾区其他城市。
同频广州:完善贯通全市的快速直达交通系统。布局“三高三快”北向轨道通道,与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东部沿江发展带以及外围综合新城均形成一高一快直达联系,实现30分钟互达。贯通“三高三快”道路走廊,加快黄埔至南沙东部干线公路建设、沙湾大桥改扩建、新洲立交改造等,加强南沙与市域重点组团快速联系。
服务未来:建设畅通南沙的绿色智慧交通示范。构建“一环七射两联络”的300公里城市轨道网络,支撑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每万人拥有城市轨道里程1公里,达到国际大都市轨道服务水平。构建 “一环六纵六横”快捷骨架路网,完善南沙区快速干线交通系统,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和城市运转保障能力。打造具有滨海特色的3条50公里健步、悦骑、乐跑慢道,塑造慢行城市。
荔湾区石围塘项目先行试点“房票安置”
“从签订补偿协议到房票开具一气呵成,太给力了!下一步凭房票就可以去入库楼盘选房了。”刚领到房票的吴先生兴奋地说。1月5日,荔湾区土地开发中心以石围塘项目为试点,率先落地全市第一批“房票安置”。
长期以来,广州更新项目存在原址回迁周期长、安置房不匹配、征地拆迁难等堵点。近期,《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通过探索房票政策机制破解改造安置难题。1月4日,《广州市房票安置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1月5日,荔湾区土地开发中心积极响应号召,在石围塘征拆现场开出了全市第一张房票,这标志着广州房票制工作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
记者看到,已发放的房票凭证载明房票类型、购房地址、票面金额、政策性奖励金额、使用/兑付期限等信息,可由本人或其直系亲属购买“定点入库”的新建商品房源。居民周女士表示,多亏政府、相关部门、街道和动迁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的用心引导和解释,通过房票政策,她多获得1万多元的补贴,购房更划算了。
按照传统做法,广州主要采取回迁房和现金这两种方式补偿被征收人,随着房票制度的引入,广州出现第三种补偿方式。“房票”是征收安置的一种创新制度,坚持了群众诉求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相比其他安置方式,房票制度拓宽了政府安置渠道,有利于激发房地产市场活力,同时满足了被征收人差异化需求。
坚持规划引领 推动政策创新
2023年12月中旬,《白云区鹤龙街黄边村更新改造项目挂牌公告》在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发布,正式启动招商工作。改造后,黄边村将从居住环境不友好、设施配建不足的城中村变身广州设计之都的重点片区。
黄边村改造项目是广州正在稳步推进的城中村改造的一个缩影。广州作为全国超大城市,全面总结实践经验,坚持规划引领,推动政策创新,系统谋划城乡空间布局,积极稳步推进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规划引领,促进城市内涵式提升
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有序推动高质量发展,广州市贯彻落实国家、部、省精神,战略引领、规划先行,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完成《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成为指导全市面向2035年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要纲领性规划,标志着广州市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工作在规划统筹引领、土地要素保障、价值导向转变、政策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等多方面迈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出台了多个涉及产业发展、职住平衡、公服配套、编审报批、文化保护、交通优化等方面的指引,为统筹推进高质量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提供政策保障,支持项目实施,促进城市内涵式提升。其中,《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城市更新地区建立完备、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完善区域配套,补强设施短板,优化设施标准,高标准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交通、电力、通信、环卫、给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
《广州市城市更新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操作指引》划定三个管理圈层,提出了产业建设量占产居总建设量的比例要求,第一圈层50%以上,第二圈层30%以上,第三圈层由所在区结合片区产业发展规划自行制定。强化优质产业空间供给,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吸引高端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人口布局,缓解交通压力,推动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发展目标。
广州新一轮的城中村改造都有哪些新变化?
分区分类,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实现对城市发展蓝图的有效传导,明确城市更新重点区域,实施差异化更新策略。基于市域总体空间格局,划分一、二级城市更新区域,提出更新导向,持续优化城市结构,整体推动区域高品质发展。结合不同类型更新项目,围绕促进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提质、人居环境提升、社会协同治理等目标导向,因地制宜明确更新模式与实施路径,满足城市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需求。
产业提质,全面支撑“制造业立市”。结合工业产业区块管理优化存量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存量工业用地集聚化、园区化发展。鼓励低效产业用地等存量资源更新改造,形成新空间供给,为新动能新产业留足空间,实现产业和空间“双转型”。至2025年拟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项目206个、总用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选取3-5批村镇工业集聚区试点项目,形成示范效应。
坚守底线,促进历史生态保护。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优先,积极保护广州历史城区,延续城市传统中轴线和传统街巷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以“绣花”功夫促进活化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内在关系,在风格、色彩、体量、高度和空间环境等方面实现新旧融合。保护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不破坏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木。
安全韧性,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聚焦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急难愁盼”等问题,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有温度的城市。规范保障性住房和人才公寓等政策性住房和中小户型租赁住房配置,助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洪涝安全评估,合理规划给排水、通信、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优先保障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支撑枢纽扩容,促进职住平衡,引导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以TOD模式推进更新。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是广州深入推进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产业形态优化、居住功能提升、城市文明跃升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未来将继续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以高质量城市更新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