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芦苞胥江祖庙:八百年千帆过处,阅尽沧桑一庙宇
详细内容

芦苞胥江祖庙:八百年千帆过处,阅尽沧桑一庙宇

时间:2022-12-09     人气:4712     来源:印象芦苞     作者:
概述:北江边上的胥江祖庙,始建于1208年,与德庆悦城龙母庙、佛山祖庙并列为省内最有影响的三大古庙,是三水现存至今的最古老庙宇......

人与世界联结的桥梁,是体验,是昏晓、冷暖、风雨、光影、人情等交织交替而成的常识。


人与过去联结的桥梁,是相信,是脑海中残存的记忆,是书本上镌刻的文字,是旷野上矗立的碑铭。


人与河流联结的桥梁,是文化,它纵贯当下和过去,也映照此地与世界,是小城钟鼓与万千气象各成风景。


北江边上的胥江祖庙,始建于1208年,与德庆悦城龙母庙、佛山祖庙并列为省内最有影响的三大古庙,是三水现存至今的最古老庙宇,更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见证,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历史文脉、宗教艺术和民俗风情。


岭南文化何以包容并蓄,遂成川海?这座经800多年岁月洗礼的古庙宇,也许能给出答案。在追寻三水文化根脉的第五站,不妨让我们以诗证史,走进一片诗意的时空,找寻一个诗意的答案。


◆杨万里:诗意芦苞的先声


在讲述胥江祖庙之前,我们得先将芦苞镇的故事讲起。


洪荒时代,现芦苞镇正位于珠江三角洲二十大断裂线之一的北江断裂线上,大自然在这里上演海潮退却、沧海桑田;历史在这里见证先民火耕水耨、播撒文明。


今日之芦苞镇,最先以商业的形态载入史册。唐大历年间,因这里有芦苞涌勾连北江航运,这片水域成为北客南来的黄金水道。后来,人们在长满芦荻和苞草的沙洲营建街、市,并从这两种植物中各取一字作地名。到767年,唐节度使嗣恭剿灭盘踞广州的哥舒晃,在这里屯兵,留下“胥江古屯”的古地名。


南宋年间,“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将三水的诗意气质拉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过去,北江自清远流经芦苞的那一段叫胥江,北江自河口经西南的那一段叫肄江。每遇北江汛期,芦苞涌涌口接北江分洪之水,汹涌澎湃;如果西江同时水涨,顶托之逆流,则可以抵达胥江流域。对这一气势磅礴的场面,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诗赞曰:北江西水两相逢,胥口波涛特地雄。


杨万里的到来,为这片烟波浩瀚的水域留下了诗意的注脚。


1179年正月,杨万里被任命为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次年春节过后,他到广东赴任。1180年至1182年,这短短3年,杨万里多次经过芦苞,沿着芦苞涌乘船来往于北江与广州之间,留下了“万事向侬冰与炭,一生行役雨和风”“回望越台烟雨外,万峰尽处五羊城”等名句。杨万里到来的时候,胥江祖庙尚未营建。但洪波翻滚的澎湃,抑或是沿岸时花的静美,都让他难抑诗兴,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杨万里的到来,还佐证了国家经济中心南移、岭南地区开发加快的历史进程。


秦统一中国之后开凿灵渠,珠江水系的桂水与长江水系的湘水得以相连。自此,岭南同北方的往来主要是通过西江航运。但唐代开凿大庾岭古驿道之后,特别是随着唐、宋两代国家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大庾岭古驿道逐渐成为岭南沟通北方的主要通道,与大庾岭古驿道相关的北江航运日益繁忙,成为沟通五岭南北的重要水道。史料记载,芦苞涌与其上游的白泥水、北江下游的西南涌等,均是通往广州的内河航运要道。因而坐拥芦苞涌勾连广州之便利的芦苞,被时人誉为“水之汇也,气之关也,乃全省命脉之源”,飞速发展的芦苞,很快成为北江边上的“小广州”。


杨万里去世后,最早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胥江祖庙即开始营建,人们将规避风险、祈求平安的朴素愿望寄望于供奉水神北帝。800多年来,北江河上樯帆云集,无数商贾船夫、词人墨客如潮水般来了又去,儒释道在此交汇交融,这个小小的庙宇香火不息,成为北江流域一个重要的历史人文地理坐标。


