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素解之万物自宾
第三十二章万物自宾
1【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2【白话解】
上一章老子劝诫诸侯王不要以武力争强于天下,没有真正的赢家,使用武力是不得已而为之。劝诫诸侯王守道,万民自然宾服。劝诫君主务于道德,而不是务于物欲和武力。每一章之间的意思是非常的连贯和通顺的。大道没有什么形象,没有什么声音,也没有什么名字,可是却是亘古长存的。前面的章节也有劝说恢复古始之道,以古御今。常为终古不变的,无常是瞬息万变的。第一章就说大道是无名相的,前面章节也说了大道只是勉强起了个名字。大道虽然朴素无华,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但是天下的人不敢小瞧它。当得道之君周文王起于边陲小地方的时候,有谁敢小瞧他呢。商纣王把他关在了羑里。如果没有关在羑里,也就可能没有了周易。也可以说羑里是周文王的福地。吕不韦被贬到了蜀地,后世有了《吕览》。也可以说蜀地是吕不韦的福地,可以远离朝廷的是非,给后世子孙谋福祉。如果侯王能守道无为,百姓当不远万里来归附,万物将自宾服从于德。假若侯王不能守道,那么天下纷乱,民不聊生。如果侯王能守道,万物自然宾服,根本就不需要借用兵力、武力征服天下。这也呼应了前一章。如果不能守道,而是尚武用兵伤一国的祥和之气,必有凶年。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气数。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气血。如果社稷的气比较顺,百姓没有什么怨气和逆气,社会就安定。如果人的气比较和顺,经络比较畅通,身体就会健康长寿。天地也有天气,如果天气比较顺,风调雨顺就五谷丰登,社会就太平了。可能归根结底有些天灾还是人祸来的。人心向善就能够感应上天,风调雨顺。如果人心向恶就会感应上天,就会有报应了。天降甘露,不需要天地教令自然就均匀协调了,滋养万物生长。君主的恩泽自然就会协调了,不需要可以人为的去划分。百姓不需要严厉的法令就能够自己安居乐业了。不用武力别国自然臣服了,如果德行足够的话就可以怀远了。前面讲大道无名。道生天地万物之后,权且有了各种各样的名相。有了纲纪,制度,名字等,但是不能被这些外在的名相所束缚了。如果围绕着这些来转,以这些外在的东西来作为法令的准绳,这是舍本逐末的,很难能够实现天下的大治。大道无名可是却能制于有名。大道无形却能制于有形。有名的万物就会让诸侯王和世人迷失了,受制于这些名相和物欲。这都是背道而驰的,可能会使得身败受辱,圣人老子在这里劝诫世人应当适可而止。世人如果在名利面前能够知止,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大道对应于天下,就如同巨谷对应于江海。不需要什么教令,天下就会归于大道。不需要什么法令,天下就会归于怀道之君。江河不需要强制的围追堵截,就能够自然的流向低洼的巨谷。江河需要像大禹治水一样,注重引导,就会自然归于巨谷了。
第三十一章不祥之器
1【原文】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白话解】
上一章圣人老子在前面劝诫世人勿骄,勿伐,勿矜,勿强。圣人劝诫诸侯王即使用兵,也是除暴安良,不得已而用之。这一章圣人老子再次苦口婆心的劝诫世人止息干戈。兵者,是不祥之器。老子即将就要西出函谷关隐居去了,这时候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黎民百姓,他已经窥见天道,能够预见不远的将来会有战乱。他劝诫新的真龙天子以慈悲苍生为重。凡是善于用兵的人,必甘心于杀人。兵越佳而祸就越深,因此说是不祥之器。如果一动刀兵就会有伤害了,万物无不厌恶它。不是万物厌恶,而是天道厌恶。天道有好生之德。天道生天地万物,人为万物之灵。如果要动天道所生的人,上天如何不震怒呢?有道的人不会选择爱用兵的君主来辅佐的。观察一下君子居就会以左为贵。如果崇尚用兵的人就以右为贵。君子以柔弱为贵。兵道与君子道背道而驰。兵道是诡异之道。兵道以刚强为贵。人的左手较弱,右手较强有力。左边代表着君子,右边代表着争强好胜的人。左手对应着右脑,右脑看似愚钝,但是却是祖先脑,有大智慧。左脑看似聪明,但却只是今生脑。兵道为不祥之器,并非君子之器。君子所贵的重器是大道。重器无形,大道无形。兵道不得已而用之。只要能够了事便该退。