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旅游区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日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确定广州市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旅游区等24家旅游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公告》。其中,广州市共有8家文旅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旅游区榜上有名。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旅游区位于白云区展览路1号,毗邻白云山和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是规划和自然资源综合展示、城市文化展示平台,兼具科普宣教、政民互动、学术交流、规划公示、法治宣传等功能。该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领衔设计,理念源于岭南骑楼,阳光通透、低碳节能,内部空间丰富多元,与室外景观自然融为一体,突显岭南建筑特性。
该旅游区是展示广州城市历史、岭南文化和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包含有多个国内之最:生长的天际线——国内最大的透光混凝土墙,六脉渠图——国内首次将六脉渠按真实形状和比例还原于广州古地图的作品,珠江江城风情图——我国境内目前所见唯一一块描绘广州珠江北岸风情的封檐板等。同时,该旅游区积极运用智慧景区、AR等多项技术,促进了文商旅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游客互动参与体验感。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为提高市民节水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水、爱护水、节约水的良好风尚,3月22日上午,荔湾区在沙面岛举办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主题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水务局和荔湾区水务局联合主办,广州市水投集团和荔湾区河长办、区市场监管局、沙面街道办事处共同承办,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旨在呼吁市民“节约每一滴水,做美丽荔湾人”,进一步营造处处节水、时时惜水、人人爱水的社会氛围。广东省水利厅、广州市河长办、荔湾区政府和各承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白天鹅宾馆和荔湾区荔广实验学校、沙面小学、沙面志愿者站等企业、单位、社会机构代表以及学生、志愿者代表参加活动。
荔湾区副区长游志红出席活动并致开幕辞;荔湾区水务局总工程师胡鹏带领水务工作人员、学生和志愿者代表现场宣读《节水倡议书》,倡议广大市民做节约用水的倡导者、践行者、传播者;现场举行白天鹅宾馆节水型标杆星级饭店授牌仪式,广东省水利厅相关负责同志为广州市唯一的省级节水型标杆星级饭店白天鹅宾馆授牌。
活动现场设置节水知识宣传、河长制宣传、水质测试体验、净水知识科普、普法宣传等5个摊位,向市民、学生发放节水宣传资料,开展节水科普和普法知识宣传;安排节水知识有奖竞答环节,让青少年学生和市民充分了解、参与、体验节水行动;开辟节水作品展示区,展示全区市民、学生“节水在身边”主题文化作品,包含200多副(个)书法、绘画和短视频,通过作品墙和LED屏滚动播放。
现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众齐聚一堂,共同呼吁全社会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参与活动的学生和市民表示,此次节水宣传活动意义重大,有效增强了大家热爱水、珍惜水、保护水的意识,进一步培养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市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活动现场
粤港澳摄影家沿珠江采风
广州,依水而兴,向海而强,奔流的珠江孕育出这片富饶而传奇的土地。在3月最后一个周末,粤港澳摄影家拍摄活动一支“小分队”沿着珠江岸畔采风,感受南北荟萃、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定格浪涛激荡间千年商都始终不变的活力。
百年建筑,中西交融
摄影家们到达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时,恰逢大雨如注。雨水将其特别的黄色墙体洗刷一新,即便从江边远眺也十分瞩目。
大元帅府因孙中山两度在此组建革命政府、酝酿《建国方略》、改组国民党、开启第一次国共合作等而闻名。这座搅动近代风云的建筑却是“工业出身”。1906年,这里建起了中国第一座官办水泥厂,起名为广东士敏土厂。“士敏土”即水泥的英文单词“cement”粤语音译。
大元帅府两座房子四面都是通廊,立面可见连续拱券,这座典型的地中海风格建筑给了摄影家们避雨创作的空间。有趣的是,他们的镜头也捕捉到许多“中西合璧”的细节。例如,大元帅府门楼上,既有着巴洛克风格的涡卷山花,也有两个地道的中式“寿”字图案。排水管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竹节形状,还有竹叶装饰,以及岭南气息很浓的百叶门窗、花瓶护栏等设计。
原来,大元帅府由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设计,他不仅是一名天才建筑师,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也许正是因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将西式风情和东方格调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不过,摄影家们也不满足于在屋檐下拍摄。“针对‘广州百年百栋建筑看变迁’这个主题,我觉得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个历史的足迹、一个时代的符号,它的功能和重要意义很难通过细节呈现。我们会找一个好天气再来。”香港著名摄影家“哈苏大师”彭邦说道。“看天气预报说明天清晨没有雨,我们想明天一早6点过来。”香港中国摄影家交流协会副会长黄志强告诉记者摄影家们商议后的决定。
遗址焕新,生机勃勃
也许晴天是摄影家们创作的最佳天气,但有时下雨天也为他们提供发掘城市别样魅力的机会。雨汇珠江、海阔生风,也是广州真实的模样。接近傍晚,摄影家们来到太古仓码头。
英式风格的红砖墙仓库、高高耸立的灰色石塔、横卧江面的丁字码头,如今变成电影院、露天餐吧、音乐表演空间……这里是广州工业遗址活化利用最经典的案例之一。即便细雨蒙蒙也不减游人兴致,反而因为积水倒映出一地璀璨、满江碎金,显露出浓郁独特的工业韵味,也激发了摄影家们创作的热情。
一手撑着伞、一手举着连着相机的三脚架,穿梭在仓库之间的摄影家们很好辨认。有时相互碰到面,他们还会交流一下拍摄点心得。“这里的仓库保存得很好,灯光也很好地勾勒出建筑的线条。尤其因为下雨,建筑的光影倒映在‘天空之镜’上,非常美。”香港元朗大会堂长青摄影学社社长梁惠波说。
摄影家们一手撑着伞、一手举着连着相机的三脚架,穿梭在仓库间
梁惠波回忆起50多年前第一次来广州的情景。“当时,广州街头有很多‘三脚鸡’(机动三轮车的俗称),电车有两截长长的车厢,人们出行还是靠自行车为主。一转眼,别说汽油车,现在路上电动车也多起来了。”但他留意到,即使在这天翻地覆的城市变迁中,广州还是保留下很多历史建筑,留住了这座城市的味道。“例如在大元帅府,在翻新过后重现了当时作为政府办公场所的场景,让人仿佛回到那段日子。我在拍摄中也增进了不少历史知识。”
黄志强对广州的第一印象则来自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刚刚从浙江的学校毕业,因为公司出差来到广州,坐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一出火车站,真的是人山人海,也被广州城市的繁华所震惊。”2015年,黄志强移居香港。在他看来,如今大湾区城市尤其是现代建筑的风貌已经没有太多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一个世界奇迹。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