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南海区以成果转化推动制造迈向中高端:掀起科创潮,制造再升级
详细内容

南海区以成果转化推动制造迈向中高端:掀起科创潮,制造再升级

时间:2022-05-30     人气:1081     来源:文翰湖畔     作者:
概述:流延超构吸波胶膜、二维六方氮化硼、高导热绝缘散热膜、绝缘导热垫片……这些常人看来生僻又枯燥的电子信息材料科技成果......

流延超构吸波胶膜、二维六方氮化硼、高导热绝缘散热膜、绝缘导热垫片……这些常人看来生僻又枯燥的电子信息材料科技成果,却让20多位企业代表的眼睛亮了起来。


近日,“科创赋能”南海科技创新平台成果精准对接沙龙电子信息材料专场活动,在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举行。现场展示和推介的新技术,让带着需求前来的企业代表们频频点头,现场互加微信,拉起了线上对接群。


上周,南海发布《佛山市南海区强化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升科技创新转化效率是首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南海将构建政府、创新平台、企业共生共荣的创新共同体,促进创新平台与本土企业充分对接,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应用,让科技创新成为南海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直面压力、经济企稳的背景下,南海掀起的这股“科创潮”,将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怎样的新变化?


一端科创一端制造


建平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打开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网站,最显眼的轮播大图便是“佛山市南海区‘揭榜挂帅’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项目第一批榜单建议火热征集中”的海报。左侧,科技成果、技术服务、检测服务、仪器共享、科技服务等栏目一列排开。


这是2020年9月,南海区科技局牵头组建,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运营的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对接的方式加强创新平台与地方行业协会、企业的联动,并辅以创业辅导、金融对接等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实现1+1>2的效果,引领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创新。


目前,该平台已引入包括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在内的25家落户南海的科技创新平台,链接国内超过30万项技术成果与100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资源,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6万个,其中绝大部分为企业用户。


一端连接着南海最大的科技创新“供应商”——科创平台,一端连接着南海庞大的制造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为南海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座重要桥梁。


早在2017年开始,南海就已有计划地围绕“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引进一批与产业息息相关的科创平台,如针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季华实验室、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针对高品质服务业的洛可可工业设计创新平台;针对新能源产业的仙湖实验室;针对新材料产业的清华大学华南新材料研究院;针对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广东研究院;针对新型生物医药产业的广东南山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等。


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应运而生。启动至今,该平台已上线科技成果及技术服务359项,共享科研仪器24台;累计组织技术对接交流活动45场,服务地方企业、院所超450家,促成意向合作金额超3000万元;组建技术经理人联盟,为超过150余人次提供技术经纪服务,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


发力项目孵化,推动产业升级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只是南海搭建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其中一项内容。


除了与南海现有产业的结合外,科创平台带来的新团队与新技术,更多通过“一平台一园区一产业”的项目孵化与加速模式,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仍以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研究院为例,该院于2013年成立,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有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主要承接研究院的产业化项目。据统计,该院至今已累计引进300多名国内外高端人才,培育245个高科技创业团队,孵化226家高科技企业,其中39家获高企认定;获批授权专利2000余项(含孵化企业),其中发明专利超500项,核心产品250多件;企业累计销售额超35亿元,带动新增产值50亿元。


又如中科院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引进中科院项目19个,其中绿展科技积极借助资本市场资金优势提质发展,已顺利完成Pre-A轮融资,同时获得银行千万级授信,预计今年营收可达1亿元。


此外,季华实验室成功孵化13家科技型企业;仙湖实验室与一汽解放、东风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开展科研和产业合作,推动投资100亿元的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及研发基地落户南海……


在科创平台之外,南海还积极实施招才引智提升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累计引进中外院士26名,国家高层次人才82名,累计认定一至七类人才26261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保证;引进优质创业团队项目,实施“蓝海人才计划”,自2013年以来累计落地省、市、区团队共268个,其中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2个。截至2021年底,团队企业累计实现应税销售收入86.5亿元。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南海多措并举,试图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供需偏差大转化周期长


多重因素下成果转化难如人意


这条“路”并不好走。


2021年,南海13个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中,传统产业占了10个。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南海制造转型升级的重头戏。而在没有高水平理工类大学可以依托的南海,庞大的中小企业要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创平台合作,是最具性价比的途径。


但现实是,创新平台与企业各有想法,平台更多聚焦于先进、前沿技术的研究,而企业需求的是直接面向市场,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新技术,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资金相对紧张,难以支撑漫长且耗资甚巨的成果转化——以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生物芯片开发的技术需求为例,技术经理人需针对相关技术需求进行分析,将其技术需求指标数据化,经企业确认后,一方面对外征集技术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匹配南海创新平台技术团队,通过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及对接,选出最适合的技术解决方案。此后,还需再经过多轮的对接沟通、解决方案优化等环节,最终推动项目合作落地。


从数据上也能看出这项工作的不易:从2020年9月至2021年末,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做了大量工作,最终促成5项技术交易近500万元,还有20多个项目仍在对接中。


即便是对于自有研发的创业团队来说,这也是一条漫长且艰辛的道路:从研究开发、产品验证、小批量生产再到市场销售,产生经济效益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如南海引入的第一批人才团队希荻微电子,经过10年的培育才成功上市。


此外,缺乏专业化成果转化管理和服务人才,特别是既懂得成果转化,又具备法律、财务、市场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缺乏科技创新的容错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果转化的效率。


系统谋划提升转化率


政策护航让创新成核心竞争力


近期,南海发布《佛山市南海区强化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首要目标就是提升科技创新转化效率。


《方案》被视为南海科技创新的“十四五”规划,其中明确,到2025年,各级财政将安排不少于200亿元,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少于600亿元共同构建“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产业载体”的创新生态链,力争将R&D(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升至3.6%以上,推动3200家规上企业成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达42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85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600家。


具体措施上,深化产学研对接,强化创新平台服务本地企业的能力,以企业需求导向推动成果转化是基础一步。《方案》明确,将对创新平台的产业类别、研究方向、运营内容、仪器设备、创新服务等进行分类分级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在条件允许下向社会有偿开放仪器设备。同时,充分发挥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用,采取线上需求撮合和线下需求对接的模式,发挥协会、商会以及技术经理人作用,每月至少开展2次精准对接专场活动,促进创新平台与本地企业对接。


对接渠道打通后,南海也从要素上进行了配置,包括政策、土地与载体、资金、人才等。


此外,在资金、人才上,南海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及措施,为科创项目争取更多的政府以及社会资源支持。据透露,上述提及的相关政策措施,都将在今年6月前出台或完成修订。


按照计划,2022年5-12月期间,南海将分主题、分领域,组织支柱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标杆高新技术企业、行业优势企业走进各大创新平台,推介南海创新平台优秀科技新成果,分享成果转化落地案例。目前,南海已开展季华实验室、桃园先进制造研究院及新材料研究院三场精准对接会,推动9个项目签约合作,3个项目正在对接中。


经由系统谋划,南海正在努力让科技创新成为南海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南海制造迈向中高端。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