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一章 七处征心
详细内容

第一章 七处征心

时间:2020-02-05     人气:1730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第一章 七处征心

1.如是我闻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解释】如是我闻。一般佛经开头都用如是我闻着四个字作为引子,表明阿难是这么听,这么记的,忠于佛陀原话,不是自己瞎编的,更加可信。加这四个字也是佛陀和弟子们商量好的。阿难问佛陀,以后要是师父圆寂以后,如何区分佛经和外道的书,佛陀就说,加如是我闻。阿难是佛陀的堂弟,经常不离左右,阿难的记性极其好,在所有弟子中,记性第一,多闻第一。在寺庙中,如来有左右两个侍者,年轻的是阿难,年长的是迦叶,都是佛陀的弟子。迦叶是禅宗的祖师,佛陀拈花微笑,只有迦叶会意,迦叶可以说悟性极其高。禅宗传到达摩祖师,就过来东土开枝散叶,传到六祖慧能大师,这就非常有名气了。


一时。古天竺没有太多时间的概念,一般佛经中讲哪个时候,就说一时,也就是那个时候。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知的错觉罢了。时间离不开人的观察,日月轮回,所以让人有了时间概念。空间也离不开人的观察,观察才有了空间的长宽高概念。现代物理学哥本哈根学学派有句很著名的话:观察创造实在!时间、空间都离不开观察。


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室罗筏”这是梵语,又叫“舍卫国”。佛讲《金刚经》也在这个精舍。由此可见,这个地方多么殊胜。舍卫国在当今的尼泊尔境内,据说是佛陀出生地,因此佛陀在这讲经生活时间较长,有二十五年之久,很多经文都诞生在这里。佛陀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是这个国家的国王。祗陀太子有一个很漂亮的园子,里面种了好多树,有一位长者看中了,打算买下来建成精舍供养佛陀,请佛陀在里面为大众讲经。这位长者绰号叫给孤独长者,因为他很有钱,特别乐善好施,分财物给那些孤独没有依靠的穷人。太子开玩笑跟他说,如果能够用金子把整个园子给铺满,才肯卖给他。给孤独长者特别虔诚礼佛,真的这么做了,只是树根的地方没法用金子铺满。太子很感动,打算把园子献出来建设精舍。于是这个园子称为: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跟随在佛陀身边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很多佛经都讲这个数,这是最核心的僧团了。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在场的都是无漏大阿罗汉。阿罗汉是自了汉,解决自己的问题,追求自己解脱。这里加了个大字,已经发了大心了,要成大菩萨了。不仅仅自己解脱,还要去度众生了。什么是无漏呢?六根当中如果有物欲漏进来,污染本心,这就是漏;如果不漏进来污染,不让一个贼进来,这叫无漏,很形象吧!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这里讲佛子,并非佛陀的儿子罗睺罗,而是所有的佛弟子们。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以后,他的妻子耶输陀罗公主,儿子罗睺罗也跟着一起修行了。什么是住持呢?所谓住持就是要住持佛法,延续佛的慧命,这才是真正的住持。因为住持佛法,已经不住相了,就像《金刚经》中所说,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了。已经超脱了所有的物欲,打破我执和法执了。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什么是国土呢?什么是净土呢?心净则国土静。国土是心田、心地;心为君主之官,要守住自己的净土、国土。这些佛弟子们心很清净,入于禅定,个个都能够成就庄严的威仪。不会随便被周围的物欲诱惑所吸引。学佛要有学佛的样子,有学佛的威仪,不能随随便便。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佛弟子们跟随佛转法轮,这个法轮只是一个比喻,可以碾破世间一切烦恼。佛弟子们都能够通过妙智慧契入佛法,堪当起延续佛慧命的重任,在佛陀圆寂以后,能够按照佛陀的遗嘱弘扬佛法,救渡众生。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毗尼是戒律,佛弟子们严持清净戒律,正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弘范三界,成为三界当中的模范。在以前僧人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帝王、大臣、将军等都皈依佛了。东土也是如此,西游记里面大家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极其重视佛教,派唐僧去西天求取真经。武则天更是重视佛经,在每部经前都有她的偈颂。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如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佛和弟子们都可以通过无量化身(应身),很多很多的化身,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有千手可以帮助世间众生,救渡众生。菩萨如同水一样,上善若水,因材施教,可以化为众生喜欢的方式去救渡众生。水是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的。《周易》中讲,一阴一阳谓之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在仁者眼里,就见到仁;在智者眼里,就见到智。呼之以牛以牛应之;呼之以马以马应之。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佛陀和弟子们所救渡的众生,不仅仅是在救渡两千多年前的众生,在未来的所有众生都要救渡,也可以通过这部经典来救渡了。包括读者,我们所有这些众生,都在佛陀救渡范围之内。把众生从苦海当中拔出来,陷在痛苦的泥潭中都可以拔出来,渡过河去,来到解脱的彼岸。超越所有的红尘负累。六根对应六尘,在《金刚经》中讲,色声香味触法,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嗅到的味道;舌头所品尝到的滋味;身体所触碰到的感觉等,这些是六尘。不被物欲所累。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所有这些佛弟子名字叫:大智慧的舍利佛(所有弟子当中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所有弟子中神通第一,这也是现在很多修行人所羡慕的);摩诃拘絺罗(舍利佛的舅父,很爱辩论,到处去学习外道,回来和舍利佛辩论,结果还是输给舍利佛了,后来跟随佛陀出家了);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是他父亲名字,这是梵语,是满愿;弥多罗尼是他母亲的名字,是慈女,合起来中文简称满慈子,佛陀的这个弟子说法第一,很善于说法,弘扬佛法);须菩提(这位大家都很熟悉了,《金刚经》中老是他在提问,所有弟子中说空第一。西游记当中孙悟空的师父原型就是须菩提,跟着说空第一的师父,所以叫孙悟空了);优波尼沙陀(中文名:尘性空,就像须菩提一样,善解空的道理)等。这里列举了六位大菩萨,还有很多佛陀的弟子。上首,就是上座,资格老,水平高的弟子坐在前面。比如在五祖弘忍师父那里,一开始神秀是上座,而且是首座,排在所有弟子们第一的,六祖慧能大师一开始只能在厨房舂米。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除了前面所提的菩萨,还有无量无数的佛弟子们。什么是辟支呢?就是辟支佛,这是梵语,称之为缘觉。阿罗汉是声闻,就是听了佛陀的说法而修行的。缘觉是自己因为一些因缘,遇见一些痛苦的事情或者什么,促使因为痛而觉醒。有佛在世的时候,称之为缘觉,如果没有佛在世,称之为独觉,自己醒来了。当然了,自己醒来,也不是很彻底,还没有到无上正等正觉。老子因为没有佛在世,所以可以算是独觉了。请注意,这里不是我降低圣人老子的水平,明代憨山大师解析的《道德经》中盛赞圣人老子的悟性水平及其高,如果真的有缘当面见到佛陀,一下子可能就突飞猛进,内证无上正等正觉了。


