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医改出圈 护航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深秋时节,大地流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
今年3月,佛山医改经验得到国家、省充分肯定;
今年5月,第三届中国(广东)卫生健康发展大会暨广东医改创新典型推进会上,佛山深化医改工作经验获全省推广;
今年7月,2023年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上,佛山“推进三医协同改革”的经验向全国分享;
“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随着深化医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实践,佛山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受到全国、全省的广泛认可。
奋楫扬帆风正劲,勇立潮头逐浪高。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佛山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构建“市优、区强、镇活、村稳”卫生健康发展新格局,实施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打造“15分钟优质医疗圈”、布局卫生健康开放式发展模式、发展健康大产业,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重点领域改革,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迈出坚实的步伐。
深化医改 三医联动协同发展
近日,3岁的女儿出现反复咳嗽并伴有发热,市民冼女士带孩子就近前往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城院区儿科就诊,发现竟是患上了肺炎。经治疗后,她女儿很快恢复健康了。
“整个就医过程方便省心,医生护士水平高,我们很放心。”冼女士说,伴随医改政策落实,很多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且一站式结算报销,不仅就医便利度和效率提升了,还降低了医疗费用。
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这种获得感离不开佛山医改的有效实施。以“门诊共济”改革为例,自2022年11月1日在佛山实施以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医保支付范围、医保目录支付比例、医保的实际报销比例,还实现了市民呼吁已久的跨区、跨市、跨省“三连跨”,解决了门诊看病的区域性限制。
这类改革还有很多。近年来,佛山市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因地制宜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医改工作纵深发展,全市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制度建设进一步夯实,市民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
改革不止步,创新不停顿。佛山市在全国自主率先开展了“家门口医养结合”模式等多项改革探索工作;
在全国最早对所有开展住院业务的医院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并提前实现“四个全覆盖”的目标;
南海区创新实践家庭药师制度成为全国首个由政府主推设计的家庭药师制度,家庭药师服务标准被写入中国首个家庭药师服务规范,并成功入选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经典案例;
2022年佛山市卫生健康信息化治理水平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2021年佛山市卫生健康综合监管信息平台获全国数字医疗健康创新服务优秀案例大赛一等奖。这些全国率先的改革经验,获得了国家和省的肯定及推广。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佛山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992家,其中三级医疗卫生机构33家,三甲医院12家;81%的镇街设有二级及以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中医馆建设全覆盖。
有15间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通过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基本建成“15分钟优质诊疗圈”;居民健康水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医疗服务能力保持在全省地级市第一。
提升质量 构建优质服务体系
今年7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三龙湾院区正式施工,占地面积逾36100㎡,将设置病床超500张。
新院区建成投用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将进一步利用其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解决区域人群对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
此前,佛山在省内地级市层面率先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目前,全市现有三级医院33家、三甲医院12家,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市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9%以上,市域内住院率保持在95%左右。
这两年,佛山继续支持高水平医院“一院多区”建设,陆续启动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三甲医院分院区建设,目前市、区公立医院在建或拟建工程超400亿元。
佛山将区级医院也纳入高水平培育计划,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四个区人民医院作为市“登峰计划”培育建设单位。同时,佛山还建立顺德—高明、南海—三水紧密协作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着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佛山构建由高水平医院牵头的城市医联体,吸纳区域内的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带动全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佛山引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等近10家高水平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办医,促进公立医院优质资源均衡化发展,提升区、镇(街道)医院综合实力。全市组建30余个专科联盟(含中医类别),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动,带动全市专科能力持续提高。
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离不开智慧医院的建设。佛山以建设全省“互联网+卫生健康”示范城市为抓手,建成全市统一移动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挂号、就诊、支付、取药”全流程闭环“一键诊疗”服务。