走过元明清,人们不仅仅从北帝崇拜中寻找庇佑与宽慰,还登临龙坡山,寻迹玉镜台,远眺无涯海,借山川以寄怀:明代黄瑛追述胥江祖庙香火鼎盛,有“丹光昨夜明如火,惊起坡山几树鸦”;明代李义壮登临胜境,喜悦流于笔端:“万顷波涛双砥柱,千年寰宇一虚亭”;清代王乃棠则写下“红叶满堤今去国,青萍三尺此登台”,怀古幽思之情留下悠悠回响。


◆祭北帝:“小广州”实至名归


龙坡山下,连廊飞檐,香雾叠翠。穿过禹门,水廊两侧一片滟滟水光。眼前靠山朝江的古建筑即胥江祖庙。胥江祖庙始建于1208年,由武当行宫、普陀行宫和文昌行宫以及华山寺等古建筑组成。


《三水县志》记载,胥江祖庙最早只有华山寺及武当行宫、普陀行宫(又称观音庙),两组行宫均建于南宋嘉定年间,且建寺时间略早于庙,故有“先有华山(寺),后有祖庙”的说法。三座行宫的先后顺序为武当行宫最早,普陀行宫次之,文昌行宫最晚。


800多年间,胥江祖庙几度颓败,又几度重建,用《三水县志》的说法就是:“嘉靖五年始立县治,诸庙尽废不再祀礼,唯真武庙独存。”真武庙即胥江祖庙的主体建筑武当行宫,此话的意思是,胥江祖庙被视为三水庙宇之祖,北帝崇拜香火不断且影响最大。


胥江祖庙是一个集建筑技术、民俗文化、宗教艺术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艺术宝库。武当行宫等三座行宫结构对称而严整,均为三间二进院落式布局,采用砖木结构。墙体全是水磨青砖对缝砌就,屋面为碧绿色的琉璃瓦,出檐施以木雕莲花托,四角翘飞,屋脊上镶有双龙戏珠及瓷制人物。此外,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人物花卉、诗书等为创作主题的砖雕、陶塑、石刻、灰塑、壁画更是各有特色,是历经时间沁润而成的艺术瑰宝。


在众多朴素的民间信仰中,北帝崇拜影响最大,流传最广,供奉北帝的武当行宫也是胥江祖庙建筑群中最为重要的建筑。北帝又称玄武、真武大帝。民间传说中,北帝是北方水神,不仅可防洪御旱,还能治水降火。在农业立国的古代,北帝在民间深受信奉。到明代,北帝祭祀已被列入国家级祀典,北帝崇拜遍及全国。芦苞当地还有一个传说,1915年和1947年北江大堤芦苞段先后两次决堤,堤围决口都是正对着胥江祖庙的武当行宫,大水中唯独供奉北帝的武当行宫屹立不倒,乡间便传乃是北帝爱民,保护了周边百姓的安全。


在过去,善信到胥江祖庙朝拜,要先登上武当码头,经过禹门牌坊和武当庙道来到武当行宫。所谓禹门,是“大禹治水”之门,以证北帝是治水之身,牌坊后面刻有“万派朝宗”,寓意各教各派都可以到此朝拜归宗。


一项主题为祈福禳灾的民俗文化活动也随之而生。每年农历三月三北帝诞,三水乃至周边的善信都会如期举办庙会巡游活动,还形成了六十年大会和三十年小会的俗例。


三月三,北帝诞。三水芦苞胥江祖庙举行北帝祭祀及巡游活动。


最近一次北帝诞庙会巡游活动为2019年举办,飘色、太极等八方民俗文化要素竞相亮相。当时,巡游队伍从武当行宫出发,经北江大堤防汛路巡经芦苞多个主要街道。活动当天,广州黄埔南湾村的“小北帝”还会“回家省亲”,与武当行宫的北帝真身一同参加巡游。


2019 年 芦 苞 胥 江 祖 庙 北帝诞活动中,舞者扮演的 飞天翩翩起舞。


古老的庙会延续至今,有历史的必然,更因其文化的魅力。其一,北江航运日益繁忙,但受制于当时航行技术以及水势桀骜不驯,往来于北江之上的商贾、船家开始供奉北帝以求平安;其二,芦苞从一个沙洲发展成市集,商业与农业人口日益增多,人们开始兴修水利抵御洪涝灾害;其三,繁荣的商业,推动了思想的开放包容,为各类宗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和土壤。


