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经篇
第一章 开经篇
1 开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而共围绕。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2 开经注解
对于佛经来说,放在一部经书开始的文章,称之为开经。在古时候也作为序文,大概是说明此部经的缘起,也就是说这部经的背景吧。我们平时所传颂的心经版本,缺了开经和结经部分,也许会使得读经的人茫然不知头绪。心经的正文要义,玄奘法师或者鸠摩罗什的翻译已经周全了,只是缺少了首尾两部分,实在难以称之为完璧了。这里把开经结经补上去,就完整了没有什么缺憾了。由此可知开结的重要。
(1)如是我闻。佛陀灭度后,僧团为了保存下佛陀的教义,聚集在一起集结经藏。为了表示述经的人是从佛陀那里亲耳听见的法音,原原本本的说出来记录下来的,就加了这个标志。佛如是说,我如是听,是谓如是我闻,这就是最精简的解释了。
(2)一时。说明听闻佛法的时间,连上面的四个字一起加起来六个字,一般作为佛经的篇首的通例。从开经到结经这一段时间,称之为一时。时间只是世人认知的一种错觉罢了,实则无时间可言。这六个字可不是佛陀的弟子随便加上去的。是有个菩萨劝阿难问佛陀,佛陀涅槃之后,一切经的开首写些什么好呢?佛陀说写这六个字的,把它与外道经书区分开来。
(3)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世尊是世间最尊贵的人,由此可见弟子对佛陀的敬重。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国,这个国家是中印度的大国来的。有个德行高远的国王名字叫摩竭陀,这个国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王舍城是这个国家的都会所在。佛陀修成正果就是在这个国家的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为什么叫做王舍城呢?由于这个国家频遭火灾,为了给百姓安定的生活,国王下令如果发现火灾,就会追究责任。惩罚首恶,将他迁往寒林,也就是弃尸没有人烟的地方。可是没有想到王宫却先失火了,国王率先垂范,离开了王宫来到了王舍城这个地方。后来建成了城,由于国王先舍居于此地,所以起了这个名字。围绕着王舍城有五座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灵鹫峰了。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一也许是由于山形如鹫,二也许是王舍城周围很许多死人,灵鹫经常去吃,然后飞到山顶上。也难怪此部经中会说了几个舍利子,舍利子也就是灵鹫,也就是大雕。这种鸟眼睛明亮而且明力大,其它的鸟都很难接近它。这是用来譬喻佛性万物都很难伤到,如同金刚一样颠簸不破。
(4)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是佛门出家受戒了的男众。大比丘是德高望重的男众。出家的真义,大家也许误解了。对于小乘佛教来说需要离家隐居,剃发进入寺庙等。对于大乘佛教来说只要能够能发大菩提心就是出家,不在形式。出家是出离烦恼妄想暗宅这个家。一千二百五十人,这是经常追随佛陀身边的常随众,如舍利弗等。佛弟子之中能够被称为大比丘的,人数还是很多的,只是分散在各个地方,并没有同住在一起。经常在身边,不离座下的,有以前两百五十人。世尊于成道以后先到鹿野园度了之前追随他的五个随从成就阿罗汉道果。接着又度耶输陀的朋友五十人。后来辗转来到三迦叶那里,把他们三兄弟都度了。迦叶,是三兄弟的姓。兄弟三人,一个领众五百,一个领众三百,一个领众二百:总共加起来就是一千人了。后来佛陀来到王舍城竹林园道场那里,佛所说的许多经都是在这里的。距离王舍城不远的地方有两个村庄,这两个村庄分别是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出生地。他们两个人都是巨富大婆罗门的儿子。当时有一个很大的盛会,有许多好看的绝技表演,他们两个都去参加了,许多人都以为这是人生的至乐所在了。舍利弗那时才十九岁,他此刻想到百年后,不仅仅是自己,这些人都会尽成枯骨了,还有什么意思呢?他就不愿意再看了,就自己一个人跑到了林子里坐下来。目犍连也有同样的感触,就跟了过来。他们商议一起出家修道。父母都阻拦不住了,任他们把头发给剃了,跟着外道学。只是七日七夜不长的时间,都全部学会了外道的道术了。又变成了别人的老师了,领众五百人。但是他们两个人自己觉得还没有修行到家,如何能够说是解脱了呢?他们带着比丘到王舍城里来乞食的时候,有机会到竹林道场里来,皈依了佛陀。没过多久都证得了正果,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
(5)并诸菩萨摩诃萨而共围绕。这时候众多的菩萨和摩诃萨都围绕在世尊的周围,准备听闻佛法了。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也就是说求觉悟之道的众生。摩诃萨是摩诃萨埵的简称,也就是真实发大菩提心修行的众生。对于求道的众生,也不一定都称之为菩萨,而是要勇猛精进修道才能够对得起这个称号,同时还不光是要自己觉醒,还要帮助其它人。摩诃萨这是修行到了见法身的修行人的尊称,是更高的层次了。