什么是无学呢? 无学,这跟有学相对称。所谓无学是指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了。如果已经知晓佛陀的教法,但是还未能够断除疑惑,尚有需要学,称之为有学。反之,如果已经悟透了佛法了,没有任何疑惑了,需要的是真修实证了,已经无可学了,称之为无学。有点类似于《道德经》中的绝学无忧!其实自性具足一切,不需要向外去学,打开自性本心的宝库就好了,就可以不学而知了。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不仅仅是水平很高的上座弟子,大菩萨们;不仅仅是声闻、缘觉、大阿罗汉、阿罗汉们,还有初初发大菩提心去修行的居士等,都一起来佛所讲法的精舍,来听佛陀说法。不忘初心,回归我们的初心本心,回归自性本心,这就成佛了。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声闻、缘觉、还有刚刚发大菩提心初心的修行人,附属于大比丘,大和尚那里,跟着一起来佛陀这里学习。那些都是大比丘的共修弟子了。这时候刚好是夏天休息的时候。在古天竺佛陀的弟子们有结夏安居的习惯,在每年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这三个月内,那里天气很热,草木生长很旺盛,很多虫子动物,如果出去太多,一方面太热,另外踩到小虫子小动物,杀生了也不好。刚好利用这个时间集合起来,来一个集中的共修,共同提高。所谓的自恣,是自我陈述自己的过失,自己的过错。有点类似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了。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东南西北等,各个地方,十方的菩萨也都集合在这里一起共修了,一起互相探讨,讨论在修行当中遇见的疑惑的问题。