历史记载,芦苞镇曾有庙宇近30座:仅龙坡山,就有华山寺、地藏庵、北帝庙、文昌庙、观音庙;在石头岗,有北城侯庙;在西洲,有晏宫庙;此外,有鲁班庙、天后庙、关帝庙……还有道馆13所,它们主要分设在麦街、立新街、沿江街和范街。还有菜园地斋堂、会龙街斋堂、集善堂……


正是因为历史上航运的发达、商业的兴旺、交流的频密、文化的繁荣,为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人们有能力修筑宏伟的庙宇,有时间涵养出百花齐放、精益求精的艺术审美,更有胸怀去传承着海纳百川的气度。芦苞以一镇之域,近乎完整记录且近乎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历史演变的规律。胥江祖庙亦俨然时代的切口、观察的样本:日后的芦苞之所以成为“小广州”,岭南文化之所以包容并蓄、遂成川海,仿佛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南武当”:失落百年今觅回


“水由浈阳峡而下,经清远,达三水,是为胥江。环江之西皆山,重峦巨嶂,绵亘数百里。而东独平圹,小山数点而已。山名龙坡,起伏蜿蜒,其状如龙,故谓之龙。……登山西望,人家烟火,江屿帆樯,远树沙禽,夕阳如画。而是山之阴晴朝暮,四时不同,足供吟眺者,犹为无穷也哉!”


民国年间三水人黄祝蕖的这一篇《龙坡山记》,以短短200余字,道尽胥江祖庙所览之形胜,其建立的初衷,以及善信对北帝崇拜的虔诚。


而胥江祖庙的另一个身份,却一度失落,直到2002年才被世人所知。这年春节前,一行人从湖北武当山出发,南下寻找“南武当”。


根据湖北武当山相关文献记载,按照道教五行理论,历史上早就形成了以湖北武当山为本山,东、南、西、北、中五个“武当”分布全国的格局。但清代晚期以后,“南武当”因为战乱和政局动荡而一度失落。


张师清是当时寻找“南武当”队伍中的一员。他师从三丰自然派第十四代传人公孙清高,和师兄师傅受师爷嘱托到广东来寻找“南武当”。最初,一行人选择的是名气最大的佛山祖庙,但失望离开。


“我们正准备前往西樵山,却无意间在地图上发现芦苞祖庙和旁边标记的华山地名,便忍不住‘咦’了一声。师傅接过地图一看,估摸了周边地形,说可能就是它了。大家便赶往芦苞胥江祖庙,到达芦苞时天快黑了,但师傅察看了周边地形和建筑遗址,方位、格局都跟武当山的很相似,连声说,‘终于找到了,真的找到了。’” 多年前的这一幕,张师清记忆尤深。


事实也证明,他们的判断是准确的。据说,胥江祖庙与湖北武当山道教主张“三教融合”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胥江祖庙内,同时供奉北帝、观音、文昌的三大行宫并排而立,即是“三教融合”的最有力证明,与武当山保存至今的一块铜牌遥相呼应——铜牌上刻“尊称张三丰为三教祖师,他认为儒、释、道为正教,提倡三教合一”等字句。此外,三水当地每当子女上学开笔时也到文昌行宫拜祭,以祈求子女学习勤奋读书聪明。如今,这个传统在三水及周边地区仍有沿袭,芦苞一地更是崇文重教,胥江祖庙静静地守护着这些民俗、这些信仰。


当年6月,经中国道教协会、湖北道教协会、武当山道教协会、广东省道教协会的专家学者共同考证,认定胥江祖庙为中国“南武当”主体建筑,并于当年7月由武当山道教协会授予“南武当”牌匾。胥江祖庙武当行宫作为中国“南武当”主体建筑的身份得到重新认定,并重新融入“武当大文化圈”,历代武当山掌门寻找“南武当”的夙愿得以了却。


告别胥江祖庙,走出这个诗意时空的“任意门”,文昌行宫大门的一副对联尤能切中所思所想,所得所获:天地道光永灿,春秋文脉无穷。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