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天!去年高温日数为有记录以来最多
佛山今年以来天气非常适宜。
3月23日将迎来“世界气象日”,2021年《佛山市气象公共服务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将在佛山天气官网和佛山天气双微渠道发布。为了迎接今年的“世界气象日”,气象部门昨日介绍,佛山各级气象部门将根据气象日主题“海洋,我们的气候与天气”组织开展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其中包括2021年佛山气象小主播大赛、云参观气象科普基地、线上气象法治宣传等。同时,佛山市气象局还将提炼气象文化与佛山传统艺术(如剪纸、陶瓷、木版年画等)相融合,跨界创新形成佛山气象独特的文化IP,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个性化气象宣传。
去年,佛山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位列全省第4,优质的气象服务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其中,气象科技创新项目被广东省气象局评为“特等奖”;佛山市气象局荣获省文明单位称号,黄先香劳模工作室获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市龙卷风研究中心获“市工人先锋号”,并获第八届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第四名。
2020年天气回顾
佛山平均气温为有记录以来最高
为共享佛山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方便公众获取优质气象服务,佛山市气象局组织编写了《佛山市气象公共服务白皮书(2021年)》,总结回顾2020年公共气象服务,介绍2021年气象服务工作计划,并对佛山市气象局现有的公共服务渠道作详细介绍。佛山市气象局表示,将根据气象业务的发展每年更新发布公共服务白皮书,欢迎社会各界对佛山市气象公共服务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据白皮书介绍,2020年佛山总体天气气候特征是“气温显著偏高,高温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年雨量与常年持平,极端短时强降水频发;初台早、台风少、总体影响小”。去年,佛山平均气温23.8℃,较常年偏高1.2℃,与2019年并列为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年内高温日数48天,较常年偏多27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年极端最高气温 38.5℃(南海·7月29日),年极端最低气温 4.8℃(南海·12月31日)。2020年降雨量1642.3毫米,较常年正常略偏少。年内降水时间分布极不均匀,龙舟水期间累积降水量421.6毫米,较常年偏多4成。
去年,佛山年末寒潮来袭;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均创新高,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龙舟水”偏多4成,极端性强;史上最热、降水最少的七月;森林火险等级高、频次多。佛山去年台风来得早、总体影响轻,全年有12个台风(分别是“黄蜂”、“鹦鹉”、“森拉克”、“米克拉”、“海高斯”、“红霞”、“莲花”、“浪卡”、“沙德尔”、“天鹅”、“艾莎尼”、“环高”)进入佛山市台风警戒防区,其中“海高斯”造成较明显的风雨影响。
气象部门分析,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佛山市气象局开展分区灾前影响预报和分镇临灾阈值预警业务,全力做好42次强降水、台风“海高斯”过程的预报预警服务。全年向决策部门提供快(专、月)报共229份,发布各类预警信号613次,服务短信846条,全年预报质量提高了7名,连续3年气象防灾减灾“零死亡”。此外,气象部门还为疫情防控提供精细气象服务和疫情防控信息,防疫期间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各类信息共1475条,直接受众1.4亿人次。
目前,佛山已经完成3台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布设,建成全国最先进的强对流天气雷达监测网。
2021年计划 6项举措助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佛山市气象局表示,将紧扣建设气象强国目标,全面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佛山气象事业“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在全省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先行示范省中走在前列,为佛山争当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为此,2021年,气象部门计划从6个方面,推进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佛山气象部门将认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涉及佛山的各项建设任务,推动建立由政府主导,以气象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第二,将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提高准确性、提前量和定量化水平。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全面融入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确保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履行到位。第三,将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区划,推进佛山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工作。做好重大工程、国土空间规划的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第四,佛山气象部门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及60个市级示范村建设,以及第六批3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推进专业气象服务。同时,做好灾害性天气、关键农事季节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加强佛山特色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品种的技术研发。第五,将助力深入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联合省生态气象中心、市生态环境局加强珠三角大气环境超级观测站建设。最后,佛山将继续推动气象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共享,将智慧气象融入“城市大脑”,实现“行业+气象”大数据有效无缝对接。
气象小知识
⒈少云,多云,你会区分吗?
此次白皮书,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晴天和多云的不同标准。具体为:
晴:天空无云或总云量小于1成。
少云:天空中有中、低云1成~3成,或高云4成~5成。
多云:天空中有中、低云4成~7成,或高云6成~10成。
阴天:天空中有中、低云8成以上。
晴间多云:有时晴,有时多云。
⒉阵雨、雷阵雨、微雨各不同?