目前,佛山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水平、治理水平等关键指标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全市建成31家互联网医院和56家“互联网+护理”医院,三甲医院全部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积极运用5G等先进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创新建设了危急重症区域协同救治与质控一体化平台,建立从患者呼救到出院,从基层医疗机构到二级、三级医院的全流程信息化的5G+救治体系。
南海区上线该系统后,急救患者抢救时间总体上缩短近25%,救治率提高35%以上,有效提高该区的应急急救保障水平。
发展特色 推进医药事业发展
佛山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素有“岭南中成药发源地”等美誉,目前正在从中医药大市迈向中医药强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医药事业发展均衡化、产业链条现代化。
2022年11月,省委、省政府确定佛山为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城市。佛山启动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四名”工程,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家三级中医医院,有国家级中医类重点专科7个,组建27个市级中医专科联盟、17个市级中医医疗质控中心。人才方面,全市共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2名,每万人口中医类全科医生数达0.91人,提前达到省提出的2025年规划目标要求。
除了传统的中医药,佛山还发力健康产业新赛道。佛山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万亩的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发展。
资料显示,2022年佛山生物医药与健康产值增长9.5%,高于全市GDP的增速,形成了以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一方面,佛山卫生健康部门成立推进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链培育发展工作专班,促进产学研医高度融合。其中,组建季华实验室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精准临床免疫转化创新中心、广东省南山医药创新研究院等30多个由省市高水平院校共建的生物医药服务平台。
另一方面,建成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等一批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园区,创新医疗服务与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融合联动,持续聚焦现代中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打造完整上下游产业链。
接下来,佛山还将通过推动形成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业态、打造全链条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经济集群、加快布局重大产业平台,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保障民生“一老一小”更多呵护
2023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工作会议和广东省“银龄安康行动”推进会上,佛山作为先进代表,分享了医养结合创新发展和“银龄安康”推进工作经验,获得省卫生健康委的高度肯定。同时,佛山市“银龄安康行动”工作连续7年获得省级表彰。
荣誉背后是佛山不断完善的老龄健康服务体系。
近年来,佛山在全省率先探索打造“家门口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打造均安镇“家门口医养结合”健康安居服务样板和健翔医院、南海区第七人民医院“医院康养转型发展”服务样板以及狮山镇、杨梅镇“两院医养融合发展”服务样板,初步建立起了“医办养”“养办医”“签约合作”“社区服务”的“四位一体”医养结合服务网络。
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新增医养结合床位1764张,有效提升了基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与此同时,佛山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覆盖面不断加大,目前全市共获评7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获评数量在全省地级市排首位。
“一老一小”的生存发展质量,涉及千家万户,托起全龄友好的两端。
聚焦“一小”问题,佛山不断落实和完善生育支持措施,积极实施养育成本减负工程。
一是实施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出生缺项综合防控、免费婚前孕前“一站式”健康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妇幼健康普惠项目提质升级,2023年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获评国家孕前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
据统计,全市每年为7万多名孕产妇提供免费产前筛查、6万多名夫妇提供免费孕前优生检查、8万多名新生儿提供疾病筛查。
二是积极探索托幼一体化模式,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托育服务,推动国有资产参与普惠托育机构建设,成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积极构建多元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据统计,全市通过卫生健康部门备案的托育机构共224家,其中4家被评为第一批省级示范性托育机构;开设托班的幼儿园274所,全市可提供托位超过5万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3个,托育服务供给量和备案机构数量居全省前列。
收获好评的还有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2022年,佛山投入1500万元,为新进入初中一年级且未满14周岁的4万多名女生提供免费HPV疫苗接种。2023年,这项民生实事延续,持续推进疫苗接种覆盖面,构建全人群免疫屏障。
一系列措施,把柔性关怀渗透到民生保障的各个环节,满足儿童和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多层次及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让全生命周期的两端得到了更多呵护。
近期,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
这位负责同志表示,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课间休息,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教育部令第50号)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这位负责同志指出,教育部将进一步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将指导地方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室外场所设施排查和人员值守,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把安全事故风险降到最低,让孩子们快乐放心活动。同时,将要求学校密切家校社协作,争取家长理解和社会支持,共同努力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采购商快速回归 成交恢复性增长
