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的历史文化陈列
“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项目于2014年启动,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作为第一个全面展示佛山祖庙历史文化的陈列展览,其内容分为“真武崇信、圣域春秋、祖庙仪典、古建华章、艺宫寻珍”五大部分。该展厅面积800多平方米,以“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作为其设计理念和陈列主线,共展出文物126件/套,实物照片115张,古籍文照38张,以及一大批珍贵民国时期档案资料等。本陈列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祖庙、佛山乃至岭南独具风格的文化元素,其厚重的历史沉淀出一方与千年圣域佛山祖庙的对话空间。
在正式而简洁的揭幕仪式后,“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展馆迎来了许多参观的市民游客。在展馆的一楼大厅,清末北帝出巡石湾陶塑组群则是最受瞩目的。
精致的陶塑人物栩栩如生,偌大的展柜犹如浓缩版的佛山小城,让每个进入展馆的人们都为其工艺的高超而惊叹。
佛山祖庙庙会: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鼎盛于明清,千百年来,灵气延绵,成为佛山人的“祖堂”;主神北帝,抗旱御灾,护国佑民,被百姓尊为“大父母”。自明以来,佛山祖庙被敕封为“灵应祠”,行“国朝祀典”,礼极尊荣;至清代,祖庙成为一个集政权、族权和神权于一体的官祀庙宇,由此开启了“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惟我独尊”的辉煌盛世。佛山祖庙源远流长的北帝崇信和历史文化,亦成为古镇佛山的根、南粤沃土的魂,世代承载着这一方民众的精神血脉,清代学者屈大均更以“吾粤多真武宫,以南海县佛山镇之祠为大”高度评价祖庙。
佛山祖庙庙会(“三月三”北帝诞)是岭南一大民俗盛事,延绵数百年,历久弥新,成为了佛山民间信仰的主流,佛山民俗文化的缩影,更是佛山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社会现象。佛山祖庙庙会自2002年得到恢复,2008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佛山祖庙庙会的民俗活动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创新性发展,形成了“祈福肃拜、北帝出巡、酬神唱戏和非遗展演”四大亮点,并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凸显了敢为人先、开放兼容的佛山人文精神。
一直以来,祖庙博物馆对于佛山祖庙庙会的定位深入而明确:以地方传统文化为内核,以谕祭祈福和北帝出巡为中心,以非遗展演和地方民俗为支撑,打造亮点突出且极富佛山特色的祖庙庙会。佛山祖庙庙会,一方面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认同感与凝聚力,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对推动经济发展、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均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促进作用。
孔子诞
自古以来,南海衣冠,人文鼎盛。佛山孔庙,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是佛山当地尊孔士绅在祖庙西南侧集资兴建的尊孔场所。悠悠百年,孔庙作为佛山民众祭祀孔子的圣地,当之无愧是佛山人的精神家园,佛山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成为记载佛山人聪慧勤奋、学业彰显、事业有成,或儒学、儒官、儒商寻求立足之本的圣地,一批批莘莘学子沐浴着佛山的尊孔风气成长起来。
祭孔大典为专门祭祀孔子、庆贺孔子诞辰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自2005年开始由佛山祖庙逐步恢复。从2010年佛山祖庙举办新春专场的祭孔仪典,直至2012年祖庙博物馆定在孔子诞辰日开始全面恢复“祭孔大典”,以“释奠礼”为核心,沿用古老的祭祀规仪,祭器祭品都尊古复古,并演绎传统的六佾乐舞,以展现一场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尊孔祭仪。
现如今,佛山祖庙的孔子诞活动,在对历代祭孔仪典研究的基础上,尽量还原其传统面貌:宣读祭文、行叩拜礼、奉香敬孔,六佾乐舞,环环相扣,古礼长存,整个祭孔仪式古朴庄重。同时,融入诵读孔子经典语录、学童开笔、谒魁星等环节,由此再现佛山祭孔文化的辉煌。
春秋谕祭
明清时期,在广东所有的北帝庙中,仅佛山祖庙成为唯一一个列入官祀祭典的庙宇。自明伊始,祖庙北帝已成为保家安邦的战神、福神,无往不胜、灵应显著,佛山祖庙受帝皇敕封为“灵应祠”,尊享“春秋谕祭”,恪行“国朝祀典”。
“历朝谕祭,圣代尤崇,春秋肃祀,百尔虔恭”,佛山祖庙的春秋谕祭,历明至清,达到全盛。明清时期的春秋祀典均在佛山祖庙举行,仪式隆重,规模壮观,每年由官绅耆老联合举办,春祭日为农历二月十五,秋祭日为农历八月十五。春秋谕祭的祀仪基本相同,届时灵应祠三门前,立祭台、呈祭器、献祭品,旌旗飘扬,场面盛大。地方官员整肃衣冠,敬拜北帝。兵丁护卫则一字排开,祖庙值事各守其职,各行各业绅耆咸集,按照一整套高规格的官祀仪典进行。
现如今,佛山祖庙春秋谕祭的祀典祭仪则更为完备考究,具体由北帝仪仗引领、谕祭祭品敬奉、进香仪式、祭文宣读、敬酒仪式、肃拜北帝、敬献祭舞、切金猪和鸣炮礼,共九大环节构成,体系完整,场面肃穆,极尽威仪。佛山祖庙的春秋谕祭官民并祀,相得益彰,时至今日,仍发挥着团结民众,整合社区的重要作用。
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为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后逐步演变成一种以宾贤、敬老、无讼为宗旨,融合礼教、乐教、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自秦汉开始,“乡饮酒礼”为历代社会所遵用,一则宾兴贤能,二来序正齿位,倡导敬老风气。
