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啤厂“飘”出的新气息
珠江西航道岸上一处处工业遗产得以活化利用 老厂房“解锁”时尚新功能
钢铁厂、造船厂、造纸厂……珠江前航道的黄金十公里之外,后航道、西航道等外围岸线凭借开阔江面的水运优势,孕育出广州繁荣的近现代工业,奠定了华南地区制造业重镇的地位。岁月流金,曾经辉煌的老工厂随着“退二进三”的步伐逐渐撤出城区,留下尺度超然的车间、仓库,成为城市不可复制的工业遗产。
在珠江西航道左岸,始建于1934年的广东饮料厂,在年过古稀之际结束了西增路厂区的生产。经过升级改造,饮料厂旧址改造成原创元素创意园,历经沧桑、富有年代气息的老厂房也被活化利用起来,并迎来建筑师事务所、服装企业、电商企业等新入驻者,重现生机与活力……这个产出第一瓶“广氏菠萝啤”、为广州人留下经典味觉记忆的地方,燃起创意激情,再续昔日荣光。
啤酒厂变创意园 可见文物古树老建筑
由广东饮料厂旧址改造而来的原创元素创意园,拥有3栋文物建筑、1栋历史建筑、9棵树龄160年以上的古榕树,是文物、历史建筑、古树“三料”齐全的创意园。
日前,探访小分队走进这个将近90年历史的老厂区,一块刻有“广东饮料厂奠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的奠基石昭示着老厂区的厚重积淀。“你看石碑上的落款是当时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省建设厅长的名字,广东饮料厂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原创元素创意园联合党支部书记、奥益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小云说。
杜小云介绍,广东饮料厂是当时兴建的专门从事啤酒、汽水生产的省营企业,是当时华南地区第一家啤酒厂,也是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1975年,广东饮料厂改名为广州啤酒厂。2006年,广州啤酒厂停止了在西增路厂区的生产。2008年,厂区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广州市奥益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着手改造厂区。“由于靠近商圈,园区吸引了很多服装企业进驻,成了广州知名的服装、鞋帽、皮具、建筑设计及时尚创意的原创设计基地,也成了创新创业和工业历史遗存、文物保护利用的案例之一。”杜小云说。
原创元素创意园内的旋转楼梯成为网红打卡点
该园区由61幢旧厂房、车间、办公楼等功能不同的建筑组成。其中最早建成的建筑位于江边,这个红砖墙、坡屋顶的啤酒车间被称为“捷克楼”。“因为广东饮料厂最初的厂房设计、机器设备采购均由当时的捷克‘斯可达’公司承包,由捷克技术人员指导安装、管理。2016年,被专家认定为园区文物线索。”杜小云介绍。如今捷克楼内部空间被切割成类似现代办公室的隔间,从外面看,高大的车间体量,线条简洁的结构美感,依然引人注目。
当年的麦仓获新生 顶层蜕变“森林办公室”
在“捷克楼”对面,38米高的麦仓静静地坐落在珠江支流增埗河岸边,这也是园区制高点。12个混凝土圆筒仓顶上有一个58米×7.5米的长盒子空间,四壁白墙,两排高窗,简单粗犷。据了解,麦仓建于上世纪60年代,麦子通过水路运至岸边,自下而上输送到顶层储存,由地面的方形洞口泻入筒仓,取用时从下面打开即可。
10多年前,正为建筑事务所寻觅新址的建筑师蒋滢、何健翔来到广州啤酒厂,马上就被麦仓顶层吸引住。“这里有着代表过去工业时代的印记。”蒋滢说,他们要为老房子注入新生命,把事务所搬上麦仓顶层。“通过建筑梳理历史和文化记忆。”何健翔说。
原创元素创意园仍保留着当时用于储存小麦的麦仓
在升级改造时,工人剥开白色的墙面批荡和天花抹灰后,最初的红砖墙体和混凝土框架随之露出。老房子里的老器物都被保留下来,新介入的建筑材料仅有钢材、原木和玻璃,通往阁楼的钢楼梯特意保留颗粒感的天然纹理,不作矫饰。在设计时,建筑师打开了麦仓顶层望江一侧的部分墙面,透进阳光、江风,人们可以走到圆筒顶部的露台凭栏远眺,十分惬意。
“我们有一个很温情的想法,利用原有楼面通向筒仓的一系列洞口种植树木,室内的植物可以直接栽在地板上。高窗投射进来的阳光让绿叶在地面留下斑驳光影,建筑师穿梭在树林和光影中,可以说是‘麦仓顶层的森林办公室’。”蒋滢说。
钉子不能随便打 挂招牌也得量身定制
在探访原创元素创意园时,杜小云告诉记者,“孙科楼”租出去了。这是一座位于奠基石斜对面的二层别墅,相传孙科曾在此小住,因此得名。建筑外立面用意大利批荡技艺营造出“拉毛”的凹凸纹理,白墙黑窗,红柱绿瓦,榕树掩映,精致迷人。