(6)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尔时,就是说当时。世尊入于极深的法界本源的境界,其自性散发光明。如果已经修行到达法界本源,自性就会自然显现,不会被遮蔽了。世尊就要开始宣说正法了。这里是说正法,是与外道不同的。这里所宣说的,是世尊转正法之轮,念破一切无明障碍。也就是说以甚深般若智慧照见正法然后宣说它。三摩地,这是梵语来的,由此变相可以略称为三昧。这个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区别于外道的定。如果修行者没有善根,虽然勤修静定,不免会受到各种惑乱,在定中所感一些异象。比如出现各种恐怖的形象,出现菩萨相或者如来相,也可能似乎突然就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等。金刚经上说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被色相、音声所迷惑,就是人行邪道了,不是正定三昧。唐朝的时候大乘起信论在我国保存的很好,可是在古印度已经失传了。后来唐玄奘把它翻译成梵文反哺印度佛教。在大乘起信论中详细列举了十种邪定之相,与正定对照,避免后世学子误入歧途。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般若智慧。如果有了般若智慧,就会与佛心心相应,不惊不怖,学佛方能够究竟。
3 解经名
这部经书从古至今有不同的翻译版本。佛经原来在古天竺国用的是梵文,后来翻译成为古汉语,现在更是被简化为简体现代汉语了。如此看来此道也许真的离语言文字,梵文所描述的是这个大道,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描述的也是同样的大道。我们开口闭口不要着相,首先要离的就是这个文字了,于文字而离文字。也许我们在说不要着相的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跳出这个相而不自知呢?我们需要谦卑恭敬的去修行实证心经所说的真理。历史上著名的大师鸠摩罗什所译的经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只有八个字。唐玄奘大师翻译的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玄奘大师翻译的时候加进去了一个心字。摩诃是大的意思,广大如同虚空,无所不在。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密多是到彼岸的意思。连起来说的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说如何通过修行证得大智慧到彼岸。整部经说的无非就是这八个字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八个字,可是不简单的。不仅仅是心经而已,整部大藏经说的,也无非是这八个字的要旨。不厌其烦的说来说去,用尽各种善巧的譬喻和描述都想把实相描述清楚。佛陀看见了实相,比如这个实相如同天上的明月。可是世人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可是如何跟世人描述的清楚呢?它的颜色如何,形状如何?只能是通过打比方来描述了。这八个字如同指向明月的手指,整部大藏经也如同指向明月的手指。如果执着于文字也许就是抓住手指不放了,而根本不顾天上美丽的圆月。这是佛陀开示的指向正道的一条路,各位修行人也许要小心了,不要被外在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迷惑带离了真正的大道,而伤害了自己的慧命了。说实在正法和邪法鱼龙混珠,正师和邪师很难辨别,如何识别这可是一个大问题了。佛陀慈悲专门说一部短小精悍的经讲般若波罗蜜多,直指人心使得修行人见性而成佛菩萨。经就是径,也就是道的意思。佛陀找到了解脱世间痛苦的大道,找到了回自性真家的大道。佛陀慈悲世人,开示世人如何通过自己的修行走回自己心中的家园。此部经以心为名,这是说的心中的大道。我们经常说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场。王阳明可谓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大师来的,他在临终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言呢?大家不妨去查一查,留下的是自性光明,夫复何求?这么了不起的一个大德终其一生也就是留下了这八个字的遗言。自性自心本来光明,还整天往外寻求什么呢?我们会看到许多道场写着莫向外求。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外无佛。道即是心,心即是道。这个心是不是很神奇呢?想不想找到自己的真心呢?智慧从自性自心中来,这个自性自心如同宝珠一样珍贵。什么是最珍贵的呢?也许许多人骑驴找驴,也许找来找去原来一直在自己身上。也许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吧。如果有了自性的大智慧,直到极乐的彼岸,可不是那么费工夫的。如果懂得这部经是真经,这部经的难得可贵,与此经所传佛心印相应,行住坐卧都不离这个,也许就可以修成菩萨,可以修成佛了。大家也不要被佛这个汉字所迷惑了。
4 大智慧
