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禅城区首次出台地名规划
详细内容

禅城区首次出台地名规划

时间:2022-08-04     人气:6779     来源:www.chancheng.gov.cn     作者:
概述:地名、路名将成为佛山历史文脉之城传承的重要载体。记者从禅城区民政局获悉,《佛山市禅城区地名规划(2020——2035)》......

 地名、路名将成为佛山历史文脉之城传承的重要载体。记者从禅城区民政局获悉,《佛山市禅城区地名规划(2020——2035)》正式出台(以下简称“地名规划”)。作为佛山禅城建区以来首个地名规划,将以资源梳理和命名指引等方式,强化传承城市“最佛山”的宝贵地名文化遗产,助力佛山岭南文脉之城建设。

  历时两年,首次制定禅城地名规划

  “根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统计,禅城全区共有各类地名9541个,近年来道路类地名命名的年均业务量为20个。”禅城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股(区划地名股)负责人刘建颐表示。

  地名文化是城市独特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于明清时期“四大名镇”之一佛山古镇所在地禅城来说,城市化进程中的地名保护与传承更为迫切,地名路名亟需从连贯性、规范性与科学性的角度进行系统保护。禅城区民政局委托中山大学与佛山本土专家学者,历时两年,通过对本土历史文化调研以及各朝代佛山地图等资料的搜集,深入挖掘佛山历史文化,在科学的地名命名规范下,结合自身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认真梳理、深入挖掘地名的含义、来历、沿革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向职能部门征求意见,邀请专家学者等进行专业评估,并联合相关单位开发地名信息数据系统,最终实现了现代数字技术与历史文化积累相融合,形成了这份内容详细丰富的地名规划。

  禅城建区以来的首个地名规划提出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即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深入挖掘、传承发展。规划提到,老地名是佛山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改造中必须保持其稳定性,能够利用的老地名和古地名,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在利用中实现保护。而历史上存在过、但现状没有使用的古地名,如果确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又符合地名使用要求的,可重新激活使用。

  记者注意到,地名规划对禅城的老地名进行了梳理,自然地理实地地名、人居聚落地名和旧城街巷地名都纳入禅城区地名文化保护范围。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佛山涌、丰收涌、吉利涌等以“涌”命名的众多地名,海心沙、江边沙等以“沙”命名的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地理地名。而长石街、莺岗大街、舍人大街、臣总里、松桂里等等这些旧城街巷地名都应当纳入地名文化保护中。

  对未来530条道路街巷给出命名指引

  地名规划覆盖了禅城区四个镇街,主要涉及道路街巷、桥梁、广场等各种专项地名,确立了禅城区地名“一镇三街道四大片区、十三个分区”的地名规划空间布局框架,为禅城区近、远期的地名管理,特别是道路街巷命名工作提供了参考。

  地名规划根据“白描、企望、纪念、派生”等专业规则方式,结合禅城本地民俗习惯、市民愿景以及历史文化等内容,还梳理提出了未来530条道路街巷的规划命名方案。比如,位于石湾镇街道的规划路名“贝丘路”,是以石湾河宕村“贝丘遗址”为根据命名的。而祖庙街道的“林翠街”,则以“东林拥翠”的历史故事为根据来命名,类似这些道路街巷的规划名称,都重在体现禅城本土历史文化。此外,“水华路”“陶然路”“盛达路”等一批既能展示禅城城市形象、又具有一定本土内涵的新路名,也在此次规划中一并亮相。

  “在地名命名、更名过程中,社会价值、文化取向等思想观念自然会融入到地名中,优秀传统地名蕴含了宝贵、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刘连安认为,由于地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继承性,很多在社会其他领域已经难觅踪迹的社会观念、地理特征、语言习惯沉淀在地名中,可以使人们通过地名更加了解本土乡情、多彩的自然和文化现象。

  “地名作为重要的公共载体,反映的是佛山当地族群对本土的空间地貌和人文环境的观察、认知、愿望和期盼。”参与规划工作的中山大学陈永杰副教授表示,禅城区在地名规划中深度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让地名成为禅城这片土地往昔与当下之间的文化桥梁,更能巩固和强化禅城人的共同文化记忆和地域认同感。“假以时日,这个透过地名串联起来的历史脉络,不仅能促进本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也将更加凸显岭南文脉之城的独特魅力。”(转载:南方日报)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