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山紫社区以壮大“朋友圈”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禅城山紫社区以社联凝聚商社力量
“社区组织活动带我去南风古灶,举办课程教我用智能手机,还帮我联系了免费的居家养老服务,住在这里,我安心又舒心。”独自住在禅城区祖庙街道山紫社区的老街坊杨秀娴说。
山紫社区立足社区内丰富的商业资源,以联动商家、居民、社工机构等多元力量为“小切口”,串珠成链成立山紫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以项目化联动资源,回应居民需求,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化压力为资源 建立社区联合会
山紫社区位于祖庙商圈的核心地段,商事主体密度位居祖庙街道乃至禅城区前列,但同时社区的构成以老旧独栋楼宇为主,居民老龄化程度突出,“新老+商住”交融是山紫社区的特点。
“这种特殊的情况,给社区基层治理带来不少挑战。”山紫社区党委书记李钜喜坦言,数量庞大的商事主体和高密度的老旧小区意味着相关工作量成倍增加,与此同时,社区还存在商事主体与老旧居民楼混杂的情况,基层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就更为复杂。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数量庞大的商事主体也可以成为社区的宝贵资源。为了整合社区内的商业资源,2018年山紫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组织联动辖区内的商社力量,成立了禅城区祖庙街道山紫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会由23个社会组织组成,当中有15支队伍来自辖区百花广场、铂顿城商场、顺联百花等辖区商家,其余8支队伍由社区居民组成。“现在我们需要举行什么活动或者需要商家配合进行什么工作,在群里一说,可谓一呼百应。”李钜喜说,在开展社区工作中,社联的商家提供场地支持、物资赞助、社工建议技能共享、专业义教服务等,大大提升社区的服务能力,满足居民需求。
近年来,山紫社联协助社区打造起“紫创乐群 和乐山紫”项目品牌,以党建为统领盘活商社资源,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通过智慧化、精准化推进各项服务,让居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扩大“朋友圈”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今年60多岁的张姨(化名)和儿子都是精神障碍患者,儿子更因为患病失去自理能力。今年,山紫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开展“温暖光束——社区精神障碍康复者家庭支持服务项目”。
在一次义诊中,张姨被诊断出患有较为严重的白内障,且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在得知张姨的情况后,山紫社区党委通过山紫社联链接了非辖区商家华夏眼科医院,医院不仅为张姨进行治疗白内障手术,还根据她的特殊情况,把她儿子接到医院内一同照料,且费用全免。
“温暖光束——社区精神障碍康复者家庭支持服务项目”是禅城区市域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之一。李钜喜表示,社区的资源和力量始终有限,要进一步解决居民的需求,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需要链接更多的资源。为此,社联成立后,以社区党委收集基层治理问题的解决为项目目标和内容,以专业化的项目运营,探索可持续性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在山紫社区党委的指导下,近年来,社联开展的活动获得广东省和佛山市的“益苗计划”、佛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禅城区“和乐村居”社区服务大赛、禅城区科普专项资金特色项目的支持,不仅为社区居民链接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山紫社联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赋能社区共建共融,撬动社会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推动党建链、产业链、服务链深度融合,营造“友爱、互助、共享、共建”的共融社区文化氛围,建设和乐山紫。
如今,山紫社区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仅今年暑假山紫社区就通过链接资源组织超30场活动。
“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社区党委努力的方向。”李钜喜表示,接下来,山紫社区党委将紧扣主题教育主线,一方面围绕基层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社联作用,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围绕文化传承工作,打造“紫”传今古文化传承品牌,挖掘社区商社文化底蕴,传承岭南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推动文商旅发展。
禅城区人社部门在罗定开展“功夫家嫂”劳务协作
日前,禅城区人社部门赴罗定市开展劳务协作交流活动,并为罗定市“功夫家嫂”劳务协作站揭牌,加强禅城、罗定两地劳务对接,助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
据介绍,“功夫家嫂”劳务协作站将通过劳务输送、开展招聘活动以及举办技能人才培训等形式,加强禅城、罗定两地的劳务对接,帮扶罗定市群众实现高质量就业。
此次活动上还签订“功夫家嫂”劳务协作指定培训点合作协议,“功夫家嫂”家政劳务品牌项目培训班也正式在罗定市开班。该培训班将着力培养多能为基础、专业有侧重、拥有“十八般武艺”的“功夫家嫂”家政人才。
“之前,我在从业过程中碰到很多不懂的问题,相信通过学习,我以后就知道怎么解决了。”培训班学员覃伟颖说,接下来自己要好好学习,实现自我增值。
培训班学员黄碧莲也认为,在培训班中可以学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实用知识,例如为小孩制作营养小点心以及育婴方面的专业指导等,让自己更加胜任家政行业的工作。
