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二章 失却本心
详细内容

第二章 失却本心

时间:2020-02-05     人气:1832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第二章 失却本心

1.失却本心

【原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解释】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这时候阿难及在场的大众,听闻佛陀的开示和教诲,身心都泰然了,很舒坦了。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阿难和大众都在感慨,从无始以来,失去自性本心,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真正的家园。不知道认真心,而是取妄念,认外缘和客尘,在那里分别这些事物的虚幻影像罢了。柏拉图有个洞穴的比喻很生动。有一群人被绑在山洞里面,前面有一面墙,后面有一堆篝火,大家都无法回头看。所有人都看着墙上的影子,以为是真的。有一个人挣脱了绳子跑出去山洞,看清楚了这一切,可是回来告诉大家,没有一个人相信他,都觉得他是个疯子。王阳明刚开始出山的时候,很多人都骂他是伤心病狂,因为他所讲的和朱熹的有很大不同。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今日大家心开悟解了,都开悟明心见性,看到自己的真心自性了,如同从小迷失的小儿,忽然遇见自己的慈母一样,悲喜交加。亲爱的读者,看到这里大家开悟了吗?如果没有开悟不要紧,不断精进修行就好了,继续参悟。其实在佛经当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印证。正像唐玄奘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这时候大家恭敬地合掌礼佛,感恩佛陀慈悲说法开示引导众生开悟。正所谓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部经很容易引导大家开悟。但愿能够听闻如来更多开示。显现出身心的真、实、虚、妄;展现出什么是生灭的,什么是不生灭的。发明这个不生不灭的能见的自性本心。




2.今犹狐疑

【原文】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解释】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这时候波斯匿王,恭敬地站起来对佛说:“昔日我没有能够得到佛陀的教诲,那时候看见迦旃延(中文名字:剪发)、毗罗胝(中文名字:不做)儿子,这两个都是外道。听他们说,这个身体死后是断灭的,这个称之为涅槃。”什么是涅槃呢?我们经常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个涅槃并非死去,而是活着成就,活着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内证大菩提心。波斯匿王对佛陀极其恭敬,提问还要站起来。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波斯匿王又说道:“我虽然现在是佛的弟子了,可是现在还有些狐疑。”正所谓大疑有大悟,波斯匿王有这个疑问,佛陀针对性地开示,就会进步很大了。记得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我每隔一段时间就用一句话来安慰自己:比如凡事往好处想。一遇见不开心的事情,就安慰自己。可是过了一个月,又换成另外一句话了,凡事设想到最坏的情况,都没有什么,这就不用怕了。突然有一天有了很大疑惑,到底人要不要刻意调节心情呢?到底用哪一句话调节呢?突然有一天就顿悟了,原来是不需要刻意执着于哪一句的。正如《道德经》中讲,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唯和阿都是应承的口语,又相差多少呢?两者可以替换。比如梵文、中文和英语都指向唯一的月亮,这就是不住语言文字相了,这就是离相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我就是因此因缘而明心见性、开悟的。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波斯匿王又说道:“怎么样子才能够发挥出来所学的佛法,内证得这个真心呢,内证不生不灭的境地呢?现在大众,各位还有漏的同修,都愿意听听如来的开示。”波斯匿王很慈悲,帮我们问问题,这样我们两千多年以后,还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什么是有漏呢?六根对应于六个城门,漏物欲进来污染本心,这就是有漏,让贼漏进来了。


