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创文“九大重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漫步在佛山的大街小巷,只见道路整洁、交通有序、邻里和谐,文明传播氛围浓厚,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近年来,佛山持续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常态化,今年5月出台奋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工作方案,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建设工程、集贸市场综合整治工程、老旧社区和背街小巷补短板工程、非建成区的镇街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文明校园创建提升工程、公共环卫设施提升工程、母婴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公共机构和窗口行业文明服务工程、交通秩序提升工程“九大重点工程”,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文明素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城文明风,满目和谐景。随着各项工作由表及里稳步推进,佛山逐步走出一条内外兼修的城市创文路,越来越多的创文成果让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优化城乡环境 启动35个重点社区改造提升
“这里道路变干净、通畅,生意好了很多。”在三水区西南街道海兴街经营店铺的陈先生说,过去门前道路坑坑洼洼,车辆停放紊乱无序,如今却路面整洁、交通有序。
走在平坦的沥青路上,在禅城南庄镇紫洞村生活了70年的村民罗永灿从来没想过,家门口会迎来这么多喜人的变化。在他的记忆中,以前紫洞村只有一条水泥路,现在变成了宽敞平坦的大道,村里还新建了文化公园,为村民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些点滴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每一个佛山市民的身边。
城乡面貌提升攻坚,首先要敢于向“老大难”问题“亮剑”。创文路上,佛山大力推进老旧社区和背街小巷补短板工程、非建成区的镇街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公共环卫设施提升工程等建设,共启动了35个重点整治社区的改造提升工作,至今已完成80%,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也在佛山街头巷尾开展起来。上周,禅城石湾镇街道鸿翔社区党委委员谭嘉明与一群党员志愿者走进平西村,拿上扫帚清理卫生死角、拿起铲子铲去墙上“牛皮癣”,清洁美化社区环境。他们说,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更多居民提升卫生健康意识。
今年5月以来,佛山广泛动员党员、志愿者和群众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建了1万多人的爱国卫生志愿服务队,至今已开展卫生综合整治1万余次,清除卫生死角超过6.9万处,改造提升农村公厕446座,在765个公共机构开展垃圾分类,爱国卫生的新风吹进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爱国卫生运动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一种习惯。”禅城祖庙街道兰桂社区居委会主任程桂琴深有感触,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方式在变,但初心始终不变。
补齐民生短板 贴心母婴室让宝妈不尴尬
“母婴室在哪里?”“已为你找到三层的母婴室。”二孩妈妈郭女士向南海区万科广场智能服务机器人咨询后,机器人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母婴室的导航路径。
顺着指引,郭女士顺利地找到母婴室。她回忆说,以前带大宝出门,曾躲到卫生间里喂奶,人来人往,还有异味。现在有了母婴室,妈妈在公共场所哺乳不再尴尬,宝宝也更加舒适。
母婴室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母婴设施建设提升被列为今年佛山创文“九大重点工程”之一。据市文明办统计数据,我市需配建母婴室的创文测评点共112个,目前已有100个测评点达到设施配置要求,个别母婴室还配备了免洗手消毒液、饮水机、温奶器等设施,为妈妈们提供更优质和贴心的服务。
除了公共场所配齐母婴室,周末时常到商场购物的郭女士还发现,城市交通也越来越顺畅。近年来,佛山大力开展交通秩序提升工程,在104条主干道及高速公路实行“路长制”,全市道路拥堵指数同比去年下降3.79%;同时强化非机动车秩序管理,今年6月以来共查处非机动车逆行、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闯红灯等3类交通违法近5万宗,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守法率大大提升。
以满足群众所需为依归,各项民生短板一一被补齐补强。例如,集贸市场综合整治工程,针对重点市场按照“一市场一策”建立问题清单,从市场经营秩序、商品质量及食品安全、市场环境卫生和创文宣传氛围等方面开展整治,还市民干净卫生、舒适便利的集贸市场。又如,公共机构和窗口行业文明服务工程,针对缺少行业规范和志愿服务岗不规范两类突出问题,迅速开展行业规范标准化建设、投诉处理机制、“一米线”标识等工作,为群众提供更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
提高文明素养 全市中小学校争创文明校园
一座城市,市容市貌是外在美,人文品质是内在美。
