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建筑中感悟历史 在新地标里记录变迁
粤港澳摄影家沿珠江采风
广州,依水而兴,向海而强,奔流的珠江孕育出这片富饶而传奇的土地。在3月最后一个周末,粤港澳摄影家拍摄活动一支“小分队”沿着珠江岸畔采风,感受南北荟萃、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定格浪涛激荡间千年商都始终不变的活力。
百年建筑,中西交融
摄影家们到达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时,恰逢大雨如注。雨水将其特别的黄色墙体洗刷一新,即便从江边远眺也十分瞩目。
大元帅府因孙中山两度在此组建革命政府、酝酿《建国方略》、改组国民党、开启第一次国共合作等而闻名。这座搅动近代风云的建筑却是“工业出身”。1906年,这里建起了中国第一座官办水泥厂,起名为广东士敏土厂。“士敏土”即水泥的英文单词“cement”粤语音译。
大元帅府两座房子四面都是通廊,立面可见连续拱券,这座典型的地中海风格建筑给了摄影家们避雨创作的空间。有趣的是,他们的镜头也捕捉到许多“中西合璧”的细节。例如,大元帅府门楼上,既有着巴洛克风格的涡卷山花,也有两个地道的中式“寿”字图案。排水管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竹节形状,还有竹叶装饰,以及岭南气息很浓的百叶门窗、花瓶护栏等设计。
原来,大元帅府由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设计,他不仅是一名天才建筑师,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也许正是因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将西式风情和东方格调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不过,摄影家们也不满足于在屋檐下拍摄。“针对‘广州百年百栋建筑看变迁’这个主题,我觉得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个历史的足迹、一个时代的符号,它的功能和重要意义很难通过细节呈现。我们会找一个好天气再来。”香港著名摄影家“哈苏大师”彭邦说道。“看天气预报说明天清晨没有雨,我们想明天一早6点过来。”香港中国摄影家交流协会副会长黄志强告诉记者摄影家们商议后的决定。
遗址焕新,生机勃勃
也许晴天是摄影家们创作的最佳天气,但有时下雨天也为他们提供发掘城市别样魅力的机会。雨汇珠江、海阔生风,也是广州真实的模样。接近傍晚,摄影家们来到太古仓码头。
英式风格的红砖墙仓库、高高耸立的灰色石塔、横卧江面的丁字码头,如今变成电影院、露天餐吧、音乐表演空间……这里是广州工业遗址活化利用最经典的案例之一。即便细雨蒙蒙也不减游人兴致,反而因为积水倒映出一地璀璨、满江碎金,显露出浓郁独特的工业韵味,也激发了摄影家们创作的热情。
一手撑着伞、一手举着连着相机的三脚架,穿梭在仓库之间的摄影家们很好辨认。有时相互碰到面,他们还会交流一下拍摄点心得。“这里的仓库保存得很好,灯光也很好地勾勒出建筑的线条。尤其因为下雨,建筑的光影倒映在‘天空之镜’上,非常美。”香港元朗大会堂长青摄影学社社长梁惠波说。
摄影家们一手撑着伞、一手举着连着相机的三脚架,穿梭在仓库间
梁惠波回忆起50多年前第一次来广州的情景。“当时,广州街头有很多‘三脚鸡’(机动三轮车的俗称),电车有两截长长的车厢,人们出行还是靠自行车为主。一转眼,别说汽油车,现在路上电动车也多起来了。”但他留意到,即使在这天翻地覆的城市变迁中,广州还是保留下很多历史建筑,留住了这座城市的味道。“例如在大元帅府,在翻新过后重现了当时作为政府办公场所的场景,让人仿佛回到那段日子。我在拍摄中也增进了不少历史知识。”
黄志强对广州的第一印象则来自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刚刚从浙江的学校毕业,因为公司出差来到广州,坐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一出火车站,真的是人山人海,也被广州城市的繁华所震惊。”2015年,黄志强移居香港。在他看来,如今大湾区城市尤其是现代建筑的风貌已经没有太多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一个世界奇迹。

广州市儿童公园的“儿童花园”、广州兰圃的室外展品将永久保留
近日,第30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备受关注,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往逛展游园。看到如此缤纷美丽又独具匠心的园艺花艺展品,不少市民心中都有相同的疑问:这些展品可以永久保留在城市公园或绿地吗?
