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这个教育评价改革案例成为省级典型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一批17个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涵盖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用人评价等方面。佛山3个案例入选。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佛山市南海区
基于教育质量监测的
评价改革实践探索
南海区作为国家和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通过教育质量监测,构建了区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层面的多元立体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教育发展状态公布制度”“绿色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平台”等方式为职能部门科学决策、学校科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分析确立依据。用数据说话,以评价育人,初步探索出具有南海区域特色的教育评价改革经验。
实施教育发展状态公布制度
培育良好教育生态
南海区教育局在2013年底即成立了质量监测和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南海区教育发展状态公布方案》,在全国率先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2015年,加入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区域监测联盟。通过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精心构建了涵盖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镇(街道)自主发展等方面的评价体系,初步明确了对镇(街道)和学校的评价标准。
基于该体系实施教育全域性动态数据采集与跟踪,撰写包括区域总报告、镇(街道)报告、监测实验校报告、学生报告、品德专项报告、身心发展报告等系列报告,相关报告在每年年末召开的全区教育发展状态公布会议上发布,参加会议的既有区、镇(街道)的教育行政干部,也有学校校长和相关学科教师。会上通过对各级指标的数据分析与对比,发掘问题和短板,如学校规划布局不合理、教师幸福指数有待提高、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存在不足等等,让与会者深切感受到了教育治理能力提升所蕴含的效用。
为进一步运用监测结果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一方面,区工作组还协同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专家逐一走访各镇(街道)反馈监测结果,为镇(街道)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2017年监测表明某镇(街道)教育装备配置水平处于全区低位,次年镇政府随即拨付4000万元增补相关学校藏书、多媒体设备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维护了教育公平和健康的教育生态。另一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还统筹安排、系统推进,逐步推动解决,实现了决策能力科学化、执行能力高效化、调控能力统筹化、服务能力可视化,切实提升了教育治理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推行“绿色评价”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13年6月,南海区出台《改革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推行教育质量绿色评价的指导意见》,每学期开展基于课程标准和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学业水平测试、影响学业的相关因素问卷调查。既监测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也监测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考查科目,引导社会和学校树立科学成才观念。
监测内容依照《南海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指标(试行)》,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领域共17个核心指标,其中,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和兴趣特长通过线上调查和体检数据采集,学业发展、学业负担情况通过期末考试增设调查问卷采集。通过用“绿色”尺子为教育教学质量“体检”,取得同样分数的学校,关注哪间学校的学习效率高、学生学得愉悦、学习能力更强,改变用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用单一的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做法。例如,在2017年的监测中,向学生们调查了“你认为在某门科目中,老师是否仅仅看考试成绩来评价你?”结果在各镇(街道)报告中予以反馈,引导学校和教师综合评价学生。
南海区2017年监测某镇学生认为“学校评价学生只看学习成绩”的比例。
在监测结果应用方面,某镇从监测结果中发现学生学业负担在全区处于高位,为此专门出台工作方案,从期末考试命题到学科成绩等级化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消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期末统一考试,期末考试试卷由各小学自主命题、自行组织考试和阅卷。各小学各学科成绩以等级的形式入册和入档,学生考试的卷面分数不能以任何方式向学生公布,学校不能对学生考试分数进行公开排名。同时,对学生各学科学习兴趣、态度、习惯、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的表现也要进行评价,分别以“A+、A、A- 、B+、B 、B- 、C+、C、 C-”的方式向家长汇报。2021年4月组织召开了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专门结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区绿色监测结果向教育行政干部和初中校长做了汇报,进一步引导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注。
此外,区层面还设立了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专项课题,引导教师针对本校监测数据反映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提出具体可行的干预措施,并在下一周期监测中检验效果。
搭建“学生发展性评价平台”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015年,《南海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发布,并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参与的实时在线学习及评价平台——南海云课堂。通过包括学生自主选课平台、“书+网”阅读平台、信息技术平台等子平台,积累学生个人特质记录、课程和表现记录、生涯选择等数据,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机制。教师和家长既可借助该平台发掘学生个性发展情况,也可从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过程评价。
学生自主选课平台,聚成了南海区“校本课程大超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校外课外创新实践课程供学生选择;“书+网”阅读平台,突破了传统的学生阅读与管理模式,建立阅读任务群,通过群文阅读,群书阅读、实现线下阅读,线上评测,线下写作、线上分享的新模式;信息技术平台,通过开展小初高学生信息素养可持续发展的跟踪测评,深入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此外,该平台还具备过程性评价功能,学生每天在校或在家的表现均能够由教师、家长或同伴通过南海云课堂“学生综合素质在线评价平台”登记收集。包括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技术实践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等结果都会在学期末生成的学生成长电子报告中向家长反馈。
南海云课堂界面。
南海区坚持监测立言,以评价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打造“用数据精准教学、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以数据为基础的学校综合治理体系和基于数据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初步实现从数据中认识学生,从数据中认识教师,从数据中认识学校和家长。相关做法在2015年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业委员会年和《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作推介,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一说到读书
之前还精神活泛的孩子
端坐在书桌前
刚翻几页就困意来袭
哈欠连天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啥读书会使人犯困?
