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项公安交管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便利措施6月1日起实施!
4月7日上午,公安部召开“公安心向党 护航新征程”主题新闻发布会,公布了10项公安交管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便利措施,自2023年6月1日起实施。
10项新措施分为深化减证便民、服务群众出行、创新“互联网+交管”服务等3个方面,涵盖车驾管办牌办证、城市交通秩序、事故和违法处理、驾驶人教育审验和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等。
在10项新措施中有一项扩大私家车新车上牌免查验试点的措施,即:扩大国产小客车注册登记生产企业预查验试点,试点城市从10个增至31个,试点企业从11家增至29家。
生产企业与公安交管部门共享车辆信息,申请人办理注册登记时免予交验机动车,更加便利群众办理新车登记,更好促进汽车消费流通,助力汽车行业发展。
来看具体城市和企业名单↓↓↓
教育部官网4月7日消息,教育部日前印发《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全面部署年度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该计划还明确,要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片面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教育部官网截图
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要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作用,利用公益广告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推广近视防控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爱眼护眼意识,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良好环境。
据悉,这也是教育部继印发2021年、2022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后,第三次全面部署年度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
建筑不老 记忆花城
建筑是城市文明的载体,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
漫步广州,打动人的不仅有CBD高楼广厦,更有各具特色的老建筑。从烟火气十足的西关大屋,到极具异国风情的沙面建筑;从历史底蕴深厚的陈家祠,到中西荟萃的东山洋楼,处处可以感受到广州两千多年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街巷中的老建筑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的脉络,体现了广府文化开放包容的品质,更承载了今天新老广州人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在广州奋发向前的时代呼唤中,老建筑被期望着焕发全新的活力,融入这座城市的明天。
回望——羊城老屋透文化 东山西关见匠心
要形成对广州建筑文化的理解、深化对老城活化的思考,要从了解广州历史开始。在广州城市的记忆中,有两处与近现代广州文化关系密切的建筑群——西关大屋与东山洋楼。
西关大屋:集工艺美术大成
西关大屋是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这一建筑形态形成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西关角”,即今天荔湾区恩宁路一带。当年此地环境优越,吸引众多商贾豪绅聚集,纷纷建造高檐深宅——这就是西关大屋。鼎盛时,这类宅子多达800余座。
要进入西关大屋,确实“门槛很高”。西关大屋的门户设计为“三重门”,外人不易随便进入。所谓的“三重门”,第一重是四扇对开的小折门,能减少屋外干扰,又可通风、采光;第二重是趟栊,由单数目的坚硬圆木条构成,横向开合,关而不闭;第三重就是厚实的大木门,能够有效防盗。西关大屋对外相对封闭而内部通透。这是为了适应广州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故而把通风、隔热、防晒、防潮作为设计住宅的着手点。
西关大屋的满洲窗
西关大屋在室内设计上更是集工艺美术之大成: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洲窗。满洲窗是西关大屋最富特色的标志,窗格用众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典雅秀丽,工序十分复杂烦琐。
在过去,一座西关大屋里往往住满了四姻九戚、同乡同学、亲朋好友。屋主把房间出租给别人,自己做包租婆、包租公。大家同门异户,富商、名绅、牙医、小贩等,在同一条青云巷中出入,在同一个屋檐下吃饭,低头不见抬头见。古老的大屋里,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和人间烟火气息。
东山洋楼:有中西合璧韵味
从中山二路和内环路交界处向东俯瞰,映入眼帘的是这般风貌:在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两旁,分布着众多西洋式风格的红色小洋楼。这种小楼建有红砖清水墙、柱式门廊、绿色琉璃瓦顶等特色结构,令人印象深刻。
东山“五大名园”中的简园
东山洋楼所在地名曰东山,本是广州古城大东门外一片荒野。20世纪20年代,东山一带由华侨投资兴建的洋楼渐次兴起,街区道路网络逐渐成形,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起来,成为西关之后,广州当时的第二大高档住宅区。
东山的洋楼在传统岭南大屋基础上糅合了西洋风格,既有前庭后院,又有红砖清水外墙,形成与西关大屋、骑楼等粤式建筑风格迥异的特色楼群。
在东山的洋楼群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东山五大侨园——逵园、春园、隅园、简园、明园,将中西风格的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当时的恤孤院后街31号房(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
