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伦教纵深推进“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
黄小姐
最近我想申请开办一家电驱动科技公司,但因为疫情原因,不便到现场进行开办登记,后来发现原来可以通过线上申请!从网上开始申请到办结完成,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又快又方便,点赞!
↑↑↑
这都得益于顺德伦教推行的
“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
今年以来,顺德区市场监管局伦教市场监管所持续优化审批办事流程,不断拓展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办登记业务网办深度,让群众少出门、少跑腿,在家便可实现新主体的设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全程网络审批”
主体登记半天内办结
截至7月底,伦教街道共有市场主体20706户,2022年共新增市场主体2377户,其中通过线上设立登记的主体共计2290户,线上设立登记业务量占总设立登记业务量的96.3%,线上设立登记自助办理率同比增长101.4%,充分体现了线上审批的便利性和优越性,深受辖区广大市场主体的欢迎。
借助互联网技术,伦教市场监管所审批窗口通过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创新审批服务方式,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就像“网购”一样方便。
打开“佛山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页面,企业通过网上注册、网上提交和补正申请信息和材料,系统自动生成电子表格和电子申请材料,自动校验和实时纠错填报信息,同步采集数据、实时共享信息,实现开办企业业务半天内办结,审批过程无需到窗口进行现场办理。
对于个体工商户,“佛山市24小时智能商事登记系统”可为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市场主体设立、变更、注销全生命周期和申领营业执照的“智能办服务”,利用电脑PC端、自助终端和手机微信公众号等均可实现“自主申报、自动勾选、智能审批、自助发照”的全程自助办理,办照时限提速到最快5分钟之内。
同时,为确保企业和个人顺利使用线上审批,伦教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还积极通过电话、邮件、现场一对一等多种方式对经办人进行指导和帮助,完成线上登记的操作,用心用情服务企业和群众。
“互联网+政务服务”
为行政审批提速增效
推进设立登记的“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不仅有助于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还能通过工具化和技术化手段促进政务服务转型升级行政审批再提速,降低行政成本。
近年来,受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实体经济的行业结构变化,加上伦教辖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影响,新旧市场主体轮换快速更替,市场监管领域的审批业务量也大大增加。伦教今年大力推进设立登记线上审批后,大部分开办业务通过线上申请,并由系统自动审批,审批效率大幅提升,窗口人员办事压力得到缓解,现场审批服务也得到了优化。目前仅需设4个服务窗口就可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激发企业活力”
便利服务减轻群众办事负担
2022年以来,伦教辖区在线上审批设立的新市场主体当中,个体工商户约占总数的70%。对于餐饮、零售等行业,“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优化了审批流程,审批一网通办、办理结果一窗通取,有利于帮助经营者尽快开展经营活动,减轻群众办事负担。
对于企业来说,网络审批模式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提高了办事效率,将线下“跑腿”变成了线上“流转”。办理者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足不出户就办理注册登记,避免了奔波之苦并最大化减轻了负担,服务中小企业纾困解难。通过推广一网通办的智能审批模式,企业从登记注册到领取营业执照的全流程最快仅需半天即可完成,行政审批时间大幅度缩短,打破审批服务时空限制。
西樵山下,西江、北江奔流不息。两江之间,水网密布,万亩基塘完整保留,村民倚水而居,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水乡人文景观,而以保护、展示珠三角传统基塘农业景观及其运转系统的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就位于西樵山下。
在佛山市西樵镇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的会客厅墙上,挂着大大小小十多个牌匾,其中“国字号”招牌只有一个。回想起桑基鱼塘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过程,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总经理余乔金感慨“不容易”。
2016年,广东省开始向各级地市推广佛山在桑基鱼塘等方面的经验。此后,佛山桑基鱼塘修复重建开始加速,直到2019年最后一天,以广东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是遗产地核心区,这块牌匾于是留在了这里。
彼时,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有2年。“佛山基塘农业系统的研究资料,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入选全球非遗奠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也是佛山基塘农业系统申遗总顾问廖森泰说,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多面派”
基塘农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
在600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珠三角劳动人民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基塘种养方式,创造了一条大江缀连池塘成片的农业景观,形成了系统的基塘生产技术,衍生出独特的农耕、生态和人文文化,构成了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文化遗产,其传承至今,对广东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站在西樵山上远眺,从山麓的影视城、渔耕粤韵景区,向大江而去,基塘星罗棋布,连片万亩反射骄阳,颇为震撼。
