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绿化有章可循 民主监督有法可依
广州市开展整改工作以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制度整改”,加强建章立制,狠抓制度实施,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着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过去一年以来,广州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及时推动修订多个法规制度,其中市区两级制定出台多项关于科学绿化等方面制度文件,完善城市规划、文物管理等机构运作,优化林业园林管理体系,推动2817个村居将生态保护、延续历史文脉等内容依法纳入村规民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更趋健全完善。
百年红棉竞绽放,翠绿枝叶伴左右,漫步初春暖阳的花城广州,满目生机盎然,缤纷色彩烂漫在心头。市民游客会发现,广州的生态建设有了新发展新转变,变得更科学、更规范,也更有章法、更加亲民。广州在变美的背后,除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采取技术创新,还得益于加强建章立制,狠抓制度实施,从而达到林业园林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2021年12月以来,在林园绿化领域,包括《广州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广州市绿化条例》在内的11项新制度、新条例已全部制定并印发实施,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促进广州整改成果转化、推动林业园林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广州海珠湿地公园
中山纪念堂及越秀山的木棉次第盛开,和苍翠的古树相映成趣
建章立制依章按规 助力科学绿化保护
“树木修剪是不是需要报审批?会不会因为树木枝繁叶茂影响通风采光?”2022年4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交流会在广州市黄埔区萝岗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举行。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黄埔区人大常委会、相关业务部门、萝岗街道、居委会等单位的代表和部分市、区人大代表进行座谈,就做好《广州市绿化条例》《广州市依法行政条例》修订工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建言献策。
这是广州市林园绿化建设工作深入践行转变作风、建章立制、依章按规的一个缩影。
过去一年来,广州先后制定修订《广州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广州市绿化条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发展“十四五”规划(修订)》《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等文件,将统筹推进、科学规划绿化建设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落到实处。
更重要的是,有了前置的规划制度约束,建设过程更为高效节俭。例如核查评估在建拟建园林绿化工程项目60个,优化18个、取消4个;采用多年生彩叶植物替代时花,市管城市道路花卉布置量压减53%;建立迁移苗木中转基地17个,实施清单管理和再利用。
建章立制带来的效果,也让市民感受到身边绿化的点滴变化。“如今有的路段,树荫比以前更多了,绿化理念明显改变了。”有市民如是说。这个变化的背后,缘于重新修订实施的《广州市行道树技术工作手册》,适应市民遮荫、纳凉需求,在行道树选择上采取“绿量优先、乔木覆盖优先”,对过去道路改造提升中存在的“疏林草地”模式进行有效纠正。
制度落实“护树”优先 完善全过程监督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如今,在多个制度条例相继出台后,广州市一改园林绿化工程审批权限划分不合理和监管不到位、城乡建设过程中对树木保护不够等问题,着力创新管理机制,落实树木保护优先,完善全过程监督。
例如为了科学合理修剪树木,广州编制实施《广州市树木修剪技术指引》。在该指引下,广州市林园部门加大对绿化养护一线技术人员树木修剪业务培训,开展行道树“五个一”养护行动,严格按照技术指引规范修剪树木,以疏枝整形为主,兼顾绿化景观和树木安全。近日,在新指引下,全市19.5万株树木得到顺利修剪,焕发生机。
又例如为了对古树名木进行健康检查,广州编制实施《古树名木健康巡查技术规范》。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新的技术规范下,全市各级绿化管理部门依规按章,开展古树名木健康巡查3万多人次,由林园科研专业人员组成‘树医生’队伍,现场‘会诊’古树名木105人次,对615株古树名木实施抢救复壮。”
在广州市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期间也相继完善绿化建设全过程制度体系。“我们制定实施《广州市绿化工程初步设计技术审查指引》,完成琶洲西区水景及绿化工程、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公共绿化配套工程等绿化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审批25宗,重点审查是否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科学绿化要求,是否尊重自然规律和岭南气候特点,坚决杜绝‘破坏性’建设行为。”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绿化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广州市还制定实施《广州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指引》,建立健全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全过程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相比之下,过去一年最受瞩目仍是修订实施《广州市绿化条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社会监督员韩志鹏一直观察这次修订工作,他对记者说,在这次修订中,广州市重新调整市、区审批权限分工,广州市收回绿化迁移砍伐审批权限,迁移、砍伐市管绿地、历史名园、特色风貌林荫路的树木,以及20株以上或者胸径40厘米以上树木的,均改由市审批。“这将对有关树木迁移、砍伐的报批事项,有着更加严谨的审核,起到有效的保护和监督作用。”韩志鹏说。
另外,《广州市绿化条例》修订实施后,广州市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全市最新完成9940株古树名木登记、挂牌、签订管护协议等,实现“一树一档一牌一协议”。
打造绿化惠民制度 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近一年来,我真实感受到,广州市在城市绿化工作中转变最大的,是切实把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到共谋共建城市绿化工作中,厚植为民情怀,响应群众需求。”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说,广州市还把征求民意、以人民为中心纳入绿化惠民制度体系,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和监管机制。
从2022年元旦开始,广州市对具备条件的24个公园绿地草坪进行开放,打造优质的公园生活休闲空间,供市民游客搭帐篷、休闲游玩,让市民游客“进得来、坐得下、玩得开”。为确保市民能在草坪中“坐得下”,乐享绿色生态福利,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开展问卷调查以及现场走访。根据收回的4222份问卷反馈意见,局方组织编制了《广州市公园开放草坪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分别于2022年6月7日、6月30日两次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让更多市民游客能提出意见建议。