大智慧到底有多大呢?这个大智慧从本性本心中来。六祖说自性之中具足一切。这个一切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有点不可思议吧?佛祖从来都不会骗人的,不会打妄语。自性圆明的光辉无边无际,怎么来形容这个大字呢?道德经中可有几个形容,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智若愚。真正大的声音似乎都听不见声音了,就比如宇宙的背景波动与人大脑入定的频率能够形成共振。宇宙的背景波动够大的了,人耳朵听不见的。方形的东西大到一定的程度似乎都看不到有什么角了。如此广大的智慧,看起来却如同愚人一样很愚钝,只是圣人隐匿了自己的智慧而已。如此广大的智慧想描述出来,却没有什么声音没有什么味道,没有什么形状,如何能够描述的清楚呢?用语言来表达却很难明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佛家经常说正法眼藏。真正的佛法虽然明明放在眼前,也许却看不见。也许如同用一片叶子来遮住眼睛就看不见泰山之大,用两颗豆子塞进耳朵里就听不见打雷是同样的道理。也许我们的心被物欲所遮蔽了,一下就很难看得懂真经了。不过没有关系,逐渐的修行,缘分一到也许就可以了。如果能够有双超越名相的法眼,就能够到达彼岸了。当然修行有很多的层次的,超越名相还只是第一步,顿悟明心见性还只是第一步,自从见性起修还有很长的修行路要走呢。明心见性了之后,起码看到了彼岸了,起码看到了彼岸的家了。纵然是千里良驹,如果没有擅长骑马的人来骑着,也到不了千里之外,顶多就是在附近转悠找到水草肥美的地方罢了。看到了彼岸的家这个还是蛮重要的。牛被很长的线牵着鼻子可以走在正道上。佛陀教导我们善巧的法门,比如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一句佛号能够不断地牵引我们走向大道。这么轻巧的一句佛号能够四两拨千斤,很不可思议吧?就如同我们不会在意日常所造的业,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行为,这些都如同无形的丝线一样,无足轻重。可是我们却被这些束缚的死死的,找不到如何解。如果能够看到有形的结那还好说。此岸是苦恼和痛苦,彼岸是极乐。中间是苦海,如果不能有此法眼,也许就只能在苦海中沉浮,有了大智慧就能够到达极乐的彼岸了。大乘佛教能够通过大智慧的法船渡多点众生脱离苦海。这里的船只是过河过海的工具罢了,如果已经过了河了就不用背着船走路了,如果这样做不是很奇怪吗?小乘的船装的人就会少一些了,可是如果没有小乘如何能够有大乘呢?如果连自己都没有能够有办法解脱,如何能够有能力和办法教其它人呢?人生在世上,短短几十年,如同白驹过隙。白驹过隙到底有多快呢?从一个缝隙里面看白马飞驰而过,也许连马的影子都没看到就已经过去了。这样来形容人生够快的了吧?也许许多人在临终前回想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就会觉得的确是这么快的。我们的人生如同少水的鱼,斯有何乐呢?在一个鱼缸里生活的鱼儿,同时不断地放水流走。鱼儿还在欢快的游动,也许还会为抢鱼食而懊恼呢?浑然不知道鱼缸里的水流干了也就是生命结束之时。我们看到鱼是这样,可能会有怜悯之心,然而又不能看看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一生假如百岁也就是三万多天,三万多块钱多不多呢?一天过得够不够快呢?一万块钱花得快不快呢?鸡笼里面的鸡也许一小时前还在为了争夺一点食物而打架呢?也许一小时后就已经变成了人们的盘中餐了。人生活在世上,往往以假为真,以妄想为真,做不了自己真正的主人。我们都在说养生,也许忙活半天都不知道养生的真正主人是谁。当不了真正的主人,就会被仆人带着走了,我们的仆人就是根器了。我们的六根随着物欲在运转,遇见不好的事情又伤感劳心,劳心劳力也会伤害我们的形体。整日为了生活在奔波,如同在苦海中漂流一样,常在危险的地方来往,如果遇见了风浪也许就会有危险了。许多人想到往往遭殃的是别人,与自己无关,万一遇见病痛的时候,又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庸医,岂不是非常可惜呢?如今正法正道衰落到了极点,中医也衰落到了极点,但是不要灰心,物极必反的。如果遇见了因缘浪子回头,可是始终也是回头看看,还是在此岸,终究还是被苦海所分隔。如果要渡过苦海到达彼岸,需要找到合适的法船,通过般若大智慧平稳大法船到达彼岸。如果有了这艘大法船就能够到达彼岸,如果没有法船,也就实在难以到达彼岸了。如果不能达到彼岸,如何能够见到极乐的境地,如何能够超越天人,这实在是天底下稀有的事情了。这世间还更有稀有的事情呢,没有悟道的装作悟道去骗取钱财,世人迷信各种神奇的能力,而与真正的善知识和老师擦肩而过。也许真正的老师看起来太过平常了,没有炫耀什么能耐,看起来却是大智若愚。如果具备了法眼举步之间,就可以跳过苦海,直登彼岸了。如果不见到般若智慧,只是整日向外追求,咫尺的距离也如同万里那么遥远。也许只能终日在苦海中轮回。如果有了人身,不知道珍惜修行的机会,也许万劫难以解脱出来了。这个人身是很难得的,人身难得今已得,那就要好好的修行了。佛法难闻今已闻,就要好好的珍惜佛法,依照佛法真修实证了。如果真心学佛的修道人,可以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八个字中下功夫。佛家讲戒定慧,由戒能够生定,由定能够生慧。有了智慧何愁不能到达波罗密多彼岸呢?般若智慧虽然难以一下知晓,可是可以由浅入深的逐渐知晓,不断地下功夫去修行。我们的心本有般若智慧,只是如同生锈的铜镜一样,被业障所覆盖,看不见自性的光明。我们就需要通过不断地修行来把锈迹去掉,每念一次佛号,也许就会去掉一点锈迹,也许有一天就能够透露出一点点的亮光。这一点亮光可不得了的,能够让我们找到信心,再也不会动摇了,不断地深挖下去,终究能够把整面镜子的真实面目给恢复出来。这也就是复明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如何把自性光明发明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两千多年前的古天竺国,世尊在拈花示众的时候,迦叶微笑而相应。世尊所开示给世人的也就是般若智慧,迦叶所笑的也是这个般若智慧。后来迦叶传法给阿难,也是传的这个般若智慧。再到后来的达摩祖师,六祖大师,传佛心印,传佛心灯,也不外是这个般若智慧。读经的修行人可是要认准这个方向了,如果到处乱找,也许终身都没有参悟透,学法也就没有什么益处了。
