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人大:你扫码我办事,今年“双联系”活动月亮点纷呈
今年“双联系”活动月,海珠区人大常委会瑞宝街道工委提早布局、精心组织、靠前铺排,通过构建“三抓三促”机制,推动“双联系”活动月落地见效,以高质量人大代表工作助力海珠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抓创新应用 促群众诉求及时收集
坚持采取“线上+线下”“站内+站外”“固定+流动”“接待+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双联系”活动月,在此基础上,应用市人大创新的“你扫码我办事”成果,通过二维码,方便群众在非代表接待时间扫码反映意见,由联络站工作人员及时跟进交办,着力突破时空限制,拓宽意见反映渠道,实现代表履职全天候、零距离、无间断。
“本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扫码反映沙井盖损坏问题,没想到第三天就更换好了。”在问题得到“马上办”后,石溪村民钟先生高兴地说。
“双联系”活动月期间通过二维码收集、解决的群众诉求共6宗。接下来,将持续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让该创新成果的应用发挥到最大。
抓重点突破 促代表监督更加精准
推动联组代表围绕“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城中村综合改造提升”两项重点任务履职尽责、建言献策。组织部分代表参加听取了海珠区2022年度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组织调研2023年十项民生实事之一的环岛路石岗路—大干围段建设推进情况,联组代表针对工程进度缓慢等问题书面提出三个方面意见;组织听取瑞宝街道“一工程三行动”推进情况(城中村综合改造提升工程,人居环境治理提升行动、更新改造行动、中大纺织商圈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提升行动)。
针对进度缓慢、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联组代表提出四个建议: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推进;二是注重部分与整体结合全面推进;三是听取村民意见合理推进;四是重视生产消防安全推进。
抓参与广泛 促急难愁盼有效解决
围绕活动月主题、内容,联组中5名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通过走访、座谈、电话、微信、信函等方式联系了联组代表,23名代表以“站内+站外”“固定+流动”等多种模式深入社区、村社和厂企等一线收集群众意见、解决实际难题。每一个代表必须回原选区开展1次以上活动,通过“双联系”机制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推动代表工作走深走实。
据统计,目前累计接待选民群众85人次,收集问题33个,已解决电动车充电安全、村道下水道堵塞等25个民生问题,正在跟进办理的有8个。
养老工作成效是基层公共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如何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有机结合成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反映最集中的民生热点之一。荔湾区人大常委会东漖街道工委积极整合各类资源,组织代表进社区、养老院和颐康服务站,收集民需所盼,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近日,东漖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里热闹非凡,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主任廖荣辉,市人大代表、荔湾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唐敏等走进联络站贴近群众,面对面聆听群众心头事。来自芳和花园社区、东漖社区、芳村花园社区的居民纷纷将自己的烦心事反映出来。
人大代表开展进社区活动。
家住芳和社区的李姨是一名年迈的低保户,家中儿女长期在外地工作,加上腿脚不便并患有多种慢性病,长期需要就医、开药,平日生活无人照顾,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空巢老人”。在联络站里面对代表,李姨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可以对困难弱势独居老年人群体养老工作进行优化。廖荣辉等代表立即转交问题给人大东漖街道工委,建议组织人大代表、养老机构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充分调研、摸查实际情况后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此回复,李姨很开心。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人大东漖街道工委紧锣密鼓组织联组代表们开展专题调研、集中视察、代表小组活动等,在走访辖区近100人次老年人后,收集到越来越多“老年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新期盼。通过调研,代表们愈发意识到推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保障的紧迫性。
区人大代表水小梅建议街道应聚焦老龄化程度高、特殊困难群体聚集的芳和花园社区,藉争创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契机,充分结合群众意见、统筹利用既有养老服务资源、发挥社区居委会、物管、社会志愿等力量,不断提升居家、社区养老以及医养结合服务保障。
在人大代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下,东漖街道建成1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3个社区颐康服务站,全面满足老年人日托和临托需求。推进社区适老化改造,加大文体设施供给,在社区建设4条健身路径。为17位特殊群体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为7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进行改造,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建立“自建厨房+个集体配餐”模式,4个长者饭堂解决社区内经济困难长者的就餐实际需求,在完成任务目标的基础上,扩大覆盖人群,全年达到3万就餐服务人次。组建了33人的养老服务工作团队,发动各社区组建120余人的初老志愿者服务队,依托由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升级而成的“家政+养老”融合发展体验馆,提供助洁、陪伴就医、代办服务、康复护理等各项上门服务。
人大代表在长者饭堂开展实地调研。
