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耳机族注意了,久戴耳机或易导致耳聋耳鸣
详细内容

耳机族注意了,久戴耳机或易导致耳聋耳鸣

时间:2021-03-05     人气:8935     来源:佛山市中医院     作者:
概述:今年3月3日是第22个全国“爱耳日”,本次爱耳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致力于增强全社会听力残疾预防意识......

 今年3月3日是第22个全国“爱耳日”,本次爱耳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致力于增强全社会听力残疾预防意识,有效减少、控制听力残疾的发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频繁和长时间使用耳机是导致听力丧失的主因之一,必须引起社会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一定要指导青少年合理使用耳机,保护听力健康。专家解释,所有耳聋都必须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就不可能恢复到原先的听力水平。


  久戴耳机易导致耳聋耳鸣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全球有超过4.66亿人听力受损,有11亿人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长时间使用高分贝音量听音乐是现代年轻人听力受损的最大元凶。


  正在读大二的高明学生小林,经常用智能手机下载歌曲,戴耳机听歌,而且音量很大。有时他戴着耳机听歌,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最近一段时间,他感觉耳鸣、耳闷,听力有所下降,同学与他轻声说话,他都听不清楚。于是,小林赶紧去医院检查,结果他的听力下降1/4,被诊断为噪声性耳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年轻人,去 KTV、泡吧、蹦迪是常事,走路、坐车总爱戴着耳机听音乐。殊不知,这些现代生活方式正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有研究者调查一所普通高校噪声性耳聋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的耳机使用率达99.8%,长期使用耳机后28%的学生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13.4%的学生有慢性耳鸣,8.2%的学生有眩晕、恶心,10.1%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近年来,伴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据统计,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研究表明,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戴耳机听歌时,过分追求音响效果,将音量调到很大。这样就等于把一个噪声的发生源放置在自己的耳上,超强的声音直接作用于听觉系统,使耳朵长久地置于高强度的噪声之下,久而久之就会使一部分人的听力下降,出现噪声性耳聋。


  用耳机听音乐,耳鼓膜与耳机振动片的距离很近,声波传导范围小而集中,对耳鼓膜听神经的刺激比较大,容易引起头晕、耳鸣、耳闷等症状,还可以使人疲倦、易怒,引起头疼、头晕、血压升高、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


  使用耳机也要讲方法


  高明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胡国文表示,使用耳机时应遵守“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耳机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此外,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它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因为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里,声音没有出处,向着鼓膜传过去,声音全部被鼓膜接收,对听力的损伤更大。


  胡国文提醒,“耳机族”平时要留意自己的听力情况,当出现耳鸣、耳发闷、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时,可能是听力受损的早期信号,特别是出现耳鸣时,应引起警惕,及时到医院做听力检查。


  由噪音引起的听力损伤,如在一周内就诊,大多数可治愈;听力损伤超过3个月就是永久性的,很难治愈;如已经发生不可逆的听力损伤,应禁止使用耳机;当出现言语交流困难时,应尽早选配助听器,保护听力免受噪声的进一步损害。他还提醒,长期戴耳机者,每年至少检查听力一次,最好半年检测一次。


  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劳累过度,保证充足睡眠;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粗粮、花生、海产品等;多按摩耳垂前后的穴位,可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有效地保护听力。


  家长需关注新生儿听力筛查


  “耳聋”“听力筛查”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大多数新生儿能够进行听力普遍筛查,但是很多家长在拿到一份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报告之后却无所适从,到底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主要通过两种检查方法: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主要由新生儿分娩所在医疗机构进行初次筛查。诊断为听力异常的儿童需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康复。


  不过,高明区人民医院妇幼院区护士长麦燕玲表示,初筛没有通过并不代表新生儿有确切的听力障碍,还需要通过42天的复筛来进一步的筛查,如果没有通过还有3个月时候的听力诊断性检查。


  高明区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大概占10%左右,但是到了3个月时候诊断性听力检查时再次“不通过”的几率大概在0.95%左右。因此,没有通过初筛的新生儿要在出生后第42天及3月龄接受进一步的检测。大部分没有通过初筛的新生儿在3月龄内都能通过检测。如果还是没有通过的话,最好在6月龄前进行干预性治疗。


  对于没有通过初筛和复查的婴幼儿,需要进行一系列听力评估,包括耳镜检查、耳声发射、声导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多频稳态检查、行为测听及早期语前听能评估等相关检查。另外,部分婴幼儿还需要进行基因诊断和影像学检查,比如常见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先天性内耳畸形等。通过上述检查,能够明确听力受损的类型、严重程度和病因等,从而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相关链接:


  听力问题需及早识别适当干预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全社会都开始认识到,早期诊断和干预将直接影响听障儿童今后的言语发展水平。


  “十聋九哑”,聋哑症多是因聋而哑,他们的语言系统没有问题,但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进而丧失辨别声音和学习说话的能力。因此,在发现婴幼儿听力受损后,根据病情尽早开始干预治疗是重中之重。


  目前,欧洲和美国已普遍将6个月内佩戴助听器、12个月植入人工耳蜗作为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标准。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听力损失的儿童,早期听力干预辅以语言训练,其语言、智力有望达到正常儿童水平。


  最后,是强调随访的重要性,尤其是有致聋危险因素但筛查通过或诊断听力正常的婴幼儿。听力障碍高危因素包括早产(小于26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高胆红素血症;耳聋家族史;颅面部畸形;孕母宫内感染病史;孕期母亲耳毒性药物史;缺氧窒息史;机械通气史(5天以上);细菌性脑膜炎等。一般建议随访到3岁,随访的内容包括听力学检查、言语、认知、运动和社会情感评估等。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