罗定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人力资源大市,目前罗定市从事月嫂行业的人员约为1万人。此前,从业人员主要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入行,并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行业人才队伍。引入“功夫家嫂”培训模式后,有望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母婴护理人才。
“就业人员队伍从以往的散乱无序流动,变成有序输出,能让家政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带来的就业机会将会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也会越来越高。”该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罗定市人社部门将以建立劳务协作站为契机,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对接服务,主动推介“功夫家嫂”,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参加技能培训,并联合禅城区人社部门举办一系列招聘活动,组织禅城优质家政服务企业到罗定招揽人才。
多措并举打造多层次立体式“大救助”体系
越是关注社会困弱群体,越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温度。
禅城社会救助领域的一系列数字,引起了大家关注:今年1月~9月,禅城区发放各项救助金约2500万元,补贴标准也稳步提升;在党建引领下,超2000名党员投入帮扶一线;“双百”社工累计服务兜底群体超5万人次;各类慈善组织链接爱心资源超千万元……
这些“‘救’在身边”数据的背后,是禅城区民政局不断完善救助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创新,通过探索“党建+救助”“专业+救助”“社工+救助”“慈善+救助”“智慧+救助”等长效机制,打造出多层次立体式“大救助”体系,以此推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的成果。
近年来,禅城区民政局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宗旨,努力打造“六最”现代化禅城“最幸福”民生服务。为开展成效宣传、彰显“禅城温度”,我们策划推出“‘最幸福’民政服务”系列报道,点面结合,展现禅城民政领域的工作创新、服务实效。
党建+救助 专业+救助 民生保障更实在更有力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切实做好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除了要持续提高救助标准、不断扩大救助范围外,还要推进救助机制完善及创新,让困难群众能共享发展成果。
在禅城,党员干部长期活跃在帮扶一线,他们成了社会救助体系内一股重要的力量。
党组织、党员通过“上门探访、收集问题、出力解决”一条龙服务,帮助社区低保户陈先生重新就业;为腿脚不便的社区低保户林叔筹款购买助行器;为87岁独居残疾老人陈伯送上实用厨具……在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救助融合的过程中,类似实例不胜枚举。
这样良好的局面,得益于禅城近年大力构建的“党建+救助”常态化机制。
从2019年禅城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部署全区各党组织深入“双联系”村(社区)报到帮扶,到规范党员入户探访程序,再到落实区、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分级结对兜底……禅城逐步形成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常态化工作机制。
“目前,全区约2000名党员对1500多名困难群众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已实现三级党员100%结对帮扶。”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每个“微心愿”的实现,都能为困难群众增添一份前进力量。“党建+救助”工作借助“微心愿”平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时,通过征集了解,为困难群众建立“微心愿”信息库,利用“和谐共享社区”小程序向社会发布,号召党员和群众积极认领、助其圆梦。
自“微心愿”平台建立以来,已完成困难群众心愿5800多单,为弱势群体解决了“燃眉之急”。以小见大,使助残纾困的惠民福利触手可及。
“结对党员在积极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同时,利用走访慰问机会,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关爱、政策温度送到特殊困难群众家中,让群众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禅城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为困难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不仅要解决个案问题,更要解决共性问题。
禅城2019年建立全区困难群众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将组织部、教育、住建、医保、公安、城管等30个职能部门纳入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定期召开,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群众救助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民政层面,提供基本生活救助;急难救助层面,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加上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司法救助等专业救助,解决专业问题……禅城通过实施“专业+救助”模式,形成分层分类的“大救助”体系,力促各项救助工作上新的台阶。