钦奉慈严,将求密义。钦奉是恭恭敬敬地侍奉佛,听从佛陀的教诲。慈严,慈悲庄严,这是指佛陀。佛陀的弟子们都在这里,求得如来的密法。其实佛陀该说的都跟大家说了,也许弟子们以为还有什么秘密没有说出来,还有什么绝招没有传给弟子们。正所谓正法眼藏。真正的佛法,如同障眼法一样,隔着一层纸罢了,咫尺西天,好像有天大的秘密。只是已经说了,都在佛经当中,只是大家看不明白,不容易相信罢了。佛陀在《金刚经》中反复说,打破弟子们对无上正等正觉的相的执着,以为有什么殊胜的绝招一下子到了涅槃境界。正如《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其实所谓的密宗,也没有什么好神神秘秘的,所有的佛法要义都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回头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放着东土这么殊胜的《楞严经》经典不去学,而非得要去学什么密宗,这是舍近求远了。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这时候如来,把卧具打开,宴做超然,在甚深禅定当中,安坐在那里。因为弟子们都好不容易聚集在一起,难得有机会跟佛陀请教佛法。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在这个大法会当中,佛陀要宣示甚深微妙,充满奥妙的佛法了。这个大法会很多菩萨,很多弟子们来学习。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佛陀给大家来了一个大法筵席,学习佛法的大餐。并不是吃什么山珍海味,这个佛法大餐更加美味,大家听了都会充满法喜,很开心的。什么是清众呢?听了佛法而且受持读诵的众生,身心都是清净的,这样的众生称之为清众。听了佛法,吃了佛法大餐,得到未曾有过的大收获。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迦陵是一种鸟,这种鸟的叫声非常美妙,非常动听。佛陀所说的妙法,非常美妙动听。《金刚经》中讲,佛陀有三十二相好,声音好听,眼睛清澈等等。正所谓相由心生,如果心修好了,大彻大悟了,外相也会很圆满美好的。这个声音很有能量,如果心轮喉轮堵了,声音就不会美妙了。佛陀的身体很通透,所以声音极其美好。不仅仅是声音美好,所传达的佛法,也是非常殊胜的。传遍了东西南北等十方的法界,哪里都可以听到。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听闻妙法,如同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们,都过来聚集在道场周围,听佛陀宣说妙法。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在所有的这些菩萨当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的上首,首当其冲是文殊师利菩萨了。




2.将毁戒体

【原文】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大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解释】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这时候,当天刚好是七月十五,波斯匿王为父王的忌日供奉斋饭,供养三宝。波斯匿王是舍卫国的国王,他的父亲的忌日是七月十五日,所以选择这一天来斋戒。


请佛宫掖。自迎如来。波斯匿王对佛陀很恭敬,亲自去迎接如来,请到宫里来吃斋饭。掖宫是偏殿,正殿是朝堂上处理政事的地方,不适合大摆宴席,所以放在偏殿款待如来。


广设珍羞,无上妙味。波斯匿王准备了好多好吃的,有无上美味的饭菜,款待如来。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不仅仅亲自邀请如来赴宴,又亲自恭敬地去邀请各位大菩萨也一起来到宫中用斋饭。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都城中也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长者,学佛的居士同时在用斋饭供养僧人。大家可以想象都城中很热闹。


伫佛来应。长者和居士们非常恭敬地伫立在门口,恭敬地等待佛陀和菩萨们来应供。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佛陀就令文殊师利菩萨,让菩萨们带队,分开很多小队,带着阿罗汉和所有的弟子们,一起去应供,去应所有长者和居士们的布施。佛陀还是很照顾长者、居士们的感情的,不仅到王宫里面,还去接引所有的众生。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只有阿难,佛陀的堂弟,已经受了别的长者居士的邀请,出去应供去了。在寺庙当中,如来左右两边有两个侍者,其中一位年轻的就是阿难。阿难多闻第一,记忆是最厉害的,佛陀在哪天说了什么话,都会原原本本记录下来。所以佛陀圆寂以后,五百罗汉集结经文的时候,先由阿难诵出,五百罗汉集体在诵读确认。


远游未还,不遑僧次。阿难因为另外受别人邀请,远游出去了,还没有赶得及回来;赶不上等阿难回来了,大家都要去应供去了。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阿难这次出去,是一个人独自出去的,既没有上座师父带着,也没有管戒律规矩的阿阇黎在身边。


途中独归。其日无供。这时候,阿难也许知道今天有大的事情,所以匆匆忙忙回来,赶在路途当中,一个人回来了。当天没有人供应斋饭给阿难。阿难这时应该饥肠辘辘吧,看到精舍当中空空如也,大家都出去应供了,该去哪里找吃的了呢。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这时候阿难自力更生了,手里拿着应供的器具,于所游历的这个都城内,挨家挨户地去走,去乞食去了。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阿难在托钵乞食的时候,心里打定主意,一开始的初心是这样子的,别无所求了,最后给它斋饭的,就是这次化缘的斋主了。供养僧人的福德,就算在这个斋主的头上了。大家看,阿难很诚心。不管是布施的那一方,还是供养的那一方,都是极其恭敬地去做这个事情的。阿难不像其他人那样住相布施,不挑穷,也不挑富,不挑好吃的,有缘遇见谁就度谁了。檀,是布施;越,是超越生死。布施能够超越生死,解脱轮回苦海,所以阿难称呼斋主为“檀越”。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无问干净还是污秽,不管是穷是富了。阿难看来听佛陀讲过《金刚经》,很听话,不住相布施。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不住干净不干净的相。不管对方身心是否干净,不管种姓高贵还是卑贱,都同样地随缘进行乞食。刹利是古印度的王族种姓,是很尊贵的。旃陀罗是杀猪的,是屠户,地位很低。如果遇见杀猪的,给块猪肉,怎么办呢?在古印度,乞食是随缘的,斋主给什么就吃什么了,并不一定要吃素食。