3.终从变灭

【原文】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解释】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佛陀告诉波斯匿王:“你的身体现在在这里,我现在问你:你这个肉身,是金刚常住,不坏的肉身,不会腐朽的呢?还是也会变坏腐朽的呢?”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波斯匿王回答道:“世尊,我现在这个身体啊,这个臭皮囊啊,终究是会变坏,也会死去的。”作为君王能够如此虔诚,很是难得。一般来讲,君王都希望听到别人说,万岁万岁,万万岁。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佛陀对大王说:“你还未曾灭呢,还没有死呢,如何知晓身体有灭呢?”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波斯匿王回答道:“世尊,我这个无常、会变坏的身体,虽然还未曾灭。可是,我看眼前经历的事情就很清楚了,我观这个念头啊,一个念头过去了,又一个念头起来了,不断迁移又如同花朵那样凋谢了。如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那样,虽然是新的念头,也会被更新的念头所替代,是不能常住不坏的。如同火烧成灰一样,逐渐什么都会逐渐的烟消云散,殒没的。万物也都是如此殒没,死亡,都会归于没有生息的,所以我决然知晓这个身体,当然会灭亡,也会有人死灯灭那一天了。”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佛听了就说道:“是的,大王,你说的对。你现在的年龄很大了,已经衰老了,头发胡须都白了,也有了皱纹。你的容貌跟孩童那时候相比如何呢?”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波斯匿王回答道:“世尊,我昔日当孩子的时候,皮肤、肌肉都很娇嫩很润滑。等到长成年以后,血气方刚。而现在呢,已经颓废、岁数大了,已经衰老了。形色枯槁、面容憔悴、精神昏聩,也大不如前了。头发白了,脸面上也有皱纹了。我在想啊,也活得不太长久了,如何能够跟以前盛年的时候相比呢!”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佛陀对大王说:“你的形体和容貌,应该不是一下子就衰老成这样的。”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波斯匿王回答道:“这种衰老的变化是隐秘地推移的,我诚然是一点察觉都没有啊。寒暑往来,时间不短迁流,逐渐就变成这个样子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年轻是二十岁的时候,虽然说是年少,可是容颜和样貌已经比当初十岁的时候老了;等到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比十岁衰老二十年了。现在不止六十岁了,已经六十有二了,六十二岁了。现在回想五十岁那会,感觉那时候还是很强壮的呢!”《周易》八八六四卦为宇宙模型,其中阴爻阳爻隐秘推移,就使得万事万物不断变化了,世人是不容易察觉的。做一分善事,就会往阳推移一分;做一分恶事,就会往阴方向推移一分。造一分善业,造一分恶业也是如此。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波斯匿王又说道:“世尊,我所看见的这种潜移默化的这种隐秘推移,真的不容易察觉。虽然这样的衰老的过程,其中间不断地迁流变化,且期间的期限是十年。”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波斯匿王又说道:“如果我又再仔细的思维琢磨一下,推算一下,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发生在十二年(一纪)、二十四年(二纪);实际上每年都有变化了。岂止是每年都有变化,每个月都有变化的。岂止是每个月有变化,每天都有迁移变化的。”


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波斯匿王又说道:“我沉思认真地寻找其中的真谛,认真地观察,每一个刹那,刹那;每一个念头和念头之间,不得停息,一刻不停地变化,变老。所以我知道,我这个身体,终究是要变化,会陨灭的。”战国惠施名家有个飞鸟之影未尝动的公案。用高速摄像机拍摄飞鸟每一瞬间,一刹那一刹那一张胶片,再放在电影院中,就像真的飞鸟在动一样,实则不是。我们的心就如同这个高级摄像机。所以飞鸟无动相,也无静相。不住飞鸟相;不住动相,不住静相。无我相,我鸟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和无寿者相。


