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以“四坚持四强化”为抓手,聚焦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三大工作任务
日前,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通报,对2022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单位予以督查激励,增城区共有九项工作被予以督查激励,其中环境治理工作榜上有名。
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去年以来,增城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机制体制建设;坚持政策支撑,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坚持体系建设,强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强化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简称“四坚持四强化”)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聚焦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三大工作任务,切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按需建厕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厕所革命”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增城区高度重视、精心谋划落实,全面提升改厕质量和实效,因地制宜采用下水道式和三格化粪池式两种成熟的改厕模式,坚持求好不求快。
在改厕过程中,增城区坚持以“适用、合用、好用”为宗旨,实现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和污水治理率、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两个100%”,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卫生改厕全覆盖,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稳步推进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农村公厕按需建设,累计建成农村公厕530座,率先完成市级下达的新建、改建任务。
“厕所革命”重建更重管。为确保农厕“一次改造、长久使用”,实现“厕所革命”成果的“长期巩固、常态管护”,增城区印发了公厕管养办法,建立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机制等,推行“以厕养厕”模式,通过安置自助售卖机等方式营收,营收所得全部用于乡村公厕的运营维护。值得一提的是,增城区农村厕所革命工作经验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全国六个典型范例之一推广。
提升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水平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增城区科学选择“接市政管网、集中式设施、分散式设施、资源化利用”等四种技术模式治理农污,推动生态环境全面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截至目前,增城区共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管网3515公里、处理设施站点746个和资源化利用站点576个,实现全域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率和污水治理率双100%。2022年全面完成7个自然村农污治理省民生实事项目;增城区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点在全省推广;新塘镇智慧排水管理系统获第十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二等奖。
此外,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增城区升级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投放点3337个,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有效处理率达100%。按城镇化农村、旅游观光农村、远郊农村三种类型,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与综合利用工作。创新垃圾分类积分奖励制度,设立“文明积分兑换”,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打造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样板村81个;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2.4%、回收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村庄保洁实现100%全覆盖。
整治提升村容村貌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一个地区农村的整体风貌是区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乡村建设水平的直观表现。整洁有序、富有特色的乡村面貌既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直接体现,也是保留和传承区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增城区统筹开展村庄规划优化提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完成农房微改造6117户,推动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增城区以农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小生态板块为依托,实施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绿化,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5200个,覆盖全区100%的行政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和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底化建设完成率均达100%。据统计,目前增城区成功创建省定美丽宜居村259个、特色精品村61个,增江街大埔围村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
去年,增城区完善农村人居环境考核机制并推进实施,常态化开展“亮灯”考核和“回头看”检查。其中“亮灯”考核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同时也对环境较差的行政村起警示作用,测评内容主要为村容村貌、基础设施、问题整改等,考核等次分为绿灯激励村、黄灯预警村、红灯警告村。
增城区还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治理相结合;试点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探索村民主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队伍,设立6199个农村保洁员、公厕管护员、污水处理巡检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共建共管共享乡村人居环境。
据了解,增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三年(2021-2023年)获广州市政府督查激励,并荣获“2021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今年1月,增城区成功入选国家2023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查激励名单(广东唯一入选)。

今年2月,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义务植树活动号角在增城区荔韵公园吹响。自此,全区上下备受鼓舞,汇聚起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磅礴力量,持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义务植树活动,共组织162场义务植树活动,1.67万人次参与,实际种植2.52万株,折算植树14.61万株,全市排名第一。
