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林业园林局领导到帽峰山景区督导检查工作
11月11日下午,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蔡胜带队到帽峰山景区督导检查工作,局办公室、自然保护地管理处有关负责同志,管理中心领导班子陪同。
检查组一行先后到景观大道维修工程施工现场、古庙景区牌坊、沁园酒店、红锥林、揽月峰等处,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重点工程建设、林长制落实、珍贵树种培育等情况,并就扎实做好岁末年初和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是提高政治站位,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三是全面落实林长制,切实做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活化利用,加强林相改造和林业经营。四是加快推进景观大道维修工程、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五是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森林防火工作,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六是以创建A级景区为抓手,紧密结合景区特色文化,开展更多趣味性强、可玩性高的文体类主题活动,着力提高吸引力和提升体验感。
11月10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蔡胜组织局分管领导及相关业务处室通过视频会议参加了由中国湿地协会主办、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和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承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分论坛。
本次论坛,广州代表作了《十年答一卷 绿心开新篇》的主题演讲,展示了广州海珠湿地十年来生态保护修复所取得的成效。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保护修复原则,在保留传统垛基果林湿地形态的基础上,通过疏通水系,引潮入涌,合理调度,恢复湖泊湿地生命力,海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有了明显的提升,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鸟类从72种增加到187种,昆虫从42种提升至738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0种。海珠湿地良好的湿地环境不断发挥生态溢出效应,不仅引领区域内的自然教育发展,同时带动周边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样板。
活动结束后,蔡胜局长强调要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强化湿地保护意识,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普惠更多民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蔡胜局长对广州市湿地保护的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一要积极推动湿地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海珠湿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花都湖和南沙湿地申报省重要湿地,积极开展国家重要湿地申报以及市级重要湿地认定工作,完善我市湿地名录制度建设。二要继续完善我市湿地保护体系,在各区挖掘具有自然生态优势和生态潜力的湿地,培育发展一批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不断提升我市湿地有效保护整体水平。三是打造湿地生态修复样板,以海珠湿地为模板,总结十年来湿地保护修复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湿地保护海珠模式,推动广州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迈上新台阶。
走在前、开新局 让乡村地名融入发展
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部署,是地名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主要是通过乡村地名命名设标、乡村地名采集上图、乡村特色资源宣传推广和乡村地名信息服务应用等,进一步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满足数字乡村建设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地名需求。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入选为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首批70个试点地区之一,在省市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南沙区政府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为开展乡村地名命名设标、地名采集上图、特色资源宣传推广、地名信息服务应用等试点工作落到实处提供支撑。
挖掘乡村地名文化特色——传承岭南水乡文化支持产业发展
南沙区地处广州最南端出海口,珠江虎门水道西岸,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水脉密布,是岭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地区,全区面积803平方千米,历史文化丰富,已形成岭南水乡文化、疍家水乡文化及沙田农耕文化。南沙区围绕智慧渔业养殖、生态采摘基地、乡村美食、香云纱产业、红色文化等助力乡村振兴产业领域开展试点工作。前期已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数据采集工作,在前期地名普查基础上,各相关单位初步摸查农业种植园(采摘园)、农家乐、民宿、乡村特色美食等乡村地名数据共1300条。
持续做好地名成果转化——让“城市留下记忆,人们记住乡愁”
深入挖掘地名文化,积极在开展地名宣传推广工作上提供多样化服务,编辑南沙地名故事,让地名故事走进学校、村、社区。记载南沙历史文化的地名如舢舨洲灯塔、虎门炮台、善轩书舍等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扬,进一步探索出适用面广,融入乡村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乡村地名成果,从重要性、代表性、使用频率高、有故事和富有乡村特色为原则,让乡村地名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得到呈现。
发挥地名枢纽带动作用——为社会提供更加精准、多样、便捷的地名信息服务
为做好道路地名规范化管理和有效应用,有效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南沙区在全市率先编制出台《广州市南沙区道路地名规划(第一期)》,结合历史文化、人文地理、规划发展设定规划道路地名共计754条,体现出地名历史文化传承与人文地理、规划发展的有机结合,让南沙地名“承得住”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绘得出”多彩自然人文景观、“融得入”高质城市发展新态。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