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樵儒溪村黄骨鱼出货了 “畅游”省内外
■村民将黄骨鱼从渔网上解下。
“鱼大了,可以出货了,今年净利润应该有20万元。”在南海西樵镇儒溪村,千亩鱼塘浮光跃金。养殖户关锦荣慢慢收起渔网,出水的一刻,一条条金灿灿的黄骨鱼欢快地蹦跳,他捞起其中一条手掌般大的黄骨鱼,高兴地咧开了嘴,笑开了花。
儒溪村是养殖黄骨鱼品牌村。近年来,该村黄骨鱼平均每年产值超3亿元,为养殖户带来纯收入8000万元以上。
碧波荡漾的鱼塘,金灿灿的黄骨鱼,不仅让儒溪村村民走上致富路,更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一抹亮色。
找准致富“敲门砖”
时光倒流,在2001年以前,儒溪村却是另外一番模样。
当时,儒溪村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家鱼不难养,可以糊口,但富不起来。”儒溪村新一社长梁荣溢说。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梁荣溢去了一趟广州市场,意外地发现了黄骨鱼。这种鱼产自湖南,是野生鱼。由于肉质鲜嫩,黄骨鱼很受市场欢迎,每斤可以卖到30多元。
“广东当时几乎无人养殖,我们可以饮头啖汤!”大胆的梁荣溢发现了机遇,他说干就干,立即和其他3个村民着手从湖南引进黄骨鱼养殖。
第一年,黄骨鱼出现了鱼病,梁荣溢栽了跟头,赔了差不多1万元。但他仍然坚持,“一次失败,怎么能轻言放弃?”
第二年,梁荣溢再次从湖南引进黄骨鱼。他起早贪黑,每天早上5时就去看塘,遇上下雨天,还得去塘头棚守着,寸步不移。“怕停电啊!增氧机一停,鱼就会死。”梁荣溢说。
那一年,梁荣溢养殖黄骨鱼成功,每亩鱼塘产量大概3000斤,卖出的塘头价是家鱼的5倍以上,他也赚了好几万元。
好事传千里。卖价高、利润高的黄骨鱼迅速成为“明星鱼”,村民纷纷养殖,从此打开致富路。
如今,儒溪村有5500亩鱼塘,其中超八成养殖黄骨鱼,养殖户约500多户,年产值超3亿元,为养殖户带来纯收入8000万元以上。
提升环境促养殖
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周边黄骨鱼养殖户也越来越多,但出自儒溪的黄骨鱼,不管是塘头价还是亩产量,都高于周边。
“水质好,鱼易养,肉鲜甜,价就高!”养殖户关锦荣一语道破原因。
儒溪村位于西樵山南麓,有着800多年历史。该村以农业为主,村里唯一的500亩工业园也远离耕作区。村里还有一条清溪,是官山水道的一部分,蜿蜒迤逦,流经全村,滋养着万亩桑基鱼塘。
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河涌整治、河道绿化、三清三拆三整治、基耕路硬底化、田(塘)头棚改造提升等工作,进一步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耕作环境,让村民受惠。此外,对进行清淤固基的鱼塘,政府还每亩补助500元。
“养殖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关锦荣说,要养出鲜美的黄骨鱼,水质很重要,这几年河涌整治成效显著,从河涌引入活水养鱼,不仅鱼成活率高,肉质更是鲜嫩清甜。
除了水质,基耕路的硬底化也让关锦荣受益不浅。“前几年是泥路,又窄又多坑,一到下雨天,裤脚全是泥,大货车进不来,出货非常不方便。如今基耕路硬底化了,40吨大货车可以长驱直入。”关锦荣说,每到旺季,一辆辆大货车满载着黄骨鱼开往广州、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再经由当地的批发市场卖到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各地。
文旅融合谋发展
山清水秀,鱼鲜味甜,质优价高,婉约的儒溪村,用最原生态的方式,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然而,故事演绎的方式不止一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儒溪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9年底,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示名单。佛山基塘农业系统保护区包括西樵山西南侧的儒溪、七星、朝山、岭西村周边的基塘区域。这一片区和根植其上的基塘农业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和良性循环典范”。
借助这一重要的历史和自然遗迹,西樵正在加快推进广东佛山国家生态公园建设。按照规划,这里将形成一条双向约17公里长的水上观光线路。该线路将从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出发,途经七星、儒溪、岭西等村落,最后到达西樵山下听音湖片区。可以预见,这条景色宜人的水道,将会成为南海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
儒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旺弟表示,下阶段,儒溪村将重现儒村八景,着力打造“一坊、两街、三田、四园、五节点、六巷道”,助力“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7月27日,总投资105亿元的南海平谦国际智慧产业园,在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园南海园正式启动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再添新力量。这是平谦国际集团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第四个产业园。此前,平谦国际集团已经在广州南沙、肇庆、佛山高明布局,抢抓粤港湾大湾区国家战略机遇,助力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