方行等慈,不择微贱。阿难尊者正在行平等慈悲的乞食方式,不住相布施,不选择富贵还是卑贱。佛陀在《金刚经》中讲,不住相布施,功德很大。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不住相布施,发意愿去救度众生,圆成众生的功德。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布施,能够有无量功德。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阿难在《金刚经》中已经知晓,如来世尊,也就是佛陀,曾经呵斥训斥须菩提和大迦叶,因为他们住相布施了。


须菩提专门挑富人乞食,因为他觉得富人应该要继续种福田,这样来世才能继续富有,而且因为他们不缺东西,不会增加负担,如果去挑穷人,本来就不够吃,还要给出去,须菩提会不好意思了。


大迦叶刚好就相反了,大迦叶是禅宗的鼻祖,在中国禅宗的鼻祖是达摩祖师。大迦叶专门挑穷人乞食,因为大迦叶觉得应该让穷人种福田,这样来世才能不受穷。


反正须菩提和大迦叶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在佛这里,就不对了。佛陀讲了,要平等慈悲布施,不要住相布施。不住相布施的功德很大。如果住相布施,像须菩提和大迦叶那样子,是小阿罗汉而已,不是大阿罗汉。心要均等,才是大阿罗汉,才有大心;如果心不均等,这就是小心了,这是小阿罗汉。小心是被物欲所切分,所肢解,就变小了。《金刚经》中讲,听到这部经不惊不怖的人,极其稀有,接下来佛陀就讲个吓小朋友的故事。佛在前世曾经遇见歌利王,被歌利王所节节肢解了,吓不吓人呢?估计听到的人都会被吓到了。实际上这是一个禅宗公案,没有智慧是无法了解的。所谓歌利王是物欲,自性本心是佛,被物欲所节节肢解了,就成为小心了。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阿难很钦佩如来,仰慕如来,因为如来太有大智慧了。如来开示如此平等慈悲修行的法门,开示不住相布施。已经把修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阐明得很清楚了,打开了大门,没有一点遮拦。住相布施,专门挑穷人或者富人布施,这容易被人怀疑,被人诽谤,这些都消除了。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阿难边走边想着平等布施,不住相布施,真是好弟子,没有人在身边,他也都是按照师父教的去做的。经过都城的护城河以后,慢慢地走,很有出家人的庄严,经过城外的大门。城隍是都城的护城河;郭门是城外的大门。


严整威仪,肃恭斋法。阿难知晓马上进城了,作为尊者不能丢出家人的脸。在城门口那里整顿一下,目不斜视,不东张西望,脚步放慢;整个人很有庄严相,很严肃认真,很恭敬地对待布施,这个修行的法门。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正在阿难挨家挨户地乞食的时候,经过了卖淫的一个地方,不干净的地方,遭遇了别人的大幻术,被魔法给迷惑了。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卖淫的地方的屋主叫摩登伽,她有个女儿,就称之为摩登伽女。“摩登伽”是梵语,种姓属于贱种,小种姓。摩登伽会一些魔咒,会一些法术。娑毗迦罗是梵文,叫黄发外道,属于外道,有一个外道传给摩登伽一种咒语。这个咒语呢,为了让世人相信,所以谎称是从梵天上传下来的咒语。摩登伽为了帮自己的女儿,用这种咒语迷惑了阿难。因为摩登伽女很喜欢阿难,阿难长得特别帅,特别好,又年轻。摩登伽也算是爱女心切啊,帮自己女儿完成了这个心愿,把阿难迷惑了。阿难这时候修行的定力不够,被吸引到了摩登伽女的床上了。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这个摩登伽女很妩媚,在这样一个不干净的地方,阿难看来晚节难保了。摩登伽女贴上来,可能已经把阿难的衣服脱了,抚摸阿难。你想阿,怎么能够经受这样的诱惑呢!正在阿难将要毁坏自己修行的戒体的时候,就要被摩登伽女玷污的时候,这时候看看有什么故事发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3.归来佛所