5 解心字
西游记讲述的就是唐玄奘西天取真经的故事。这个玄奘大师在翻译这部经的时候,加了一个心字。这也是比较符合中华文化的习惯的。心虽然只有一个字,可是很难言传。心字在古代的篆文象形文字里卖弄,左右的形状对应于阴阳。阴阳和合,一气而成心。对于楷书而言就取心字的义了,三个点代表着精气神。一个勾代表着一气贯之,也归于一。精气神并不是三,而是归于一。精化气,气化神。如果神伤了,也就伤到气了,气伤了也就伤到神了。精气神合而为一,正如儒释道合而为一。这个真心真是不可思议,觉得很奇妙吧?当年二祖在雪地外站了许久,为了表达自己求道的坚定决心,把手臂砍断了。当然不鼓励这样的做法,但是这样的精诚之心感天动地,有这样的决心何愁不能修成大道呢?达摩祖师帮他把心安了下来,把衣钵传给了他。那我们怎么把心安下来呢?这个心不偏不倚,不外不内,到底在哪里呢?世人每个人都有这个心,可是真心却难见难悟。对于修行人来说,也许都有曾入得定中,可是还是难以发明真心。《楞严经》中有著名的七处征心,很受到历代学佛的人的重视和注意的。阿难七处征心都不可得,便诚心的五体投地拜伏世尊面前,请求开示。如何知到真心、见到真心自性,甚至证得真心,可以说是修行人的目标所在。如果通过大智慧证得真心自性,就能够到达彼岸了。在南北朝的时候达摩初祖西来,直指人心使得修行人见性成佛。达摩祖师所指向的是涅槃的真心而不是指人心。此部经单提的话只有一个心字,这个够简明的了,也够直接了的。古圣先贤当中,有王阳明和陆九渊因为直截了当的指出真心所在,所以他们所说的学问被称为心学。这个心学也是一脉相承的。王阳明和陆九渊也是明心见性的了。如果能够明心,自性就显现了。并不是明心是一层工夫,见性又是一层工夫。如果心明了就见性了,就开启了大智慧了,有了大智慧就到达彼岸了。这个心很神奇的,其大又没有外,其小又没有内。大也没有见到有什么多余的,小又没有看到有什么不足。自性之中具足一切。如果能够实证破译这个心字,就见到了真正的般若智慧。这个心很奇怪吧?前念悟即佛,后念迷即凡夫。西天原来在咫尺之间,然而咫尺却如同天涯,需要几世的修行。可是当今末法时期,真正识得真心的人又有几个呢?亲爱的读经人,您有缘我们一起读这部经书,我们尝试着看能否一起打开这个心门,哪怕我们能够透过门缝看一看也不枉此生了,也不枉佛陀的恩德了。
第四章阴符经下篇
1.下篇原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2.注解
(1)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眼睛瞎了的善于听,耳朵聋了的人视力很好。视力再好的人一辈子都不曾真正看见自己的面容。人眼睛瞎了之后,神藏于耳中,因此能够善于听。没有过多的妄想纷扰自心就听得更加清楚了。耳朵聋的人,气运在眼睛那里,心更加专注于视,就能看得更加清楚了。如此看来如果把眼睛闭着耳朵就灵了,如果把耳朵塞住了眼睛就明了,假如都摄六根了,心会有不明吗?众生之所以不得真道的原因,是由于有妄想之心。如果有了妄心就会遮蔽其自性。遮蔽了自性就会执着于外物。执着于外物就会贪求,贪求了就会有烦恼妄想。有烦恼妄想就会身心忧苦,浮沉于苦海之中而不自知。
(2)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如果能够断绝妄想,返归一心,精进的修行如有十倍之功。教之道贵以专,治学如此,治心也如此。绝学无忧,如果能够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见放掉,就接近于道了。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就可以接近于道了。物极必反,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如果这方面减少了,那方面就多了,就变强了。细看八卦、六十四卦图中的循环往复就可以明了了。
(3) 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如果又能再三自返,不断地精进修行,就可以相当于万倍的功劳了。由乱到大治就难了,如果要维持大治就相对来说容易一点了。如果要从散乱的心变为大定就难一些了。维持静定相对来说容易一些了。要不怎么说善护念,护持自己的念头,使得行住坐卧都在静定当中。昼夜殷勤的精进修行,十二时之中没有间断的持续在静定之中,逐渐归于至善无恶之境地。用师多少倍,这使用了军队来比喻。军队可以去除国内的奸邪,静定可以去除心内的邪气。正所谓定能够生慧。可是军队武力强制的功劳,只能够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法令只能够给人规矩,而不能给人智慧。孔子说克己复礼,然而这不能靠别人来强制,真正还是得靠自己。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了。如果要解脱,需要各自精进修行。
