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持续推进和谐社区(幸福村)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更有力、社会治理更有效、城乡环境更宜居、公共服务更完善……记者从区民政局了解到,近年来,增城区以和谐社区(幸福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据了解,目前全区共有54个村(社区)成功创建市级和谐社区(幸福村),创建数量排名全市第二。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凝心聚力为民服务
“梁伯,这里的电线已经老化了,导线裸露,这样很危险,我们帮您安装电箱,重新拉好电线,以后您用电就更安全更方便了。”近日,在宁西街石迳村五保老人梁桂兴家中,村“两委”干部和供电所工作人员认真检查室内外线路、开关和插座,更换与整改老化线路。一旁的老人梁桂兴连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
对五保老人梁桂兴这样的帮扶,仅仅是石迳村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幸福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
石迳村位于宁西街北部,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00多人,是宁西街乃至增城区最古老村落之一。近年来,该村聚焦幸福村建设工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完善配套设施、整治人居环境、组织开展村民活动等措施,全力打造“管理民主、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平安有序”的幸福村。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该村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组建起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帮助村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在疫情防控前线、垃圾分类站点、环境整治黑点、困难群众身边,处处都有党员当先锋、打头阵的身影。
如今,石迳村正在实现华丽转身。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各项民生基础工程相继完成,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振兴之路”,并获得广东省卫生村、广州市美丽乡村、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增城区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增城区把加强党建作为推动和谐社区(幸福村)创建的重要抓手,以基层组织换届为契机,选准配强班子队伍,着力增强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创建和谐社区(幸福村)工作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正是凭借“幸福路上一个不少”的执着、“幸福生活永不停步”的干劲,全区各村(社区)正朝着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村(社区)迈进。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近期,位于石滩镇下围村的葡萄小镇升级改造工程正式完工,园区的观赏性得到有效提升。该项目是增城区培育水果龙头企业的重点项目之一,以现代种植技术及先进保鲜储运技术,实施国内最高标准的智能化、标准化、专业化葡萄种植。
“项目得以顺利高效推进,离不开村民的支持。”下围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花果小镇葡萄产业园用地原是村民个人责任田,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无序的种植导致土壤肥力流失,部分农田荒废。近年来,下围村通过民主商议,收回村集体用地,盘活空闲土地资源,引进农业项目。闲置20年的村集体经济项目重新盘活,被打造成为一个集种植生产、亲子采摘、观光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除了增加村集体收入,还为村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集体、个人的收益不断提高,让村民喜上眉梢。通过民主商议,下围村还建设儿童乐园、侯王庙公园、红旗围湿地公园、清水湖公园等一批休闲设施,清理房前屋后垃圾,疏通排水沟渠,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建立60岁以上老人每月250元的生活福利金制度和专项帮扶基金制度,让村民“老有所养”。
像下围村一样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村社,在增城区并不少见。新塘镇东华村通过加强村委干部队伍建设和聘请第三方管理人员等方式,深入推进城中村综合治理;中新镇濠迳村将古村屋改造成书画室,免费传授书画技法和知识,不仅解决了村民子女“放学后托管”问题,还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龙村组建治安联防队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人技联防”防控体系……
自和谐社区(幸福村)工作开展以来,增城区结合换届选举,通过指导村(社区)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健全村(社区)议事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及村(社区)务公开工作,提高群众了解参与村(社区)治理的意识,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基层工作机制创新。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生活品质
健身绿道两旁绿意盎然、鲜花盛开,长者漫步其中,享受休闲时光;休闲娱乐设施齐全、丰富多样,孩子们嬉戏打闹,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走进荔城街锦绣社区公园,记者切身感受到了“小”社区的“大”变化。
锦绣公园建成于2015年,一直是锦绣社区周边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但因公园已使用多年,园内草坪、人行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公园的美观。为提升公园环境,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去年,在荔城街道办的支持下,锦绣社区对锦绣公园进行了环境和设施的全面升级,不仅安装了“锦绣公园”命名石、党建雕塑,还重新种植草坪树木和升级原健身绿道,增设路灯和残疾人通道、公园墙体彩绘、篮球场硬底化上色、更新运动器材等。
改造升级后的锦绣公园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不管清晨还是傍晚,都能看到居民在这里休闲娱乐的身影。“社区公园改造后真的漂亮多了,舒服多了,我每天下午都过来散步,生活在这里很幸福!”居民曾叔笑着说。