目前,广州市儿童公园的“儿童花园”、广州兰圃的室外展品,都会在园博会闭幕后原址永久保留。其他会场展品会视乎展品维护情况,会继续保留一段时间。
广州市儿童公园园博会作品“儿童花园”
进入“儿童花园”,既能置身于花丛中,又可以在植物之间嬉戏游玩
市民感叹园博会展期太短
色彩缤纷的花组,曼妙多姿的造型,第30届广州园林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会”)上各组园艺花艺展品,既充满生态自然之美,又设计新颖处处创新,令人大开眼界。市民游客在观展的同时,不免心生疑问:这些展品制作精良且成本不低,园博会结束后,会被移除还是继续保留呢?
“园博会上的这些展品具备一定规模,花费了不少工夫设计和搭建,如果只是在园博会上展出十天时间,未免太‘浪费’。”市民钟先生说,这么好看的作品,仅仅亮相十天时间,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普通观众,都感到非常不舍。
据了解,近几届园博会都在海心沙亚运公园举办,几乎所有展品在园博会结束后就会拆除,仅有零星几个被送回参展单位继续展出。许多市民希望,本届园博会的展品,特别是获奖佳作可以长久保留下来,作为城市公园或者公共绿地的新景观。即使无法在展会现场保留,也可将作品移送到其他地方继续展出。
事实上,开幕后的两天,沿广州云道布展的11组艺术作品与云道相互映衬,形成“空中园艺画廊”,令云道人气不减,市民游客赞叹不已。有市民建议:“希望这些展品保留下去,继续‘扮靓’云道。”
同时,也有市民建议展览时间适当延长。据悉,本届园博会设有五个会场,有11项展览内容,还有5大系列活动,在短短十天的展期内,面对如此“丰富”的安排,市民游客时间不足,错过许多精彩活动。
多组展品有望永久保留下去
记者就园博会展品去留问题分别咨询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处室和各大公园。有关负责人答复,部分园圃可能会视作品维护情况继续保留,虽然未必会永久保留,但应该会保留较长一段时间。如麓湖沿线的竹艺作品和云道沿线作品,将会在园博会后继续保留较长一段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儿童公园表示,本届园博会作品“儿童花园”将会在园博会后永久保留。该展品出自吴芝音和焦丽蓓两位设计师之手,由“星河”花境和“岩野植趣”两部分组成,打造成一个儿童专属的梦幻花园。进入“儿童花园”,既能置身于花丛中,又可以在植物之间嬉戏游玩,尽享天然之趣。园方希望该展品为儿童打造专享空间,也是送给儿童的春日礼物,更是广州落实儿童友好的有力举措。
在另一个会场广州兰圃,室外的10组景观小品都会在园博会闭幕后继续保留。园方表示,会根据花卉情况,对展品进行更换和提升。本届园博会,广州兰圃全新升级打造的10个兰花景观小品,装点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径回廊。作为我国岭南地区唯一一座以栽培和观赏兰花为主题的岭南园林,广州兰圃融汇兰花文化和岭南造园艺术为一体,本届园博会上,兰花艺术和园博艺术相互交融,大放异彩。
兰圃分会场的室外景观小品
据了解,往届园博会,都有作品在展出会场被永久保留,但数量不多。如曾经作为多届园博会分会场的广州市儿童公园,就有最少7件历届展品被永久保留,其中较为知名的有“深井人家”“古港新韵”等展品,如今都是园内重要一景。
声音
展品保留虽美
维护成本不低
对于园博会展品去留,市民和专家有不同看法。大多数市民认为,园博会展品制作精美,建设成本不低,为公园带来新景观,如果园博会过后拆除,甚是可惜,因此建议展品可否永久保留在公园或者绿地上。
不过展品维护成品高、利用率低,也是展品保留的一大难题。有公园负责人表示:“园博会展品不少采用了花卉设计,花卉需要悉心养护打理,还有一些展品采用了铁枝等易锈材料,要维护这些材料也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难度。”据悉,目前,在广州市儿童公园永久保留的展品,园方都要派出人力物力重点维护,以保持展品的最佳状态。但如果因为展品材料本身原因出现锈蚀,影响外观,园方就不得不将其拆除移走。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处室负责人表示,保留园博会展品还有另外一个做法,就是把展品送回参展单位,由参展单位原样复建,如去年南沙区的展品,就搬回南沙区当地复建了,形成了当地新景。
在3月24日举行的广州园博会创新发展论坛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聘任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向荣认为,园博会对于推动城市发展、产业调整、建设更好生态结构,都有着重要作用。“很多国家通过园博会这种办法,推进城市绿地建设,让园博会原址成为城市公园。”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