4.不生灭性

【原文】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解释】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佛陀告诉大王:“你看见身体不断变化,迁流改变不停息,因此感悟知晓你终有一天会陨灭。人死如同灯灭。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陨灭的时候,你可知晓你身中有不陨灭的东西吗?”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波斯匿王恭敬地双手合掌对佛说道:“我确实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佛陀又说道:“我现在开示让你看见不生不灭的自性。大王,我问你,你几岁的时候看见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大王回答道:“我在三岁的时候,慈爱的母亲带着我,去拜谒耆婆天的庙,经过恒河河流,那个时候就已经知晓那是恒河水了。”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佛陀告诉大王说道:“如你所说,二十岁的时候,比十岁的时候要老了。乃至六十岁的时候,更不用说了,变化是很大的了。每日每月每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念念都在迁移变化。则你三岁时候见过这条河流,到你十三岁的时候,恒河水怎么样了?”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大王回答道:“十三岁时候所看见的恒河水,与三岁时候,宛然没有什么不同。乃至到了今日,我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已经六十二岁了,也没有什么不同啊。”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佛陀又说道:“你现在自己感到伤感,现在头发白了,脸面皮肤也有皱纹了。面部皮肤肯定皱过童年了,童年的又水嫩又光滑。则你现在,看这条恒河,与昔日童年时候对比。你现在观恒河有一个自性之见;童年时候观看恒河,也有一个自性之见,有没有童年和老年的区别呢?”这个能见的自性,有没有变化呢?《金刚经》中先打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里也打破恒河相。接着又打破对我见、人见、众生见和寿者见的执着。在这里也打破了恒河见的执着。


王言:不也,世尊。大王回答说,没有区别的,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佛陀告诉大王:“你的脸面虽然皱了,而此能见的自性,这个自性未曾变皱。皱是变化,不皱并不是变化。变化的就会陨灭,这个不变的,就是本来不生不灭的了。你为何还要说你身体当中的见性,跟着你的身体一起承受生死轮回呢!”


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佛陀又说道:“况且你援引有断灭论的末伽黎等那些外道的说法,都说这个身体死后,就全部陨灭了,连能见的自性也是陨灭了。”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波斯匿王听闻这番话,已经升起信心了,相信并且知晓这个身体死后,舍弃这个臭皮囊以后,还有不生不灭的自性,还有前世今生,有三世果报。波斯匿王和大众,都充满法喜,很开心,得到了未曾有的收获。特别是波斯匿王最开心了,作为国王最担心的就是死亡了,居然还有不生不灭的东西。




5.洗我尘垢

【原文】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解释】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阿难即刻从座位起来,双手合掌礼佛,长跪在那里对佛说。


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阿难说道:“世尊,如果你所说的这个能见能闻的自性,必然是不生不灭的,为何世尊却说我等这些人,遗失了真心自性,颠倒来去做事呢。但愿如来发慈悲,帮我们洗掉心的尘垢。”既然说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就一直在身上的啊,为什么佛却说遗失了自性呢?


6.谁正谁倒

【原文】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解释】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这时候如来垂下金色臂膀,把手指朝下指,展示给阿难,说道:“你现在看看我的手,是正还是倒的呢?”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阿难说道:“世间的众生,都以此是颠倒的,而我不知谁是正,谁是倒的。”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世间的人,以此为倒立,那么世间人,该以什么为正呢?”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阿难回答道:“如来竖起臂膀,把你柔软光滑的手,向上指向空中,这就称之为正了。”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佛陀听了就竖起臂膀,告诉阿难道:“像这样颠倒,只是首尾相换罢了,手臂还是这个手臂,手掌还是这个手掌。那些世上的人,都是迷上加迷了,所以看起来颠倒了。”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佛陀又说道:“这里拿你的身体,与诸位如来清净法身(自性本心),这样来类比发明,你就明白如何颠倒了。”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佛陀又说道:“如来之身,也就是清净法身,也就是之前所说的不生不灭的自性,称之为正遍知,也就是看一切都是正的,不是颠倒的;能够知晓一切,具足一切智慧。而你们呢,就颠倒过来了,以正为倒,以倒为正了。”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佛陀又说道:“你仔细认真地观察审视一下,你的身体是什么,佛的身体是什么,称之为颠倒的,为什么名字称之为颠倒,怎么个颠倒法?”世间众生把佛的这个有形的色身当成佛身;而佛陀把自性本心、法身佛当成佛身。这样就是最根本的颠倒了。众生看不见自性,看不见法身佛!