11月4日,第134届广交会线下展在广州圆满落幕。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表示:截至11月3日,共有来自22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线上线下参会,其中,线下参会的境外采购商197869人,比第133届增长53.4%,比疫情前的第126届增长6.4%。本届广交会线下出口成交223亿美元,比第133届增长2.8%,呈恢复性增长态势。
据悉,第135届广交会将于2024年4月15日至5月5日举办。
线上平台人气旺
超70万件新产品彰显中国外贸创新实力
据悉,本届广交会展区结构优化成效显著,创新展品大量涌现。参展企业在线上平台累计上传展品超275万件,其中新产品超70万件、智能产品约11万件、绿色低碳产品超43万件、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约23万件。共举办新品首发首展首秀活动401场。本届广交会举办了2023年广交会设计创新奖(CF奖)颁奖仪式,给118家单位的141件创新精品颁奖。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服务层出不穷,高端智能、绿色低碳产品成为主流,创新创意产品深受青睐。从小而美的消费新品到高精尖的前沿科技,从单纯代工到自有品牌出海,从销售产品到提供解决方案,从传统行业到新兴领域,中国企业不断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攀升,彰显了中国外贸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
线上平台累计境外访客数660万人
本届广交会线上平台累计访客数789万人,其中境外访客数660万人,占比84%。参展企业店铺累计访问量438.6万次,其中出口展参展企业店铺累计访问量434.8万次,进口展参展企业店铺累计访问量3.8万次。参展企业累计连线展示3362场次,共约3万人次观看。与往届相比,线上平台商机管理更便利、展示内容更专业、供采对接更顺畅,受到展客商普遍欢迎。有企业充分利用广交会线上平台全天候运行优势,提前开展引流推广,吸引目标客户线下到访。
线下生意成交多
线下出口成交223亿美元
本届广交会线下出口成交223亿美元,比第133届增长2.8%,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品牌企业出口成交63.5亿美元,比第133届增长7.8%,占出口成交总额的28.5%。与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交122.7亿美元,比第133届增长2%。参展企业表示,境外采购商的“快速回归”推升了展会的“暖意”,采购商除现场签单外,看工厂、看车间、看产能等后续预约不断,未来有望达成更多合作。本届广交会到会境外采购商量质提升、下单积极,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对明年外贸出口的信心。
线下参会的境外采购商近20万人
充满活力的广交会吸引了全球采购商纷至沓来。截至11月3日(下同),共有来自22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线上线下参会。其中,线下参会的境外采购商197869人,比第133届增长53.4%,比疫情前的第126届增长6.4%。“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购商126343人,占比63.9%,比第133届增长68.6%。共有117家工商机构组团参会,包括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匈牙利企业家与雇主协会、秘鲁中国商会、巴西中国商会、尼日利亚拉各斯工商会等。165家跨国头部企业组织买手参会,包括美国沃尔玛、英国特易购、德国Aldi、日本永旺等。线上参会境外采购商453857人,较第133届增长16.2%。境外采购商对本届广交会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广交会是一个“宝藏平台”,在广交会上可以实现一站式采购,中国制造受到全球市场广泛欢迎。
进口展助力境外企业拓展全球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广交会进口展共有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家企业参展,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展企业占比60%。众多行业标杆和国际知名品牌企业依托广交会进口展平台,集中展示智能制造、品质家居、休闲生活类等产品。重要展团收获颇丰。日本展团首次参展的企业现场与中国企业签下价值可观的多个订单。土耳其作为本届参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展团,已积极响应下届参展邀约并认真筹备。境外参展企业表示,广交会进口展为他们搭建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快速通道,让他们共享广交会的“超级流量”,同时也结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为拓展全球市场带来了新机遇。
本地服务保障足
线上线下知识产权保护效能提升
本届广交会线上线下受理知识产权投诉案件涉及被投诉企业共计444家,最终认定197家企业构成涉嫌侵权;受理、调解贸易纠纷29宗,调解成功率较高。广交会卓有成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也增强了国际社会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信心,受到各方高度肯定。
本届广交会累计办证63.8万张,进馆客流量275万人次,进馆人数177万人次,进馆车辆4.4万辆次,供餐101万人次,搭建展位7.4万个,铺设地毯104万平方米,安装导向标识约6万个。面对超大规模人流、物流、车流,本届广交会办证、交通、餐饮、现场服务、撤换展等各环节均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出现进馆、就餐长时间排队现象,展客商纷纷点赞。
日均疏运进出展馆客商9.2万人次
广东省广州市加强工作统筹,提供完善的属地服务保障工作,营造了热情好客的城市氛围。在机场高速、主要干道、重点商圈、城市地标、展馆周边等重点宣传点位播放广交会宣传海报和视频,开展千架无人机表演秀。统筹消防、燃气、排水、供电、绿化、环卫、通信等专业力量加强重点区域值守,展会现场及周边秩序良好、安全稳定。提升公共交通保障,日均疏运进出展馆客商9.2万人次。优化交通组织,展会期间拥堵指数较上届下降14.6%,交通环境较上届有明显提升。落实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入境人员提供“抵达前预受理、落地后免材料”等免签便利服务。设置广交会客商专用通道,优化出入境便利化服务,本届广交会期间,白云国际机场、琶洲港澳客运码头口岸每日出入境超3万人次。设立100个志愿服务岗位,遴选志愿者3000名,在展馆周边为境内外客商提供全方位志愿服务。发动重点商圈、主要景点面向广交会客商推出专属优惠,在广交会展馆发放1500万元的消费券,为客商带来丰富多元的文商旅体验。
徐兵表示,本届广交会闭幕后,线上平台继续开放,除展商连线、预约洽谈功能外,其余功能全年常态化运营。广交会将根据供采双方需求,组织系列贸易对接和行业主题活动,欢迎广大展客商持续关注,积极参与。
徐兵表示,第135届广交会将于2024年4月15日至5月5日举办,期待再相聚。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