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道德经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详细内容

道德经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时间:2022-10-14     人气:2105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永
概述:前面几章圣人教导世人以谦下治身,以谦下治国。以慈为宝,以俭为宝,不敢为天下先。这一章继续阐释不争之德,以慈为宝,不战而胜。以慈为宝,守必坚固......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1.【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注解】



前面几章圣人教导世人以谦下治身,以谦下治国。以慈为宝,以俭为宝,不敢为天下先。这一章继续阐释不争之德,以慈为宝,不战而胜。以慈为宝,守必坚固。圣人用谦下的态度对待世人,以明不争之德。圣人所持的三宝分别为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全章紧要在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一句。这里虽然看似言兵家的事情,但是实则只是借用兵家譬喻,以形容圣人慈悲为怀,不与天下人争。如果不跟妄想杂念争高下,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一句佛号上,这些杂念就会烟消云散了。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中说到,兵形如水,水的流动,避开高处而流向低洼的地方。用兵如水,避开实的地方,流向虚的地方。善用兵者也在于避实就虚,上善若水,流水遇到石头不会与之正面冲突。善于用兵在于善于就下,善于治身的人谦下待人,善于治国的人礼贤下士。


圣人老子在这里所教导的能够治国、治军,也能够治身。对于善于治国的君主来说,不武、不怒和不争。与别的国家友好的相处,大国谦下的礼遇小国,不轻易使用武力,就不会树敌过多。不会轻易的因为个人情绪而迁怒别国,齐桓公仅仅因为妃子就发动了对蔡国的战争。作为君主再听取群臣意见的时候,如果动不动听到逆耳的声音就发怒,也就没有人敢再提不同的意见了,可能君主就会被蒙蔽了。开明的君主不会与别国争一城一池,而是与天下争道德的高下。治身也是如此,不武、不怒和不争。不轻易与别人打斗,不背后议论人是非,不耍阴谋诡计。不轻易发怒,一生气就会影响经络和穴位。不与世人争物欲,而与世人争道德。不与世人争功劳,而与世人争苦劳。善于治军的人,不轻易出击使用武力,不轻易动怒乱了阵脚,不与敌人争一时之高低。两军对垒可以用安静来对付敌方的急躁,凭着有条不紊来对付敌军的混乱,用无形来应对有形,用无为来应对有为变化,静待其变。即使我方未能马上取胜,但是敌人也不能够获得胜利。敌方如果先于我行动,就会暴露他的形迹,就会有破绽。敌方如果急躁,我方保持冷静,就会使敌方的军队疲惫。我军养精蓄锐,敌军疲惫,以逸待劳,自然就可能取胜。战国时期,秦赵交战,长平之战,秦军一夜之间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归降的士兵,致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战争初期,赵国任命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廉颇采用了持久战的防御措施。因为廉颇深知秦军远道而来,需要速战速决,否则千里迢迢,输送粮草,是消耗不起的。如果打防御战,对于赵国来说非常的有利。正是因为廉颇的持久战,让秦国没有捞到一点好处,他们便使用离间计,将廉颇撤离,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从而一举全歼赵国军队。


不管是治国、治军还是治身。胜负的关键并不是在于武怒争三者,而是在于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战争胜负,根本在于施行仁政。德施于民,民众亲附君主,军队就强大。仁政不能施行于民,就会反对君主,军队必然弱小。所以德政、道义足以感化百姓,建功立业足以让百姓应对天下紧急的事件,举贤任能足以得到天下贤才的归心,计谋足以掌握敌我双方的强弱形势,这些才是必胜的因素。修行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不在于武怒争三者。心性如水,堵不如疏。养生以戒恼怒为本。如果嗔恨之毒污染了内心,就很难有所进步。人一发怒,经络穴位都会受到影响。修行人最要紧的是如何安定内心。如果用武力来强硬的对待念头,这是行不通的,如果要把念头赶尽杀绝,念头妄想却越来越多。如果非得要跟念头争个高低对错,也是没有用的。


(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为士者不武。善为士兵的人并不武勇,不战而屈人之兵最为上。如果仅仅是凭着血气之勇而相互厮杀,与禽兽何异?秦朝的军队实行了奖励耕战的制度。由商鞅变法演化而来,士兵在战场上斩获敌人的首级作为军功。秦军在战场上有时会为了一个敌军首级大打出手,可谓是虎狼之师。但是对于圣人来讲,他们并不善于当士兵。善于当士兵的人能够化敌为友,本来天下一家。我本来也是迷路的羔羊,对方也是迷失方向的人,两者稀里糊涂的死于非命了,非常的可惜。然而士兵以武为主。战以怒为主。胜敌以争为主。三者又都以气为主。在战场上,一鼓作气,二鼓而衰,三鼓而竭。一般人带兵打仗都会激怒士兵,同仇敌忾,以武力解决问题。越王勾践给怒蛙敬礼以激励全军将士。善为士的人,以道德为贵,并不好使用武力。用武力杀敌不如化敌为友。