张果老倒骑驴,也是提醒众生颠倒。其实深观下去,很多地方都有颠倒。


当今物理学界颠倒,把概率空间、频域空间当成是正,停留在那里计算,搞得测不准不确定,不可理解;如果转化回去时域空间,这一切又是可以理解的,电子也是有大小,如同球模型那样的。如此就可以实现物理学大统一了。


当今投资界也是颠倒。把追涨杀跌,短线买卖赚钱投机以为是正道,而把长线持有价值投资当成是颠倒了。投机是不确定的,然而投资是确定赚钱的,立于不败之地的。投资是可以通过复利效应,实现爆炸式增长的。把长线价值投资当成赚得慢,赚得少;其实不然,少则多,慢则快。


世间颠倒可见一斑。芸芸众生,把西医当成是正;而把中医当成伪科学。张仲景、张景岳等名家经典放在一边,西医以正统名义赚取暴利而杀人无数,真是可悲可叹啊!把科学迷信为科学,而把佛经佛典当成迷信,如此颠倒可悲可叹。


7.迷中倍人

【原文】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解释】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这时候阿难和在场的大众,听了以后都不知所措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佛陀看,巴望着能够听到佛陀的开示。大家都不知道身心如何颠倒。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佛陀大发慈悲心,怜悯阿难和在场的大众,发出海潮音,都告知在法会中的大众。如同大海浪潮那样的声音,大海很大,这个声音也很大,正如《道德经》中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大的声音,看似没有什么声音。这是佛陀的妙法音,如同狮子吼。把大家都叫醒,不至于沉迷颠倒。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佛陀又说道:“诸位善男子,我常常说起,不管是眼睛所看见的色;还是心所面对的外缘,比如耳朵所听闻的声等;再比如香味触法等,这些都是自性真心所呈现。不管是你的身体,还是你的这个识心,这些都是妙明自性真心中所呈现之物罢了。”正所谓万法唯心造!六尘也是真心自性呈现出来的,比如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客尘。真心自性为主,而色声香味触法为客,客只是真心自性的影像罢了。正如《金刚经》中所讲,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佛陀又说道:“为何你等,遗失了原本妙明真心,具备一切智慧的自性。你以为你了解了,你领悟了这个心,只是识心罢了,这是迷惑了,颠倒了,认贼为父了。”自己领悟没有领悟,需要开悟的高僧大德来印证的,或者在经典中印证也可以的。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以后,他就在四书五经当中找印证,发现居然可以圆融通达地解释四书五经,没有任何疑问了。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佛陀又说道:“我们来看看客尘的色尘如何形成的。晦涩暗昧的可以称之为空,看不见什么色(看不见什么不等于没有,比如康德的物自体,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我们可以感知现象界的东西,也就是色);在这个空、晦涩黑暗中,这些暗不断地凝结又形成了所谓的色。”王阳明有个山中之花的公案。看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不看花的时候,花和你的心归于孤寂状态。孤寂的花,如同晦涩黑暗一样,看花的时候,就可以凝结黑暗而形成色了。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佛陀又说道:“万物芸芸,无量无边的万物,都有很多色相,色相再夹杂着妄想杂念。由妄想和这个色身的相结合一起,就形成了我们这个身。这个色身当中,不断聚集外缘,在内攀援想象不断摇动,不断向外驰求物欲,奔逸向外。纷纷扰扰,很昏聩的样子,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心性了。”我们的内心中有一个声音是无法停止的,不停地自说自话,以为这个是自己的心性了。然而,虽然没有有形的按钮,但是却可以停止不断攀援的这个心。只要制心一处就可以了,比如持续不断地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净土宗的法门了。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佛陀又说道:“一旦迷惑了,以此为心性,必然会迷惑了,以为这个心在色身之内了。”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前面有著名的七处征心了。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佛陀又说道:“殊不知,你这个色身,外面的山河、虚空和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之物,心无所不包!”观察光的一瞬间,创造了光子一物。山河、虚空和大地无不如此。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佛陀又说道:“我在这里打个比方:就好比是澄清的一百个,一千个大海,你却视而不见,却放弃了。唯一死脑筋认准了大海中的一个小泡泡。以为已经是大海的全体了,已经穷尽所有的大海了,其实如同冰山的一角罢了。”自性本心无所不包,万法唯心造!如此的大心,被物欲所间隔成了小心了。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佛陀又说道:“你等就是这样的迷中又迷的可怜人了!颠倒如此,如同我垂下手来的道理,没有什么差别了。”




