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小坪乡约完成第一阶段平移保护工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充分留住美丽乡愁,在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白云(棠溪)站综合交通一体化工程建设的需要及铁路东线道路规划等因素,深入研究、综合评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配合区文广部门、属地街道编制完成《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小坪乡约迁移工程设计方案》并取得区政府批复。2023年5月23日,小坪乡约完成第一阶段平移保护工程,为践行“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示范。
小坪乡约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是调解村民纠纷并以乡规民约来教化村民的场所,展示着特定时期小坪村的文化沉淀,对村民而言意义非凡。但处于规划铁路东线,难以进行原址保护,为原汁原味完整保留这处村民寄托情感的文化名片、保障公共利益,特采用整体平移的方式,迁移至小坪村历史文化公园地块进行保护。对小坪乡约的平移保护既保留了老建筑的历史风貌,又保证了片区的有序更新,进一步整合文物资源,集中展示小坪村历史传统、民俗文化,为周边居民提供丰富多元的公共节点。
本次保护工程,涉及小坪乡约头门及前厢房整体顶升迁移,需经一次整体顶升和多次纵向和横向整体平移,前期已完成整体顶升,本次完成的是第一阶段的纵向平移,平移距离32.5米。通过平移保护,将彻底解决小坪乡约由于年久失修,原建筑形制保存情况较差,建筑结构出现不同程度裂损等问题。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白云区分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区关于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要求,强化责任担当,协调督促各方主体通力合作,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小坪乡约的迁移保留修缮工作。这体现了白云区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为保护历史建筑所做的努力,彰显了白云区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坚持历史文化传承的决心,传递了白云区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厉行以人为本的信号。
新阶段下,城中村改造工作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白云区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的工作要求上来,把历史文化保护作为助力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重点工作、特色工作抓出成效。

5月23日,香港凌云寺住持衍悌法师率僧众一行23人,到访广州大佛寺、无着庵开展友好交流活动,广州市佛教协会耀智会长、宏戒副会长接待并参加座谈交流。
市佛教协会耀智会长表示,广州与香港两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穗港佛教界更是同根同源,一脉相传。近年来,穗港两地保持良好的交往和互动,和睦同心,为两地佛教文化交流增添新的能量,要进一步创新搭建两地佛教文化交流平台,促进穗港佛教传统法谊。宏戒副会长表示期望穗港两地佛教常来常往,巩固两地传统法谊,合作开展戒律学习研究、人才培养,为促进佛教场所规范化管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香港凌云寺住持衍悌法师对广州佛教界在香港疫情最紧张时期,给予及时的支持援助表示感谢,并表示要继续加强穗港两地佛教文化交流,不断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为香港地区和大湾区的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香港凌云寺位于香港新界锦田观音山脚,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为香港最古寺刹之一,以女众清修为主。1924年,在妙参法师主持下重建落成,以严守丛林规制、集众传戒著称,开香港传戒之先河。
(供稿:市佛教协会 阮慧怡 编辑:宗教一处)
图为大佛寺座谈
5月25日下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以下简称“白云区分局”)组织开展突发地质灾害人员疏散演练暨安全生产宣传进企业活动,活动在白云区大源街中铁十四局珠三角广佛环项目部举行,约50人参加演练。
演练模拟“龙舟水”期间,受连续强降雨影响,中铁十四局珠三角广佛环项目部内一处高陡边坡发生崩塌,大源街及中铁十四局立即启动人员转移避险机制,果断组织人员撤离避险,白云区分局立即组织技术队伍前往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协助人员转移、协助开展应急处置等。演练中“灾害预警、灾情速报、人员撤离、技术调查、灾情处置”等各项环节紧凑有序,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成功转移受威胁人员,妥善处置险情。
本次活动还设置了地质灾害和安全生产知识宣传环节,在工地向工人宣讲“安全才是对家人最大的爱”,派发宣传海报、宣传册等50余份。
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强化了白云区相关部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时协同作战、密切配合能力,检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效提高群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临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白云区大源街中铁十四局项目部演练现场
地质灾害演练应急调查环节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