走在佛山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精神文明宣传标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佛山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肌理,营造出浓厚的创文氛围,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文明佛山,有你有我”不止是一句口号,更是全民参与创文的行动自觉。佛山作为全国第三批“志愿之城”试点城市,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109.7万人,占常住人口13.45%,建成志愿V站71个,构建了“横向联动、纵向延伸”的志愿服务体系。
“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就要为她贡献一份光与热。”陈晓露是一名服务时长近500小时的志愿者,她不仅以身作则参与各项志愿活动,还鼓励和带动身边人参与、支持佛山创文,助力这座城市谱写一曲拼搏向上的文明新篇章。
文明新风尚的形成,更要从青少年抓起。佛山大力推进校园文明创建提升工程,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文化素质。目前,全市100%中小学校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六个好”,并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加大宣传,鼓励广大师生知晓并积极参与文明校园创建。同时,100%中小学校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培育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明程度。
佛山市第九小学德育主任龚坤明说,学校始终把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中,并将其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在校园中、班级里以及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增强孩子们的文明意识。
9月11日,禅城区政协召开四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禅城区政协常委和委员们就“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建设”,开展专题协商议政会,为禅城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发声、建言。
“疫情防控远远没有结束,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希望禅城区政协常委、委员,继续在防疫等工作上提出真知灼见,多出好主意,多提正能量意见。”禅城区政协主席殷辉说。
会议前,禅城区政协常委和委员们先后来到禅城区人民医院(下称“禅人医”)港口路分院和禅城区疾控中心,视察禅人医检验中心PCR实验室和应急物资储备的情况。
据悉,禅人医检验中心PCR实验室在9月1日正式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于当晚顺利完成首批筛查样本的核酸检测。据了解,该实验室是禅城区区属公立医院首家高标准建设的临检实验室,可实现该院采样、检测一体化服务。实验室设计日均检测能力500人份,混检最高可达5000人份。
禅城区人民医院于今年6月份正式启动医院检验中心PCR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过周密筹备,该医院完成实验室前期论证、施工、设备采购调试,并于8月底分别通过了佛山市临床检验中心临床检验资格验收和区卫生健康局生物安全验收,顺利通过实验室备案系统备案。
“禅人医PCR实险室的启用,极大地提升了禅城区核酸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检测速度,大大缩短了患者确诊时间。”禅人医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实验室极大方便了对疑似病例的筛查工作,有助于临床医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禅城正加快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增强公共卫生应急救援支撑和处置能力。在禅城区疾控中心,禅城区政协常委和委员们了解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的物资收储情况。据悉,该储备库目前已储备了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资,以及一系列应急物资,加强应急物资保障。
在禅城区政协召开四届十三次常委会议上,禅城区政协常委和委员们就“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建设”等话题,轮番发声,为禅城公卫事业建言。
禅城区委常委刘飞虎表示,禅城接下来的防疫工作要围绕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建设,队伍能力建设开展,要建好禅人医总院这个平台,利用总院这个平台,更好吸引人才。同时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继续打好防疫攻坚战。
禅人医院长段昌华表示,医防结合是防疫的最好办法,目前人员编制不够,一定要动员好医生,平战结合,建立人员防控体系。医生们在平时做好临床工作,在战时就必须主动承担起公卫的责任。他呼吁,禅城要加快推进禅城区人民医院总部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在防疫上加强市区联动。
禅城区政协委员陈笑尘表示,公共卫生服务是防疫的重要内容,应以政府主导,让社会志愿者、学校、家庭全面参与和介入,如此才能更好保障防疫工作的顺利完成。她引用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表示,公共卫生不能简单理解为传染病防治,应提倡全民健康,从预防疾病,锻炼身体做起。
