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构建"1+5+7"行政应诉工作机制 全力打造行政应诉"广州经验"
近年来,广州市司法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建立“1+5+7”行政应诉工作机制,推进行政应诉规范化建设。行政应诉在化解行政争议、促进依法行政、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行稳致远。
“1”即一条主线
通过出台制度性文件,全面推进行政应诉规范化建设,切实发挥行政应诉化解行政争议、促进依法行政的职能作用,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5”即五项重点举措
建立压实责任的全流程督促提醒机制
出台《广州市建立行政应诉案件全流程督促跟踪机制若干措施》,建立“报备+提醒+反馈+补救+通报”全流程督促跟踪工作机制:行政机关收到应诉通知书、上诉状、传票、有履行义务法院生效裁判文书后两日内向同级司法局报备;答辩期满、出庭日期、履行期满的前一周和前一天专人负责提醒;答辩、出庭、履行的次日向同级司法局反馈;未按时答辩、未出庭、未履行的,研究补救措施;全市联动每月通报。
健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新秩序
一是出台一份指导性文件。即印发《广州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规定》。
二是明确三种应当出庭情形。即:年度首起开庭的一审案件;负责人出庭有利于解决争议的案件;法院书面建议负责人出庭的案件。
三是落实五项具体措施。建立半年报告、通报制度;将正职负责人出庭、负责人出庭率高作为法治广州考评加分指标;市区政府负责人带头履行行政应诉职责;府院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的意见》;负责人出庭出声,注重实质化解争议。
构建紧密高效的府院联动工作新机制
一是建立府院常态化联系制度。市司法局、广铁中院共同签署《关于加强互动联动 建立常态化联系制度的若干意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探讨执法、复议与审判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交流化解争议的思路方法,促成对上位法不明确、理解有差异的问题形成共识。完善覆盖市、区、镇街三级的联络机制和诉讼文书网上送达系统。
二是建立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持续关注发案率、败诉率、撤改率,及时分析复议应诉工作中暴露出的依法行政短板,提出预警及治理建议。联合召开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调研座谈会,研究疑难痛堵、民生热点领域行政纠纷化解工作。
三是建立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机制。成立广州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及黄埔区工作站,推动诉前诉中和解、调解。派驻12名调解员进驻调解中心,促成553件案件调解撤诉,调撤率63.1%,约20%一审行政诉讼案件实现争议源头实质化解。
四是建立调解专员制度。建立覆盖广州各级行政机关的调解员名册,保障行政调解衔接顺畅、协调有序。
五是建立广州行政争议调解员库。选聘调解员参与广州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及工作站、市区复议机关、行政机关的行政争议调解,壮大覆盖调解组织、专家学者、法律实务工作者的多元解纷力量。
建立败诉行政案件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一是建立败诉案件分析制度。收到生效败诉裁判文书后,起草败诉分析报告,有履行内容的制定履行方案,经单位法制机构审核、主要领导批准,重大案件经单位领导集体讨论研究。
二是建立败诉案件半年报告通报制度。市司法局每半年对全市败诉行政案件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向全市行政机关通报,年度统计分析报告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后印发。
深化明晰责任强化监管的应诉新局面
一是建立行政应诉监督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监督,监察、人事部门的责任追究。
二是健全行政应诉考核机制。将负责人出庭率、正职负责人出庭、争议实质化解、败诉率、调撤率纳入法治广州考评,加强对“四不问题”、败诉率高、“一败再败”的监督,出现“四不问题”的单位,法治广州考评不得评为良好及以上等次。
三是强化行政应诉责任追究。建立通报提醒、监督整改和约谈问责机制。败诉量大、负责人出庭不达标的,点对点督促提醒。出现“四不问题”的,督促整改、全市通报、约谈区委分管领导及单位主要领导。
“7”即七份制度性文件
一是印发《广州市行政应诉工作指引》。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败诉风险提示、文书报备和联络员制度,强化监督检查。
二是印发《广州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规定》。明确应当出庭的情形、出庭率要求和应当履行的职责,建立通报问责制度。
三是印发《广州市行政机关履行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和办理司法建议检察建议监督办法》。建立败诉分析、重大案件集体讨论、文书备案、统计分析制度,建立督促改正、通报批评和移送问责机制。
四是印发《中共广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应诉工作的通知》。对负责人出庭应诉、答辩出庭、司法建议办理反馈、败诉报告及诉源治理、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提出了“五个严格”要求。
五是印发《广州市败诉行政案件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报告制度》。明确责任分工、报告内容,建立考核通报、监督提醒、专项督察及移送调查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强化统筹监督。
六是印发《广州市司法局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法院建议出庭应诉制度,明确统计口径、负责人范围,强化培训,提高负责人出庭应诉能力。