阵雨是指开始和终止很突然,一阵大一阵小,24小时雨量不超过10毫米,多出现在夏季。
雷阵雨是指下阵雨时,伴有雷暴和闪电。
微雨是一般指阴天为主,偶有零星小雨、有毛毛雨等。
⒊部分时间有阳光和短暂时间有阳光如何区别?
部分时间有阳光指的是阳光间断出现,日照时间1~4小时。
短暂时间有阳光指的是阳光间断出现,日照时间小于1小时。
驻村民警了解村民的耕作情况。
驻村民警在蚕桑种养基地内。
专题
一条看似普通的道路,让偏僻的村落迅速与外界接轨;一个精心打造的特色产业,让沉寂已久的小山村成为旅游旺地;一份持之以恒的暖心关怀,让困顿的一家五口过上幸福的日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最终实现了几代人的愿望……这一个个瞬间,正是佛山市公安局对口扶贫工作的缩影,每一个举动都出自真心,温暖人心。
据介绍,根据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安排,佛山市公安局自2016年5月开始对口帮扶湛江吴川市长岐镇洪江村、新联村。四年半以来,佛山市公安局举全警之力做好扶贫工作,派员驻村、建章立制、扎实苦干,提出“一村一品”“公安特色扶贫”等针对性措施,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300余万元,于2019年底实现相对贫困村和相对贫困人口退出。2020年,两村贫困户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提高至33656元,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大大提升。
文、图/刘艺明、龙成通
扫清疑虑:路通村美村民感受到实惠
在洪江村里,一条宽阔的硬底化道路将村里和S285省道连通。说起这条路,村民都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从村里要开车出省道,起码要绕半个小时,而且都是泥泞不堪的路,非常难走。”有村民说,这条路通了后,他们才真正懂得了“路通财通”的道理,原来感觉与世隔绝的洪江村,一下子便有了人气,与外界的往来也多了许多。
佛山市公安局的驻村干部陈颖说,他在2016年5月来到洪江村后,马上就发现这一问题。“当时也有村民对扶贫工作还持将信将疑的态度,我们于是希望打通旧梅化路,以此作为切入点,让村民看到扶贫工作立竿见影的成效。”于是,他开始将此情况向上级汇报,争取到了立项支持。2016年底,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条连通交界的交通要道便顺利打通,村民的疑虑也一扫而空。
至今,新联、洪江两村完成道路硬底化34.9公里,安装路灯644套。新联村的驻村干部林立说,现在村里全部都是焕然一新的水泥路。“现在的农民可潇洒了,去哪都可以开上汽车。”他笑着说。
实际上,“路通”只是两村改善人居环境其中一环。在硬件建设方面,佛山市公安局先后投入专项资金3400万元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17年启动“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活动以来,拆除危房200间,释放出空地9800平方米用于修建小公园、党建宣传栏、篮球场等公共设施;铺设污水管道13.8公里、建设污水处理池14座,新建公厕9个,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仅如此,驻村干部还突出公安帮扶特色,通过治安维护、亮警灯工程以及新装治安监控174套等,为帮扶村发展生产打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现在的新联村和洪江村,绿树成荫,花开遍地,文体措施齐备,人居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产业扶贫:“一村一品”让村民富起来
在山青水绿的新联村里,蚕桑种养基地吸引了附近不少游客前来观光购物。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这里已经成为集生产、销售、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基地,不但解决了村里的就业问题,租户因为土地流转得到了收益,每年产生的18万元固定分红也全部归贫困户所有,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回想起蚕桑种养基地的建立过程,佛山市公安局驻村干部邓志渊和林立感慨良多。“种桑需要大量土地,村民手中都有地,但要让村民都心甘情愿地把地租出去,并非一件易事。”林立说,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们每天都趁村民务农回家后,星夜挨家挨户地上门阐明道理,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就这样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将近一年,才得到了所有村民的支持。