(4)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人身如同国家,君主为国家的主人,心为身的主人。君主无欲国家就安定了。人心无欲身体就健康了。眼睛如同心的门户。自性真心本来无一物,没有小我,没有众生,没有万物的名相。正如金刚经中所说的那样。心是看不见的,因为有外物的名相才得以显现。如果没有外物,心也无法体现。正如镜子一样,如果眼睛没有看的话,就无法体现影像的存在。琴弦如果手指不拨动的话,就无法出现美妙的乐音。如果风不动而帆不动,就不能看到仁者的心动。心不可见,如同虚空。然而因为有了万物而可见自心。见物便可见心,如果无物心就无法显现。人身的主人是心,养生的主人是自性。物欲砍伐人的自性,都是由于眼睛开门了就让盗贼进门了。如果眼睛所看到的,心就会留下影响了,所以说眼睛为心的生死之枢机了。圣人反观自性,不为外物所动,大概就可以了脱生死了吧。
(5)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天高而万物至卑下。世间本无高低之分,本无贵贱之分。如果区分了贵贱,世人就会追逐贵的东西,就会产生偷盗了。这个盗就是贬义词了。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刍狗为祭祀用的草做的狗。刍狗本来没有什么用,只是祭祀当用而用。道德经中有对这方面的论述。天地无亲常于善人。天地并不会刻意的对什么特别的照顾,只是善人比较合乎天道就自然得到眷顾。天道酬勤罢了。此部经典许多地方与道德经进行对比,也许可以看出老子对阴符经把玩是很熟的了。老子圣人的心与黄帝的心本来也是心心相印的吧。天与万物似乎相距很遥远,似乎没有任何的恩德施予万物。但是实则有大恩生的。前面说到圣人帝尧无为而治,世间老叟觉得帝力对他没有任何的影响。实在是大恩了。
(6) 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虽然看似上天没有什么恩于万物,这里列举一下上天对于万物有什么大恩。天气鼓而成雷,吹嘘而成风。天降下甘霖滋润万物,迅雷震而万物发生。风雨雷电滋润万物,万物为之而荣旺。可是万物却懵懂不知,这可以称之为自然吧。在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上天对万物似乎没有恩,然而却有生育万物的大恩。上天对万物和世人有很深刻的影响,世人可能都不是很在意。举个例子就连女人的周期也受月亮的圆缺的影响。天象如何也许会预示着人间如何。前面也说了,如果天发杀机就会移动星宿。西方大哲康德仰望星空都充满敬畏之心,俯瞰心中的道德也颇感深邃。
(7)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圣人入于道达到了至乐,然而这个只是自性的絮余罢了。自性无善无恶,无乐无悲。自性之中具足一切,当然也具足一切智慧。自性至静,虽然面对万物难以受影响。物欲不会被万物所诱惑而生起贪念。自性常廉洁,不贪不爱。自性无心于廉而自廉,正如上天无恩于万物而有大恩。无心的妙用,可谓是神妙极了。有时无为却有大用。蜈蚣很多条脚,却不如没有脚的蛇跑的快。静到了极点就会廉洁了。比如一杯浑浊的水,如果不断地搅拌的话,就会浑浊。如果安静的放上一段时间就会变得清澈了。圣人恢复自性不被污染,然而世人如果被外物所吸引也容易污浊的。正所谓墨子悲染丝,杨朱哭歧路。蚕丝本来是很廉洁清净的,放到蓝色的染缸出来就是蓝色的,放到红色的染缸就是红色的了。杨朱看到歧路想起世人容易走错而不知悔改,忍不住触景生情而哭泣。其实世人也许觉得他是够傻的,但是事实也许不是这样的。以前有一个菩萨,每每想到世人不肯觉悟就掉眼泪。有个比方是这样的,菩萨如同母亲,世人如同襁褓中的婴儿,婴儿肚子很饿了,可是母亲把奶放到了孩子的嘴边,孩子却始终不肯吃。佛家也有个法乳的说法。
(8)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天道常行,没有形象,是至私密的,世人是很难知晓的。万物也不知道这个是天道的功劳。圣人对世人有大恩,可是却似乎没有任何的恩德。前面用盗,用贼来进行形容可谓是形象了。然而天道并不会偏向于任何一物,任何一人。如果感觉有所偏向,也许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吧。这个也是各自的造化和福报罢了,并非天道有什么照顾。公和私互为阴阳。公为阳,私为阴。公到了极点就变为私了。私到了极点就变为公了。正如经济领域公到了极点就变成私了,私到了极点就变为公了。
天道贼万物的奥秘,非常的私密,也许就是由一气来擒制和统摄万物吧。禽就是擒或者统摄。制是造作。禽制就是统摄万物,生养万物,都在于一气。人身的统摄也在于气血。气血互为阴阳。营卫互为阴阳。气在身体的经络脏腑中周而复始的循环。对于天地万物而言,一气上升,万物就随着生长。一气下降,万物就随着退藏。升降互为阴阳。人身实在为一小宇宙,无形的气在经络脏腑中流转。气似乎也在圆融的进行圆周运动,循环不息。如果气的升降有影响了,人也许就生病了的。就要借助针灸或者药物使得气继续的循环运动。随着一气的变化,就可以化为有形的万物。大道本为朴而且小,化生天地万物就会复杂而大。一可以化为万物。万物可以归于一气。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科学家不断地把物质分解下去,分到了极点,几乎发现了上帝粒子,研究到最后也许接近于虚空。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到了最后还是发现原来物质也许归于虚空。研究到了极致接近于宗教和哲学了。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也许无形无相的能量就是宇宙所谓的气了。