8.归无上道

【原文】如来说为可怜愍者。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解释】如来说为可怜愍者。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如来很可怜世间颠倒的众生,迷上加迷,沉迷于苦海当中,不停地流转,不能出离生死的众生。阿难承佛厚爱,大悲之心去救渡他,再次深刻地教诲他。


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阿难感动得不断流泪,双手合掌恭敬地对佛说道:“我虽然承蒙佛教诲,听到如此微妙的法音,领悟到了有个妙明真心;这个真心自性是很圆满的,需要常住在这个清净圆满的心地。”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阿难又说道:“而我领悟佛现在所说的法音,也都是通过这个攀援心来领悟的;我所瞻仰,所看佛的,也是这个攀援心;不管怎么样都徒劳无功啊,都只是获得这个心,不敢认为这个攀援心就是所谓的本元心地,就是自性本心。”


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阿难又说道:“但愿佛能够怜悯我,宣示圆满的法音。帮我拔除这个爱怀疑的根,归于无上的妙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难感觉自己总有疑虑,想佛陀把怀疑这个毒根连根拔掉。


9.指月示人

【原文】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解释】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佛告诉阿难:“你等尚且用这个攀援心来听法,我说的这个法也是外缘了,不得真正法性。”如果只是用这个攀援心,还在琢磨着这些语言文字的功夫,这是封印在语言文字中罢了。这一层封印很难打破,如果打破语言文字相,就明心见性了,就得道了。《金刚经》中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相也不能执着,更何况不是佛法呢?如果已经过了河,何必背着船走呢?不能着佛法相,以攀援心听佛法,是着相了。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佛陀又说道:“比如有人用手指,指着月亮告诉别人,月亮在那里。别人应该循着手指,看到月亮。可是,有些人却错把手指当成月亮本身了!这样的人岂止是遗失了月亮,手指也遗失了呢!”佛家讲指月之指非明月。语言文字只是指月之指,指向道罢了。语言文字并不等于道本身,所以需要离语言文字相。佛法大多以语言文字来记录,得意而忘言,需要离语言文字相。


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佛陀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把所指向月亮的手指当成了明月。岂止是遗失了手指,不认识手指了。连什么是明,什么是暗,什么是无明,什么是光明都不认识了。”佛法对应于手指;月亮对应于自性本心。因为世人的自性本心被物欲所遮蔽,看不见自性真心,看不见月亮。众生循着手指望去,空中看不见月亮,自然把手指当成了月亮本身,如此颠倒,手指和月亮都不认识了。月亮本来在空中看不见,是由于有乌云遮蔽,所以看不见。但是月亮一直是在空中的,并不暗。自性本心被物欲遮蔽,所以无明。


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佛陀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即是把手指当成了月亮本身了。明暗已经不懂了,已经颠倒了,这岂不是很愚痴吗?对什么是明一点都不了解,对于暗也不了解。”明暗不分,这是颠倒黑白了。自己处于无明当中也不知晓。佛家这个词讲得很形象啊,无明,就是没有光明了。自己的本心本来是光明的,被物欲遮蔽了,所以就是无明了,就是暗了,自己还不知道。


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佛陀又说道:“阿难你也是这样的啊!如果以分别心,以这个攀援心来看待我所说的法音,以为佛法就是等于你的心,这就大错特错了。”佛法处处指归,指向回家的路;可是手指并非等于月亮,并非等于家本身。不仅仅是阿难糊涂颠倒,我们也都是如此而不自知啊!