“新联村位于三叉江、小东江交汇处,风光优美,到吴川高铁站也非常方便,这里发展旅游业肯定大有可为。”林立说,2019年~2020年,他们开始和中国国际旅行社湛江公司合作开发旅游扶贫项目,已有10余批次约600名游客到基地参观购物,同时邀请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专家到基地研究蚕丝原料向医疗、军工等高产业附加值的方向开发,作为新联村“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其产业链已经初步成型。
在洪江村的综合农业基地,则通过成立合作社投资13.6万元,整合50亩土地资源种养莲藕、百香果、桑葚果园鸡、四大家鱼等农产品,配套建设产品展销厅,收购村民农产品进行线上线下销售,新开发钓鱼游园等多个第三产业项目。
目前,两村共有6个项目同时建设,四年半来各项目累计盈利150万元,不仅让贫困户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还让贫困户的钱包一天天“鼓起来”。
耐心扶智:一家五口过上幸福日子
“真的谢谢驻村干部陈颖和赵彬杰,他们说扶贫先扶智,这话真没错。”洪江村的村民李金连说。
据介绍,佛山市公安局扶贫办为符合教育资助条件的149名贫困户学生发放教育补助金,补助率100%,防止因贫辍学,李金连的四名小孩亦因此受惠。
2012年,李金连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和四名小孩,最大的13岁,最小的才7岁。她背负一身债务,一人打三份工,还得下田种菜和水稻,每个月也只有可怜的600元收入。那个时候的李金连一家,大小5个人蜗居在一间30多平方米的柴房里,孩子们面临辍学。
陈颖刚来到了洪江村时,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村里的135户贫困户进行了走访,而与李金连的交谈,则让他印象深刻。
为了保障她的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陈颖回去马上为她的每名小孩申请了3000元~7000元不等的教育补助,加上减免杂费、住宿费,以及特困补助和产业扶贫分红等政策支持,李金连的后顾之忧马上得到了解决。后来,赵彬杰则免费为李金连提供种子、化肥等,并找来专业的农业生产导师,组织包括李金连在内贫困户前去听课,提高她的生产劳动技能。
“种了几十年的田,才发现自己原来还不得要领。”李金连说,以水稻为例,现在她的亩产量从之前的700多斤升到了900多斤。陈颖、赵彬杰还通过联系附近市场、开设网店等渠道,保证了她的农作物的销售渠道畅通。经过几年的努力,李金连在赚得了第一桶金后,还做起了小生意,生意好的时候月收入超过2万元。
现在,李金连的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她自己则不仅还清了10多万元的债务,还自建了一座三层高的楼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圆梦之举:
“几代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眼看着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林立心里越发对一件事情着急。
正如前述,新联村位于两江交汇处,丰富的水资源带来了优美的景色,但水患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村民。在2015年的时候,这里就曾经发过大水,大量农作物被淹,村民血本无归。
“一旦洪水到来,不但扶贫的成果会化为乌有,村民的生命财物还会遭受极大威胁。”林立刚刚来到新联村,便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村民已经反映了30多年,当地人大代表连续两届提出了相关议案,希望修建排洪站,但都因为资金问题而搁置。
“万一哪天突发洪水,村民们的日子很可能就会回到了原点,我们临走前一定要帮他们办好这件事。”
2020年9月,林立将此事向佛山市公安局扶贫办公室汇报,很快便得到了批复。为了如期开工,林立还积极向长岐镇争取资金,并向当地村民说明修建排洪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他的努力下,当地财政出资40万元,村民自筹16万元,连同佛山市公安局专项扶贫资金80万元,这个共耗资130多万元的水利工程项目的资金全部到位。
此后,林立找到当地水利部门,通过专业人士的意见,确定了兴建排洪站的位置以及设计图纸。同年11月,项目正式动工。动工后,尽管已经请了监理公司,但林立仍然不放心,每天都坚持早晚两次去视察,确定一砖一木都严格按图纸施工,做到一丝不苟。由于山路崎岖,他开的越野车的摆臂都差点报废。“这是关系到民生的百年大事,容不得我有一丝懈怠。”林立说。
现在,排灌站基本建成,连同之前重修的七个灌溉机房,一套完整的水利灌溉工程俨然成型。这将保证新联村2000多亩的土地得到有效灌溉,并且不受水患影响。“30年的期盼,几代人的愿望,这一天真的实现了,太感谢佛山市公安局了。”村民如此说。
“发现亚热带”个人艺术展在南海区里水镇贤鲁岛上拉开帷幕。
梁敬达在岛上开设了工作室。
“发现亚热带”个人艺术展上的作品
春三月,在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的贤鲁岛上,一场名为“发现亚热带”的个人艺术展拉开帷幕,它不仅让游客市民们大饱眼福,还引来了杭州等地的多位艺术大咖。亚热带地区茂盛的生命力在艺术展的每张作品中迸发,也滋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这是贤鲁岛本土艺术家梁敬达在岛上举办的首场个人艺术展。3年前,常年游走在外的梁敬达回乡设立工作室,成为一名“城市入乡引路人”。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圈朋友走进贤鲁岛,这座鲜花盛开的网红小岛开始弥漫出浓郁的艺术气息。