“这是园区的三栋文物建筑之一,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杜小云说。记者此前探访时曾了解到,文物部门和园区共出资200多万元修缮的孙科楼处于空置状态,杜小云既希望建筑早日找到“好人家”,同时也坚持“文物宁愿空着也不能随便租出去”。“我们的修缮经过文物部门认真把关、专家论证,文物建筑本来面目得到恢复,企业进驻不能随意二次装修。”
广州不少工业遗产重获新生,展现新的面貌
后来,一家直播电商企业租下了“孙科楼”,租户希望在外墙钉上招牌。“这是文物建筑,钉子不能随便钉。”杜小云说。施工师傅经过再三研究后,量身定制了可以套在外飘窗台上的挂钩,把企业招牌挂上去。此外,为了保护建筑外立面,空调管道不能穿墙,只能在玻璃窗上开孔引出。
“文物建筑上采取的每个装修装饰动作都得是可逆的。”杜小云道出了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原则——可逆性。“这个二层连廊是当年的物料传送带,旁边的小广场上,曾经放着一个个金属啤酒桶,现在我们保留了一个。面向小广场的黄皮楼,我们叫它‘竹筋楼’,建于大炼钢时期,那时钢材紧张,部分钢筋采用了竹筋代替。”杜小云对工业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了如指掌。
“第一瓶广氏菠萝啤就是在这里生产的。”杜小云指着竹筋楼介绍。园区现在依然保留着啤酒加工的设备,金属罐排成一列,蒸汽中弥漫着浓郁麦香,“新鲜麦芽汁特别好喝”。走出门外,杜小云指着墙上的路牌说,每个路名都和园区的历史息息相关。“比如五条纵向道路以‘广啤一街至五街’命名,与之垂直的鼎铭路,得名于新中国成立前广东饮料厂最后一任厂长林鼎铭。据说林厂长曾留学德国,是个盲人,光靠闻气味就能辨别出啤酒的好坏。”
工业遗产为何集中分布珠江边?
沿着珠江支流增埗河一路南下,从西村、白鹅潭一直到白鹤洞和南石头,时至今日两岸依然矗立着体型庞大的厂房、仓库、油罐,这是广州工业遗产五大主要片区的其中之三。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广州的工业遗产呈现成片集中分布,主要分布在西村工业区、白鹅潭工业区、员村—赤岗工业区、白鹤洞—南石头工业区、黄埔工业区。
位于珠江畔的琶洲工美港现在是文创园区,有着380米的江岸线,改造前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金属加工厂生产场地
工业遗产集中分布于珠江边,这与工业生产的特点息息相关,又大又重的原材料和货物尤其适合通过船舶水运。其中,西村工业区包括水泥厂、啤酒厂等;白鹅潭工业区主要有洋行码头仓库区等;员村—赤岗工业区包括化工厂、纺织机械厂等;白鹤洞—南石头工业区包括钢铁厂、造船厂等;黄埔工业区则由船舶工业发展而来,集重化工业、船舶港口运输、机械制造于一体。
从发展阶段上看,广州近代的工业遗产数量较多,呈现阶段性密集分布。1911-1937年期间,工业迅速发展时期形成的遗产最多,集中出现在辛亥革命后的10年间,以民族工业创办和当时官办的工业遗产为主。在西村地区、西关地区、珠江航道沿岸地区原有工业遗产的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现代工业遗产拓展至芳村大道沿线、工业大道沿线、员村地区和赤岗地区。
专家观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
用好工业遗产的超常尺度
广州地处亚热带,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工业基础,依靠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成为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广州还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对外商贸港口,船舶制造业和港口贸易迅速发展。近现代工业遗产以轻工制造业和商贸相关产业见长,地域特色显著,比较突出的有造船、造纸、制糖、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水陆交通等。
工业生产是近现代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工业建筑和设施规模大、尺度超常、形象独特,这样的空间感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工业遗产因此成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广州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兴未艾,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案例,取得了一些成绩。受短期性政策和市场不成熟的制约,有的地方是将工业建筑改造成文化创意、商业服务建筑,将建筑外观改头换面,把建筑内部分隔成小空间分租。