直观数据的背后,体现的是增城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绿美增城生态建设,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的决心和干劲。今年以来,增城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结合实施“百千万工程”,聚焦绿美增城生态建设,以林长制为抓手,高标准推进绿美建设,让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的底色。目前,全区林地面积113.86万亩,森林蓄积量518.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0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42%,建成区绿地率36.62%。
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 筑牢绿色发展的生态根基
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的关键在“林长”。增城区持续深化林长制实施运行,制定印发《2023年广州市增城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要点》,从四方面明确了19项重点任务,并不断探索创新林长制工作机制,印发《广州市增城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州市公安局增城区分局联合协作工作机制》,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有效衔接。同时,进一步完善林长制信息系统,通过短信提醒功能督促提醒巡护率较低的镇街林长、护林(绿)员加强巡护,联合森林防火中心利用林长制信息系统对重点林区进行实时监控,筑牢森林防火安全网。
此外,增城区全面加强林业园林资源保护,制定《增城区林业和园林局打击毁林毁草专项工作方案》,加大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并成立领导机构,组织各镇街认真开展图斑核查,对涉嫌违法的及时查处整改。在全区重点林区、公园、湿地共设立13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每月定期进行采样化验。同时,做好行政和林木采伐审批工作,全区2013年到2022年国家森林督查图斑共143宗,目前基本完成查处。持续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上半年完成对在册古树名木的全面巡查,形成勘察报告,通知古树养护单位落实整改,邀请专家对濒危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树木实施保护措施。
在林长履职方面,增城区加强林长履职尽责,制定印发增城区2023年1号、2号林长令,要求全力推进绿美增城生态建设,抓好示范点建设,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灾害防控。上半年16名区级林长巡林31次,超额完成巡林任务;镇村级林长巡林约2.31万次。
狠抓绿美增城建设 构建生态建设新格局
今年以来,全区各级林长上下联动,认真履职,绿美增城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据悉,增城区高效推进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八大工程”,构建增城新时代生态建设新格局,推动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助力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打造绿美广东“增城样板”。一是参与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积极整理荔枝、茶花和丝苗米3个专类植物展示园及荔韵公园科普宣教点申报资料。二是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已完成省下达任务5.0277万亩;市下达任务5.78万亩,已完成3.57万亩,完成率61.76%。三是实施城乡绿美家园提升建设工程,新增城市绿地611.98亩,完成率79.61%,新增四旁绿化1413亩,完成率55.02%;建成立体绿化5300平方米,完成率132.5%。四是实施自然保护地建设提升工程,审核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等规划,推进1个重要湿地施工,完成2个小微湿地设计方案初稿,完成150公里森林步道可行性研究报告。五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工程,建成水鸟生态廊道100亩,松材线虫病防治任务已完成50708亩,完成率40.8%;薇甘菊防治任务已完成10450亩,完成率55%。六是实施景观绿廊提升美化工程,完成第一重山沿线景观林优化工程施工招标,编制景观林带品质提升工程左右设计方案,建成绿道7公里,完成率175%。七是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工程,已完成古树公园调研摸查,已建设完成的古树公园确定为小楼邓山古树公园。八是实施绿美增城美丽经济工程,已完成油茶基地建设1000亩,完成率100%。推动创建派潭镇绿美经济示范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九是实施全民爱绿护绿植绿工程,今年以来,共组织162场义务植树活动,1.67万人次参与,实际种植2.52万株,折算植树14.61万株。
7月18日至19日,由国家档案局从全国抽调7名专家组成的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专家组,对增城区数字档案馆系统进行全面测试。经过两天紧张的测试评估,专家组合议后形成意见,宣布增城区国家档案馆达到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标准,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验收。国家档案局科技信息司处长王大众,广东省委办公厅档案发展和管理处处长彭万里,广州市委副秘书长、市档案局局长刘俊平,以及增城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曾鸿斌,副区长张英智、罗迎参加。
专家组对增城区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予以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增城区国家档案馆依据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则,建设并完善覆盖收、管、存、用全流程业务的数字档案馆系统,馆室一体化平台延伸到全区直属单位、镇街和村居;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人才优势,全面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确保档案数字资源符合规范标准;网上展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字档案馆建设符合要求、技术选择合理。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拓展系统应用、丰富和优化档案数字资源,发挥利用实效。
据了解,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是我国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最高水平和最高标准。2017年5月,区国家档案馆以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为目标,启动了系统建设,2018年12月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此后,区国家档案馆立足于档案业务需求,不断优化完善升级系统功能,组织系统联调联试运行,建成集档案信息资源“收、管、存、用”功能于一体的“三网一平台”数字档案系统。系统建成以来安全运行54个月,为增城区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区国家档案馆克服经费紧张和技术困难,着眼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化转型,专设信息技术部,配齐设施设备、优化系统功能,开展“我为数据狂”业务擂台赛提升档案数据质量,持续推进档案“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服务网络化”,以信息化带动档案馆基础业务和管理能力提升,于2022年8月顺利通过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系统预测试和省级数字档案馆验收。目前系统实现了电子档案在线移交接收,数字档案馆与智能馆库联动管理;应用搜索引擎高效供档,百万级数据检索响应时间不超过3秒;利用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开展跨馆利用合作并共享婚姻档案数据;定制智能辅助鉴定功能,实现鉴定开放复审全流程线上操作;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92.52%,婚姻档案、照片档案、音视频类档案数字化率达100%。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