【原文】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解释】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如来有他心通,这时候他已经知晓阿难的事情了,阿难被淫术所迷惑,匆匆吃饭波斯匿王的斋饭,就马上往精舍赶回来了。按照往常,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可能要在波斯匿王那里讲讲佛法,可是这次不比往常,马上就返回了。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破坏阿难的好事吗?其实不然,这是爱护阿难,作为修行人,如果被破戒了,这是很大的事情。


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波斯匿王和大臣们,还有城里的长者居士,大家都跟随在佛陀的后面一起回来了,很期待能够听闻佛陀说法。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这时候世尊,也就是如来,头顶放出大光明,如同百种宝石所发出的光明一样,这种是无畏大光明。这种大光明是无所畏惧的,不怕什么外道魔法,可以碾破一切烦恼的光明。这种光明其实是自性本心的大光明。王阳明先生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当然了,佛陀已经大彻大悟,身体已经很通透了,具备六神通,可以放光了。在光中生出一朵宝莲花,这朵宝莲花足足有一千片叶子护着。这时候有佛的化身,盘腿端坐在莲花上面,宣说神咒。


什么是化身呢?佛陀因材施教,可以随顺众生的根器,化为众生喜欢的方式去度众生。正所谓呼我以牛,以牛应之;呼我以马,以马应之。所谓化身其实是根据对方的心量所呈现的,佛陀的心如同明镜一样,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实际上,在佛陀这里,我们的心量如何,就看到什么样的佛陀。佛陀就像我们的镜子一般。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佛陀令文殊师利菩萨,带着佛陀所宣说的神咒过去护持阿难。文殊师利菩萨一到,那个恶咒就消失了,看不到踪迹了。看来佛陀的神咒很厉害,很殊胜,我们要好好学。


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这时候估计摩登伽女都快恨透文殊师利菩萨了,好不容易钓到的如意郎君,被文殊师利菩萨破坏了。文殊师利菩萨虽然有法力,但是还是很懂方法,好说歹说,好言相劝,把阿难和摩登伽女一起带回来了,回到佛陀的精舍。


文殊师利菩萨很有智慧,因为在卖淫的场地很肮脏,气场能量场不对,所以要赶快离开那个地方。回到佛陀的身边,那个共修的道场,气场特别正,这时候阿难就会很快清醒过来了。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阿难见到佛陀,这是师父,也是自己的堂哥。看到佛陀,恭敬地顶礼,叩拜了之后,悲喜交加,悔恨的眼泪都流了下来。


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阿难都怨恨自己,悔不当初,从无始以来,一向只是注重多听闻佛法,并不能够修好自己的道行,定力不够深厚,所以才有今天这个大错。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阿难于是就殷勤地启请,叩拜了一次又一次,诚恳地求佛陀讲法。讲什么呢?十方的如来,过去世所有如来,东西南北等十方的如来,如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如何证得菩提的。这里阿难加了一个妙字,是阿难对如来的佛法恭敬,觉得妙不可言。


奢摩他,三摩,禅那这是三种定的方法。


奢摩他(梵文,中文为:止),毗婆舍那(梵文:中文为观),佛家教止观,把妄想杂念停止下来,还要有觉知,还要观内心。如果光止了,不出智慧也不行,所以修止观。


三摩(梵文,中文为定),这是正定。


禅那(梵文,中文为禅定),这是禅定,通过修禅顿悟,而入于定中。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打破外相,不住相,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不住佛法的相,不执着于佛法等,这就是无上甚深禅了!通过妙智慧而入定,般若妙智慧是诸佛之母。佛陀教弟子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真正的佛法也不要住相,也要放下,佛法是治疗心病良药,但是如果已经好了,还要执着于药,这也是一种病了。如果已经过了河,还背着船干什么呢?


阿难求佛陀讲最初最方便,最快捷,最简便的法门,教如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如何去修定力。因为自己后悔多闻了,只是去学佛法的知识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结果闯下了这么一个大祸。这时候需要去求真功夫了。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这时候不仅仅是阿难在求法,恒河沙子那么多的菩萨们,十方大阿罗汉们,声闻缘觉的弟子们等,都在恭敬地准备聆听佛法。


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很多菩萨弟子们都很愿意,很乐意听佛陀说法。本来在走动的,都退回自己作为,安静默然地等待佛陀说法,准备承受佛陀的佛法妙旨。


