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区入选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
走在前、开新局 让乡村地名融入发展
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部署,是地名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主要是通过乡村地名命名设标、乡村地名采集上图、乡村特色资源宣传推广和乡村地名信息服务应用等,进一步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满足数字乡村建设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地名需求。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入选为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首批70个试点地区之一,在省市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南沙区政府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为开展乡村地名命名设标、地名采集上图、特色资源宣传推广、地名信息服务应用等试点工作落到实处提供支撑。
挖掘乡村地名文化特色——传承岭南水乡文化支持产业发展
南沙区地处广州最南端出海口,珠江虎门水道西岸,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水脉密布,是岭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地区,全区面积803平方千米,历史文化丰富,已形成岭南水乡文化、疍家水乡文化及沙田农耕文化。南沙区围绕智慧渔业养殖、生态采摘基地、乡村美食、香云纱产业、红色文化等助力乡村振兴产业领域开展试点工作。前期已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数据采集工作,在前期地名普查基础上,各相关单位初步摸查农业种植园(采摘园)、农家乐、民宿、乡村特色美食等乡村地名数据共1300条。
持续做好地名成果转化——让“城市留下记忆,人们记住乡愁”
深入挖掘地名文化,积极在开展地名宣传推广工作上提供多样化服务,编辑南沙地名故事,让地名故事走进学校、村、社区。记载南沙历史文化的地名如舢舨洲灯塔、虎门炮台、善轩书舍等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扬,进一步探索出适用面广,融入乡村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乡村地名成果,从重要性、代表性、使用频率高、有故事和富有乡村特色为原则,让乡村地名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得到呈现。
发挥地名枢纽带动作用——为社会提供更加精准、多样、便捷的地名信息服务
为做好道路地名规范化管理和有效应用,有效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南沙区在全市率先编制出台《广州市南沙区道路地名规划(第一期)》,结合历史文化、人文地理、规划发展设定规划道路地名共计754条,体现出地名历史文化传承与人文地理、规划发展的有机结合,让南沙地名“承得住”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绘得出”多彩自然人文景观、“融得入”高质城市发展新态。
南沙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工程(首期段)环评被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受理,并在该局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自11月8日起10个工作日届满。市民可联系电话020-39910417反馈意见。
明珠湾区跨江通道为隧道形式,全长5.67公里,串联慧谷、灵山、横沥以及珠江东四大组团。首期工程全长1.09公里,连接灵山岛和横沥岛。首期段预计2022年底开工建设,2025年底建成通车。
南沙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工程项目位于广州南沙新区的明珠湾起步区内,北起慧谷环市大道,线路由北向南依次经蕉门水道、灵山岛尖(屯田路)、上横沥水道、横沥岛尖(星灿路)、下横沥水道后,南接珠江东组团(宝成围路)。隧道主线道路等级为主干路,全长5.67公里,双向六车道规模,设计速度50公里/小时,通行各类客运交通。
根据“统一设计、分期实施”原则,本项目为南沙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工程(首期段)。首期段实施江灵南路(灵山岛尖)~大元路(横沥岛尖)段,建成后可实现灵山-横沥交通联系,剩余范围根据开发进度和使用需求分阶段实施。
记者了解到,隧道首期段即为本次环境影响评价范围,道路等级为主干路,双向六车道规模(局部设置集散车道,拓宽为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50公里/小时,全长1.09公里,通行各类客运交通,建设内容包括:道路、隧道、排水、交通、照明、暖通、景观、监控及其他附属工程等。值得一提的是,隧道首期段分别于江灵南路、横沥大道东、星灿路设置出入口匝道联系地面道路和地下环路。隧道陆域段采用明挖,水域段采用沉管工法实施。
据介绍,该工程沿线串联慧谷、灵山、横沥以及珠江东四大组团,通过设置出入口匝道为各组团提供高效的交通联系。其中,横沥岛尖预留与规划地下环路衔接的接口,打造横沥岛尖隧道、地下环路、地下车库、地下空间“四位一体”交通体系。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迎来开市一周年。一年以来,北交所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市场融资交易功能不断深化,进一步优化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有效支持了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2万家,居全国第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3家,在全省排名第二;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0家、市级1859家,这与新三板、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重点聚焦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的定位高度契合,我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基数大、底子好,北交所逐步成为上述企业以较高效率和较低成本获得资金“活水”的上市路径。
近年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与新三板、北交所华南基地加强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走访等活动,推动广州企业加快在北交所上市及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11月15日,北交所共有123家上市企业,其中广东省范围内有15家,广州市有5家。从上市数量上看,我市北交所企业上市数量仅次于北京市和深圳市,居全国各城市第三位。从行业分布上看,我市北交所上市企业主要来自专业技术服务业、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从财务数据来看,我市北交所上市企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5.92亿元,净利润3.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54%、15.27%。
同时,受北交所带动,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也有较大提升。今年以来,我市新三板新申请挂牌企业数量为7家,远超去年同期水平。截至10月31日,我市现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共233家,挂牌数量居全国各城市第四位,其中,基础层174家,创新层59家;我市累计268家企业发行融资221.76亿元,其中,公开发行融资5.64亿元。
下一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充分发挥广州市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会同相关产业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精神,联合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等相关单位开展面向我市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工作,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助力企业利用北交所和全国股转系统发行融资、交易、并购重组等市场功能做优做强,实现规范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