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广州市不动产登记工作持续全国领先
广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夯实制度基础,借力互联网、现代科技,打通业务链条,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突破属地限制、职能壁垒,实现多点可办、少跑快办、随心办,工作质效和服务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近年在全国、全省的营商环境评价中该项工作均获第一。
一个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守护人民群众的不动产是不动产登记部门的责任,广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目标,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针对疑难个案,在常规窗口外开设值班室协调处理;针对年代久远的继承登记难题,实施告知承诺制;针对疫情期间产生的申请人往来不便等新问题,推行网上办理、异地办理;针对群众带抵押房屋置换时还款资金压力大、时间长、手续繁杂,推出业务合并办理的带押过户;针对二手房转移伴生的水、电、气等系列过户需跑多个部门,推出不动产+民生服务一次办等等。
两个根本:强基固本、借力科技,不动产登记全面创新
依法行政,广州市依据上位法制定出台《广州市不动产登记办法》《广州市不动产登记规程》,固化我市不动产登记各项便民利企举措,明确了登记程序及申请材料等实务操作,同时广州市不动产登记机构重点围绕政策扩面、线上办理,出台改革政策文件数十份,建立继承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企业专窗工作机制、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机制等系列制度,确保不动产登记工作有法可依,登记改革蹄急步稳。
科技赋能,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升级“一网通办”平台,一网集成不动产易、纳税、登记服务事项以及相关共享信息,应用区块链可信身份认证、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网上支付等技术,开展不动产登记业务线上预约、查询、咨询、办理,在线签发不动产电子证照,实现覆盖企业和个人、增量和存量各类不动产登记业务“线上办”。同时,线下大厅启用智能机器人、自助受理、自助打证等服务,减少现场等待时间,进一步优化群众的办事体验。
三个减:流程再造,不动产登记快捷办
减环节,全面优化不动产登记流程,强化跨部门业务协同、信息集成,深化推进线下“一窗”线上“一网”。减时限,开展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专项行动,并联合税务部门优化核税及价格异议处理机制,实现企业间存量房转移登记等31项登记业务1小时办结。目前广州企业间存量房转移登记案件平均45分钟办结,自然人存量房转移登记平均1天办结。减资料,强化与公安、民政等12个关联部门包括居民身份证、营业执照、结婚证、缴税凭证等62类电子证照及7类电子信息调用共享,累计精减 106项登记材料,切实简证便民。
四个跨:突破属地限制,不动产登记随心办
“跨区通办”,联合税务部门实现存量房转移登记、析产登记、赠与登记等不动产登记业务案件通收通发,申请人可任意选择登记大厅办理,实现“跨区通办”。“跨市通办”,通过异地申请、大数据审核、信息共享、属地审核、结果互认、一次办结及EMS寄送服务,实现登记资料查询、抵押登记、预告登记、查封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等业务“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对接全国不动产登记网上“一窗办事”平台,实现商品房预售、抵押涉及的预告登记、抵押登记以及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跨省通办。“跨境抵押”,率先全国创新开展跨境抵押登记业务。符合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可向境外银行申请融资贷款,并向登记机构申请办理跨境融资不动产抵押登记、按揭购房跨境抵押登记,助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N合一:打破职能壁垒,实现多件事一次办
线下联合电、水、气、网等民生部门建立一体化综合服务窗口,线上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与民生系统对接,企业群众办理不动产过户时可一并申请办理用电、用水、用气、用网、电视、电话等民生业务,实现不动产登记与民生事项线下线上“一表申请”“一窗联办”“一网通办”。联合银行,升级“e登记1.0”到“e登记2.0”,全市抵押登记业务实行全面网办,并将合作银行拓展到省内其他地市,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线上办”。联合开发企业,对已办理预告登记并完成房屋首次登记的新建商品房,购房人可在线上申请增量房转移登记、缴税、签领电子证照,实现在“收楼”现场一并“领证”。该事项被列入“广州市2021年十件民生实事”。联合法院,以广州市“天平查控网”以及省“法院总对总”平台为基础,构建协助司法执行网络查控专线,法官可自助实时查询被执行人的不动产登记信息,法院在线向不动产登记机构发送协助执行的电子文书,登记机构发送加盖电子印章的《送达回证》至法院,实现协助司法执行案件线上办“零跑动”“省内通办”。联合公证,在公证机构设置便民服务点,申请人因不动产继承、遗赠、赠与、财产约定协议、买卖、互换、委托等办理公证事项后,可同步申办不动产登记。联合中介,在房地产中介机构设置便民服务点,可由房地产中介人员协同指导申请人完成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网上业务申请提交、材料补正等事项。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脚踏实地、勇毅前行,展现不动产登记部门的新担当、新作为
党的二十大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们不断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广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积极推进社区设计师工作,邀请院士大师主持市民身边的社区项目、小微空间设计,以点带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以“绣花”功夫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2022年社区设计师示范项目终期成果专家评审会
2022年,社区设计师工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示范项目从城市延伸至乡村,紧紧围绕与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等项目,邀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昉、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震聪,著名设计师冼剑雄、刘珩等大师对项目进行高水准设计和全流程技术把控,打造仑头口袋公园、大南路公厕、水埔村微改造等一系列优秀设计作品。通过高水平设计解决用地条件有限、现状建筑结构复杂、设计需求较高等问题,强化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功能完善,解决老城区居民如厕难、停车难、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何镜堂院士工作室召开2022年社区设计师示范项目终期成果专家评审会。会议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华而实同志主持,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陈雄三位专家对11个市级示范项目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专家组对项目设计理念、工作组织模式、方案设计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认为该项工作是解民忧、纾民困、为民办实事,带动城市整体品质提升,促进社会共同治理的好典范。
优化停车场库设计解决旧城停车难问题
设计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开展花都洪秀全纪念广场停车场、1958电影院停车楼等项目,将旧城中心边角空间活化利用,强化停车功能的同时,丰富地面空间设计,在空间局促且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通过精细化设计和合理的功能布局,既解决花都市民停车难的问题,同时结合周边场地优化提升,为周围居民带来更为宽敞的公共活动空间。
