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近悦远来 高明人才突围如何破圈?
详细内容

近悦远来 高明人才突围如何破圈?

时间:2021-08-10     人气:1955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
概述:珠三角向来是人才竞争的焦点,包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佛山、东莞、珠海等皆有不同招式的引才“大招”。 当前,面对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重大历史机遇......


高明有着自身显著的优点和长处——宜居生态的生活环境。图为位于西江产业新城的明湖公园。


位于高明的中科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王韬在公司中控室内与同事交流讨论。王韬是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2016年来到高明区明城镇的广东拓普合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技术总监。


  珠三角向来是人才竞争的焦点,包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佛山、东莞、珠海等皆有不同招式的引才“大招”。 当前,面对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重大历史机遇,处于新的发展“风口”,高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更加渴求人才。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突围,是高明必须思考的问题。 为此,近年来,高明持续推进招才引智,通过政策引才、事业招才、环境留才,做好引才留才文章,努力构建凝聚人才“强磁场”。

  政策引才:对接产业需求,瞄准高精尖缺人才

  “我在高明工作已整整20年,深刻感受到高明人才政策在不断完善。”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能源与环境管理部副总监邱孝群是高明区高层次人才,他说,政府提供的人才政策,对企业留住人才、人才的长远发展都有很大帮助,作为其中一员,自己对高明的人才政策深有感触。

  正如邱孝群所说,一座城市是否具备良好的人才政策,对于人才的引留至关重要。换言之,人才,尤其是“高精尖缺”人才,不但是企业间的角逐,更是城市间的竞争。

  因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的需求,近年来,高明正加大力度引才揽智,出台各类政策务求能博得人才垂青。“加大扶持力度、全方位吸引人才,是高明人才政策最大亮点。”高明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去年底出台的《关于实施“智汇高明”人才集聚工程的意见》为例,该《意见》发布了23条引才、育才、留才措施。

  具体而言,“智汇高明”23条措施与高明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崛起的产业发展紧密契合,其享受对象既包括支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博士和博士后人才,也包括助推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是高明区历年来人才政策创新与突破力度最大的一次。其中,对新引进的领军人才给予最高220万元安家补贴,加上市级400万元安家补贴,最高可获得620万元安家补贴。

  政策加持下,高明人才引进成效初显。据统计,2020年,全区新增高层次技能人才1206人,全职新引进博士6人,柔性引进博士21人,硕士82人,为产业发展、城市提升有效提供了人才支撑。

  令人欣喜的是,在“智汇高明”23条措施出台后,配套政策《高明区人才引进培育扶持实施办法》也于今年7月正式出台,对人才集聚工程配套政策进行补充完善,对引才补贴、生活资助、培养资助三大方面进行明确细化,进一步扩大政策补贴的惠及面,也再次彰显高明引才留才的决心。

  事业聚才:释放人才潜力,搭建干事创业大舞台

  要招引人才,政策固然重要,但对人才来说,有发展空间的平台、可持续的事业和奋斗成长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比政策更加重要和吸引人心。

  在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四楼,佛山奕安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正在忙碌。

  这个2019年12月成立的创新团队,主要从事生物医药中间体、原料药、新药等研发及中试。团队带头人是一位从国外引进的院士,在带头人带领下,去年一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申请专利5项。今年,该团队计划扩充至50人,实现年度销售额约3亿元。

  人才与平台相辅相成。招揽高质量人才,需要高标准平台载体。近两年,高明加强与国内高校院所共建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中科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明戈新型电机电控研究院等一批聚才平台建设。

  以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为例,该平台自2020年初开始运行,仅去年一年,便引进高层次人才20余人,并成立了佛高区高层次人才协会,更进一步为全区引才聚才。

  与之同步,高明还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区建有各级工程中心317家,拥有海天(高明)等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成3家企业研究院、8个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创新实践基地)、2个广东博士工作站和3个众创空间,为人才在高明搭建起干事创业的舞台。

  诚然,当前高明尚未形成吸引大批高端人才的生态,但身处制造业大市,纺织、新材料等一批传统制造业历来是高明的优势产业。依托这些优势产业和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广职院”)等职校资源,高明区深化校企合作,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批蓝领人才,实现差异化引才育才,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仅广职院而言,目前已与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等4家区内重点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先后与华为、讯方等多家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建立华为ICT产业学院、光环境产业学院、新一代信息产业学院等一批产业学院。目前,高明已与西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签订人才合作协议,进一步壮大全区技能人才队伍。