善战者不怒。善于战者不在怒。怒,上面是奴,下面是心,奴役人的内心。善于治身的人戒除恼怒,人一发怒百脉不稳。善于治国的人戒除无缘无故的发怒,这样就能够从谏如流。人们一发怒,就容易丧失理智。善于打仗的人,能够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保持淡定和平静,抓住有利战机,一举打败敌人。如果自己先怒了,不能保持一颗清明的心,不利于战争。不管是作为士兵还是作为将军,都需要做到临危不乱。咏春拳是由少林女弟子创立的以弱胜强的拳法,对敌的时候也是内在放松静定借力打力的,其关键是内功心法。


善胜战者不争。善于战胜别人的人,不以武力争强好胜。以仁德怀柔远方的敌人,使得敌人都心甘情愿臣服。诸葛武侯七擒七纵,为的就是彻底征服人心。如果仅是通过武力获胜,很难征服人心,也很难得到长治久安。汉文帝不以武争高下,而是给赵佗写了一封信,以德服人。在信中,他给赵佗带去了河北真定老家的消息,兄弟亲戚们都安好,祖坟也派人重新修葺一番。一方面赵佗大为感动,另外也感受到一种威慑作用,这么多人质在汉文帝手中。南越王于是愿意表示归降。堂堂一个秦朝的大将,为何能够甘心归附于汉文帝呢?他可谓是胜敌者和善战者了。


善用人者为下。善于用人的人,很会谦下待人。对于地位高的人,如果能够谦下的对待别人,别人肯定会感恩戴德,更加努力的辅佐。吴起俯首给士兵吸吮脓包,这个士兵必定感激涕零,奋勇杀敌以报答知遇之恩。在下面的人,如果讨好在上面的人,可能会给人谄媚的感觉。所以还是在高位的人更适合谦下待人。善于治国的人也是一样的,大国适宜以谦下对待小国。小国就会甘心臣服。如果身居高位的人,觉得很了不起,根本都不顾及臣民的感受,那么很难服众。


(2)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是谓不争之德。在上位的人能够谦下的对待下面的人,这本身就具有不与人争的道德。前面的章节说到先后,上下。如果争着在上,反而在下。如果争着在前,反而在后。世人还争不争呢?反正圣人是不争了,这是圣人的大智慧。正是因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德兰修女说我与谁都不争。如果这样还会有谁会和你争呢?圣人以慈治身、以慈治国、以慈治兵,以慈为宝,不武、不怒和不争。世人争强好胜,骄矜恃气,不肯谦下待人,凡事都要争个高下,这是不善用人的。古代善于用人的人,必然谦下待之。刘玄德三顾茅庐,才能请出诸葛亮。如果贤才千里迢迢来投奔你,如果根本得不到重视,他原本可能有非同寻常的本事,也不会为你所用了。


是谓用人之力。在上位的人如果能身为人下,那么就能够用是人臣之力,使得臣民为治国贡献力量。如果以力驱人,能驱几何。如果以道德服人,能服一世。如果能够做到以德服人,人们会自觉自愿的付出,不为个人恩怨利益。很多和尚千里迢迢的带着佛法普度众生,他们都为了什么呢?如果以力驱人,用皮鞭来鞭打马匹,则为下策,只能是踢一踢,走一走。对于赶远路的人来讲,用皮鞭来抽打驴马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能够做到以下驱人,那么天下归之。得道的君主能够礼贤下士,他们能够虚心的倾听大臣的意见。以下用人,是最有力不过的,胜过一味的发号施令。如果有心要下,而为用人之术,并非善用人者。如果为了驱使别人去做什么事情,故意谦下待人,这个仅仅能落入用人的方法上了,而非真正的善用人。对于圣人而言,是真心实意的以下用人。


是谓配天。如果能行此道者,其德行配天。怀道的君主能够顺承天命,德行配天。如果所处天子之位,德行不能配天,那么是很危险的的事情,不能够长久。中国古人历来讲究内圣外王,只有修行达到德行高远的境地,才能够成为天子。圣人处民上而心在下,可谓配天之德。这是三皇五帝治国安民之道,置百姓于自然安乐之中。


古之极。这也是上古的要道来的。世人离家越来越远了,不知道家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回家了。回家的路是极古的大道,只是荒草已经湮没了古道。如果没有人指点迷津,还真不知道如何走了。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