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首推电动自行车室内充电监测“安全警卫”
海珠区政务数据局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工作,组建海珠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信息化建设专班,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业务指标体系、数据支撑体系和专题库、相关信息平台等建设工作,实现“一网纵观、一网感知、一网共治、一网指挥”。
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便捷、灵活、经济的交通工具,一直深受广大街坊的喜爱,但电动自行车入楼停放,电池入户充电等问题却时有发生,成为消防安全的重大隐患。海珠区政务数据局为了进一步保护广大街坊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专班职能,通过实地走访、分析技防技术,推出AI电流指纹算法的技防措施——电动自行车用电安全监测平台,平台已投入运行,以技防破解入户充电难题,构建起海珠区“技防+人防”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时刻守护海珠区居民的消防安全。
一、建立全国产化物联专网
结合海珠区城中村多、房屋密集导致部分区域信号不稳定的情况,平台采用物联网+AI电流指纹算法监测技术,首次采用了全国产化物联专网进行前端数据传输,确保了传输稳定及数据安全。通过加装在电路中的电纹监测设备对电气数据进行收集,提取用电设备数据特征,识别不同用电器的运行状态,完成对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行为的监测。
二、建立“三位一体”告警体系
平台构建起PC、APP和短信“三位一体”告警体系,实现告警信息三端同步推送。一旦监测到违规行为,系统监测平台的电脑端和手机APP端会出现告警弹窗,同时还将告警事件以短信形式发送给管理员。接收到告警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屋主将及时上门劝阻,有效降低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隐患。
三、建立自主学习识别功能
平台还建立了自主学习功能,能主动学习不同场景(如生活场景、生产场景和商住两用场景)下的日常用电方式和电气特征,精确识别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违规行为,降低误报、错报概率。
海珠区电动自行车用电安全监测平台开展试点以来,超140栋楼宇安装了电纹监测设备,累计安装设备3200套,超3000户纳入了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监测系统的24小时监测范围,监测到电动自行车电池违规入户充电报警次数超700次,街道与相关部门响应及时,有效防范电动自行车违规室内充电引发的消防安全隐患。
海珠区南华西街道正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抓紧抓实“百千万工程”,通过“以商引商”打通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为了高起点谋划好新年度经济工作,12月29日,“珠江潮起 南华绽放”文旅发展招商大会在江悦酒店圆满举行。会上,4个项目商业载体合作正式签约。
大湾区城市规划、经济与商圈发展研究等领域的权威专家与学者,与深耕南华西商圈的企业代表等嘉宾共聚一堂,围绕消费发展大趋势、城市规划发展、商圈创新发展等主题,共同探讨南华西商圈文商旅融合发展新趋势、新机遇,深挖海珠区西部南华西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打造文商旅产业融合进化的未来格局,为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出最大合力。
南华西街道党工委书记陆波为招商大会致辞,他表示,今年来,南华西街结合实际找准街道高质量发展定位和路径,持续擦亮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片,围绕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文化赋能推动街道高质量发展。在区各部门和各位企业代表的大力支持下,南华西街前三季度五大行业GDP实绩11.98亿元,增速7.8%,获评“全过程基层民主创新实践站”“广东省2022年信访工作示范乡镇(街道)”“广州市第二批法治镇街”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龙武里社区获评“广州市2022年度容貌品质社区”。
海珠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廖慧莲出席本次大会并致辞,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她寄语南华西街道商会继续做好党建引领,凝聚街道商会力量积极参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光彩事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发挥商会自身桥梁纽带作用,维护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发展,创建省、市“四好”商会。
会上,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院长何俊志作分享。在他看来,200多年承载的城市多样性、历史遗产丰富性、生活商贸安全性是南华西街道文商旅发展的重要基础。何俊表示,未来五年,南华西街道应围绕规划引领+开放融合+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聚焦南华西街道文商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利用好南华西街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对区域文旅经济现状情况和发展潜力进行深入挖潜,打造“文兴地、地兴人、人兴产”的特色路径。
近年来,受本土文化大力推广的正面影响,南华西街道借助“广州最美黄花风铃木”赏花季的人气,同步打造“文化艺术季”系列品牌以及文化消费场景,曾在上世纪90年代就享誉“中华第一街”的南华西,重新吸引市场的关注。
会上,南华西街道办事处主任郑哲源发布街道文旅经济发展战略,提出通过发挥南华西街道商会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文旅+”产业结构,联动其他产业形成“1+N”发展大格局,进一步拓展市场供给,实现持续引流、创造效益。
位于海珠区东部的琶洲区域,作为广州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工作项目上都有着成功经验。
琶洲管委会主任余丽慧在会上分享了琶洲创新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地标的路上,充分发挥琶洲区位优势,打造“三算”产业平台、突围直播电商经济、率先发展版权经济等管理发展经验。余丽慧表示,希望借助本次大会,携手南华西街道、南华西街道商户,共同搭建海珠区东、西部资源共享平台,助力打造海珠西部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
南华西街道充分发挥海珠西翼传统文化核心区的资源优势,推动文旅导赏线路策划,加强珠江前、后航道文旅联动,将海珠西部景点串联成珠,强化文旅融合发展,推进西部片区板块价值提升。
会上,南华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田捷代表街道发布“南”得观赏旅学、风起南华研学两条导赏线路,他介绍,导赏线路旨在依托南华西沿路风景、百年历史文化等载体,向广大居民群众、游客、企业展现南华西充满生机的城市发展活力与城市生活烟火气。
当前,南华西街道充分发挥位处海珠西翼传统文化核心区的资源优势,以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为落脚点,打造“南华西文化艺术季”名片,搭建覆盖全域、贯穿全年、惠及全民的文化平台,以文塑旅、以旅托商。一年来,南华西街道产业要素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接连涌现,正成为新一轮市场热度高、关注度高、讨论度高的文商旅进驻热土。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项目。大会开展4个项目商业载体合作签约仪式,主要涵盖办公家具、文化教育、商业投资、大健康产业等领域。未来,南华西街将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推动实现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交融,在高歌猛进的海珠高质量发展中焕发新活力、开创新局面。
近日,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23年第十五次、第十六次专家评审会评审,我市有8家企业共14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市新增绿色食品企业18家,企业数达到61家;新增产品35个,产品数达到121个,比去年同期增长36%,产品数量从全省第三跃升至第一。
绿色食品是农产品“三品一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食品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力举措;是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立足主责主业,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立足广州区域资源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各区开展绿色食品标准宣传,积极动员和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有增城仙进奉荔枝、北园绿荔枝、荔枝蜜、增城丝苗米、增城迟菜心、勤家园佳丽蕉、龙岗黄皮、阳光玫瑰葡萄、鲫鱼、南方特色蔬菜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效推动我市绿色食品快速发展。我市绿色食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涵盖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产品及加工产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4.97万亩,年产量4.76万吨,年产值6.43亿元。
接下来,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继续从稳步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持续推动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加快促进品质提升、大力支持品牌打造四方面发力,推动我市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