携手佛山南海,平谦国际助力大湾区产业升级
南海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重镇。近年来,南海为改变“制造强、科创弱”的现状,在调速换挡、动能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下,确立“两高四新”产业发展导向,提出“努力推动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型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呈现燎原之势”的新目标,以期撑起南海经济大厦的“四梁八柱”,再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
南海平谦国际智慧产业园作为南海近年来引进投资额最高的工业产业项目,与南海发展“两高四新”产业高度吻合,得到了南海的鼎力支持。项目从2020年5月中旬开始洽谈,被列入南海第二个“模拟审批”项目,仅用了约一个月时间就完成所有审批事项,比以往项目审批快了半年。从签订投资协议到项目拿地,再到施工领证,各项工作极速推进,展现出“南海速度”的行政效率。
据了解,南海平谦国际智慧产业园区是平谦国际集团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占地面积592亩,拟建单层建筑18栋、高层建筑10栋、综合体1栋。园区采用新一代的平谦标准,接受客户提前定制,能满足“工业4.0”时代高端制造企业的生产制造要求。
首期项目预计2021年底完工,将依据大湾区制造业集群定位,重点引进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行业龙头,包括新能源汽车配套、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精密工程、工业自动化等新兴产业,预计未来每年税收将达到12亿元。项目将助推南海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南海和大湾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链接全球资源,平谦国际开创工业4.0产业园范本
南海平谦国际智慧产业园区是平谦国际集团打造的第15个园区,15个园区均布局在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中长三角占一半以上。20多年来,平谦国际集团专业从事中国工业地产投资、开发、管理、服务等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园区开发运营经验,引领开创了工业4.0时代的产业园范本。
与其他园区运营商不同,平谦国际集团熟悉国外制造商在中国投资设厂的需求,依托香港的“超级联系人”作用,链接起国际优质产业资源,尤其是与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建立了广泛、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平谦国际集团运营的园区土地开发面积超过500万平米,已有100多家国内外企业入驻各产业园,包括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行业龙头企业,如法雷奥,西门子,马瑞利、柯锐世、德国曼胡、睿力得、爱塞威、胜斐迩、美国怡口净水、联合技术等100多家世界著名企业。南海平谦国际智慧产业园项目,将有效弥补南海面向欧美招商的“短板”,为南海“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补齐“短板”。
除了招商运营具有独特的优势,平谦国际集团对于产业园开发设计也有独特的见解。在7月27日南海平谦国际智慧产业园项目启动现场会上,平谦国际董事长莫悦宁在介绍南海平谦国际智慧产业园时表示,本着“筑金巢,引进金凤”的信念,平谦国际集团一直致力打造有历史、有文化的工业园区。在每一个园区、每一栋厂房建筑设计上,平谦国际集团均合理自然融入易经哲学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和当地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特质,让厂房有故事、会说话,成为城市风景线,让入园企业充分得益于这种无形资产带来形象和营销上的附加价值。
譬如,南海平谦国际智慧产业园,在厂房外观设计规划上,除了植入中国五行、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等元素,还融入庄子《逍遥游》概念,以“鲲鹏”意像丰富园区外观,并寓意产业园乘风而上的远大志向。
除此,在园区规划建设上,平谦国际集团也充分考虑到产业迭代、AI无人工业化等趋势,不惜成本地打造可持续的20年内无需拆除的厂房建筑。“平谦国际要做的,就是迎接未来的厂房,并迎接伟大的企业到来”莫悦宁概括到。而佛山商道研究院教授杨望成表示,未来城市需要的产业园将是符合: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与人的发展相协调。而以做产品的理念打造产业园的平谦国际集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新基建赋能,南海平谦探索产业园区新形态