曾德雄参与见证了征求意见全过程,他说,在两次征求意见中,职能部门不断吸收合理的意见建议,完善管理指引,对有争议的条款进行修改,例如草坪管理工作的思路从“为了草坪管游客”调整为“为了游客管草坪”,第二版公开征求意见稿,把对游客行为的规定转变为对公园管理机构的工作规定,这些都受到公众普遍认可和肯定。
“两次征求意见实现管理和服务‘双向奔赴’,体现了城市治理温度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满足了市民游客在繁忙喧嚣城市中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愿望,得到广大市民广泛点赞。”曾德雄说。
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的工作规划,广州城市绿化美化工作逐步构建广泛征询民意、绿化惠民的制度机制,积极问政于民,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绿化建设科学决策水平。
在广州市制定实施《广州地区绿化委员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议事制度》中,市、区全部成立绿化委员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园委会”),处处发挥着广泛咨询民意的作用。市园委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临江大道东延线、广钢公园、广州文化公园西南广场等项目设计方案,专家们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另外,广州还把园林绿化纳入“林长制”工作,聘请201名义务监督员,成立483人的林业园林专家库。组建局专家顾问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组织对人民公园整改、公园城市建设、广州动物园发展规划等进行研究论证。
聚焦
塔楼两栋变一栋 留住树木152株
位于海珠区新港西路一科研单位的项目原建设方案拟新建建筑面积约13.2万平方米,需要迁移砍伐树木230余株,迁移胸径80厘米以上大树5株。
不过,去年广州市相继制定了《广州市城市树木保护管理规定(试行)》《树木保护专章编制指引》《专家论证工作细则》,把树木保护作为项目的边界条件之一,林园部门、业主单位、施工方都对这次迁移树木谨慎对待。
市林业和园林局专门派员到该科研单位调研,指导项目绿化审批工作,提出按照《广州市绿化条例》《树木保护专章编制指引》,要把树木作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保护好、传承好,最大限度地保留大树,减少树木迁移砍伐总量等工作要求。
该科研单位高度重视,经过仔细研究,该单位决定调整建设方案,主动减少建筑体量,“让路”树木保护,把原方案中两栋塔楼变更为一栋,缩小裙楼面积,新建建筑面积约8.9万平方米,比原方案减少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以此减少迁砍树木152株、减少迁移胸径80厘米以上大树4株。
“在相关制度下,我们都要依照法律法规保护树木,为保护城市生态出一分力。”相关负责人说。据悉,目前新方案正进一步细化,加紧树木保护专章编制工作。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表示,《树木保护专章编制指引》《专家论证工作细则》制定实施后,2022年实施绿化审批同比增加47%,批准迁移和砍伐树木总量下降19%,砍伐树木数量下降73%。
引入园委会新机制 42株树木原址保留
经市政府同意,2021年11月19日,广州地区绿化委员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园委会”)成立;11月22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第一届委员名单(含8名政府委员、25名专家委员)。2022年2月1日,公布第一届补聘专家(含1名政府委员、6名专家委员);2月25日公布《广州地区绿化委员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议事规则》。自此,园委会开始发挥其在绿化建设保护中特殊且重要的作用。
园委会涵盖林园、规划、建筑、文保、生态等多个领域专业。由何昉、李敏、曹劲等31名专家领衔的专家团队,对历史名园、特殊风貌林荫路、财政投资的用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绿化工程、位于重要地段范围的具有公共属性的开放型绿地的设计方案进行审议。
截至2023年2月,新一届园委会审议议题3项,临江大道东延线(一期)、广钢公园、广州文化公园西南广场等3个设计方案顺利通过审议。
其中在广钢公园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中,园委会就“力保”42株树木不被迁移。当时方案原计划拟迁移42株树木,但园委会成员张乔松认为:广钢公园在保护工业遗址的同时,现状树木也应最大限度予以保护。现场也有其他成员专家提出了相同意见,认为树木可以原址保留。经园委会最后讨论明确,原址保护42株树木。
声音
为树木保护建章立制 广州开创良好“先河”
李敏 广东园林学会副秘书长、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李敏
近一年来,广州市在整改行动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出台了政策,特别是在完善机制体制、建章立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
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城市树木保护管理规定(试行)》,这是在国内率先实行的树木保护专章制度,把古树名木、古树后续资源、大树等纳入建设项目边界控制条件,并且规定了树木迁移砍伐的报批手续和保护制度,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做出了约束,这是很好的“先河”。
另外,广州新修订实施《广州市绿化条例》,更加突出树木保护和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完善了相关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树木保护。
通过建章立制的方式,建立保护树木的公民守约,更有利于对个人养成爱护绿化的习惯,对于未来城市建设都有促进意义。
对于成立各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园委会,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园林建设的高度重视,提升了科学决策水平,决策过程也更科学、更广纳民意,当然也会减少出错概率。接下来,希望这些制度要坚持下去,并通过实践检验,进一步完善。
目前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例如保护树木和城市用地的矛盾,确实较难协调解决。需要业主方和施工方优化设计,想方设法避让树木,提高树木的保有率。虽然这样做需要重新设计方案,增加工作量,但如果大家都抱有保护树木的心,积极寻找办法,总能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既能保证用地和保护树木,又可以取得较好的建筑效果和质量。

为加深检验检测人员对机构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理解,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体系管理水平,打造一支具有专业体系审核能力的内审员队伍,3月13日,市农监所举办了检验检测机构内部审核知识线上线下培训班。由市农监所三级调研员吴淑君主讲,市农监所有关人员在现场,贵州省毕节市、黔南州、安顺市和广东省清远市、广州市各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有关人员在线上共200余人参加了培训。课后进行了线上线下互动交流,针对学员们在内部审核中关注的普偏性、关键性问题,授课老师进行了认真耐心解答,并提供规范实用的指导意见。参会人员均表示受益匪浅,培训得到一致好评。
3月13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的通知》,明确高校、中小学不强制要求师生佩戴口罩;幼托机构幼儿在园期间不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在园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
