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佛山元宵游玩祈福活动:行通济
详细内容

佛山元宵游玩祈福活动:行通济

时间:2022-02-23     人气:11978     来源:禅城区文广旅体局     作者:
概述:“行通济”,是广东佛山一带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

  “行通济”,是广东佛山一带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一、概述


  在佛山禅城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节活动,要数民间自发的“行通济”活动。元宵节当晚,数十万人手持生菜、小风车等,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祈求时来运转。这种习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历史。现在元宵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 行通济影响力日益扩大,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体现了领南民俗和广府文化,二是体现了祈福文化。这些早已烙在珠三角当地居民脑海的文化印记,经佛山当地政府的全力维持和推崇,加上近年来佛山传媒集团举全媒体力量积极参与和运作,成为当地人们共同的文化盛事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民俗。行是粤语走的意思,通济指的是通济桥。


  二、历史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晚,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忧愁、衰气。)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距今4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


  三、传承


  “行通济”这一传统习俗在佛山流传几百年了。“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行“通济桥”的民俗活动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和家庭幸福等。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由于该桥横跨佛山涌,是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翳”这一俗语。


  现在,该古老习俗也逐渐被赋予了现代的色彩。如 2000年举行了“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活动;2005年禅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作了大型生菜灯,倡导引菜(财)归家,并把生菜灯拍卖所得用作善款捐献给佛山福利事业;2006年更组织了“畅行通济·引财归家”——万家通济系列文化活动,为古老的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现在,“行通济”活动对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注、“九出十三归”含意


  “行通济”中有一俗语“九出十三归”。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九出十三归”的意思就是价值十元的东西,九元当押出去,却要以十三元来向当押店赎回。这根据当时佛山地区当押店发展兴旺而得来的。体现出古时的佛山人已经有很高的经商理念。


通济桥 (4).jpg


通济桥 (3).jpg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