这里再次强调不得已用之。老子告诫世人,应当以恬淡为上。这也呼应了前面的去甚,去奢,去泰。以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为上。作为君主,如果用武力来攻下城池,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并不能以为美。如果以武力取胜为美德人,是喜欢杀人的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实则没有得胜的一方,有什么可以美的呢?有什么可以高兴的呢?对于崇尚武力,不断用兵杀戮的君主,是很难得到天下的。虽然能够攻得下城池,可是很难攻得下世道人心。古代但凡有什么吉祥善事就以左为上,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就以右为上。世上的吉事必尚左,凶事则必尚右。凶事,丧事可谓是凶事了。用兵则贵右,用兵可使国运衰微,不得已而用之。除非是为了除暴安良,除强扶弱,替天行道,否则不可轻动干戈。如果战胜了敌国,举行庆祝战功的仪式的时候,把上将军放在右边,偏将军放在左边。这样的仪式是参照丧礼来处理的。这大概是因为上将军司杀深重吧,杀戮越深重的就放在右边。用兵打仗,不管是战胜还是战败,都会有士卒死伤。虽然上将军居在上位,可是还是放在右边了。这是参照丧礼来处理的。只要是用兵了,不管是打了胜仗还是败仗,都会死伤很多人。大家就会为死去的将士悲哀哭泣。用兵为阴事,本有哀戚的意思,每次用兵,如同亲自参加丧礼一样,有肃然起敬之心。也如同参加祭祀一样。试想想我们看到牛羊狗在被屠杀和烹煮之前,在割宰的时候,悲鸣嚎叫多么的凄惨,在刀俎之间流转,任人宰割。即使战胜对方,双方互有死伤,也是要祭奠安慰死伤的士兵和敌兵。
第三十四章终不为大
1【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白话解】
前面的章节说大道朴且小。上章圣人老子教导君王要有自知自明,不对外争强好胜,而应当真的有志于与自己的欲望争强好胜。战胜自己的欲望,这才是真的强者。如果有自知之明才能知道自己是大还是小,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可能会把大的看成小,把小的看成大。夜郎自大成为千古笑谈了。如果过于看低自己,也是不自知的。这一章就接着说说什么是小,什么是大的问题。后面的章节也有谈论图大于细,图难于易的。大道若浮若沉,若有若无,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大道可左可右,可前可后,无所不可。大道广大无所不包,大道又微小无所不在。大道本来是整个一个大的,称之为朴。虽然叫这个朴的名字,可是实在也是没什么名字的,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的。散开了之后变为器了。大道散于万物,世间万事万物之中都能够体现道的斧凿痕迹。大道生天地万物。大道虽然虚空,但是却能生出万物来。无中生有,衍生出万事万物。然而万事万物也本是幻化所生,而不是本有。大道虽然有造物的功劳,但是却不占为己有。虽然有功劳,但是也不以功劳自夸。虽然大道恩养万物却并不想主宰它们,当它们的主人。万物自然宾服于大道。大道并不是要做万物的主。大道无为无欲,似若微小,可以称之为小。然而大道真的是微小吗?万物都宾服于它,则可以称之为大。大道在见道的人眼里就是大的,而在世人的眼里就是小的。小道在见道的人眼里是小的,而在世人的眼里可能就是大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叶子大还是泰山大呢?在见道的人眼里,泰山实在比叶子大很多。在世人的眼里,可能被叶子遮住了,这叶子就是物欲,可能只能隐约的看到泰山的一点点边角,只能称之为小了。人的自性之中具足一切,每个人的内心是够小的,可是却含有万法,不得不称之为大。比大海辽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没有对比,就无所谓大小。绿豆相对树叶来说,树叶大而绿豆小。树叶相对泰山来说,泰山大而树叶小。不能单单说树叶大或者树叶小,必然有对比才有大小。没有大就没有小。圣人物欲朴且小的道德,不为名利物欲,不想为大。然而圣人有救渡众生的大心,有菩提心,虽然不想大,但是却成全其大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