4.首楞严王

【原文】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解释】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这时候世尊在大众当中,舒展金色的臂膀,抚摸阿难的头顶。佛陀给阿难加持和灌顶了。佛陀的能量很高,可以说是高频覆盖低频了。现在也有一些拍打疗愈的方法,需要修持正道、能量很高的人才可以。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佛陀开示,告诉阿难及在场的大众,有一种殊胜的定,叫什么呢?也就是楞严大定。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这个殊胜的定,称之为大佛顶首楞严王,这是楞严大定。楞严是究竟坚固的大定王。因为阿难定力不够才差点破戒,所以佛陀教这个楞严大定给他。这个楞严大定具足一切法门,不管是什么定,什么止观,已经包括在里面了。十方如来只要一门深入,修楞严大定,就可以超出生死,彻底解脱。这是一条绝妙的庄严路,可以说是庄严的心路。


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佛陀对阿难说:“你现在认真谛听,我给你讲。”阿难恭敬地顶礼膜拜,叩拜伏在地上,接受佛陀慈悲的教旨。


5.皆以直心

【原文】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解释】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佛陀看到阿难如此诚恳求法,因此佛陀就告诉阿难。你跟我本来是同祖同宗的,本来你就是我的堂弟,我就是你的堂哥。本来你和我当初没有什么分别,我当初也是一个凡人太子,为什么现在差别这么大呢?以前我们一起都在享受天伦之乐,也都是有情众生。佛陀这么说,是给阿难信心,原来都是一家人出来的,我可以,你同样也可以。如果你修到了无上正等正觉,就与佛等同了,无有高下了。这在《金刚经》中都说了,不必觉得无法修成佛。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佛陀就问阿难,你当初为什么发心随我出家呢?不好好在家呆着。你在我的法当中,所说的佛法,或者所看到我的相好,还是什么的,是不是看到什么吸引你的地方,什么殊胜的外相,令你顿时就舍弃了世间深重的情爱,跟着出家修行了。世间的恩爱,如父子,母子爱;夫妻的情爱,这些阿难都没有什么留恋,就舍弃了,跟着佛陀出家了。佛陀考验阿难的发心,如果你为了情爱,为了天伦之乐,也不必要出家。当初在家更好,也都是王族,地位很高贵,要什么样的情爱,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啊,何必去找摩登伽女呢?何必修道而半途而废呢?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阿难听了就对佛说:“我是见到如来三十二相好。”三十二相包括佛的声音很微妙,很动听;佛的眼睛很清澈等。正所谓相由心生,如果心不转,相不会如此美好的。虽然不住相布施,不住如来相,但是这是很吸引人的。修行人要庄严,也不能邋邋遢遢。佛陀可以展示三十二相。周易当中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相展示宇宙。


阿难又说道:“佛陀这个相啊,很美妙圆满,很殊胜,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了。形体很通透,很透彻,如同琉璃一般。我常常暗自思维,这样的相,绝非是爱欲所生。”修行到无上正等正觉,性命双修到最高了,经络全部打通了,身体特别通透。阿难虽然没有吃过猪肉,但是看过猪跑,认为这样美好的相,绝对不是男女之事而生的。


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阿难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情欲那些东西,很粗糙污浊,腥臊难闻,男女恩爱,脓血液体混合杂乱在一起,这样的环境,不能生出如此殊胜干净、如此美妙明亮、紫光聚集的色身。因此,我很渴望自己也能够如此,很仰慕佛陀,因此就跟随佛陀剃发出家修行了。”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佛陀听了阿难这番话,就说道:“善哉!你说得很好,阿难。你应当知晓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在生死轮回苦海当中,不断延续生命。为什么在苦海当中轮回,无法解脱呢?这是由于不知道常住在自己真心当中,不知自性本心,不知自己的初心;不知自性本来就是具足一切,不知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不知自性本心之体本来是大光明的。”


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佛陀又说道:“为什么无始以来一直在苦海轮回呢?这是由于用妄想杂念了,这个妄想并非是真心,所以有那样的轮转,累世不能解脱。”如果要解脱,需要知晓自己的自性真心,需要见性起修,内证无上正等正觉,证得妙明真心。商纣王觉得比干有七窍玲珑心,其实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有七窍玲珑心,这是心眼被物欲所堵住了,看不见自性本心罢了。《金刚经》教我们通过般若妙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如果我们不知道真心,就用这个假心,妄心就麻烦了。其实并不是有两个心,而是由于真心被物欲所遮蔽,就没有智慧了。真人有真心,所以有丘处机真人这样的称呼。《黄帝内经》中讲,上古天真论,上古真人,就是有真心的真人,否则是假人。如果我们不能找到真心,那也是假人。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佛陀又说道:“你现在是研究、求证无上菩提,要去发明自性本心。如果你果真要这样去求,这样去做,就应当直心、至诚地回答我所问的问题。”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佛陀又说道:“十方如来都是同一个道,并不会有第二个道,大家所证得的都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彻底解脱,出离生死,都是要以这一直心。”正所谓直心是道场。什么是直心呢?直心是心里怎么想怎么说吗?这个还不是直心。人心如同明镜一样,只是真实反应外来的事物就好了,不加一丝一毫的评判。照了西施不会说很美,照了东施不会说很丑。《道德经》中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心镜上面如果有尘垢,所反应的就不全,就扭曲了,这就不是直心了。