(9)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生死本来都是同一个根源的。回归到本源并无二致。长江黄河互为阴阳。虽然看来两者不同,但是回归到了源头却都是一样的。道为根,可以分化出仁义礼智信,类似于五行了。白光分为五光。天道以一气统摄生化万物。这是万物的枢机。一气升起来就为阳,一气降下来就为阴。太阳升起来为阳,太阳下山为阴。阳为生,为恩。阴为死,为害。然而天生天杀,天地自然有其气机的循环。有生就会有死,有死就会有生。阴为阳根,阳为阴根。世人求生之厚,受物欲的影响,这个也带来了死的灾祸。世人本来求生,但是却被物欲所砍伐,伤害自性。断了自己的慧命了。进入涅槃大彻大悟,小我瓦解了,似乎是大死了一回,实则是获得了重生。这可以说死为生之根。野草一岁一枯荣,枯死是为了来年的荣旺。
(10)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天生天杀,万物按照天时天机而动。天杀是为了天生,天杀是害,天生是恩。恩中有害,害中有恩。如果有人能在死里求生,那么就能长生而不死了,也就了脱了生死了。涅槃就是小我大死了一回,从而跳出了生死苦海的沉浮。假如人能在害里寻恩,那么就有恩而无害了。这也是知道天道的私密,就可以易害为恩了。
天道有大恩于万物,风雨雷电而生发了万物。然而万物生发出来了怎么办呢?总不能无限制的这样生长吧,这样也无法进行循环。有生了就会有死了,这个死就是害了。所以说害生于恩。
(11)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愚人以天文地理为神圣。愚人看天文地理就只是看了,看不出背后的实相。如果圣人观察天文地理,如出现日月薄蚀的天象,山崩地裂,河流干涸,冬天出现了响雷,夏天下起了霜雪,透过这些圣人也许就能窥见理乱之机了。圣人观鸟兽之变,就能够察得天机了。愚人看了只是看到了表象。唯独我观万物随着天时天机而发生变化,透过这些变化就能够知晓天道的明哲了。正如道德经中所说常借着看到万物的名相,就可以看到大道的形迹。去掉万物的名相而体会大道的要妙。只有圣人能够知晓天时天机。愚人只是看到了天文和地理。圣人能够透过天地万物看到无名无相的天道。天文和地理在古老的易经中也有这两个词。天文有象,天象预示着人间的兴衰福祸。地理有形,这些都是可见可知的,实在不能以为圣。天时和万物文理的背后,无象无形,世人莫能知,莫能见。大道不可见,正是因为有物所以才能看到。镜子和万物都要同时发生作用才能看到影像。这个影像就像无形无相的大道。心和万物同时发生作用才能体现大道。观万物的生死有时,天道的明哲就可以知晓了。圣人观万物于名相而离名相,可以看到实相。古人讲格物致知,如果一物一物来格还是断难知晓万物之理,实则格心可以致知。
(12)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
世人以愚来猜度圣人。世人不识得圣人的心。圣人含光内敛,大智若愚。圣贤的心深妙难测,如同高山仰止,高耸入云不知道有多高。如同大海寂寥,不知道有多宽阔。世人于万物之中观察大道的形迹。如果以这些形迹来猜度大道,这也许是太难了。如果于圣人的言行和外表来猜度,那也是太困难的事情了。不过世人却是可能会觉得圣人是愚人,有时很难理解圣人。道德经中教人如何识别怀道的人,如何找到好的老师。怀道的人谨小慎微,如同冬季涉川过河。如同在外做客,不敢为主而为客。慎独慎言,圣人知道离地三尺有神灵。对于不理解大道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大道可笑。既然不理解大道,那么也会同样也不理解悟道的圣人。可能会觉得愚昧可笑之极了。然而圣人心中的崖量,不可得而测度。这里说我与圣人的心本同,心心相印,就知晓和理解圣人了,不会觉得圣人是真的愚痴了。
(13) 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世人都以为圣人很奇特,有特别的不同。这也许是高推圣境了。当然圣人的确也是不同,大彻大悟知晓了宇宙和人生的实相。自性之中具足一切智慧。然而圣人却含光内敛,和光同尘。不会轻易的显露出来。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场。大道至简至易,最易见最易知最易行,然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世人把奇的看成正的,把正的看成奇的。道德经中有谈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孙子说兵为诡道,用兵在于出奇制胜。然而却需要以道德治国,以道德治身。
我不会再以奇巧来期待圣人。我与圣人心心相印,可以说已经和上古圣人的心暗符合了,与天地合一了。孙悟空炫耀神通给其它弟子看得时候,师傅很是生气就把它逐出师门了。神通只是副产品而已,不必执着,真正还是恢复自性之中的大智慧。发大菩提心去救渡世间迷失的众生。
(14)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世人求生之厚反而自取灭亡。圣人不求生反而能够长生。有一个词是出生入死。出生,出离情欲,才能得生。入死,就是沉迷于物欲,就会伤害自己的性命。入死如同沉迷于物欲的苦海之中,自取灭亡。如同在火中取栗,岂不是自毁灭亡吗?罪过之大莫过于物欲了。出离了情欲,内心静定就长久了。修行人升起了出离心,通过修行从尘世解脱出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自性如同莲花一般廉洁。尘世污浊如同在淤泥中。入死,不离情欲,精神就会纷乱,以至于死地。如果求生过于厚,沉迷于物欲,可能就进入死地了。