基堤与池塘,是基塘农业系统的地形特征。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出现过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等不同类型的基塘农业系统。它们的循环利用方式一致,就是将低洼易有洪患之处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是为“基堤”;而基堤上种植什么则决定了它们是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或者其他名字。
除了池塘养鱼、基面种养,基面的副产物可投入塘中作饲料,塘底泥又可来年清塘时挖到基面当有机肥。“这是充分利用塘体资源、循环高效的生态系统。”中国农业生态学开拓者、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说。
在这一系统下,基塘农业发展出池塘养鱼业和基堤种植业两种复合种植模式。明初,珠三角出现了果基鱼塘,明后期兴起桑基鱼塘——能很好地把养鱼业和蚕桑业的生产结合起来,形成更合理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这是果基鱼塘不具备的。因此发展迅速,在不少地方代替了果基鱼塘,成为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
“从基塘农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来,珠三角基塘农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其结构随着时代、市场发生灵活转变。”廖森泰说,“这和湖州桑基鱼塘在塘基上种植单一的桑树有很大区别。”
为了重现传统农耕模式,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完美呈现桑基鱼塘景观: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栽桑的模式,让原本逐渐消失的基塘农业模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疫情之前,这里游客众多,很多家长带小孩子来游玩。”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而这只是保护佛山基塘农业的第一步。目前,佛山基塘农业系统遗产地位于西樵山西南侧的儒溪、七星、朝山、岭西村周边总面积10万多亩,其中渔耕粤韵作为核心区保存最为完整。
“多功能”
藏水的海绵系统与经济湿地
“佛山基塘农业系统不仅是农业功能,关键有着水利功能。”作为佛山当地人,廖森泰对基塘农业感情颇深,理解透彻。“提基塘农业的水利功能就不得不讲桑园围。”他说。
站在西樵山顶俯瞰桑园围的万亩基塘,80多公里长的桑园围横贯西江、北江,九百年以来,安澜一方,为珠三角社会发展屏除了最大的困扰——水患。
古时,珠三角水患频仍。宋代起修的桑园围——历史教科书中宋代水利建设的不朽成就——便是珠三角地区最早兴建的大型堤围之一。历明清,桑园围与其他堤围合并而成樵桑联围,素有“南顺江防之最”的美誉。
“它的建设开启了珠三角地区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是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为区域灌溉农业发展和人居环境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关绮清表示。在2020年桑园围申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过程中,她做了许多挖掘相关历史资料的工作。
以桑园围为代表的堤围防护系统的修缮维护,为基塘农业景观的大规模扩展创造了条件;而基塘农业景观的大规模扩展,也催生了新河涌的大量开挖和排灌设施修建,进一步细化了珠三角平原水网。而水道工程设施的完善又进一步促进桑塘农业景观的开发,可以说,桑基农业景观对珠三角平原区的塑造初始于水,深化于水陆大环境的重塑。
“在我看来,基塘农业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藏水的海绵城市系统,另一个是经济湿地。”在廖森泰看来,基塘农业系统遇洪水可蓄水防洪,逢干旱可灌溉庄稼。而对于基塘农业系统的经济功能,“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可以回答一切。
岭南丝绸杰出代表香云纱,也源于桑基鱼塘,如今“价比黄金”广受欢迎。而珠三角丝织业的发展得益于珠三角蚕桑自然生产条件优越,一年可养蚕6至7次。“比长江流域养蚕季节长3到4个月,蚕次多2至3次,这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在桑基鱼塘系统上的另一个区别。”廖森泰说。
而蚕种制造业在珠江三角洲对外贸易中充当了桥梁作用,特别是培养了珠三角人对外贸易的经验。上世纪20年代蚕丝业盛期,广东全省的民营制种家有千家之多,绝大部分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促进了广东的经济发展。一部分缫丝女工独立自主后,走出国门,在东南亚一带做帮佣,因勤劳善做菜,还创立出妈祖菜系流传至今。
“现在香云纱销量、价格都特别好,只不过丝需要从外地买。”关绮清表示。因为从极盛时期的继昌隆缫丝厂,到沧海遗珠的南海丝厂,如今珠三角的缫丝厂仅剩一家——且每周开机时间有限。这个曾经发达的丝厂,现在成了科普教育基地。“我要让本地的孩子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让缫丝工艺传承下去,我相信西樵的丝织业会走向再兴旺。”曾令华是广东蚕桑丝织文化研学基地负责人,他与南海丝厂合作,一起探索行业的出路。
“多创新”
激活基塘农业系统的时代之路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工业化、产业调整的冲击,加之水产养殖面积增加、种植面积减少,珠三角桑基鱼塘大面积消失。而留存下来的桑基鱼塘则变成了“杂基鱼塘”:池塘高密度养殖鱼类,基堤上种杂草杂树,甚至什么都不种,变成了纯以水产为主,基塘生态系统结构及外部环境发生质变。
为了复原基塘农业循环系统模式,余乔金带领团队在渔耕粤韵复原了古时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原貌。但走出园区,基塘变身鱼塘,其循环利用系统依然未得利用。“高密度养鱼会导致尾水治理难题,以前生态循环系统自己能解决,现在需要人工去解决”——现在的农户常常花钱请人治尾水。究其原因,基塘农业系统的生产效率,在时代的日新月异中,依然是有限的、不够的,与此同时,其生态功能失去了运转基础。
“有保护地利用,有利用地保护,你必须要活化它。所以你光是守住它没有用的,你光是利用它,剥夺性生产也不行。”廖森泰认为,复兴基塘农业需要用科技来包装其内核,基塘系统的原理没丢即可。如果不保护,它不单是丢失文化,也丢失了产业。