“生于小岛画小岛”的梁敬达是里水探索乡村振兴与艺术美学相融合的一个缩影,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继续深挖其中的美学感知,则是里水在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探路征途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嘉敏 通讯员朱嘉泳
艺术家重返家乡
老屋里建工作室
春分时节,走进里水镇贤鲁岛上的贤僚南洲村,碧树竹篱掩映着一个白墙红瓦的院子,如果不是门外摆放着色彩绚丽的海报,人们很难想象这里藏着一个艺术画展。
这是贤鲁岛本土艺术家梁敬达的个人艺术展,也是里水镇第一届花岛艺术季的重头戏,展览主题为“发现亚热带”。在艺术展的策展人崔邵翰看来,“亚热带一直是当代艺术语境中的陌生地域,然而这并不妨碍从这里生长的艺术家的独立和绽放。”
85后梁敬达成长于贤鲁岛,是地地道道的“岛民”,从小便对岛上的一草一木充满感情。2006年,梁敬达考上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毕业后前往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深造。此后,梁敬达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及柏林等地举办画展,作品被多家艺术馆收藏。
“岛民”梁敬达在外闯出一片天地的同时,他的家乡贤鲁岛也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里水大力推动乡村振兴,陆续在贤鲁岛上修建了环岛自行车道、骑行驿站,种植了大片花田,贤鲁岛摇身一变为乡村振兴的新网红。
看到家乡的蜕变,思及对家人的牵恋,2017年底,常年游走在外的梁敬达毅然决定:将老家的老房子改造为自己的工作室。
“在外漂泊多年,如今回归这里,是一件幸福的事。”现在,梁敬达如同候鸟一般,每年会留在岛上创作大约半年时间。
艺术咖纷至沓来 小乡村艺术味浓
梁敬达要在贤鲁岛上办个人画展的消息不胫而走,他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纷纷从杭州等地赶来。一时间,这个位于江心岛上的小乡村聚集起一大波艺术咖。
“这个地方虽小,但给我的印象非常鲜活而不同寻常。”远道而来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教授吴杉认识梁敬达已有10年,其表示,这个艺术展的内涵和画面的内容全是这个村落里的,作品中的很多养料来自于艺术家的根和从小生长的印象。
艺术与乡村的交织既为艺术家带来创作灵感,也给乡村赋予了艺术气息。梁敬达回忆道:“我刚开始在这里画画时,村民们很好奇,常常跑来问我画的是什么,我跟村民的互动和碰撞也影响了我的想法。”梁敬达不时召集杭州、广州的艺术圈朋友一起了解贤鲁岛,有的朋友已经来过五六次,有的甚至也考虑在岛上设立工作室。
广州日报社佛山全媒体传播中心负责人邓柱峰与梁敬达在3年前的采访中结缘,此后一直关注其动态。邓柱峰认为,里水毗邻广州,环境基底好,有条件实现城乡快速切换,而在里水乡村振兴的探索中,梁敬达这样愿意回归乡村的人可以说是“城市入乡引路人”。
作为“引路人”,梁敬达憧憬着未来能吸引更多艺术家来到贤鲁岛,发现这里的乡村之美,搞创作、办展览,把艺术的种子播种在这片乡土之上。
■专家论道
深挖乡村振兴的美学感知
梁敬达的故事可以视为里水乡村振兴与艺术美学相融合的一个缩影。在艺术季活动之一的“乡村振兴与美学感知”主题研讨座谈会上,里水镇党委委员刘夏远表示,与梁敬达接触的初衷是希望他的作品能成为助推本地发展的力量。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搭建平台,引入更多资源帮助文艺工作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乡村最有价值的就是人。”刘夏远表示,本次展览希望通过个体的视角,呈现出个体特质,带动整个贤鲁岛乃至里水乡村振兴与艺术相融。
“我是第一次来佛山,其他人可能已经来过几次了。”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聘表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地方的感知是不同的,要思考如何调动不同的人的美学感知,比如贤鲁岛花海就找到了人们美学感知的共同之处。她建议,乡村振兴的文旅项目应该提供独一无二的体验,让游客能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抽离出来并感受到快乐。
从美学的实用功能出发,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曾担任杭州市城建设计院建筑设计所所长的朱孔华建议,未来乡村振兴可以塑造乡愁、乡貌等方面的产品,让人感知到美,把人留下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