难道真的是因为没有“文化细胞”吗?
今天
就给家长们好好分析一下
是什么拖住了
孩子获取知识的“后腿”!
原因一、大脑开启保护机制
大脑是个耗能大户,以仅占体重 2% 的重量,杠杆般地占了人体热量总消耗的 20%。
而读书则是一项充分调动大脑的行为,不仅需要眼睛的准确辨识,记忆的不断撩拨,与此同时还需要长时间的、沉浸式的输入与思考。
只要孩子读书不停,大脑就得一直高速运转。再加上总有一些小情绪勾引着他们,比如饿了渴了、想看会儿电视刷刷手机、在沙发上打个盹儿等等,大脑还得分出一部分精力来说服自己的小主人继续努力,真是操碎了心!
但就好像运动久了会累一样,大脑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认知负荷后,就会让人产生大脑需要休息的生理指标——“精神疲劳”。
于是,大脑就会正式发出“抗议”:你别看书了!让我休息喘会儿气!
原因二、条件反射形成的不良习惯
由于没有合理规划好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导致许多孩子在需要休息的时候,仍顶着困意继续读书。
尽管我们自小就学习过“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但事实上如果已经感到疲劳,继续看书只会加快精神疲劳的到来。
大脑更加懂事,它怕主人太累,会默默行使“保护权”——让人越看越困,好去休息。
这样一来,不光学习效率难以维持,“带着困意读书”的经历还会逐渐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导致孩子一学习就困,把睡眠和看书无形中绑在了一起。
原因三、没有找到适合的书
同样都是书,但催眠的效果大不一样,孩子也有手不释卷的时刻。例如绘本、漫画书、小说……看完一本又一本,通宵一整夜也不知疲倦。
但如果翻开英语词汇书第一页,刚背完第一个词abandon……就睡着了。
这确实是书的问题。
认知科学发现:人们对于那些语言组织方式不那么流畅的书,“信息转换”的效率更差。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院的 Harviland 和 Clark 曾在 1974 年进行过一个阅读理解测试,参与者们要读 68 个短句,其中:
一半的句子的前后文内容是直接匹配的;另一半的句子则是间接匹配的,中间欠缺了逻辑衔接。
结果发现,阅读这两类句子所需要的时间有明显差异,两者之间相差了 0.181 秒。
因此,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书,大脑处理起来毫不费力,甚至求知的好奇心还会推动孩子越看越起劲儿。
但专业性强的书籍,可能一时间超出了大脑的理解能力,从而导致阅读消耗量大增,于是孩子就会很快看“困”了。
原因四、过于舒适的读书环境
室内温度适宜,光线充足;
周围没有噪音干扰,安安静静;
桌椅高度协调,坐着很舒适……
这的确是无可挑剔的读书(睡觉)环境!
根据BBC频道《科学聚焦》栏目的解释,人们通常会选择在一个安静、舒适的氛围中读书,而这些条件恰巧也很适合睡眠。如果读书时孩子没有完全集中精力,那么等同于瞌睡给了个枕头。
揭秘
为啥有的孩子不犯困啊?
看到这里,有家长会问了:隔壁家孩子整天拼命读书,为啥就不犯困呢?难道是大脑不一样?
