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佛鹤狮头扎作
狮头是佛山传统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工艺精美,是我国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佛鹤狮头的造型、色彩、装饰及扎作工艺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地方特色,被公认为东方民间美术的代表作之一。
南海区大沥镇颜峰村,有一个狮头制作的叶氏世家,三代都以狮头制作为业。祖辈和父辈原在广州经营狮鼓皮料,建国初期,叶氏回家乡务农,并以狮鼓皮料为副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儿子叶二牛、叶四牛除经营狮鼓皮加工外,增加了狮头制作,在大沥镇颜峰村和声醒狮用品厂,以制作佛鹤狮头为主,兼做狮鼓及儿童玩具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不断摸索和革新,叶竞循(四牛)在继承传统狮头扎作技术的基础上,对狮头扎作材料、工艺、外观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开发出兼具佛装狮和鹤装狮特点的新品种:佛鹤狮。佛鹤狮狮头重量仅3-4斤重,比传统佛装狮轻便了近一半,不仅保留了传统南狮制作夸张,神采飞扬、色彩艳丽、牢固耐用的特点,同时还吸收了鹤装狮轻便的长处,具有更经久耐用的优势。如今,佛鹤狮不仅覆盖国内沈阳、辽宁、湖北、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份,还远销至菲律宾、南韩、新马泰、法国、比利时、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等以及我国港澳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7年3月“佛鹤狮头制作”被列入南海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牛在扎狮头
四牛制作的鼓王
四牛制作的狮王
扒龙舟是丹灶镇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为将这传统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运动得以传承和发展,丹灶镇于1999年起,定于每年9月29日举办大型赛龙舟活动,已逐步成为南海、佛山旅游文化节的亮丽品牌活动之一。为将龙舟这一传统项目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2010年,成立了丹灶龙舟协会,并通过龙舟协会平台,组织开展系列性的宣传推介和比赛活动,使丹灶的扒龙舟这一传统活动发扬光大。
根据《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南海和国家体育总局在丹灶建立中国龙舟示范基地,打造适合国际标准龙、小型龙(五人龙)的国际标准竞赛场地。场内分设国际级五人龙竞赛及训练区、世界一流的国际标准龙舟赛场及训练场(1500M×110M)。基地建设则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及电子科技设备,如起点对齐、终点电子摄像及电子计时、赛事音像同步及回放展示和媒体新闻现场发布设备等。
2012年10月,“传统龙舟(丹灶扒龙舟)”被列入南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丹灶扒龙舟
丹灶扒龙舟
早上,我起了床,趁天气好去爬山。
从玉琼楼出发,沿着池塘边的小路,来到门卫处,然后左拐,一直往上走,来到一个大圆坛。大圆坛左边有一条路是去霭雯农庄接待部,往上走是“玉兔园”,右边是“绿色田园”,那里有“城市农夫耕作区”。听说以前这里种有无公害蔬菜,现在种了龙眼、芒果、木瓜等多种果树;路边有一条科普长廊,上面长着些藤类的植物。满眼翠绿,清新怡人。
再往上走,只见大圆坛的右边有一只梅花鹿的雕塑,旁边写着“鹿影仙踪”几个字。为何叫“鹿影仙踪”?原来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当年南越王赵佗曾游猎于此,遇见一白鹿,弯弓射之,白鹿受伤带箭跑到山上,赵佗命一军士搜寻,皆不见踪影,唯见一石,形似白鹿,可容两人并肩而坐,旁有一箭。赵佗觉得这是神仙所化,于是停止了射杀。后人称此山为鹿洞山,又叫鹿峒山。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高明知县雷际泰曾作《鹿台怀古》一诗:“南粤消沉几度秋,荒台不复旧风流。呦呦鸣鹿犹闻否?一片风光万古幽。”呦呦鸣鹿是听不见了,但美丽的传说给鹿峒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然而,这里只见白鹿的雕塑而已,不见形似白鹿的石头,究竟它在哪里呢?
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上走,来到被誉为“高明第一梯”的“好汉坡”。它共有四百级阶梯,远远看去,像是一把特长特大的梯子从山上垂落下来,游人走在阶梯上,就像在一步步攀爬上天的梯子,景象蔚为壮观。
“好汉坡“的两边,种植了很多沉香树,密密麻麻的,听说有一万多棵。沉香有驱蚊虫的功效,因为有了沉香树,整个农庄虽然有很多草木,但很少见蚊虫,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沿着“好汉坡”一直往上走,到一个拐弯处,见到一个深不见底、上面用铁丝网网着的洞——老虎氹。这个“老虎氹”是有来历的。以前鹿峒山荒山野林里有许多野兽,没人居住。到了1958年,这里仍有老虎出没。老虎践踏周围的庄稼,对附近村民的安全构成威胁。村民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在山里挖了一个深洞,在洞底竖起了一根根尖头的木桩,然后放羊到深洞里作为诱饵,老虎听到羊的叫声便跑过来,扑向洞里,被洞底的尖头木桩戳伤,村民不费一枪一弹,就捉到了两只大老虎。庄园主张女士觉得村民很有智慧,便把这“老虎氹”保存下来,作为农庄的一个景点。
过了“老虎氹”,就到“菊香亭”。白墙红顶的菊香亭在万绿丛中显得特别雅致、美丽。这里是给青少年作为观测气象用的天文台,有个天文观测架还在上面。
太阳刚从山边升起来,因为有水汽的原因吧,太阳四周的光晕,映衬着橘黄色的太阳,有着别样的美丽。山腰里,云雾从山的左边氤氲而来,像是给鹿峒山徐徐拉上白色的轻纱。这时的鹿峒山半遮半掩,似是徐妃半面妆:“轻纱”里的树木,像被牛乳洗过一样,朦胧,神秘,柔美;右边的山峰,云雾未到,树木葱茏,蓊蓊郁郁。山峰之上,半弦残月,斜挂天空,几缕白云,伴其左右。景色清丽,动人心弦。
从菊香亭往山下看去,整个农庄以及附近的田地、公路、池塘等等尽收眼底:农庄上下,层林叠翠;远处田地,高低错落,葱葱茏茏;大小池塘,星罗棋布,闪闪发亮;笔直的公路,汽车往来,疾驰而过,快如流星。对面右边的山岗,一边种了笔直高大的桉树,另一边是长着低矮杂草的防火带,像剃头师傅在某名星的头上剃了一半,时髦、有型。晨风阵阵,花香缕缕,我陶醉在美景中,忘乎所以。
菊香亭后面杂草丛生,似乎无路可走了。但我依稀记得张女士说过,菊香亭后不远处还有一景点。于是拨开荆棘丛生的杂草,只见有一块写着“仙鹿床”的石头,平坦如砥,大小可容三几个人并坐,乍看有点像梅花鹿的身子。原来这就是传说中那块形似白鹿的石头,当年南越王赵佗追逐白鹿在这望石止步。仙鹿床后面,是莽莽苍苍的丛林。
总算找到了石鹿了,但当年南越王赵佗和武士的足迹在哪里?石鹿无声,四周寂然,只听见虫儿唧唧,鸟儿咴咴,似乎在述说着当年的历史。
琢磨着这个传说,我似乎有点明白,石鹿用无声的言语告诉我们,不要滥杀生灵,要与生灵和平相处,只有这样,才会有青山绿水、莺啼鸟唱的自然环境,才会有“悠悠鹿鸣,食野之苹”的田园牧歌式的和谐景象……守住了绿水青山,就是守住了人间仙境。
仙踪是找不到了,但我却找了到了仙境——千林竞秀的鹿峒山,不是像仙境一样美丽么?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