从深耕长三角到重仓大湾区,平谦国际集团始终紧扣国家发展战略、紧跟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始终站在了中国发展最潮头。从普通园区到现代产业园再到智慧产业园区,平谦国际集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势,踩准了产业升级步点,不断升级迭代园区形态,在推动制造业迈向工业4.0的道路上抢占先机。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产业格局大调整,一些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健康化加速态势明显。今年,中国启动了以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这将加速推动新一代产业园区和智能制造的发展。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新基建的赋能下,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将催生的园区开发运营模式、管理服务模式等多层次变革,推动产业园区加速数字化、智能化。一方面是园区的管理服务更加智慧、更加精准、更加便捷,另一方面是入园企业将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从产业链的末端向中高端转变。
致力于成为中国工业4.0实践者和中国工业由大转强引领者的平谦国际集团,其所打造的南海平谦国际智慧产业园正好契合未来园区发展的方向。在南海以及大湾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创新基础上,加上平谦国际集团自身的品牌优势、资金实力、营运模式、开发经验、招商渠道的加持,南海平谦国际智慧产业园有条件助力南海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把南海智能制造推到更高的平台,为南海乃至大湾区创新发展打造一个新的推进器。
傍晚时分,佛山三水北江边的百亩农场上聚集了不少“农户”,摘瓜的摘瓜、浇水的浇水,悠然自得。
这里是佛山市澳农蔬菜种植公司打造的一片新型农场,用总经理吴坚的话说,完全开放农场,让城市休闲人员和村里散户集约式使用土地资源,共同参与生态农业种植,能够吸引更多人投身农业。
2016年,湛江人吴坚离开打拼多年的广州,来到了佛山三水。他选择走回父辈的老路,做回了一个农民。如今的他,在三水北江边上拥有800亩农田。
几十公里外的佛山新荣水产有限公司,傅伟东正在自家的水产养殖基地里查看鱼苗培育情况。大学一毕业就回到村里继承父亲水产养殖工作的他,现在做得有声有色。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不少农村成为“空心村”。但是近些年,这样的情况在佛山有所好转。
大批像吴坚一样的“农二代”或选择留在村里就业,或选择外出求学广增见闻回乡创业,他们在小村庄内走出一条条致富之路。
傅伟东通过杂交选育出来的澳泰笋壳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每年可培育500万尾。 受访者供图
留在村里的“农二代”
在农地上实现年轻理想
“农二代”原指户口在农村,但工作在城镇的一代人。但是如今,有一群出身农村,却愿意主动留在村里就业或从城市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赋予了“农二代”全然不同的定义。
吴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是农民的儿子,但多年来在城市里读书,毕业后在纺织业的上市公司做到高管层,事业小有成就。财富自由之后,吴坚更想做些帮助大众、造福社会的事儿。回到农村创业成为第一个浮现在他脑海中的想法。
见到吴坚的时候,他正在就土地审批问题与同行们热烈讨论。不远处他承包的800亩农田里有14户夫妻经营的家庭农场,农户们披着汗巾,洒水的洒水、摘瓜的摘瓜。
这些本地农户都是他的“合作商”,在他承包的土地上各负责一片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如今他们不仅能享受田园生活,每年还能赚到十几万,在三水生活得很是富足。
谈起重新做回农民,吴坚的语气轻松。“当农民既自由,又赚钱,大众对农民的固有观念是时候改变了。”2016年,吴坚来到了三水北江边上,看中了这片被称为“长寿之乡”的土地,盘下一间公司正式开启了种植蔬菜水果的农民之旅。
“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盘下的800亩地太大,大概一年就能损失100万。”吴坚感慨,4年来不断摸索,遇到困难也不放弃,现在终于在这片土地扎根下来,公司的运营管理也上了轨道。
与从外地来佛山乡村创业的吴坚不同,傅伟东的父辈就是佛山本地农民。打小跟着父辈在田间水塘里,耳濡目染下,他对农业生了感情,也为日后接手父辈的水产公司打下基础。
2010年,傅伟东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但他却从没想过留在广州,一毕业就直接回到了家乡,跟着父亲一起经营西樵的新荣水产公司。
“我向往自由,也对农村有感情,谁说小村庄不可以实现理想?”回乡后的傅伟东从基础干起,鱼苗采购、公司司机、货运……就这样持续了5年,熟知所有业务的他才开始逐步接手管理,慢慢带领公司走向了不同于父辈的转型之路。
为农村播下创新种子
一次选育改良收获年产3亿尾鱼苗
“青年一代与父辈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我们更加注重求变,越来越强化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傅伟东感慨,以往父亲的经营理念就是稳当,但如今时代变化、科技飞速发展,农业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为此,傅伟东不断加大对新品种的引进与开发力度。2017年,傅伟东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大口黑鲈优良品种选育研究,定向选育出的“加得丰”鲈鱼苗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受到了养殖户的欢迎,如今傅伟东基地里每年能产出“加得丰”鲈鱼苗3亿尾,销往全国各地。