今年4月,《佛山市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印发。《方案》提出,佛山要以重建岭南特色现代桑基鱼塘、实现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为目标,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分片指导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大力推行高质量零排放养殖模式,建设美丽渔场。
“每口池塘约10亩左右,建立了2套尾水治理系统,配套面积为31亩,包括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等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官明媚说。在2020年底,何氏水产的千亩养殖池塘就已改造完毕,通过水生植物、碎石、细沙、陶粒、棕片等多种介质和曝气增氧技术等净化养殖水质,达到鱼塘用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改善养殖水域环境,提升水产品质。
除了建设美丽渔场,政府与学界也在做渔耕粤韵的升级版“攻关”,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开发基面作物、池塘鱼类的多样经济价值——同时恢复基塘农业水陆互养、能量循环的双向系统,以时代需要的方式,让基塘农业重焕升级。这就是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的全国首个蚕桑生态景点花都宝桑园。这个占地800亩的地方,这是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科技为依托,桑基鱼塘新生态方式为载体建设的。
“我们重点还是要活化基塘农业,走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路,这样基塘农业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让它丰富多彩。”保护,一直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重点议题,遵循原理,形式创新,科技支撑或许是重建现代基塘农业的合适路径。基塘农业从历史中走来,它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在这里,农业遗产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不断变化适应当下居民生产生活的农业系统,是最具现实意义。
如今,站在西樵山观景台远眺,万亩基塘,天光云影。属于广东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的智慧不但在珠三角重焕生机,也在广东省内可能实现现代化复制的地方造福一方。
喜讯!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桑园围水利设施
入选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项世界级遗产的核心区坐落于西樵镇
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将被进一步挖掘与传承!
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名单?
(详细通知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桑园围始建于宋,兴盛于清,因围垦灌溉而“生”,因合围防洪而 “盛”,逐步形成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被称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蚕桑千里沃壤”,不仅孕育出闻名遐迩的桑基鱼塘,催生珠三角蚕桑经济,还开启了中国工业文明,成为了通达内地连接世界的海丝节点,影响全国的思想发源地。
在桑园围的核心区,西樵山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著名的理学名山。
历经近千年风雨洗礼,桑园围至今仍保障当地的灌溉供水和防洪排涝安全,默默守护一方百姓。2021年,桑园围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填补了广东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
在桑园围的守护下,南海先民有意识地围垦造田,果基塘围、桑基塘围开始演变出水利与农业兼备的功能。如今,前往位于西樵山下的桑基鱼塘核心区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内,你可以搭乘乌篷船畅快穿梭,体验岭南水乡文化、饱览桑基鱼塘。霍广良/摄
今年3月,桑园围水脉规划正式对外发布。桑园围水脉规划项目沿着桑园围58公里主航道规划面积达16.29平方公里,将以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的目标愿景,建设打造“国际文旅度假胜地”。
来西樵打卡桑园围历史文化路径
走近世界文化遗产,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打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佛山桑园围历史文化路径”:松塘村——民乐窦——吉水窦——西樵山——烟桥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闸——探花桥——九江吴家大院。
历代对桑园围工程的修建,还促进了围内水运和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桑园围内丝织业发达,其中尤以西樵的丝织业最具规模,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更远销东南亚,成为广东省最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国家级非遗香云纱就是诞生于此。
清及民国,满载丝绸的渡轮,从民乐窦外运经官山涌至广州或江门,再通过水上丝绸之路远运到东南亚、印度、中东和欧洲,民乐窦因此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民乐窦闸旁的码头也因此被誉为“银船码头”。蚕桑业的繁荣还推动了围内工商业的发展。近代著名民族实业家、南海人陈启沅就在此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松塘村、简村、儒溪村等一些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整体格局与桑园围河涌水系密切融合。民乐窦、吉水窦等古水利工程为主体的生态旅游线路,如今已被列入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
桑园围工程历史底蕴深厚,围内也孕育了优秀的岭南文化。位于南海的“南粤名山”西樵山就是最好的证明!西樵山,素有“南粤理学名山”、“珠江文明的灯塔”等美誉。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