近年来,广州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活化。经过多年活化,如今东山洋楼不仅保留复古风情,还逐渐形成了特色商业、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特色空间。
远瞻——老建筑焕新生机 文脉再续又百年
陈家祠:修缮维护提效率
俗话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陈家祠的福字数不完。作为岭南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位于广州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广府传统祠堂式建筑。
陈家祠屋脊上的雕塑
在这个由青云巷和连廊连接的“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式大型传统建筑,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
陈家祠为三进式庭院,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由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宗祠式建筑。
陈家祠保存完好的探头砖雕是广东“挂线砖雕”风格。主体建筑正门两边的外墙上,有着大型砖雕《梁山聚义》等,这些出自岭南名匠之手的作品雕工精细、层次分明,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动,花鸟栩栩如生,其砖雕技艺为近代罕见。
老城市新活力,老建筑新生机。如何在建材老化、天气影响等客观影响下让这座精美的传统建筑再传承一个百年?
据陈家祠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广州市的支持下,陈家祠近年来开启古建筑三维扫描和检测监测项目。通过对整体建筑的高精度扫描,为陈家祠建筑装饰研究和修缮保护工作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其效果和效率是人力无法比拟的。
此外,陈家祠在国内率先将白蚁监测系统用于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及时发现建筑周边白蚁活动情况并跟踪灭杀。目前陈家祠已将白蚁侵蚀成功拦截在建筑物外围。这一令人惊喜的成效,甚至吸引了故宫专家前来“取经”。
永庆坊:绣花功夫助活化
入选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作为广州让城市留下记忆的生动案例,位于荔湾区恩宁路的永庆坊以“绣花功夫”实施“微改造”。永庆坊在原有的城市肌理上,保留和修复了西关骑楼、西关名人建筑、荔枝湾涌、粤剧艺术博物馆、金声电影院等城市乡愁记忆符号,实现老城市文化名片和新活力都市生活的城市价值新组合。
永庆坊
为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和城市肌理,永庆坊“微改造”一方面采取“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方式,恢复历史河涌,保护现存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旧城风貌,延续城市文脉;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市政、绿化、交通及消防安全水平,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使得城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依托微改造的红利,永庆坊周边老建筑也为商业服务提供了新场景。如今,这里是年轻创业者的聚集地,租一方“小天地”,打造成自己喜欢的生活模样,一间间小店铺的背后,正是全新城市活力的勃勃生机。
据永庆坊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绣花功夫”之下,永庆坊区域的日均人流由改造前的千人级升至万人级,成为了外地游客、文艺青年、老街坊们的热门聚集地,达到了“记得住乡愁、吸引得住年轻人、振兴得起老城”的多重效果。
沉思——建筑背后是历史 再从传统造活力
回望历史长河,岭南建筑因纳四海先风而不断生长,发展出兼容并蓄的独特姿态,先后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首先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接着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和商业骑楼建筑;后来是大举传入的西洋建筑以及伴随而来的中西风格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近代岭南建筑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筑师们更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说,务实、包容、世俗、平易近人,是岭南建筑的精髓。岭南建筑的特色源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与之相适应,岭南建筑大多空间通透、体形轻快、色彩淡雅、绿化丰盛,注意防水防潮。“岭南建筑非常注重实用功能,功能第一其实就是岭南建筑的设计思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认为,骑楼等岭南建筑体现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当地气候环境的特殊性。比如商住两用的骑楼与广州人的生活哲学一拍即合,一合即旺。
广州建筑的文化活力,来自兼容并包、务实奋斗的城市传统。在今天的广州,老建筑的活化往往与国际化的时尚与人文艺术的体验相融合。这一融合不仅从实用角度提升了建筑功能,更回归了广州作为千年商都的文化传统,从中挖掘出这个时代的全新活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