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佛陀又说道:“此心自然应当离分别法音,也就是不听法的时候,这个心还是有能够分别的自性的。比如有客人,寄宿在旅店,暂且停留一下便动身赶路去了,终究不会常住。而掌管旅店的人,都不会离去,一直在那里,所以称之为店主。这也是同样的道理。自性本心这是店主,而佛法法音,这是旅客罢了,也同样是客尘罢了。”


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佛陀又说道:“你的这个听佛法的攀援心、识心,只要不听佛法,就没有分别性了。听佛法的时候,就有这个识心。这个识心如同客人一样。如果是你的真心,是不会离去的。为何离开声尘,就没有分别心了。说明这个听法的攀援心不是真心。岂止是离开声尘,就无分别心。对于色相也是这个道理,攀援心离开色相,也无分别了。”意识意识,这个识心也是意。意上面是音,下面是心,是心的影响罢了。意在于石头,石头就是一物了,创造了石头这一物。眼睛看石头的时候,创造了石头的白;手去摸石头的时候,创造了石头的坚。然而石头的实相并非白,并非坚。这个意识和万物是同时产生的,万物离开了,意识也离开了。苏东坡有一首琴诗说得很清楚: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手指对应于识心、攀援心;琴声对应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如果离开了六尘,识别心也就无分别了。如果离开了手指,六尘也就烟消云散了。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佛陀又说道:“如此乃至什么分别都没有了,已经没有了什么是色,什么是空的概念了。”正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非色是离色相,什么是色呢?就是眼睛所看到的相,并不只是颜色。战国名家公孙龙子有个石头的著名公案。眼睛看石头的一瞬间,创造了石头的白。请注意,石头的白不是事先就存在那里的,而是看的一瞬间所创造的。所以说,色相,也是由于眼睛看的一瞬间所创造的。可以说色相是没有的,因为看了才有。但是没有并不是空空如也,也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和眼睛相互作用一瞬间,而生成了石头的影像。这个东西,在康德那里称之为物自体。


拘舍离等,昧为冥谛。佛陀又说道:“拘舍离等那些外道,因为愚昧不清楚,以为这个就是冥谛,以为万物的本源是不可知的。”康德认为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如此可以说是外道了。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佛陀又说道:“如果离开一切法缘,离开了色声香味触法的外缘,就没有识心、攀援心的分别性了。那么你的心性,应该要有所归还,有收有放,有回去的地方。比如攀援心听佛法,就有了这个分别心;看佛相,就有了这个分别心。可是不看不听的时候,本来应该各就各位,可是却找不着这个分别心了,怎么能够称之为店主人呢?”


10.各有所还

【原文】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解释】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阿难问道:“如果我的心性,这个攀援心、识心,能够各就各位,能够各自归还自己的家。那么如来所说的那个妙明的真心,难道就没有要归还的家吗?但愿如来可怜众生,为我宣说其中奥妙。”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佛告诉阿难:“你看见我的三十二相好,这个看见的见性是明亮的。这个见虽然并非妙明真心。可是如同第二个月亮一样,并非是月亮的影子。你应该认真谛听,我现在开示告诉你为什么真心没有所要归还的地方,所归还的地方也是空的,无所归。”什么是见精呢?第八识的心王,映在六根;在眼根,为见精;在耳根,为闻精;在鼻根,为嗅精等。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佛陀又说道:“阿难!现在说法的这个大讲堂,门户洞开,朝向东方。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很光明很耀眼。到了晚间半夜黑月的时候,月亮被乌云所遮盖的时候,云雾缭绕,又变得暗晦不明了,变得昏暗了。门窗的缝隙,都是通透的。墙壁、屋檐之间,又看见壅塞了,不通了。能够有分别之处,就是门窗洞开之处,可以看见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外缘了。比如远处的山河、树木等。在虚空之中,都是空性了,什么外缘都没有。即使飞鸟飞过,也了无痕迹了。”


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佛陀又说道:“这个虚空之中,也不是什么东西都没有。有时地气蒸腾(郁)、尘土飞扬(孛),也出现这种景象。雨过天晴(霁)、天空澄清(澄)之后,又会变得清净无比了。”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佛陀又说道:“阿难!你都看看这么多的变化外相。我现在都给你讲讲,令其各就各位,各自归位。讲明回归本来,回归其因。看到这些相是果,回归其因。”