目前,工业遗产的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增强对工业生产的工艺原理、专业设备和生产流程等的重视程度,充分展示和利用工业遗产的独特形象和异乎寻常的建筑空间,特别注意保留和利用这种超常尺度,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工业遗产的价值,有利于工业遗产价值的保护。
为了提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水平,郑力鹏建议从政策引导、遗产价值认知、决策对话平台三方面着力。一方面,出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政策,引导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朝着积极稳妥的方向发展,为建设单位创造前景可期、长期稳定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专业部门对工业遗产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价值评估,全面准确地揭示遗产价值和意义,明确保护的要求和改造利用的前提条件。不能仅着眼于工业遗产附着土地的价值利用,追求单一的经济价值,而是要尽量实现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的共生。此外,搭建一个决策、对话的平台,由业主、投资方、政府、地方管理、专家各方利益代表共同组成,成为法定的议事机构,各方诉求可以通过多轮沟通,形成共同决议,具有权威性、法定性和可执行性再去实施。
珠江前航道岸上“老字号”商业高楼林立 曾经的商都记忆再现光彩
南方大厦、爱群大厦、广州宾馆……在珠江前航道,从白鹅潭到传统中轴线,林立江畔的文物和历史建筑见证着千年商都的骄傲与荣光。一栋栋气势非凡的高楼,一次次刷新着广州的高楼纪录,留下了专属老广州的难忘回忆。
这些历史建筑宛如坐拥一线江景的璀璨明珠,近年来相继启动升级改造:爱群旋转餐厅再次转动焕发新颜,广州宾馆“引入”云山珠水重新开放,渐渐地,年轻人多了,商务客来了,一度“蒙尘”的老建筑焕发新活力,成为旧城复兴的“样板房”。
探访爱群大厦:从老广记忆到年轻人打卡地
做了30年“广州第一高”
承载老广浪漫回忆
屹立珠江边86年的爱群大厦,造型如同破浪前行的航船,气势不凡,是游客打卡、航拍的经典地标。凭借64米的海拔,自1937年起,爱群大厦蝉联广州第一高楼整整30载。
在江面乘船观看,爱群大厦西楼、东楼的外立面设计和而不同,西楼(老爱群)是高耸挺拔的竖线条,东楼(新爱群)则是轻盈舒展的横线条。岭南商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1937年落成的西楼出自建筑师陈荣枝、李炳垣之手,其设计借鉴了纽约摩天大厦,曾被誉为“开广州高层建筑之新纪元”,1993年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建成的东楼,横线条的设计与竖线条的西楼对比鲜明又和谐相配,入选广州第一批历史建筑。
西楼似船头,东楼像船身,“晚辈”在造型上不抢“前辈”风头,但也有独家卖点:1984年12月,东楼在17层加建了内地第一个旋转餐厅,西餐、卡座、江景、旋转等新潮派头让它成为广州当时的热门打卡地,被誉为“闹市中心空中楼阁”。拍照看西楼、用餐上东楼,新旧爱群各领风骚。“约你到爱群旋转餐厅吃晚餐”,承载了许多老广州恋爱约会的浪漫回忆。
2010年前后,城中配套旋转餐厅的星级酒店如雨后春笋出现,爱群旋转餐厅运作三十余年,经营主打高性价比的粤菜,一群老茶客在这里喝了几十年的茶。曾有年轻人慕名而至,惊讶于在餐厅里能饱览一线江景,人均消费才七八十元,“抵食夹大件”。
旋转餐厅重新转动
成网红餐厅受年轻人青睐
2019年,爱群旋转餐厅启动焕新工程。这个内地最老的旋转餐厅停摆后要重新转动,需克服重重困难,零部件更是难以寻觅。“技术人员量身定制零部件,进行功能性修复,就好像为老人做关节置换手术,替换陈旧部件,终于让旋转餐厅再次转动。”岭南商旅集团的工程人员介绍。
经过改造,爱群大厦里的旋转餐厅以古今相融的姿态焕新重启