优化村居环境助力从化乡村振兴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邀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陆琦、GVL怡境国际集团董事长彭涛、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骆建云等设计大师参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从化区吕田镇桂峰村、吕田镇水埔村、良口镇良平村等乡村微改造,充分挖掘和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将乡村公共空间“腾出来”、让村民真真切切地“用起来”。在桂峰村,结合流溪河水源头的旅游亮点,串联优化村内百年古榕、桂峰飞桥、柿李果园等节点设计,为村民、游客提供优质活动场所;同时拓宽乡路局部提升,疏通乡村交通流线,为乡村旅游客源引流打好基础。在良平村,“竹”元素贯穿乡村微改造全程,充分利用村内茂密的竹林资源,新建竹廊、竹轩、竹构桥等,低碳低成本打造山村竹韵。
关注老城厕所改造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
公厕环境事关居民生活,尤其在老城区部分老旧生活区,公厕更是居民日常使用场所,但往往比较容易被忽视。结合厕所革命,社区设计师开展了大南路公厕、1路公交车总站公厕、广州大桥底公厕等多个公厕改造提升项目,邀请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展鸿、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刘珩、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马震聪等对项目进行操刀。厕所改造不仅对外立面进行设计提升,在功能上还考虑增设第三卫生间、管理用房与如厕区分离、划定公共活动区域或公共等待区域等,用开放明亮的设计语言改变公厕建筑风貌,弱化城市老旧公厕“邻避”效应,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的使用体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州社区设计师将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在更广范围、更多领域、更长久机制持续深化,将全民参与推向常态,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用心用情开展社区项目,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的品质之城。
自海珠区本次疫情以来,海珠区民政局迅速部署落实,全力保障疫情期间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强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压紧压实行业主管责任,守护流浪乞讨人员生命安全,海珠区民政系统以及动员社会各界同心抗疫,全力以赴筑起民生“温暖”防线。
全力保障疫情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保障疫情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及时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特困供养金等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海珠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办公室针对困难群众实际需求,一事一议,联动海珠区内各相关部门,形成救助服务工作合力,积极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10月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约369万元;发放特困人员供养金约161.16万元,发放低收入家庭分类救济金约41.86万元,发放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金约19.67万元;审核通过支出型临时救助38次,累计救助金额约27.78万元。
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关爱
依托“穗救易”系统,每日组织各街道及时摸查排查高低风险区、封控区、管控区内的低保对象、低收(低边)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特殊困难重度残疾人、独自一人居住老人等八类特殊困难群众底数和情况,增加电访次数以及上门访问等,摸清八类特殊困难群众的物资保障情况及急需就医情况,并及时跟进妥善处置。自10月23日以来,累计摸排跟进650户次。
特殊群体支援救助关怀服务
强化专业社工线上线下服务能力,每个街道至少设立一条专门热线,通过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为海珠区居民群众提供咨询解答服务。自10月23日以来,投入接线服务社工420人,保持36条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24小时畅通,线上服务居民21678人次,为困难群众提供送医就医、买菜送药、情绪支持等紧急援助服务5942人次。
坚持压实压紧行业主管责任
辖区运营中32家养老机构自10月17日起实施封闭式管理。通过微信群、短信等多渠道发布养老服务机构最新疫情防控相关政策,实行日报机制,各养老机构全体工作人员及在院老人按要求每日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开展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督导检查,采取“线上视频监控督导+线下实地检查”相结合模式,确保海珠区养老机构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现出动实地检查人员104人次。
汇聚各界力量援手抗击疫情
发挥慈善力量,汇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共同伸出援手抗击疫情,为海珠区防疫工作贡献慈善力量。面对口罩紧缺的情况,海珠区慈善会多方联系筹集抗疫资源,投入46.07万元购置N95及医用外科口罩各27.1万只,支援一线防疫人员。广泛募捐汇聚社会力量,海珠区慈善会、各街道及海珠区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各成员单位积极响应,发动慈善力量。截至11月16日,共接收善款约113.33万元,接收N95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爱心物资总价值约166.88万元。
动员社会组织投身社区抗疫
号召海珠区社会组织、党组织、党员群众提高思想认识,落实防控责任,加强自我防范,做好内部管理,履行社会责任,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海珠区疫情防控工作保驾护航。海珠区众多社会组织闻令即动,积极动员各方资源,投身社区一线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核酸检测、人员流调、分发快递物资和全面消杀等服务,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在抗疫任务最重、封控一线最需要的基层积极发挥重要补充作用。自10月23日以来,海珠区各社会组织共出动6095人次,参与核酸检测、人员流调等多方面服务,服务时长共42157小时,累计服务居民群众共4338785人次。
守护流浪乞讨人员生命安全
结合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疫情防控,在原“全年无休、每日两班”的基础上,增派巡查车辆、增加巡查班次、增长巡查时间开展街面巡查。对每位接报或发现的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测量体温,积极劝导入站接受救助,建立一人一档。对不愿进站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将其纳入社区健康检测和管理范围。10月以来,共劝导人员239人次,护送4人至市救助管理机构、1人至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收治,10人至属地街道临时庇护站安置,派发救助、御寒、防疫等物资364份,处理市区分站转来的视频监控案件274宗,组织各街道为辖内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核酸检测553人次。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