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佛陀又说道:“阿难,这系列的变化如下:光明归还给太阳。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光明这个是果,而因是属于太阳,所以光明要归还给太阳。”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佛陀又说道:“黑暗还给黑月,因为月亮不出来,就是黑暗了。通透还给门窗。壅塞还给墙壁和屋檐。外缘还给分别心,因为分别心才有了外缘。顽虚就还给空了,因为虚空才有顽虚。地气蒸腾、尘土飞扬,这都是由于有微尘所以产生。天空清明归还给雨过天晴,因为雨过天晴,所以才有这个清明。则世间一切所有,道理都是类似的。”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佛陀又说道:“你看看这八种见,见清、见浊、见通、见塞、见明、见暗、见缘(外缘,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应该归还何处呢?)、见空,所对应的见精,光明的见性,应当归还给谁呢?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见性,如果归还给明;如果不明的时候,天黑的时候,你就看不见暗了。”《金刚经》中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和寿者见,也都对应于见精。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佛陀又说道:“虽然明暗、清浊等,都有种种不同的差别,可是这个见性是无差别的。”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佛陀又说道:“那些可以还的种种相,自然不是你。不能还的,不是你是谁呢?则知晓你的心,本来妙明清净,只是由于你自己迷失罢了。丧失了根本,承受轮回苦海之苦。在生死苦海中,常常被沉溺,不能自拔。所以说,如来才说众生很可怜啊。”