“健康产业,前景巨大。在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陈笑尘说,禅城是传统的岭南成药之乡,有很好的中药基础。禅城可在中医药、中医药文化等上发力,提升佛药的作用和影响力,让岭南中医药名城成为真正的传奇。
眼前这座水陂的名字,似乎没能在《高明县志》上发现。眼前这片水域的故事,却随着一群鹭鸟的到来,“飞”进人们的视野。这是一座修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水陂,村民称之为坟典陂。这是一群消失多年的鹭鸟,随着这片水域湿地生态的恢复而至此繁衍。
眼前这个86岁的老人名叫李初,在60多年前参加了这一座水陂的修建,现在又看着这片水域从淤浅到恢复生机。
历历情状,娓娓道来。在他的身旁,一块块灌饱了水的稻田水天一色。此时,歌乐涌细水微澜、春潮未涨,一早一晚成群鹭鸟在水陂翔集,这是农历春分过后的第五天,也是他在这片土地上、水域旁新故事的开始。
忆筑陂
新中国成立后,高明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水利建设高潮。当时,高明人民除岁修堤围,还根据山区地貌的特点陆续修建山塘水库、排灌站等。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坟典村及周边村民也响应号召,修筑水陂来调节村前歌乐涌的流量。
李初说,最初的水陂是用松木打桩,再往中间填塞水草,这样的水陂几乎年年都被大水冲毁。不过,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人们修水利、保生产的热情十分高涨。1957年前后,当时由坟典村、白石坑、里坑等共7个村组成的群星高级公社发动1000多人拆除原来的草木陂,替之以“石材+水泥”的新陂,并命名其为“坟典陂”。
坟典陂
水陂的设计方案由当时高明水利部门的工程设计师廖维艺主持。时隔60余年,李初对这名设计师仍赞口不绝:“整个设计十分科学,到竣工验收,只有少量石灰没用完。”另一方面,坟典陂服役至今唯一一次施工维护,是人们为了调节歌乐涌的流水量而将陂坝增高了寸许。
李初是当时整个工程的质量监督员,这座水陂的一砖一石是否夯实、浇灌的水泥是否足量,都经过他的反复敲打。当时物资匮乏,人们就开山采石,推着“鸡公车”到数公里外的龙虎头(山坳名)运回筑陂所需的石材。由于山路崎岖,工具落后、一次只能运回2~3块石材,平均每块石材重40多斤。而最重要的水泥,则是上级政府划拨的,从波兰进口、强度达600号的水泥。
坟典陂为水田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
“当时集体也没钱,工程款就按全社劳动力多少来分摊。”李初说,当时公社有1000多名劳动力,每名劳动力须完成价值30元的义务劳动。而当时搬运一车石材折算为0.13元。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人们热情高涨,坟典陂只用了不到半年就筑成,次年便发挥了调节流水、抵御山洪灾害的作用。
寻鹭踪
童心未泯的李初还给记者看了看他今年的收获:水桶里有一条一指长的鲫鱼和黄骨鱼,他小心翼翼地捻住黄骨鱼顶上的鱼鳍:这鱼特别鲜甜,他在水边支起一张小网,每天下完地就去看看收获。一条小鱼,足以让他满足、欢喜。
最近两年,这座年近古稀的水陂变得越发的年轻。先是淤浅多年的水道得到整治,随着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大片芦苇在此生长。几乎同一时间,越来越多的鹭鸟到此觅食、筑巢,到今年已经有数百只之多。入春以来,每天早上6:00~6:30,傍晚5:30~6:00,总能看见鹭鸟翔集的壮丽景象。
俯瞰水田包围的坟典村
李初指着歌乐涌边上的一处芦苇荡:“哟,晚上它们就在这里栖息。”记者循声望去,那是一片2米多高的芦苇,这片芦苇紧挨歌乐涌,旁边不足十米却是村民的水稻田,很难想象,人与鹭鸟竟能如此和谐地相处。
它们仿佛是坟典陂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李初说,歌乐涌发源自数公里外的云勇林场,云勇林场享有珠三角的“塞罕坝”之誉,河涌沿岸更是山峦颠连、山塘密布,特别适合鹭鸟在此觅食、繁衍。而坟典陂建成后,光是坟典村一带的水域面积就有70多亩,小虾小鱼特别多,为鹭鸟提供了绝佳的栖息环境。但是数量这么多的鹭鸟,在他记忆中已经是很久远的事。
李初带着记者走到那片芦苇荡边上,他指出一些折了腰的芦苇说,这都是被鹭鸟晚上栖息的时候压断的。细心观察,叶面上还有许多星星点点白色的鸟粪。只是在白天,鹭鸟都飞到外面觅食了。
抛秧苗
坟典陂建成后,沿岸村民旱涝保收。李初已是耄耋之年,却仍能下地打理简单的农活。他的一生,从青年时代起,便与这座水陂、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早造可以抛秧,晚造则不成。李初从秧盘上抓起一把秧苗,秧苗的根部被一团泥浆紧紧裹住,就像一个头重脚轻的毽子。只见他轻轻一抛,秧苗划过一道曲线就落在灌满山水的水田里。
抛秧的时候,人只需要边走边抛,一株株秧苗就此落地。约一周之后,秧苗集体返青,就算是落地的时候歪了,也能在这个时候挺直身子。
“据说抛秧还跟一个受了气的新媳妇有关。”李初笑着说,那是他孩提时代就听说的故事:当时一个新妇在夫家受了气,春耕的时候就将秧苗乱撒一通,没想到到夏收的时候作物迎来丰收。到了种晚造粮时,她又把秧苗使劲压进泥土里,没想到又是歪打正着——因为那年种晚造粮的时候气温特别高,把秧苗根部压进土里,反而助其避过高温。自此,人们汲取经验,形成了早造粮抛秧,晚造粮插秧的生产习惯。
从记事起,立春之后,他得打田、灌水、育苗、抛秧;稻苗则是返青、拔节、抽穗、灌浆,到夏收,他又得收割、脱粒、晒谷……春华秋实,一茬茬作物完成了它们的使命。而他,亦在此播撒谷粒,收获稻香。
这样的画面,伴随着他走进耄耋之年。如今的他,依旧精神矍铄、中气十足。他带记者回忆这水陂的由来,又走近这眼前的芦苇荡探寻鹭鸟踪迹,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他与这片水域、这片田野的故事。
一甲子如弹指一瞬,位于坟典村的这片水域却越来越年轻,鹭鸟来了又去,稻田绿了又黄。当都市的人都在寻找乡愁的时候四处顾盼、怅然若失时,他却一直与这片水域相生相连,这似乎就是他的一生,也是他的乡关。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