七是印发《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广州市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的意见》。明确总体要求、出庭应诉范围、负责人范围及职责、应当出庭情形,完善负责人出庭应诉通知、身份审查、考核等制度。
2021年8月,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通过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功破获一宗贩卖毒品案。警方在案件侦办过程中,发现广州市一寄递企业位于天河区的末端网点未落实实名收寄、开箱验视制度,导致违规收寄毒品运至外地。后警方依法将相关证据材料移送市邮政管理局。市邮政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相关规定,对该企业处10万元罚款。
据统计,2021年以来,广州警方依法移送5宗案件至市邮政管理局,累计对违法寄递企业处罚款28.5万元,对违反寄递安全管理制度的企业、网点形成有力震慑。
广州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快递行业的整体规模、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均位居全国前列,市场体量庞大、业态复杂。广州快递业务量约占全国业务量十分之一、全省三分之一,持续排名全国城市前列。2021年,广州快递业正式进入“百亿时代”,业务量达106.78亿件,同比增长40.21%。
为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新兴行业管理,护航快递行业平安发展,广州警方立足实际,不断摸索依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寄递物流行业的安全管理,推动“层级管”、聚焦“精细管”、探索“智能管”“三管”齐下,有力保障快递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层级管”,凝聚合力,管好安全
据统计,目前广州市快递企业、机构超600个,末端备案网点7000多个,从业人员超10万人,安全管理面临基数大、主体多、情况复杂的挑战。
广州警方牢固树立“一盘棋”和“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寄递行业四级管理架构和相关管理体系,积极会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联动机制,切实推进行业管理规范化建设,确保实名收寄、收寄验视、技防安检、持证经营、从业登记这“五项制度”落实到位。
广州警方依托信息系统,通过联合督导检查、专项督导检查、暗访测试等方式,2022年共检查寄递物流网点29万余家次,发现和督促隐患整改9000余项,持续考核评价各单位责任落实情况,及时通报工作短板问题并督促落实整改,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
二、聚焦“精细管”,找准重点,全程监督
广州警方把握前端收寄环节,委托第三方开展暗访测试服务,采用模拟投寄仿毒品、管制刀具等物类包裹的方式,随机安排人员,随机抽取网点,实地测试寄递企业网点执行实名登记、收寄验视、可疑件报告等制度情况,客观评价安全管理状况。
严防过机安检“过而不检”“走形式”等隐患,在特殊时期向全市大型分拣中心派驻警力,强化完善过机安检、加盖或粘贴安检标识等程序机制,确保重要时期重点线路邮件快件X光安检全覆盖制度落实到位。
探索智能安检工作,组织快递企业、科技公司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图片识别技术,精准识别判定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弓弩、易燃易爆压缩容器等危险物品,进一步提升堵截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三、探索“智能管”,科技赋能,提升效率
广州警方按照“要素掌控、优化配置、预警预报、协同治理”体系建设目标,重点关注数据汇聚、分析预警等业务,开发建设信息化系统,实现寄递行业各项治安要素全覆盖实时采集,结合工作需求,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开展建模分析,动态预警各类非法寄递行为,依托信息化系统预警功能,成功查获毒品、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涉黄物品、仿真枪、假冒伪劣商品等违禁品一大批。
瞄准“采集更全、监测更严、分析更智能”的目标,建设升级具有数据云搜、实时分析、智慧预警、决策支撑等功能全面的系统平台,找准痛点、难点问题,实现对寄递物流各个环节全程监管,并为疫情防控、人口管理、行业治理等工作领域提供数据支撑。
广州警方呼吁广大市民、寄递企业和从业人员,请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快递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自觉配合落实实名收寄、开箱验视、过机安检等安全制度,积极举报非法寄运违禁品的违法行为,切实防范禁寄物品流入寄递渠道,共同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高效有序的生产秩序。举报电话:110。
近日,在科技部高新司、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的指导下,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开展对“TFT技术创新平台”“反射式显示创新平台”“显示装备创新平台”“激光显示创新平台”等第二批四家创新平台的专家考察论证。论证会以“线上汇报+视频直播”方式进行,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拟建各创新平台建设单位负责人参会。会议听取各平台建设单位关于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汇报,直播参观各平台的办公、试验验证场地建设情况。经质询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上述四家创新平台的建设方案通过论证。
截至目前,依托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在全国组建的创新平台数量达到8家,推动完善新型显示“小核心、大协同、全国一盘棋”的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构建全国性技术创新格局,集聚战略科技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新型显示行业持续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