(15)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道法自然。自然之道静,然而静为躁动的根。正如道德经中说的万物纷纭并作然而都要归其根。静定为阴,躁动为阳。静的往往能生养,静为雌,动为雄。大道没有名相,然而可以生出天地。天地互为阴阳。天地这一对阴阳又生发万物。万物之中又有雌雄。这种不断地循环下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现代物理学家认为宇宙由多少亿年以前的宇宙大爆炸而生成,甚至来源于一个奇点。也许并非来自于一个什么奇点,奇点也是有名相了。宇宙无中生出妙有来。太阳系是一个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也许宇宙中有许多类似于太阳系的宇宙,但是也许不可能完全相同。正如一花一世界,世界上也许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朵花。世界上没有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颗指纹,两张面孔。
(16)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天地从无形无相的大道中生,这样天地就会秉持了大道的恩德。这就是说天地浸润了大道,也自然就含有大道。大道能生阴阳,天地也可以生阴阳。大道能生万物。天地也能生万物。天地能生万物。人也能不断地繁衍子孙后代,不断地进化。正如天地浸润了自然之道,内含动静的枢机,也会因天时天机而动。阴阳相胜相互推动就会生出万物。人类社会也是治乱,分合合分相互推动而进步的。分相当于阴,合相当于阳。如同八卦、六十四卦那样循环往复。
(17)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阴阳相推就会变化万千了。动静互为阴阳。如果静到了极点就会生动,如果动到了极点就会生静了。相对论中物体运动速度快到了极点,就会接近于光速,无限接近光速,质量就会无穷大,似乎永远都无法达到光速。质能方程又可以把质量转化为虚空的能量,也和光速有关。或许物质本就是虚空的能量亦或是光能,也就是一气。天地阴阳相互推动而生出万物,风雨雷电想搏。社会气数变化亦是如此,楚汉相互推动而生出大治。就连麦当劳旁边也会有个肯德基。东西方互为阴阳相推而促进人类文明。中医和西医互相推动促进人类医疗进步。人身体阴阳相推平衡而去除邪气,人身就康健了。自然大道没有名相,无形而能变化,就可以变化无穷了。
(18)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所以圣人知晓天道,自当顺应自然之道,须臾不敢违背。具有大心的大人见到了自然,英哲见到了的为制。英哲见到了可能会需要用律令来引导世人顺乎天道。修行人严持戒律以能够入道。然而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如果人心归于淳朴大道,就不必要那么多的法令了。如果在上位的人物欲很多,取之于民太多,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了。这样百姓就不会畏惧法令和死亡了,百姓如果不畏惧了,反而以法令和死来威胁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刘邦进入关中,废弃严苛的大秦律令,安抚了百姓。隋朝的法令极其严苛,然而还是阻止不了盗贼蜂拥而起。明君以正治国,法令也许精简,但社稷却能够大治。明君治国需要贤臣的辅佐。然而贤臣每个世代都易得而明主难觅,所以贤臣隐匿山野不可轻用。太公到了七十多虽才遇见周文王,所谓贤臣择主而辅佐,并不是他没有能耐不能早出山。
(19)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大道至虚至静,以至于虚空。大道本来是无间道。如何能够将律历契入无形无相无间的大道呢?房屋是因为有虚空才会有用,钟鼓木鱼是因为有虚空才会有用。虚空能够契入虚空,正如以契出契。以无形契入无形,以有形契入有形。怎么能够以有形契入无形呢?对于人间的律令,对于描述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历法也不能完全的把大道描述清楚。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终其一生,想通过大统一的理律来预测宇宙的运行,浪费了毕生的精力。古代的理学家认为宇宙之外独立有一个天理在主宰着宇宙的运行,然而离开了宇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
(20)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爰,承上文于是的意思。于是大道为奇器,也可以称之为神器。这个神器律历也很难契入了。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超越于形象之上的,没有名相的为大道。有了具体的名相的为器物。大道朴素而且小,而能够化生万物。可以生出万种名相。比如天上的明月只有一个,但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大道生天地万物,并不是全部都齐整相同的,可能性有所偏差。比如中草药每种都有其偏向,有能够燥湿的,有清热的,可以纠正人身体气血的升降循环,平衡阴阳。以本草之偏纠正人体之偏,身体就康复了。庄子中有齐物论谈及类似道理。圣人通过此道纠正世人心之偏。这些象本是虚空,也是幻象来的。正如金刚经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八卦甲子实则可以描述清楚大道,描述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八卦分别对应着天地万物。甲子对应着天时天机。上下六合古今为宇宙。可以说八卦甲子是用来描述宇宙和人生的。八卦中含有象、数和理,数理有点类似于律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法令和礼法类似于律历。八卦每卦当中有阴爻阳爻,也有一些是纯阴爻,纯阳爻。但是纯阴爻实则并不是没有阳了,而是阴极必反,就会出现阳爻了。纯阳爻实则并不是没有阴,而是阳极必反,就会出现阴爻了。每个卦象都含有阴阳,正如万物之中含有阴阳。原子之中含有正电的原子核和负电的电子。物理学标准粒子模型中仅预测了62种基本粒子,也许应该改为64种,分别对应着八八六十四卦。八卦甲子之中包罗万象,既包含了天地万物,也包含了世事兴衰。