  在传统产业不断提档升级的同时,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也纷纷入驻高明,为“高明制造”注入新鲜血液,也让未来高明招才聚才更加信心满满。

  环境留才:放大“乘数效应”,用环境优势留住人才

  人才引进来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让人才留得住,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

  与车水马龙、生活成本较高的先发地区相比,高明有着自身显著的优点和长处——宜居生态的生活环境。擦亮高明的生态底色,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高明的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是高明屹立于珠三角城市群的特色。近年来,高明把绿水青山当作最大的硬核竞争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引领,市域森林覆盖率达59.46%,水质改善率达71.43%,空气质量稳居佛山五区首位。

  去年,围绕“美丽高明”建设目标,高明从全域层面系统实施“六个美丽”专项行动,立足高明良好的生态本底,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力度提升全域景观面貌,深入改善高明区域形象和区域价值,不断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高明在交通路网上继续发力,全面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选址为契机,高明掀起基础设施建设热潮,过去五年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超过53.8%。广湛高铁高明段启动建设,佛山地铁2号线二期获批,有轨电车示范线建成投入运营,建成“四大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96.6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配套软实力经营上,近年来高明更是不断发力。例如在医疗卫生方面,今年3月,高明区与佛山市一医院达成构建更加紧密医联体的合作,将通过5年合作帮扶,实现佛山市一医院“管理下沉”和高明区人民医院“医疗服务提升”,让广大市民不出高明便可享优质服务。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2016年以来通过一批中小学校新(改、扩)建项目,高明增加中小学学位11630个,通过落实教育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优化提升教育教学环境。

  正是通过放大“乘数效应”,高明生态宜居的独特城市环境,让更多人才近悦远来。

  媒体观察

  “求贤若渴”引才

  “人尽其才”用才

  7月29日上午,一场由11名高明企业家代表与高明区区长梁耀斌面对面的座谈会在区政府会议中心举行。会上,关于招才、引才、留才等人才问题,频频被抛出来热议讨论。

  就在这个座谈会召开的几天前,《佛山市高明区人才引进培育扶持实施办法》 也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提出对全职新引进的国家级领军人才最高给予220万元安家补贴、20万元购房补贴。如果加上市级400万元安家补贴,在高明安家工作的领军人才,最多可获市、区两级达620万元的安家补贴。

  220万元的区级安家补贴,于高明来说,是力度空前巨大的举措,折射出高明引才的坚定决心。

  于国家而言,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第一资源。于地方而言,人才资源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竞争力,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明深谙此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建设正加快推进,高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在开启追赶超越新征程上,在实现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高明离不开一支有规模、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举个例子,作为制造业强区,高明工业为地区生产总值贡献超七成,在当前传统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渴求相当紧迫。高明工业经济能否换挡升级,经济高质量之路能否越走越宽,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求贤若渴”的背后,是高明对当前人才资源短板的清醒认识,是对抢抓重大发展机遇时不我待的迫切追求,更是实现追赶超越奋勇争先的主动作为和战略布局。

  然而,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高明四周不仅有强手林立大步向前的标兵地区,更有蓄势待发迎头赶上的追兵城市,在“人才争夺战”中,高明面临的激烈竞争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在做好人才这篇文章上,高明既要争取“顶天”,更要做到“立地”。

  “顶天”是要瞄准相关行业的尖端人才、尖端技术,瞄准可以引领高明城市升级、产业转型、技术革新、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这些高端人才,可以迸发出无穷的生产力,在条件允许、符合高明实际的情况下,要善于吸纳这类人才。

  “立地”是指可以主动积极融入高明,符合高明经济社会民生发展需求的人才。简单来说,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引进人才。“求贤若渴”固然是正道,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对人才的定义、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不一样,让高明按着北上广深的标准去招才引才,既不现实也无意义。据实引入、因需引入、带着明确目标去引入,才能使引入人才效率最大化,才能打造一个健康的人才生态环境。

  引人归根到底是为了用好人才,要人尽其才善用人才。所谓招才容易留才难,在我们好不容易引入人才后,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用才上面,要想着如何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如何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导人才,如何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唯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人才是一篇永无句号的文章,需要不停地思考,不断地作答。唯有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激活强劲的人才引擎,才能汇聚高明追赶超越的源源不断动力。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