在傅伟东的带领下,新的鱼苗品种开始上市,高明500亩新的鱼塘改造基地也正火热施工。目前,新荣水产的年产值超千万。
如同傅伟东一样,“农二代”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年轻的思维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的理念,敢于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他们将创新的种子播撒在乡间土地,而这些种子正在不断壮大。
对傅伟东来说,带动乡亲们富起来,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吴坚眼中,想要所有人吃上安全的“放心蔬菜”是他从事农业的初衷。
“我们的首要目的就是打造民生健康餐桌和菜篮子工程。”吴坚说,在此基础上我们建成了科普教育基地和旅游休闲自耕采摘体验式主题农场,全面推进IT管理技术高效管理农业种植,实现了实时完整的溯源系统,让大家吃得安心。
2017年,澳农推出家庭蔬果自助——菜园主计划,开放百亩土地供超过1000户家庭打造土地共享的新型农场,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农业种植的队伍之中。
澳农农业公园。受访者供图
无论是“接棒”老一辈,大学毕业就选择返乡的傅伟东,还是看中了农业发展前景选择自主创业的吴坚,像他们一样的“农二代”还有很多。
高明区返乡青年创立凌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当地水稻种植户提供无人机植保服务,目前飞防面积已达5万亩以上,为促进高明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水区范湖片区的鱼塘,有30%以上是由本地年轻村民承包经营,每户每年经营收入普遍能达到20万元以上......
“有些东西没变,但是也变了。”一批又一批“农二代”们,像父辈一样行走在田间地头,操心着收成。可如今的他们,懂得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农业这个古老的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将农业变成职业
让更多青年人返乡
“我来佛山4年,能明显感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回到农村。”吴坚感慨,青年农民队伍逐步扩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年农村环境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富,可以成为青年发展事业的阵地。
近年来,佛山通过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本地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投身农业事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新生力量。
从佛山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职业农民占比从2016年的15%上升到17%,50岁以上职业农民占比从2016年的36%降至2019年的32%。
尽管青年返乡、留村的趋势正在慢慢变强,但目前青年群体返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业企业招录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较难,农企大多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对青年的吸引力较弱;其次就是大部分青年群体对农产业的认识仍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导致他们不愿意从事农业。”佛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佛山正在探索制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在制定农业金融、项目申报等有关扶持政策时向新型职业农民或有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主体适当倾斜,提升新型职业农民价值感和优越感,鼓励、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农业产业,促使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
离开乡村的青年增长见识,获得了回乡谋生的后续生存资本。“农二代”们在赚钱的同时,更关注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掌握与眼界的开阔。大批像吴坚和傅伟东一样的青年,带着新思想、新技术,为传统农村注入新鲜血液。但目前,想要吸引更多的青年返乡,佛山任重道远。
“当前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有许多在做农村电商,集中在种养销售端。”吴坚直言,想要吸引更多的青年返乡创业,政府要创造适宜的环境,比如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补助等。
傅伟东认为,当前很多农业企业处在“接班换代”的转折点,老一辈退居二线,年轻人冲上前,如果能够感受到背后来自政府对青年人创业就业的支持,一定会吸引更多青年返乡。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