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司法局以党建引领 交出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高分答卷
近日,《羊城晚报》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七一”建党纪念日特别报道专栏,以《广州市司法局: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以实干实绩实效交出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高分答卷 党建引领强服务 司法为民显担当》为题,专题报道广州市司法局工作情况。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某老旧小区入住的居民以老人居多。因为小区没有电梯,不少老人常年不能下楼,成了“悬空老人”。而原本要加装的电梯,因低层住户意见较大迟迟未落实。属地花东司法所主动介入,逐户沟通调解,经过半年努力,终于在照顾全体住户利益的同时找到了最优解。今年1月,小区电梯加装方案成功通过。
创新旧楼加装电梯法治保障体系,是广州市司法局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一个生动实践。
广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邓中文表示,广州市司法局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坚持党建引领,以全面依法治市为抓手,通过“六法融合”持续打造法治城市标杆,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动基层法治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以实干实绩实效交出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当前,全党正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广州市司法局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着力打造“原著研读+重点解读”“课堂授课+现场教学”“考察观摩+座谈交流”3种学习模式,举办专题辅导班、理论大学堂和交流座谈会,依托融媒体学习平台已推出线上学习课程32期;分级分类开展全覆盖的政治轮训,参与人员达107500人次。
同时,广州市司法局统筹运用全系统706个党组织的党建阵地资源,打造一批有利于党员、干部开展学习教育和业务研讨的前沿阵地、实践场地和样板高地,不断强化党建联动、理论联学、组织联建、业务联促“一盘棋”。目前,广州司法系统内各级党组织已开展集中学习研讨、支部共建、主题党日活动等1250次,参与人员达9200多人次。
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广州市司法局还聚焦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调研课题133个,明确推进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15个、重点民生项目8个,以更高标准、更强担当、更大力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让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工作出新出彩的务实举措。
提供更优司法服务
今年3月,《广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3—2025年)》出台。该规划明确,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加快广州打造全国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优质城市和建设现代法律服务业强市的根本政治保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近年来,广州市司法局加强行业党建,聚焦打造全国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优质城市,建成覆盖全市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3017个,近三年累计办理业务30余万件次,建成并逐步完善“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生态圈,群众办事更加方便。
广州还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律师行业党委,率先在律师所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广州共有执业律师超2.3万人,稳居全国城市第三,每万人拥有律师数12.56人。
5月31日,司法部公布了全国参与海外远程视频的公证机构名单,其中,广州5家机构入选,数量居全省前列。据统计,2022年以来,广州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平台已办理业务超4000人次,深受海外华人华侨欢迎。广州公证机构在全国率先建立无犯罪记录公证一件事联办窗口,率先实现公证与不动产登记一体化服务,“最多跑一次”事项增至134项。
“之前已经跑过街道好多遍了,都说没办法。”今年4月,承租公租房的市民卢女士因家庭意外收到一笔一次性收入,但却陷入被收回公租房的困境。广州市复议办“党员先锋”调解岗工作人员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主动联系住房保障部门查究案情,多次主持双方调解,最终化解了行政争议。
近年来,广州积极构建多元解纷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复议便民为民十大举措”获司法部推介。2022年,广州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8585件,超八成行政争议得到实质化解;一审行政应诉案件量5081件,同比下降21.8%,为近五年来最低;行政诉讼败诉率11.4%,下降2.6个百分点,大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值。
广州还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访调、警调、诉调、援调对接机制,打造推广以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为基础的“3+X”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广州行政争议调解中心,推进非诉讼服务中心试点,开展线上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对接试点,切实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数据显示,广州现有人民调解组织3417个、人民调解员18420人,2022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79699件,调解成功率98.09%。
打造法治建设标杆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广州印发《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推出299项改革举措;出台《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强化助企纾困和经济稳增长20条法治服务保障措施,开展营商环境规范性文件多语种翻译;在全国首推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处罚免强制清单,对2.9万余家“四新经济”企业实施触发式监管,科学评估市级行政权力下放并收回24项……近年来,广州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去年6月,《南沙方案》出台,广州市为推动方案落地,继出台《关于加强法律服务工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定》之后,迅速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重点,推动制定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出台法治赋能南沙17条创新举措;打造全国首个港澳律师执业孵化站,首创“1+1+N”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法律服务新机制。目前,已有30多家高端法律服务机构进驻南沙法务区,具有南沙开放特色的法律规则和法律服务生态体系正在成型起势。
以实干实绩实效护航高质量发展,广州司法系统的努力获得多方好评。在今年的全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广州市法律援助处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是全省法律援助机构和广州市党政机关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据统计,广州法援机构10年来共办理法援事项超20万件,为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或取得利益超32.03亿元。广州市法援处先后荣获全国老年、青少年、残疾人维权示范岗、巾帼文明岗等30多项荣誉,成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的一面旗帜。
另外,据统计,广州司法行政系统2022年以来有5个集体、8名个人获得省部级表彰奖励,10个集体、59名个人获得市委、市政府和省工作部门表彰奖励,近700名干警职工获得市司法局记功嘉奖及通报表扬,涌现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天河区司法局、“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罗苑平、“全国监狱先进个人”罗志斌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人物。

近日,在广州市直机关工委“红棉关爱 十年同行”广州机关党员志愿服务10年回顾活动中,市民政局“党员志愿服务支队 平安清明志愿行项目”荣获广州机关党员志愿服务10年“十佳项目”称号。
市民政局自2014年起组建党团志愿者队伍到市银河公墓、市殡葬中心、新塘公墓、白云山思园等祭拜场所,为群众提供便民志愿服务,助力营造“平安、有序、健康、整洁、优质”祭拜环境,打造“平安清明志愿行”服务品牌。10年来,累计参与党团志愿者超5500人次,服务群众超140万人次,为实现“平安清明、文明清明、和谐广州”贡献民政志愿服务力量。
注重统筹,凸显服务有序性。市民政局机关党委、团委联合设立局清明志愿服务协调小组,统筹组织开展清明祭扫志愿服务工作,发动局系统党员、团员、群众青年参与清明志愿服务。根据清明祭扫服务需求,在重点服务单位并做好志愿者分工,确保服务有序开展。
注重实践,凸显服务专业性。近年来,结合“民政党建学堂”“民政青年大讲堂”,组织志愿者在清明祭扫活动开展前进行清明岗前培训。邀请市志愿者协会作志愿服务先导培训,邀请市殡葬服务中心等单位负责人进行志愿者实操岗前培训,并将培训视频下发全局系统“广州青年学习社”,确保民政志愿者们以良好的状态、娴熟的技能投入清明志愿服务。
注重管理,凸显党团血脉传承。清明志愿服务前夕,组织志愿者代表在市银河烈士陵园参加缅怀革命先烈公祭仪式活动。服务期间,人员调配按照“党员干部+团员青年”组成,充分展示了民政干部为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充分营造党员模范带头、团员见贤思齐、党团血脉传承的良好氛围,让党旗、团旗在清明祭扫服务一线高高飘扬。
7月5日,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召开主题教育读书班第四次集中学习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及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党组书记、局长汪茂铸同志主持并讲话,局领导班子成员作研讨发言,各处室负责人列席会议。
会议强调,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独特意义,“两个结合”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良性互动,对于我们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意义重大。
会议指出,要认真保护传承好广州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是全国民族宗教工作重点城市,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民族宗教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我们要深入挖掘整理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民族宗教文化资源宣传,健全民族宗教文化资源保护机制。
会议要求,要争当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践行者。作为新时代的民族宗教干部,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提升能力,更应该主动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推动文化繁荣、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