在联组各级人大代表的协调下,东漖街道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颐康服务站、社工站、护理站和羊城家政六个资源,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在养老院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家门口”“两院一体”医养结合。颐康服务站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居家上门照料、家庭建床等服务。依托东漖街羊城家政省级示范站,打造广东省特色的“家政+养老”产学研基地,发挥荔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特点和培训学校的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的优势,丰富内容,创新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对老年人健康管理开展服务,开展养老院巡诊、65岁以上人群体检、居家护理等服务,探索家庭病床与家庭建床的医养结合做法。社工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联系,开展精神慰藉、慢病管理,协助开展康复理疗服务,指导机构开展疾病预防工作。
下一阶段,人大东漖街道工委将充分调动人大代表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反映社情民意,进一步发挥好群众连心桥、民意直通车的作用,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前村里是泥地,污水排出之后到处泥泞不堪,环境非常差。现在污水收集到管网,村里也铺上了水泥地,生活环境大不一样了。”家住派潭镇邓村村的李阿姨,对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效点赞称道。该村对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环境,还为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和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生活污水收集管道建设或暗渠化是增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一个成果。从2019年起,增城区不断深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截至今年5月,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3515公里,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点746个和资源化利用站点576个,实现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治理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效果提升明显。
因地制宜 集中治理和就地分散治理相结合
增城区现辖285个行政村共3214个自然村,农村地域面积广阔、地貌差异大,农户居住分散,采取统一的污水治理方式难以实现。因此,增城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出一套集中治理和就地分散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对于靠近市政管网的自然村,采用接驳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方式进行处理;对于远离市政管网的自然村,原则上则通过新建污水处理站点、采用“厌氧池+人工湿地”或“MBR一体化膜”工艺,以及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就地分散处理。
仙村镇西南村结合旧村改造工作,完善各家各户的污水管网建设,并采用接市政管网方式,将污水运输至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极大地改善村容村貌。新塘镇瓜岭村采取建设一体化设施方式,对村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重现岭南水乡的生态特色和自然风貌。中新镇濠迳村濠迳社采用“厌氧池+人工湿地”工艺的污水处理设施,能有效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吸附过滤,从而降低水中氮、磷含量,并达到排入农田的标准。派潭镇邓村村采用“MBR一体化”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污水治理模式相结合方式,因地制宜将分散的村民生活污水利用厌氧池收集后排向农田、林地等,实现资源化利用。
“区排+农户” 维护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运行
在小楼镇,村民赖扬湛身披橙色的“增城排水”制服,与同事一道前往邓山村工作。赖扬湛和同事们对村内的排水管道、排水井、污水处理站等进行巡查,不仅用纸和笔记录巡查情况,还将巡查情况用手机APP上传至广州农污信息系统。不一会儿,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三级水务职能部门便通过上传的信息,了解到邓山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
赖扬湛是增城区重点推广“区排+农户”运维管理模式、持续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一个代表。所谓“区排+农户”,即由排水公司专业运维,并聘请当地村民充实维管力量,建立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治。
目前,“区排+农户”模式已覆盖全区285个行政村。例如小楼镇委托增城排水公司对邓山村排水设施开展技术性运行维护管理,聘请赖扬湛等当地村民对设施开展日常巡查,巡查情况实时上传至广州农污巡检APP。这种模式不仅让现代化水务管理服务延伸至乡村并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还能动员更多熟悉当地情况的村民主动配合治水工作。
“一村一策” 提升农污治理效能
根据省、市要求,“十四五”期间,增城区需在自然村全覆盖治理基础上深入开展提升工作,持续完善污水收集与处理效果,从讲数量向讲效能提升,逐步实现村内生活污水应收尽收,设施有效稳定运行。
今年3月,增城区印发《增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分年度完成114个行政村中374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作和56个行政村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作。同时,《方案》明确四方面共15项具体工作,包括全面摸查和制定“一村一策”方案、统筹推进治理工作和加强审批监管、完善治理和强化治理效能、做好农污设施运维管理和排污监管。
根据《方案》,今年全区需完成149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作。当前,农污治理提升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有关部门和镇街统筹推进提升治理任务,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与农村供水改造、农村道路建设、河道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美丽乡村及新乡村示范带建设等工作相衔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