11.疑汝真性

【原文】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解释】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阿难问道:“我虽然认识知晓这个见性是无法还于因地的,但是我怎么知晓这就是我的真性呢?”佛家讲因果,果是可以还于因的。见性无法找到所要归还的因处。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佛陀告诉阿难道:“我现在问你。现在你还未证得无漏清净的果位。只是秉承佛的神力加持,见到了初禅,还没有能够内证到四果阿罗汉。但是见到初禅天了,看得清楚,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什么是无漏呢?六根如同六个城门,没有物欲漏进来污染本心,这叫无漏。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佛陀又说道:“而你看看,阿那律尊者(也是另外一个堂弟,神通天眼第一)有天眼通,看见整个阎浮提世界(我们所在这个世界称之为阎浮提世界,有很多阎浮提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好像是看手掌中的一个庵摩罗果(一种果子)那样。诸位菩萨等,看见百千个世界。十方如来比菩萨更加厉害了,可以穷尽小到微尘,无量无边的清净国土,无不可以看到看清。阿罗汉、菩萨和如来所看到的不同;众生相对来说,只是看到一分一寸那么一丁点罢了。”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佛陀又说道:“阿难!暂且我和你讲讲四大天王(东天王、西天王、南天王和北天王)所住的宫殿,在宫殿中间可以看到世间很多东西,水里游的、陆地上走的、空中飞的等等。虽然有昏暗有明亮,有种种的形象。这一切无不是前尘,也都是色尘影像罢了。这些都是分别心在显现的色相;滞留在自性真心这个心眼前的一个障碍罢了,使得我们看不见真相。”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佛陀又说道:“你应当在这纷纷扰扰当中,分别清楚,哪个是你自己的自性真心,哪个是他方客尘,哪个是物体。现在我让你在这个见性当中做出拣择,谁是自我自性本心的本体,谁是万物的影像。”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琴诗。手指对应于心;琴弦对应于万事万物的实相或者说康德的物自体;而琴声如梦如幻,这个就是物象了。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佛陀又说道:“阿难!到了极点,你就可以看到你的本源了,看到你的自性真心了。从太阳、月宫,这些日月星辰,也都是物,并非是你。再到须弥山周围的七重金山,以佛眼去认真看清楚、看个遍,虽然可以看到种种光,这些无非是物,也不是你。一点点再去观察,在这山中云气蒸腾、飞鸟飞来飞去;风吹动、尘飞扬;树木山川河流;小草、人畜等,这些无不是物,这些都不是你!”所有这些都是万物的景象罢了。庄子中有个大风吹大树的公案。大树有万种孔窍;大风吹来,发出万种声音;大风止息,万籁寂静了。万种声音对应于万事万物。大风对应于妄心。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佛陀又说道:“阿难!虽然太阳、月亮;七重金山等,从远到近,所有这些万物的物性,虽然又有很多差别,很多不同。但是所相同的,都是你的这个见性的见精所看到的,都是这个清净见精所看到的。虽然各种物是不同的,差别很大,可是你的见性是没有什么不同。”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佛陀又说道:“这个见精妙明,这是你的见性。如果见是外物,那么你应当可以看见我的见。”如果见是外物,比如一个石头,我看到石头的影像,你也看到石头的影像。我看到,和你看到是一样的外物的影像。眼睛看见石头的时候,这一瞬间,就创造了石头的白;手去摸石头的一瞬间,就创造了石头坚。石头的白和坚离开了见是不存在的。如果创造的这个影像是见的话,你我他都是可以看见这个见。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佛陀又说道:“如果你我他所看同样的东西,比如石头,都有同样的物象,你也看见了我的见(正所谓一万个人有一万个人的哈姆雷特,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假如不看见石头的时候,为何你看不见我不看见呢?为何你不知道我不看见呢?我心眼里有没有石头的影像,你都不知晓,也无法看见。你始终只是知晓你自己看见不看见。假如你看见了我不见,自然就不是你的不见之相了,你变成我了,跑到我这里来了,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这一段经文很难理解,所以通过意译的方式,写在里面了。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佛陀又说道:“如果你看不见我看不见,比如我看不见石头,石头的影像没出现在心眼中,你却不知道,却看不见,那么我的这个见性,自然不是物了。这也是为何,这个见性不是你了,你代替不了我的。”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佛陀又说道:“我们再来看看,你看见物的时候,如果你的见性是物;物也有见性,物也同时会看见你。如此万物很多啊,见性就纷繁复杂了。你和我,和世间万事万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万物都看见你,看见我;你我都看见万物。我也看见你,你可以看见我。如此就很混乱了。”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佛陀又说道:“阿难!如果你看见的时候,是你的见性,并非我的见性,只有你自己清楚你自己。你的这个见性周遍所有,须弥山、七重金山等;这个见性不是你,该是谁呢?为何自己怀疑你自己的自性真心呢?你自己的自性真心,你以为不是真的,反而向外驰求,跟我来取,求得真实的自性真心,如何求得到呢?岂不是缘木求鱼吗?”心无所不包,周遍一切。意在于光的实相(以太),心与以太共同作用,就创造了光子一物。如果要懂光的实相,就需要不住粒子相;不住波相;不住光子相;不住光波相;不住波粒二象。


12.必我非余

【原文】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解释】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我这个能见的见性,这个必然是我,而不是外物什么的。我和如来,观看四大天王的宝殿,又凭借着如来的神力,居住在日宫月宫之中,在那里很高很高,这个见性就可以周遍一切了,可以看到一切了。看遍整个娑婆世界所有国土了。可是我从外面退回这个讲经的精舍,只是看到伽蓝(园林、寺庙)了。”


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阿难又说道:“到精舍里面来,只能看到大讲堂的门窗、讲堂清净的中央;看见屋檐和柱子等。世尊,这个见性如此,怎么会缩小了呢?本来见性是无所不包的,是周遍一切的,本来可以看见太阳月亮山川河流等。为什么现在在室内,这个见性却缩小装满一间房间就是了。为什么这个见性从大缩小了呢?可能是因为有墙壁、屋檐等夹杂在中间,给隔断了,就变小了吧?可是我现在确实不知道真实的原因是什么?但愿如来可怜我们,大发慈悲,为我宣讲其中的奥妙。”


13.空体无方

【原文】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