历经一年改造,爱群旋转餐厅以古今相融的姿态焕新重启。日前,记者沿江走访,在江上、对岸眺望,圆盘形的旋转餐厅依然是老照片中的模样。当电梯门一开,淡啡色墙面,原木色餐桌,星空图案的地毯,令人感觉进入了时尚轻奢餐厅。“本次转型升级通过旧貌换新颜改造餐厅,用现代活力诠释经典,布局年轻市场。这次改造导入适合当代消费需求的餐饮品牌,使老餐厅焕发新活力。”岭南商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餐桌上星空造型的别致甜品,窗外流光溢彩的珠江夜景,换上新装的爱群旋转餐厅已经蜕变为老城区的网红餐厅。重新开业以来,旋转餐厅凭借创意出品和艺术摆盘,吸引了大批年轻食客,80%的顾客是80后、90后,晚餐人均消费较改造前增长约80%,餐厅经营收益也有显著转变。
收藏近500件文物珍品
老爱群也将修缮变身
在爱群西楼,有一个房间还原了开业时的室内摆设,成为广州历史的见证。记者探访了这个位于10楼走廊尽头的房间,东南亚进口柚木制作的茶水柜、龙头造型的木雕衣帽架、老式电视机……这里收藏着开业至今近500件历史文物,置身其中如同穿越了近百年时光。
在房间里,李宗仁题写的“宾至如归”、孙科题写的“杰构凌云”……一幅幅名人题词记录着这座第一高楼的“威水史”。而在爱群开业纪念专刊上,也记载了当时的空前盛况。1949年11月6日,为庆祝广州解放,由王琦、关山月等30多位画家绘制的巨型宣传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悬挂在爱群西楼墙上,轰动全城。
爱群大厦屹立珠江边八十余载,造型如同破浪前行的航船
桌面上,摆放着晶莹剔透的餐具。在爱群工作约三十年的市场营销部负责人朱春丽介绍:“餐厅对西餐的制作和餐具的配备要求很高,一定要选用品质优良的东西,据称当时用得起东美林餐具的仅有爱群一家。开业之初便开始使用的英国制水晶餐具经久耐用,至今无破损。”
走在西楼楼道里,朱春丽摸着光滑锃亮的原木楼梯介绍:“开业至今,楼梯不见任何裂痕。”在建筑内部,大楼采用“笼式”全钢架结构,所用钢材都从德国进口,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建筑结构技术,也是广东最早使用该结构的高层建筑。
作为文物的西楼,在修缮时需要更加审慎。“针对爱群西楼,我们正在做细致的方案,让老建筑焕发新的活力。”岭南商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焕新将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深入研究文物建筑的要求,进行相应修缮,与各个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房屋结构方面,正在专业公司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处理,希望重塑爱群在本地人心目中的形象,成为城市文化记忆高地。”
走进广州宾馆:55年前“最高楼”焕发新活力
当年最高楼有段古
设计创新从无到有
1968年,爱群大厦的广州第一高楼桂冠“让给”了江边的另一栋建筑——被市民称为“27层”的广州宾馆。这是当时内地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高层宾馆,楼高86米,超过“远东第一楼”上海国际饭店的83米,成为当时内地最高的建筑物,还是“岭南新建筑”的代表,在国内外闻名遐迩。
走进广州宾馆大堂,迎面一幅两层楼高的半透明落地玻璃墙宛若摇曳的波纹,碧绿灵动,就像从江边引入一汪活水
日前,当记者来到海珠广场,只见广州宾馆和对面的缤缤广场(原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一东一西“把守”着起义路,犹如桥头堡。广州市设计院中山分院施工图组总工何云聪介绍,广州宾馆原设计组云集了包括莫伯治、吴威亮、莫俊英、林兆璋等建筑大师。在总体布局上,设计师们曾考虑采用类似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的转角平面,构成对称的天际线格局,后来经过反复讨论,最终选用了不对称的平面形式。
“仔细看会发现,每一层的窗顶都有70厘米宽的檐口出挑,作为水平遮阳板,这种结合岭南气候特征而采用的横线条处理手法,满足了房间防日照和雨水的要求。”广州市设计院集团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所总建筑师陈万里说,“在当年普遍采用垂直遮阳板的背景下,设计组顶着压力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创新,在此后相当长时期,横线条的板式高层成为全国高层建筑的设计借鉴。”
大楼内部“动手术”
封一扇窗要日夜反复对比
2019年完成了外立面翻新的广州宾馆,墙面由胭脂红回归到早年洗练的纯白色,与蓝黑色的玻璃窗形成“黑白配”,简洁明快。2020年,广州宾馆启动内部升级,项目由广州市设计院负责。
