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高明扎花灯“守艺人”刘东明希望将本土优秀文化传播下去
详细内容

高明扎花灯“守艺人”刘东明希望将本土优秀文化传播下去

时间:2022-02-19     人气:12803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
概述:手捏一条竹篾,折处对着烛火微烤,轻轻用力,一角苍遒的竹褶便形成了。“弯曲部分需要用火烧一下,才能更好地定型......

  一双素手绕青竹 百盏花灯照朗月


2.jpg

  寓意吉祥的手扎花灯。


3.jpg

  扎花灯全靠手工,相当费时费神。


4.jpg

  扎花灯从削竹篾开始到做成竹架,就需要一天时间。


5.jpg

  八角形花灯。


  手捏一条竹篾,折处对着烛火微烤,轻轻用力,一角苍遒的竹褶便形成了。“弯曲部分需要用火烧一下,才能更好地定型。”迎着昏黄的灯光,刘东明一边用竹篾扎制骨架,一边讲解花灯的工序。


  在高明区杨和镇河西居委会大塘面村,年逾半百的刘东明因花灯制作远近闻名。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跟随父辈学习花灯制作手艺,40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工艺,经他手而出的各式花灯不计其数。


  慢工细活 十余道工序手工制作


  穿过门廊走进屋里,刘东明并不宽敞的客厅架起了高高的竹架,上面错落有致地挂满了花灯。一旁的刘东明正弓背伏案,手握毛刷在花灯骨架上裱糊彩纸。


  对于刘东明来说,经过一个冬天的忙碌,过年要卖的灯笼也已经制作接近尾声。如今50岁的他,这样的场景已经过了四十年。


  “除了彩纸是彩印的,其余工序全靠手工,相当费时费神。”刘东明说,制作花灯需要经过破竹篾、扎灯骨、糊灯纸、扎彩旗等十多道工序,一盏80厘米的大花灯通常要花上大半天时间。


  由于花灯制作过程没有图纸,手艺人的经验与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据刘东明介绍,用来搭灯架的竹子很有讲究,一般选用生长两年左右的竹子,太嫩容易收缩,太老容易折断,而且竹子裁剪的尺寸越精准越好。“从削竹篾开始到做成竹架,就需要一天。”


  刘东明坦言,刚开始扎花灯很辛苦。用篾刀削篾条时,一不小心竹丝就会刺进手中,鲜血直流。“得学较长时间,才能基本掌握要领。”煮浆糊也有技巧,要将原材料按比例调配好,才能有足够黏力,纸捻上去才不会发霉发黑。


  谈话间,刘东明已将打磨好的竹篾慢慢打弯做成圈,再将三个竹圈以砂纸、浆糊缝合。砂纸很脆弱,但刘东明用手沾上自制的浆糊不断细揉后,融合了浆糊的砂纸变得十分坚韧,砂纸与浆糊紧紧缝合了竹篾两端,构成一个结实的椭圆形竹架。


  灯骨扎好之后就是裱糊彩纸了,贴上传统喜庆人物或有吉祥寓意的花纸,诸如子孙满堂、灯花报喜等,就能让整盏花灯鲜活起来。


  今年刘东明共制作了66盏花灯,当中有50多盏是本镇和邻镇的数十个村庄的村民所预订。刘东明解释称,“66”有“六六大顺”之意,每年他都会做够66盏花灯,寓意新的一年吉祥顺利、安康幸福。


  子承父业 与花灯结缘四十载


  刘东明每年10月过后便着手制作各种花灯,而他扎得最多的是“添丁”花灯。


  在粤语中,“灯”与“丁”谐音,春节期间“挂灯”是高明诸多村落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习俗,寄托添丁生子的祝福。上一年生了儿子的人家,都会购置一个花灯挂在本姓氏的祠堂上。


  每年,刘东明都会接到不少添丁花灯的订单,他制作的花灯款式主要有“八角形花灯”和“宫廷式花灯”两种,其中“八角形花灯”形似橙,故又名批皮橙,民间叫细灯、灯仔;“宫廷式花灯”呈方形,像日字,故名日字灯,又叫方灯。


  据刘东明介绍,他出生于花灯世家,10岁开始跟着爷爷爸爸学习彩扎技艺,“小时候一个花灯能卖到五至七分钱,父辈花灯生意好的时候,一年光80厘米的大花灯就可以卖出数百盏。”刘东明说,扎花灯在当时是个很不错的营生,父辈们靠着扎花灯的手艺养家,一旁帮忙的他也练就了扎花灯的好手艺。


  后来随着生意缩减,家里兄弟姐妹都选择了别的行业,现在只有刘东明继承了手艺。回忆往事,刘东明心里高兴,立即打开话匣子,“传统彩扎技艺复杂,学起来难度大,很辛苦”,刘东明从煮糊浆、搓纸丁、修竹片、折竹篾开始潜心学艺,经过数年磨炼,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了行糊手法、用纸丁捆绑黏接、绘画、剪纸等技艺,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对于自己的手艺,刘东明很自信。“20世纪90年代,我扎制的花灯曾参与市级民间花灯展览,吸引很多人驻足观看。”说起当年情景,刘东明双眼放光、眉飞色舞。在他的记忆中,每到春节,各式花灯都会挂在祠堂和小巷里,做花灯、赏花灯成为当地村民过春节元宵的情趣所在。“花灯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代代相传至今。”


  非遗传承 手把手教学生做花灯


  在高明,手工制作花灯的艺人寥寥无几,这门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如何让高明花灯走得更远,成为了花灯“守艺人”思考的问题。


  刘东明说,对于手扎花灯,年轻人很难学得下去,他自己有时候连续坐着做上四五个小时,十分辛苦,却仍不能靠做花灯养活自己。


  尽管做花灯不赚钱,刘东明却从没想过放弃。对他而言,从前做花灯更像是一种爱好,而如今,简单的爱好里又多了一份责任,一份将几乎失传的手艺传承下去的责任。“传统花灯的魅力就在于纯手工制作,这是机器代替不了的精细活,需要老艺人代代相传,把高明本土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2008年,“高明花灯”入列佛山市高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明通过制定“保护—传承—推广”的工作方案,搭建起“村、镇、区”全方位保护传承体系,努力做好非遗保护工作。


  高明部分学校也开设了“高明花灯”扎制手工技艺课程,邀请刘东明到校内传授传统技艺。刘东明颇感欣慰,“近两年来,每次在学校传授手艺或者是邻居小孩过来学艺,我都倾尽能力去讲授。”刘东明称,只要有学徒,即使一个,他都要尽力将技艺传下去。


  “几十年来,我在花灯图案、造型的设计上,吸收了传统民间文化元素精华,材质上进行改良。”刘东明深知花灯这门传统技艺若要传承下去,需要不断创新,使花灯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


  此外,在刘东明看来,扎花灯的传承最主要还是培养下一代人的保护意识,只有在青少年中营造民间艺术氛围,手工艺才有持续的生命力。民间艺人应联合起来,讨论如何将手艺推陈出新,一起打造现代人喜欢,又带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制作品。


  文/佛山日报记者冯慧雯  图/杨和宣文办提供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