其实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有研究发现,“学霸”们进行认知任务时,大脑皮层的能量代谢率反而越低。也就是说:
“学霸”思考问题时,消耗的能量更少。
这种差距就导致处理一样的信息,有些人转化起来易如反掌,有些人则难于登天。比如:
“学霸”计算:1+1=2
普通人计算:
“学霸”背单词:apple
普通人背单词: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有人据此提出假设,“学霸”之所以更专注更持久,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大脑的工作效率更高,即所谓的“神经效率假说”。
这一猜测也于2018年得到德国研究团队的证实:
简单来说就是,越聪明的人,大脑工作效率越高,处理同一件任务的耗能越低,不容易触发大脑的负反馈机制,读书时也就更不会轻易地犯困。
如果一读书就犯困的孩子,家长不妨从根源上找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学习时注意方式方法,科学用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如果孩子感觉疲劳困倦,就不要勉强支持读书,尤其是不要“开夜车“读书,以避免形成不良习惯。
睡觉前最好也不要让孩子通过读书助眠,因为这种习惯最易形成“一读书就犯困”的条件反射。
帮助孩子选择符合认知能力的阅读材料,循序渐进地阅读。
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早接触高阶的知识,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做更多尝试,要让孩子通过不同阶段和水平的阅读来完成阅读能力的升级。
为孩子创造协同读书环境,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和分享交流的欲望。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拥有一个协同读书的环境十分重要。在与同龄人一起读书时,他们更有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从群体讨论中感受到乐趣和益处。
家长也可以通过亲子共读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这样既能帮助孩子保持阅读的专注力,也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印发《关于公布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名单的通知》(教基司函〔2021〕47号),佛山市教育局报送的《努力构建佛山市全面优质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成功入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本次评选活动是在各地遴选推荐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专家评选了48个典型案例,佛山市案例是全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五育并举
劳动最美
佛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劳动教育的重大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去年9月初,佛山市教育局印发了《佛山市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计划》,佛山将各学段的垂直贯通、有机衔接与各类型劳动的水平统整、相互协调相结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提出“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积极培养劳动技能和精神”“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重点实施劳动教育内容”“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保障劳动教育实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等七大方面共23个劳动教育指标任务,努力构建全面优质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佛山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顺德区成美初级中学学生在学校楼顶的农艺园学习和实践。
今年5月,佛山市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效果明显。
目前,《佛山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正在送审,近期即将出台,中小幼和高职一体化劳动育人的链条更加健全,佛山劳动教育再上台阶。
学子劳动之歌
响彻广阔天地
2021年3月,广东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名单公布,在全省85个入选学校中,顺德区罗沙小学、顺德区京师励耘实验学校、高明区启慧学校、三水区西南街道第十二小学以及华附南海实验高中等佛山5所学校入选广东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目前,佛山有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5所、劳动教育基地5个、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5个,佛山市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30所,全市近1000项劳动教育成果获省级奖项。
其中,华附南海实验高中坚持“学农”活动16载,将劳动教育课开进田间;顺德区京师励耘实验学校采用研学学分积分制管理,校内+校外双平台借力发展劳动教育;顺德区罗沙小学带动一个家庭,拉动一片社区进行开展;三水区西南街道第十二小学每学期举行“开耕节”“收获节”;高明区启慧学校发掘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康复作用。
顺德区西山小学为佛山市30所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之一。从今年9月起,该校与顺德凤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小学校园建立了一所“西山厨神培训中心”,利用每天放学后的45分钟打造一个适合儿童的“烹饪课堂”。在厨神中心体验馆里,孩子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厨具进行烹饪学习,顺德智能小家电和传统厨艺相结合,既保证了烹饪课堂的安全性,也增加了孩子学习劳动技能的兴趣。
一批具有佛山特色的劳动实践实训基地的正建成投入使用。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家政、烹饪、手工、木工、种养、物品维修、非遗、志愿服务等适合中小学生参与性学习的生产、服务性劳动实践类课程。课程结合文化传承、文旅融创、特色小镇、智慧农业、美丽乡村、文明实践等项目载体,以灵活多元的方式开展劳动实践,形成行业特点、地域特色。学校建立“劳模工匠进校园”常态化工作机制,组织研发优质课程,充实劳动教学资源,促进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劳动教育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
同时,佛山市、区两级将每三年认定一批“农业+”“工业+”“科技+”“生态+”“文化+”“旅游+”“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信息+”等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