佛陀又说道:“正是因为说心是直心的缘故,所以从始至终,都不会有歪曲的相,心不会险曲。”所谓道德,我们来解字一下。道字,中间一个首,下面走之旁,就是走到心路起首,起始的地方,就是不忘初心,不忘记自性本心。如此称之为道。什么是德呢?左边双人旁,这是行;右边上面是直,中间是一,下面是心,合起来就是行一直心了,行一直心就可以说是得道了,明心见性就得道了。


6.心目为咎

【原文】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解释】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佛陀又说道:“阿难,我现在问你。想你当初发心随我出家,源于看到如来三十二相,这是谁在看见呢?这是谁在爱乐呢?”请注意了,这是禅宗一个公案了。谁在看见呢?哪个是真正的主人呢?嘴巴耳朵等这些是主人吗?自性真心才是法身佛,才是真正的主人。如果不见真心,不见自性本心,就不知道到底谁在主宰我们自己了,这岂不是很可悲呢?庄子当中有个魍魉的故事。影子的影子抱怨影子,影子不要乱动,你起我也起,你坐我也坐;影子就抱怨身体,身体乱动,影子必然也乱动了;身体又抱怨,无处抱怨了,自己都做不了主,真正的主人是自性本心!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阿难听了就回答道:“世尊,这样的爱乐,这是用我的心目啊!用眼睛观,看见如来殊胜的三十二相,如此圆满美好。心就会生喜爱,欢乐。因此我就发心了,愿意去出家修行出离生死。”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佛陀又对阿难说道:“正如你所说,你真正的爱乐,是由于心目生爱乐。如果你不知道心在哪里?眼睛在哪里?则不能降服尘劳了,就不能降服你的心了!”此《楞严经》有著名的七处征心,佛陀引领我们去找真心到底在哪里。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佛陀又说道:“比如有个国王,被贼寇所入侵自己的国家,于是发兵讨伐,要清除贼寇。这些兵应当知道贼在哪里,如果不知道贼在哪里,到处瞎逛,这是不行的。”真心为君主之官,是国王。所谓的贼,可以说是六贼,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尘劳。通过六根的城门,溜进来污染本心。如何把这些贼寇清除干净呢?首先要知晓这些,如果不知,只能够无尽轮回苦海了。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佛陀又说道:“使得你流转生死苦海,不能出离生死,心目不能自辞其咎啊!我现在问你,你的心和眼睛,现在在哪里?”眼睛看了外界,容易受诱惑,进而污染本心,这是眼睛的危害啊!所以孔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也许有人听了会觉得奇怪,眼睛不是长在脑门上吗?心脏不是在胸腔内吗?心脏并不等于心!看看佛陀有什么高论。《道德经》中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讲明了眼目等的危害。


7.如是识心

【原文】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解释】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阿难对佛说道:“世尊,一切世间的十种众生,都将这个识心安居在身体内,心在里面。”什么是十种异生呢?《金刚经》里面讲的胎(比如人、牛羊等怀胎而生)、卵(比如鸡鸭鹅等由蛋而生)、湿(比如鱼等在湿地当中生的)、化(比如蝴蝶、蚊虫等,需要不断地转化,从蚊虫变化转化而生)。如果按照有无色相,看得见看不见,可以分为有色,无色。如果按照有无妄想杂念,会不会有想法可以分为有想和无想。可是呢,还有一种很特殊,比如人在禅定当中,要说是想吧,可是真的没有什么想法,只能称之为非有想;如果说无想吧,也不能这么说,他还有止观,还有觉知,所以称之为非无想。阿难说,这所有类别的众生,心都在身体里面!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阿难又说道:“纵观如来世尊的眼睛,如同青莲花那么美好,也在佛的脸上。我现在看我的四根:眼睛、鼻子、舌头和耳朵,也都长在我的脸上。可是呢,那个识心,这个心啊,说实话,我觉得在我身体内。”阿难听了佛说要用直心来回答,所以说不管是佛的眼睛,还是自己的眼睛,都是长在脸面上的啊!这是人所共同知晓的啊!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坐在如来讲堂上,依你看太子的这个树林在哪里呢?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回答道:“世尊,这个大的楼阁,清净的讲堂,在给孤独长老的园子里。而现在太子的树林说实话,是在讲堂外头。”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佛陀又说道:“阿难,你现在在讲堂中先看到什么呢?”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回答道:“世尊,我在讲堂中呢,先看到如来。其次看到讲堂中的大众。依次再往外望去,方看到园子中的树林。”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佛陀又问道:“阿难,你看园子中的树林,是因为什么让你看到呢?”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阿难回答道:“世尊,这个大讲堂,因为门开着,窗户开着,所以我在讲堂中得以看到远处的树林。”户是门;牖是窗户。




