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黄埔讲古堂第十二期开讲:探寻“端午”背后的非遗故事
详细内容

黄埔讲古堂第十二期开讲:探寻“端午”背后的非遗故事

时间:2023-06-17     人气:233     来源:黄埔融媒     作者:
概述:......

  2.png

  张伟潮讲述龙舟龙头制作。


  祈福纳吉的香囊、粽叶包裹的清香、舟行水中的快乐……千百年来,端午节给人们留下独特的美好回忆。那么,独属广州人的粽子种类和龙舟技艺有哪些,他们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6月15日下午,“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第十二期在黄埔区图书馆总馆开讲。活动以“荷香粽情龙舟景”为主题,邀请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主席李晓文和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龙舟分会会长张伟潮,分别讲述了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波罗粽”和传统手工“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

  黄埔波罗粽  舌尖上的“非遗”

  “五月五,是端阳,粽子香,香厨房……”李晓文讲起一段脍炙人口的童谣,带领观众走入粽子的文化。李晓文有着20多年的艺术教学经验,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传承推广工作,曾参与《有品文化在黄埔》《品悦黄埔》等大型艺术讲座。说到传统文化中的端午,她有着自己的讲古脉络。

  “非物质遗产并不只是书上的一个个名录,它就在我们身边。”李晓文以“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开头,讲述了文化遗产的分类,并以中华传统节日为链接,讲起了端午中的黄埔非遗文化——“波罗粽”,用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引导大家思考身边的非遗文化,拉近非遗与普通人的距离。

  在现场播放的视频中,黄埔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波罗粽的代表性传承人陈玉彩娴熟地在粽叶上放一勺糯米、一勺绿豆,加入肥肉,然后再铺一层糯米,小心翼翼将粽叶折叠包制成五角型,剪掉其余叶片,用线绕六圈捆紧。

  波罗粽和端午粽有什么区别?

  “包粽子的叶子不一样,波罗粽用的是芭蕉叶而不是竹叶;制作方式也不一样,波罗粽用时八小时,要柴火明火蒸煮。”李晓文为大家娓娓道来。“另外材料的选择也更为丰富,绿豆、五花肉、栗子等等都可以放进去;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分就是波罗粽包得很实,煮熟之后可以切片吃。”

  “年年都吃波罗粽,但今天听完讲古,才知道原来我们黄埔的粽子这么有特色。”土生土长的钟先生听完感慨道,希望以后有机会去庙头社区学包波罗粽。

  探秘龙舟制作 细节里都是故事

  在珠江西江流域,每逢农历四、五月,各村落便会举行热闹的扒龙舟活动。龙舟被水乡民众视为有灵性的圣物,而龙头作为龙舟最重要的部件,更是代表了一个龙舟队及其所属村落的宗族和文化。

  去年北京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宣传片中,具有岭南特色的“龙头”带着水花跃出水面。这作品的主人,就是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张伟潮。

  “龙头需要经过选材、设计、开胚、雕刻、打磨、上漆等十几道繁琐工序,才能成型。”现场,张伟潮细细讲起龙头的制作,“不同的地区文化会孕育出不同的龙舟,像东莞地区,龙头会偏大,粗线条;而广州这边,龙头比较小,竞技用的龙头更加威风;巡游的龙头则会偏温和,隐约透出笑意。”

  “黄埔的龙舟,很多细节设计成了卷曲的形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叫做‘祥云纹’。”张伟潮说,而这种云纹的打磨,更需要持久的学习和锻炼,细节里都是故事,这些才是龙头的文化韵味。

  “划龙舟对于广州人来说,不只是一场比赛,更寄托着乡亲们的情结,维系着不同村落之间的感情纽带。”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陈秋敏表示,希望能多举办活动或论坛,让年轻人了解龙舟文化,吸引和号召更多人参与到龙舟文化传承中。

  (刘丽春、林暂石)

附件下载: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