在创建和谐社区过程中,锦绣社区居委会了解到居民对活动场所需求非常大,经过现场勘察和民主协商,社区整合各方资源,争取到职能部门、物业公司和热心居民的大力支持,增设完善了一批配套服务设施。这样的变化,在锦绣社区还有很多——星光老年之家进行了装修升级,儿童图书室新购置了一批图书,人行绿道旁加装了安全护栏,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此外,在完善硬件配套设施的基础上,锦绣社区还重点关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具有锦绣社区特色的志愿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建设社区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服务管理模式,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加强城乡社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服务品质,是推进城乡社区生活服务圈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和谐社区(幸福村)创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增城区通过完善城乡社区生活服务圈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基础公共服务、专业服务和其他服务的共享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期,广州市审计局积极组织市属部门和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了《广东省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知识竞赛。
本次竞赛由广东省审计厅组织,面向全省各地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旨在推动我省各级单位对《办法》的理解贯彻。为吸引更多的内部审计人员参与,竞赛采取了线上模式。在广州市审计局的宣传组织下,广州市各市直部门和市属企业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其中,部分单位还组织了集中答题,对部分疑难问题在赛后展开了热烈讨论。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广州市市直部门和市属企业1100余名内部审计人员参与了知识竞赛。
通过参加本次竞赛,有效促进了广州市各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对《办法》的全面理解和对《办法》精神的准确把握,为深入贯彻落实《办法》,推动我市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水质监测结果,今年1至10月,东江北干流国考大墩断面水质均值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这是东江北干流大墩断面平均水质从2019年的Ⅲ类提升至2020年的Ⅱ类后,至今继续稳定保持达到国家和省考核要求,也是增城区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取得的治水工作成效。
近年来,增城区探索建立系统综合治理的治水模式,推动水环境持续向好。目前,增城区已全域消灭黑臭水体,确保域内水体不返黑不返臭,实现长制久清,切实为增城建设宜业宜居宜养宜游优质生活圈提供高质量的水务保障。
东江北干流(大墩断面)资料图
破污染源减污难题 建立“5个系统”
增城区拥有207条宽5米以上的河涌,总长约926公里。该如何深入全面地发现并整治各类涉水污染源,真正实现源头减污、源头灭污?对此,增城区建立了“党建+河长+科技”系统、流域片区系统、“厂网泵闸河”系统、农村污水系统、智慧化高效维管系统等5个系统,切实把源头减污由水到岸落到实处。
“党建+河长+科技”系统是以党建为引领,各级河长领治,形成人人参与治水的工作格局。截至今年9月份,共有176个部门和单位累计巡河3万余人次,累计发现涉水污染源1万余个,利用“河涌众采”小程序随手上传,区河长办跟踪解决,办结率达98%以上。在此基础上,从今年9月至年底,全区75个责任单位发动党员干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巡河党日活动。
流域片区系统,指通过源头减污控污,把流域片区内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面污染、垃圾渗流液、水面漂浮物、散乱污场所、涉水违建分类治理。截至目前,累计拆除河湖管理范围内违法建构筑物面积超过260万平方米,污染源整治累计超4.33万宗。
“厂网泵闸河”系统,指把污水厂、污水管网、污水泵站、截污闸和河涌作为系统一体研究。修管网、补漏洞、强管理、重调度、挤外水、收污水、提浓度。
农村污水系统,指系统推进农村污水治理,集小微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农家乐污水、人居环境一体治理。科学运用“接市政管网、集中式设施、分散式设施、资源化利用”四种模式综合治理农村污水。压实区、镇街、村社和专业维管公司的责任,形成区级部门抓统筹、属地镇街抓组织实施、所在村社抓巡查和日常管护、维管单位抓专业化维修保养的管理机制。抓农污设施管养,实施网格化、智慧化、标准化、本地化管养,实现高质量维管。
智慧化高效维管系统是利用科技手段,构建从厂到网,从流域到用户的网格化高效维管系统。以实时监测数据为支撑,以大数据、水力模型等技术为依托,建设与市水务系统、区政府协同的“一网统管、数据互联、协同高效”的智慧水务管理平台,不断实现城市管理标准化、智慧化、精细化。
从上述“5个系统”全力推进污水防治攻坚战,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水环境质量,还进一步优化了治水工作的长效机制。
打破城乡差距 “3个创新”推进一体化治理
近年来,增城坚持全域系统化治理思想,在城乡污水设施补短板、城镇污水提质增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四个方面齐抓共管、系统治理,推进水环境城乡一体化治理。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创新性提出摸查先行建设模式,即以创建摸查先行、设计主导、施工监理配合的“大兵团”作战工程建设模式,同时创新增加水质考核模式,全面铺开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建设,以“绣花”功夫开展全域管渠溯源检测,以“啃骨头”的勇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设施规模满足实际需求。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增城构建农污以行政村为单元的网格化、以巡检APP为手段的智慧化、以外观和功能使用的标准化和“区排水公司+农户”的本地化维护模式,进一步压实区、镇、村和维管单位各级管理责任,其中“区排水公司+农户”即聘请当地村民充实维管力量,建立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治。此模式因地制宜地覆盖全区285个行政村,助力增城连续两年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珠三角片区第一。
牢牢抓住“2个关键” 彻底雨污分流和清污分流
从源头开展雨污分流,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和渠箱清污分流是系统综合治水的两项关键工作。该两项工作将原先各社区和单位混合雨水和污水的排水管道,以及混合雨水和污水的合流渠箱,提升为雨污分流管道及渠箱。通过管道提升,污染相对较高的生活污水经污水管道流入污水系统处理再排放,雨水清水可直接排入江河湖泊等自然水体。
截至10月底,增城已完成1620个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作,面积58.61平方公里,完成率约94%,提前完成2022年达80%的年度目标;辖区43条河流渠箱已全部通过市河长办清污分流效果达标评定。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