佛山作为广府文化的重镇,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乡饮酒礼”之风同样广为盛行,并承继了历朝传承的精华,成为了教化百姓、推崇礼仪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明清以来,佛山每年的乡饮酒礼都在祖庙举行,春秋谕祭过后,70岁以上的乡绅耆老可以到祖庙参加宴饮。佛山乡俗无论土著人士或侨寓人士,只要身家清白,持躬端谨之人(即为人端正谨慎),年登七十者,皆得报名赴庙,拈香就席。届时,接受官员颁发之胙福(烧肉)。是日,以乡中年高有德行者充当正宾,作乡人榜样。
佛山祖庙的乡饮酒礼将“礼遇贤能”和“尊老敬老”作为其最主要的两大功能,同时实现了土著与侨寓的“和谐共荣”,成为其最大的地域特色。时至今日,乡饮酒礼作为维系佛山地区民众感情的重要纽带,每年秋祭时仍在祖庙举行。今天的乡饮酒礼,则在传统仪式中,融入更多的时代内涵,形成“以人为本、供需对接”的多元文化供给模式,同时更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崇尚公德、尊老敬贤的“城市文化符号”,借助乡饮酒礼的平台,亦搭建了一座联络社会各阶层、国际友人、海外同胞和港澳乡亲情谊的桥梁,共同提升佛山城市的凝聚力。
元宵喜乐会
正月十五元宵夜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作为新一年的美好开始,大地回春的欢乐之夜,人们庆贺“元宵节”,家人共聚,全民同欢。居岭南腹地的佛山镇,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也有异彩纷呈、历史悠久的元宵民俗活动:“上元开灯宴,普君圩为灯市,灯之名状不一……他乡皆来买灯、挈灯者鱼贯于道。通济桥边,胜门溪畔弥望,(皆)率灯客矣”。“花灯节”、“通济日”是佛山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继承和弘扬元宵文化,是复兴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祖庙博物馆秉持恢复、保护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发掘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恢复和扩大其教育、娱乐和凝聚功能;创新元宵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世代相传,永葆特色。佛山祖庙举办极具特色的元宵特别活动,共分为三大部分:祈福篇(元宵祝语,桔树祈福)、团圆篇(喜吃元宵,团团圆圆)和灯谜篇(元宵猜谜,喜乐相会),整个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烈,旨在充分展示佛山本土民俗特色的文化魅力,以文化提升佛山祖庙的旅游品味,让佛山民众和各地游客共同欢聚,闹元宵、喜团圆。“爱”上祖庙,“乐”游祖庙,元宵喜乐在祖庙。
叶问堂
咏春拳名家叶问宗师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代武术大师,他学艺成师于佛山。1949年,他赴港定居,此后终其一生致力于发扬咏春拳术。叶问一生刻苦钻研并大胆改进了武术教授方式,桃李遍天下,日后威震海内外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即是其中最为杰出的弟子。馆内收集和展览了叶问与咏春拳发扬光大的资料。
历史人物
叶问:(1892年——1972年12月1日)
叶问宗师乃佛山桑园叶族人,在七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陈华顺,为南海拳王梁赞的得意弟子,入门前以钱银找换业为生,人称之为找钱华)。当时陈华顺年事已高,与叶问年龄相差四十岁之多,故叶问也以华公相称,而陈华顺对此年幼弟子极为疼爱,自收叶问为徒后,则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门学技,叶问成为陈华顺封门弟子,各年长师兄如吴仲素、陈汝棉、雷汝齐等,对此年幼师弟,更是照顾有加。华公逝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钻研拳技。到叶问十六岁那年,远离佛山,赴港求学外文,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后随梁壁(梁赞之子)学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内传授咏春拳术,从而一举成名。成为真正的功夫良才、伟大的武术家。
1972年12月1日在香港病逝。其徒弟除总会及分会的会员、港九各地的中国工人外,还有在港的外国留学生。以一人之力,能把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故被门人推举为一代宗师叶问,其本名为叶继问,是广东佛山人氏,在家族中排行第二,祖居于佛山福贤路,号称“桑园”,为佛山一大家,桑园内占地甚广,大屋连绵达数条街位,大门在左侧,为佛山著名的茶楼(俗称港式饮茶)“桃园居”,隔邻为全佛山最著名的饼食店“公兴隆”,该店以芝麻饼见称。“桑园叶姓”在佛山,可说是无人不知。
黄飞鸿纪念馆
为了纪念黄飞鸿这位杰出的武林宗师,佛山市文化部门于2000年开始筹建黄飞鸿纪念馆,这年5月纪念馆奠基,经过九个月的努力,纪念馆落成。
黄飞鸿纪念馆坐落在佛山市区中心、著名旅游名胜地祖庙的北侧,有一座两层仿清代青砖镬耳建筑,总占地面积五千多平方米,整个纪念馆为两层两进深三开间仿清代镬耳式建筑,内设陈列馆、影视厅、演武厅、演武天井等。陈列部除了介绍黄飞鸿的生平事迹,还全面展示了近70年来围绕黄飞鸿而产生的各种文艺作品以及上千件珍贵文物。筹建黄飞鸿纪念馆期间,得到海内外有关人士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他们为纪念馆提供、捐赠了千余件有关黄飞鸿的历史图片和珍贵实物。
黄飞鸿纪念馆的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岭南古建筑的传统和气派,保存了传统民居的合院式建筑规范,从梁架、柱础、砖雕,檐板、屏风,门窗到栏板等建筑构件,均用征集旧料,以保留历史风韵。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