8.心不在内

【原文】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解释】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佛陀告诉阿难:“就如你所说,身在讲堂中,门窗开着,可以看到远处的园林。可是也有众生在这个讲堂中,却看不见如来,只是见到堂外的东西。”如来这里直指人心了!这个大讲堂就好像是我们的身体,可是我们却看不见真如自性本心,这才是真正的如来!所谓的门窗,就好像是眼睛、耳朵等。找不到自性本心,找不到如来,这是很可悲的事情啊!宋代理学名家杨时曾经说过: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鸡狗都知道找寻回家的路,更何况是人呢?人都不懂得找内心真正家园,不懂得真正的如来,真是太可悲了!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赶紧回答道:“世尊,如果在这个讲堂中,却看不见如来,却能看到远处的树林和泉水,真的是无有是处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如来在讲堂中这么大,除非是有眼无珠了呢!


阿难,汝亦如是。佛陀又说道:“阿难,你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啊!”实际上不仅仅是阿难如此,在场的如果没有能够明心见性,不能顿悟得道,都是不能见到如来的。六祖曾经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本心,这才是真正的如来。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佛陀又说道:“你的心灵,可以明了一切。如果你明了一切的心灵,却是在身体里面,这时你先应该了知身体内部啊!”既然在讲堂中,先看到讲堂里面的东西,再看到外面的东西。假如说心在身体里面,那心就应该先看到身体内的东西,再看到外面的了。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佛陀又说道:“有没有这样的众生,先看到身体里面,然后再看到外面的东西呢?既然心在内,应该先看到心肝脾胃这些五脏六腑的东西了。即使看不到心肝脾胃,也应该看到指甲爪子如何增长,头发如何一点点生长,筋如何动,脉搏如何摇动的,这些确实应该明了啊,如何心却对这些一点都不知呢?也看不见呢?”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佛陀又说道:“心必然不知晓里面的东西的,看不见心肝脾胃,为什么却看到外面的东西呢?所以应当知晓,你所说的能够觉了一切,能知一切的心,住在身体里面,这样的说法无有是处,一点道理都没有啊!”佛陀反驳了阿难所说心在身体内。




9.心是在外

【原文】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解释】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阿难听了就叩首对佛说:“我听闻如来这样的法音,这样的说法,我就悟知,我心确实不在内,应该在身体之外。”阿难被如来这么一说,赶紧就说心在外了。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阿难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灯光在室内点着,灯必然先照亮室内,在从室的门,照出去庭外了。一切众生,不见身体里面的心肝脾胃,只是见到身外的东西。就好像是灯光一样,假如灯在室外点着,只能照亮庭院外面,不能照到室内了。”阿难想心在外,心如同灯一样,照到外面,所以看到外面的东西,看不到里面的东西,这是很正常的了。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阿难又说道:“我讲的这个道理必然是对的,这是很明显的了,已经没有什么困惑了。我所讲的这个道理,同佛所说的了义道理,究竟道理是一致的吧,佛你也会认同我的看法吧,总不会错了吧?”看来阿难还是蛮自信的呢,眼巴巴地希望得到佛陀的肯定。




10.心不在外

【原文】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解释】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佛陀告诉阿难:“在这里的大比丘们,所有的菩萨弟子们,刚才都跟从我去都城里面,一家一家次第地去乞食,回来给孤独园精舍这里。我已经停止吃了,已经吃饱了。你看比丘们,一个人吃的时候,别的人不吃,别的人能不能饱呢?”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阿难最能理解了,师兄师弟们都各个吃饱了,自己还在挨饿呢。阿难回答道:“不会饱啊,世尊。为什么呢,各位大和尚,虽然是阿罗汉,已经修行很高了,但是身体性命还是不同的。怎么能一人吃饱,就能让大家都饱呢。”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佛陀告诉阿难:“果真像你所说,你的觉了一切,知道一切,可以见到一切的这个心,如果真的在身体外面,身心是互不相干的,是分开的。则心所知的,身体是不能觉察的;感觉在身体那里,心是不知道的。”心如果在外,身心是分开独立的个体;如同大和尚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一样,各自冷暖自知罢了。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佛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