2019年,广州宾馆的外立面墙面由胭脂红回归到早年洗练的纯白色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做这个项目,广州宾馆的设计师都是我们院的大师前辈,这是一代代设计院人传承下来的作品。”项目负责人何云聪说,“我们从档案室找到建筑大师佘畯南的儿子佘达奋当年手绘的广州宾馆透视图,钢笔画精细得就像电脑打印似的。这个透视图还获得全国建筑图纸大奖,让人不得不叹服。”
为一栋楼龄超过50年的高楼“动手术”,而且是历史建筑,设计师都十分谨慎。“我们不能在一个‘中老年人’身上大拆大建,改造原则以加固保护为主,又要让她焕发新活力。”项目设计主笔易林涛说。
在进行升级改造时,一开始就遇到了旧建筑与新规范的矛盾。按照现在的消防要求,大楼原来的地下消防水池容量、消防疏散能力都无法通过规范验收标准。“扩建地下室成本非常高,在珠江边开挖砂质土,还有很大的施工风险。”何云聪说,“原本我们都计划要重新挖地下室了,最后经过再三研究,通过分区供水等方式,解决了消防水池容量不足的问题。”
为突破消防疏散能力的瓶颈,新建筑通常采用增加电梯、楼梯的办法。而广州宾馆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在大楼正面加建了两条观光电梯,很难再有扩容空间。作为历史建筑,其历史保护价值区域主要体现在外立面,不可更改。设计师采用“减法”,合并部分房间,减少房间总数,降低对消防疏散的需求。“这也扩大了房间的面积,有助于提高酒店档次,吸引消费力强的群体。”何云聪说。
改造过程中,部分房间需要封一点窗户,这就有可能影响大楼外观。设计团队反复推敲,到底用什么颜色的材料可以确保外面看不出来,还要经过历史建筑专家评审,多方论证才得以通过。“我们先在个别房间试点,看看效果如何,白天看、晚上看,确定没问题才全面实施。”何云聪说。
硬件引入高科技
装修融合岭南风
走进广州宾馆大堂,迎面一幅两层楼高的半透明落地玻璃墙,如水摇曳的波纹碧绿灵动,就像从江边引入一汪活水。空中盘旋的鱼形吊灯,仿佛锦鲤追逐嬉戏。建筑师没有仿古做旧,材料器具都选用现代风格,玻璃墙隔断的处理却又延续了传统屏风的手法。“我们采用新广府、新文化的现代设计理念,通过‘珠水鱼戏’的意象,让客人一进门就感受到这里是广州。”何云聪说。
从一楼直达顶楼的观光电梯,是广州宾馆的一大卖点。27层的得云宫餐厅也是翻新改造的重点。设计师比较了上下九经典老字号的设计,从骑楼、粤剧、镬耳屋等岭南文化元素中寻找灵感,选择了玉石绿作为主色调。“这是珠三角特有的广府彩釉颜色,别的地方都找不到。”何云聪说。餐厅白色遮阳帘绘上水墨云山,借用满洲窗元素的屏风大面积留白,衬托出典雅的玉石绿,就像云雾缭绕在苍翠山顶,暗合“得云宫”之名。
改造前,广州宾馆的房间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装修风格,与现在受众需求差别较大。如今,设计师在硬件上引入高科技元素,点缀岭南建筑外墙透水砖造型的花样装饰,让房间既有广府味,又有智能家居的现代体验。“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先在样板间尝试,不满意就推倒重来,前后四次,连装修队伍的负责人也‘吐槽’,‘从业三十多年来没有遇过这么难的项目’。”何云聪说,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次广州宾馆的装修还原度很高,“更可贵的是,尊重了设计理念,再现了岭南文化”。
1月31日,市审计局资源处党支部集中组织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刘南群同志到会指导。
资源处党支部学习交流现场
会上,首先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提出在今年的审计工作中,要进一步学深悟透会议精神,将会议精神和相关决策部署贯彻到审计工作中,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刘南群同志充分肯定此次资源处党支部的学习成果,对党支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紧密结合实际审计业务,认真研究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律,理清工作思路,进一步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提升审计效能,推动我市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杨洋)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