社工+救助 慈善+救助 方式更丰富服务更优质
“在我最困难时,多亏了社工给予的陪伴与帮助,让我重拾了生活的希望。”身患严重糖尿病导致失明、年纪轻轻就要靠政府低保政策保障生活,“90后”谭女士内心曾一度灰暗。在她跌入人生低谷时,社工的救助如阳光般照进了她的生活。
在社工积极介入下,谭女士慢慢走了出来。她重拾钩针爱好、加入“能量FULL工坊”,利用自己的钩针编织特长,教会了一批困难群众钩针编织,并带领团队尝试自力更生。
谭女士的故事并非个例。
开展社会救助,不能单靠政府部门唱“独角戏”,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为此,禅城大力发展“社工+救助”模式,通过专业化、个性化的社工服务,努力打通服务困难群众的“最后一米”。
目前,禅城4个镇街均建有“双百”社工站,全区共有21个“双百”社工点,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和留守儿童、特殊困难老年人、留守妇女、就业困难人员等兜底人群建立了8781份服务档案。截至今年9月,服务超5万人次,实现救助对象建档率、服务覆盖率100%。
“双百”社工能为困难群众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及心理、家庭服务,以及就业支持、链接资源等,有效促进服务对象能力提升、融入社会,助其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
“在此基础上,禅城计划继续推进救助社工服务标准化创建。”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接下来救助社工服务项目中,禅城将对专业救助社工服务进行规范化,以此提升“社工+救助”兜底保障精准化服务水平。
除了“社工+救助”机制,禅城还依托“慈善+救助”模式,着力丰富救助体系外延,大力进行助困解难。
今年中秋,一份份爱心大礼包,送到了禅城区内979户困难家庭手上。这是区慈善会每年组织开展的中秋慰问助困行动,自2009年起,已慰问民政在册困难家庭6497户。
2016年起每年开展的“我为困难老人办年货”活动,至今慰问困难老人2100多户,线上线下带动超百万人次参与;2018年起开展的“微心愿,义起实现”圆梦行动,6年来为超900个困难残疾人家庭圆梦……暖意节日,慈善救助的义举赋予扶贫济困新的内涵,不断提升困难家庭的幸福指数。
更丰富的筹集模式,可筹集更多慈善资源,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随着禅城大力推动慈善救助项目化运作,目前,依托禅城区慈善会设立的慈善基金项目中已有民生救助金、招振挥“救急难”爱心基金等的多款救助类基金,筹集善款超1000万元,每年救助人数达2000多人次。
除了专项慈善救助冠名基金,禅城还着力打造专项特色项目,把救助金或简单生活型救助延伸至综合性服务救助,形成“物质救助+服务保障”救助模式。“送爱到家,温暖入心”“双百”社工助力多重特殊困难长者家庭项目,便是当中一个实例。
今年1月~9月,社工为各镇街共170户特殊困难老人建档、落实志愿者一对一结对服务;同时,区慈善会面向社会筹得超30万元善款,已为210户困难老人达成“微心愿”,为206户独居老人完成家居“微电路改造”……点点爱心,汇成兜底保障困难长者晚年生活的强大合力。
智慧+救助
覆盖更高效帮扶更精准
社会救助对困难群众而言,无疑是“雪中炭”。如何让“雪中炭”能及时到位、更温暖人心?禅城探索“智慧+救助”机制的脚步从未停歇。
现在,禅城依托“线上+线下”主动发现机制,把潜在困难对象与政府部门、救助队伍紧密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及时得到政策保障。
线上,除了依托12345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禅城还建立了低收入家庭人口数据库,实现动态监测,具备“智能发现”功能:当低收入家庭出现支出骤增、家庭收入骤减、家庭人口变化等情况,触及困难线时,及时将他们纳入救助范围。
线下,由“5级”工作队伍,即禅城区民政局的社会救助督查专员、各镇街的社会救助经办人员、村居基层工作人员,以及全区网格员、“双百”社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落实对困难群众的及时发现、主动发现。
在禅城红棉社区内一个保障房小区,因其长者人口众多、“空巢”现象严重,牵动着部门人员、社区人员、社工和志愿者等多方人员的心。为了能靠前服务,该社区家综中心设计“五维评估”服务方法,按颜色为社区空巢长者进行分级,联合社区居委、志愿团队提供个性化服务。
今年74岁、无退休金的独居长者霍婆婆被分为“红”色重点服务级别,大家不仅为老人解困,更是解忧:社工定期探访、提供专业服务;低保救助缓解经济重压;发动邻居齐来照顾,帮助老人调适原本疏离的家庭关系。
年迈老人容易陷入生活困顿。“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禅城区坚持政策兜底,针对辖区‘四类十四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提供每月350~610元的服务补贴,优先保障特殊困难老人群体。此外,禅城为全区共9100户8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安装了平安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都是禅城社会救助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转变的生动实践。
不仅如此,禅城还以科技手段赋能社会救助服务转型升级,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充分整合救助数据的基础上,禅城区开发了社会救助审批平台,从救助办理到审核、审批,均在平台上进行;该平台还接入了禅城区数据反哺平台,能把符合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水电减免、残疾人托养等条件的数据,转由相关部门办理,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随着禅城不断拓展、理顺救助申请渠道,困难群众可到就近的村居、行政服务中心申请“一门式”救助,也可以通过“粤省事”小程序在线申请社会救助,真正实现“零跑腿”。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