高校要建设健康驿站
高校开学前,要全面摸清师生员工疫苗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患有基础疾病和有特殊医疗需要的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底数,建档立卡,跟进服务。高校调整优化检测方案,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非疫情流行时,高校可根据需要对校内医务、餐饮、宿管、快递、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
高校要建设高校健康驿站,按照在校师生人数和防疫需要科学配置床位数,配备足量医护和服务保障人员、防护物资、医疗药品和器材,按需为校内轻型病例提供照护、临时健康监测或适当对症治疗。建好管好用好在站学生健康观察、日常巡察、发热接诊、分检预警电子台账,细化学生入站、出站临床病情识别和及时转运就医等关键环节,强化在站服务管理,提高健康驿站建设质量,确保健康驿站安全有序规范运行。
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学后,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校内医务、餐饮、宿管、快递、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若为阳性,应暂时居家或在高校健康驿站对症治疗,直至康复,不得带病工作或学习;若为阴性,在校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师生员工离开学校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师生员工校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鼓励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师生员工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鼓励感染高风险、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中小学师生适当错峰就餐
中小学开学前要彻底清洁校园卫生,提前做好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体育运动场所、图书馆、卫生室(保健室)、卫生间等重点场所的彻底清洁和通风换气,对空调通风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进行清洁和预防性消毒。卫生间应配备足够的洗消用品,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使用。
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就餐场所合理分配空间,师生适当错峰就餐。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原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溯。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及时收集和处理厨余垃圾。开学前重点检查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性、饮水设备设施清洁消毒等,核查食堂员工健康体检证明有效期、确保符合要求。
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学后,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学校校医、保安、保洁、校车司机和食堂工作人员等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不得带病工作或学习;若为阴性,在校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如学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该感染者所在班级学生、与该感染者密切接触的师生员工应连续5天佩戴口罩,做好健康监测;提倡其他班级学生、老师佩戴口罩。师生员工离开学校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师生员工校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学校按要求配齐配足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健康教育内容,帮助师生员工掌握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和技能。
托幼机构加强保健室建设
托幼机构开学前,要充实防疫物资,加强保健室建设,合理规划和设置健康观察室,位置相对独立,为有发热等症状的教职员工和幼儿提供临时留观。做好儿童和成人口罩、抗原检测试剂、洗手液、消毒剂、非接触式温度计、脉搏血氧仪等防疫物资储备,专人管理,规范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确保物品在有效期内且存放安全。配备足够数量的盥洗设施和洗消用品。畅通安全可靠的应急物资保供渠道,确保应急状态下物资供给充足。对园内重点场所、公共用具和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做好垃圾清理,对门把手、扶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落实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洗手间等生活、保育室内场所及公共场所通风换气制度。
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园后,幼儿在园期间不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在园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托幼机构园医、保安、保洁和食堂工作人员等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教职员工和幼儿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若为阳性,应暂时居家对症治疗,直至康复,不得带病工作或入园;若为阴性,在园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如托幼机构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该感染者所在班级幼儿、与该感染者密切接触的教职员工和幼儿应连续5天佩戴口罩,做好健康监测;提倡其他班级幼儿、老师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和幼儿离园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教职员工园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加强对感染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做好康复期的健康管理。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通过多种形式面向教职员工、家长和幼儿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肺结核、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和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和咳嗽、打喷嚏的遮挡方法,培养幼儿养成勤洗手、讲卫生、讲礼仪的良好习惯。
↓↓↓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通知详情
本期封面:

...大家都在看...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广州日报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记得“点赞+在看”▼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