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杏坛光华人龙舞
光华村是极具特色的岭南水乡,河涌交错,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民间舞龙、赛龙船、唱龙舟歌的活动十分普遍,又是著名的南派武术之乡,形成了自成一体、深入人心的龙文化。
清代中叶,光华村就已兴起人龙舞,道光十年(1871年),光华村人梁耀枢高中状元,村里的武林高手们自动发起舞人龙迎接状元荣归故里,当时180人表演的人龙舞轰动全村。自此光华村在大小喜庆节日都表演人龙舞助兴,习俗世代流传。建国初,光华村民欢欣鼓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隆重献演了人龙舞,还多次应到县城和镇乡演出,反映热烈。文革期间,人龙舞一度停演,改革开放后得以恢复。近10年,人龙舞频频亮相各大型汇演,载誉而归。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盛赞光华人龙舞为“中华一绝,别无他龙”。
光华人龙舞是在民间南派武术的基础上,吸收民间舞蹈、武术的元素发展而成,表演者都有一定的武功基础。不但讲究“形似”,更强调吸纳龙的精神,融入人的灵气,突出表现中国巨龙气吞山河的民族精神。光华人龙舞构图宏大、场面壮观、灵活多变、含蓄而优美,极富南国水乡龙文化的艺术魅力。
在佛山祖庙“褒宠”牌坊前,就陈列有两门出土于东莞虎门要塞旧址的大铁炮,炮脊表面铸有铭文:“新式炮重五千斤 钦命靖逆将军奕 参赞大臣齐 太子少保两广总督部堂祁 兵部侍郎广东巡抚部院梁 佛山都司斡 署佛山分府升用州堂苏监造 道光二十二年( 1842 )二月日炮匠李 陈 霍铸”。这两门大铁炮,是在鸦片战争中显示过巨大威力的铁炮之一,是佛山人民抵御外侵的历史见证。
道光二十一年( 1841 ),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广东沿海成为抵御外敌的重要战场。两广总督祁贡委佛山乡绅梁应琨“监造八千斤大炮数尊,运解至省”。(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同时又铸造二千斤至六千斤大炮一批。佛山铸铁业工人闻风而动,将铸造铁锅、铁鼎的工场成为反侵略军器铸造的场所,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铸造大铁炮的重要任务。他们满怀强烈的义愤,拥炉挥汗,昼夜烹炼,铸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大铁炮,源源不断地运送抗英前线,为反击帝国主义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资料反映,广东沿海抗英前线所用的生铁炮, 大部分为佛山所铸造。当时置于东莞虎门古炮台的佛山铁炮就达 200 多门,重量从 2 千斤到 9 千斤不等,其中以 6 千斤、八千斤居多。大部分为当时把持佛山铸造业的李、陈、霍三大家族联合铸造,故现在各地留存的大铁炮,炮身均有“ 禅山李、陈、霍铸”字样。在鸦片战争中,佛山铸造的铁炮虽然在设计和铸造技术上存在一些缺陷,但仍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凶焰,致令侵略者对其恼恨交加,因此,当鸦片战争失败后,英军占领我方炮台时便将所有铁炮的炮耳击毁,将炮眼钉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铁炮,大多都遭受过严重的破坏,也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铁的罪证。
目前,虎门大角炮台、沙角炮台、威远炮台、广州沙面、新会崖门、中国历史博物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等地,都保存有当年由佛山铸造,在鸦片战争中大振民族救亡求存正气,立过赫赫战功的大铁炮。
大铁炮,凝聚了佛山人民的爱国情、民族恨,昭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辱,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
清代同治年间,广州开业的茶座初称“居”,叫“上茶居”。好像广州十甫的陶陶居,就称“居”。及光绪年间,“居”改称“楼”,叫做“上茶楼”。
既然是楼,那地下门市便用来卖糕点饼铒。楼上中间设厅堂雅座,周边设安静套间,茶价也较高,故谚语云:“有钱楼上楼,无钱地下踎(注:粤语‘踎’读音与‘猫’相近,意为蹲)。”
茶盅沏茶,点心扎实,推着点心叫卖的阿婶,拿着茶壶来回的堂倌,以及旧式吊扇、悬在半空的鸟笼、满堂的木制家具共同渲染着气氛,这是旧时广州老茶楼的经典范式。
官窑眦临广州,官窑旧时茶楼的模样,与广州茶楼一样。是的,官窑人也爱上茶楼。“兄弟,行啦,我哋去莲香茶楼叹早茶。”没错,这样的话语,在旧时官窑,被当地市民常挂嘴边。
“喝茶”在广东话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东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传统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
据老官窑人,曾任官窑侨办主任、今年93岁高龄的谢景礼老先生回忆。
曾任官窑侨办主任谢景礼
官窑城区在民国时期,就曾有过9间茶楼的辉煌时光。“记得在驿市旁边有一家叫多男茶楼,还有就是永昌茶楼,同心茶楼,莲香茶楼,还有五家忘记名字了。这几家茶楼,生意都很旺。”
一个地方茶楼兴旺,说明此地人流不息,经济商业发达。官窑旧时海路便利,建有驿市、驿道、驿站,北方来往广州的船只,都必经官窑。
有书籍记载,官窑发展至清代乃至民国初年最为鼎盛,河堤上的墟市东西走向成“一”字形,分为石市、驿市、铁网陈市,沿街用三块花岗岩铺砌而成,有“十里长街”美称。当时店铺林立,墟内人口过万人。
此外,官窑历史上人才辈出,文官武将,熠熠生辉,比较有名的有北宋时的探花七甫人陈瓘、厚村有刘万石及清代武功将军刘凤翔、群岗小江村的近代岭南画派第二代杰出画家黄少强、黄梓林等。
明清以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饮茶更为普遍,茶市兴旺。民国时期,广东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官窑亦如此。官窑人也有喝早茶习惯,且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大小遍布官窑城区。
“饮早茶”是利用工作之空暇,喝茶,清洗肠胃。吃点心,喂饱肚子。喝茶聊天,可沟通信息,联络感情。大清早漫步至茶居(茶楼)吸收了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可谓一举而多得,精明的官窑人何乐而不为。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