(21)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大道为天下神器,圣人彻悟自性而见天道。圣人有大智慧,推衍六十甲子,循环往复,转而用它。推衍八卦之象,其中象数术理昭然于心。考灵龟,稽律历,可以推衍阴阳相胜之术。既可以如常人知神之所以为神,也可以知不神之神,自性之神。大道昭然,如同拨去乌云的明月,尽览无遗。要知道这个阴阳相胜之术并非寻常之术。它具有窃阴阳,夺造化之术,然而又是至简至易的。世人之所以不见,实在是物欲遮住了自性。此阴符经可以作为修道的天梯。阴符经三百余字,每一句都如同一滴甘露滋润心田,字字如同珠玉般金贵,开示性命不死之方医治世道人心。它可谓是打开了万世修道之路,启迪后世修道之人天时天机何在。天时天机到此已经展露无遗了,还有什么好隐瞒的呢?阴符实则为阳符了。许多丹经之书,虽然阐述有所不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譬喻比方,无非是要阐明阴阳相胜之术。如果是贤达之人见到此经,当诚心敬阅,真修实证,不负古圣先贤的慈悲苦心。圣人将此经藏于名山,只在传给同好。藏在金匮之中,恐怕奸佞小人窃取了去玩弄而害人害己。
阴符经注解毕。
第三章 完整注解
1 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2 注解
菩萨在甚深禅定之中,用般若大智慧观照自性,得大自在,照见了五蕴的空性。这里说五蕴都是空,可以说似空非空。在楞严经中有说五蕴次第空的描述。通过大智慧修行到彼岸了,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了。五蕴分别为色受想行识这五者。色没有什么不同于空,空也没有什么不同于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和色本来是一而不是二。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
舍利子佛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佛说缘起性空,诸法到了最后都是归于空的。可是不能执着于有,也不能执着于空。用大智慧修行到了彼岸,再继续修行脱离了彼岸之后就证得了真正的空相了。也不能执着于空相。实证了空相之后,就会发现,空中没有色,也没有受想行识。也摆脱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束缚了。也没有了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了。六识各有各的范围,分别管一部分。如眼识以色为界,这就是所谓的六识,也可以称之为六界,也就是说六识之界。不仅仅是眼界,连其它的六界都能够打破,都能够跳得出来。如果能从这些中跳出来,就可以说无这六界。证得了毕竟空相之后,就打破了与生俱来的无明了,这是无始劫数以来积累下来的无明污垢。无无明,连这个无无明也要摆脱。就比如说无为,也要连无为都要放下。证得了毕竟空相,就可以了脱老死的苦了,连了脱老死都放下了。佛陀用四圣谛苦集灭道来教化众生,看到世间都是苦,都在承受着苦果;我们在承受着苦果,什么都是有因果的,那就要找到苦的集成的因缘;佛陀灭掉苦果得到了正果,这也给世人看到了希望;佛陀教导我们用般若智慧修行解脱的方法。修行需要依靠的是般若大智慧,并不是普通的智巧,修行说是有大的好处,得大自在,但是也确实没有得到社么具体的有名相的东西。
正是因为没有什么具体的东西可得,所以才没有什么束缚的。道德经中说贵大患若身。如果有富贵,那也就有祸患了。如果有身,才有祸患了。如果没有身,就不会担心饥寒了,也不用担心生老病死了。菩萨依照般若智慧修行,心不会被业丝所挂碍。心没有什么束缚和挂碍的,就没有什么好恐怖的了,没有得也没有失。也就远离了颠倒梦想,证得了究竟涅磐。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佛都是依照般若智慧修行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正果的。从这里可以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个咒是总持的法门的意思。这个咒可以说是密咒,也可以说是明咒来的。这里也说了是大明咒了。正所谓正法眼藏的。用这个般若智慧的咒,可以除去一切苦厄,这可是真实不虚的哦。这里佛菩萨慈悲为怀,再重复说一下这个咒语,这个咒语使用梵语来说的:如果通过字面的意义来说,也大概可以说的通。揭开真谛,揭开真谛。赶快通过般若智慧揭开真谛,如果已经到达彼岸的僧人还要继续向上修行脱离彼岸。修行到了最后就会具足一切智慧,就会修证到无上正等正觉。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