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科研诚信十大事件揭晓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组织发起的“2022年中国科研诚信十大事件” 评选活动揭晓。本次评选根据事件的标志性、重要性及年度代表性初步筛选出十五项2022年中国科研诚信事件。基于十五项事件,评价院发起网络投票活动,并将结合网络投票和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的评议,最终确定“2022年中国科研诚信十大事件”。具体名单如下:
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2年1月1日施行)
为了全面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三、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意见指出,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完善科技伦理体系,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有效防控科技伦理风险,不断推动科技向善、造福人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就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提出该意见。
四、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
2022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意见指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供需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坚实基础,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五、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门关于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
2022年9月14日,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科技部会同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二十二部门对《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进行了修订,并将修订后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正式印发。规则共七章五十三条,进一步规范了调查程序,提供了统一尺度,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了更具操作性的处理规则。
六、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2年多次公开通报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科技部会同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建立科研诚信案件通报机制,公开通报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强化警示教育,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自觉恪守诚信底线,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
七、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联席会议召开第四次会议
2022年3月25日,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高翔主持会议并讲话。教育部、科技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代表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还举行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举报系统(网站链接:www.cassrio.cn)启动仪式。
八、第五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召开
2022年11月2日,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协办第五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荆林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共同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高翔发表致辞。来自教育部、科技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部委以及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分别结合本单位工作情况围绕科研诚信和学科建设进行了主题发言。
九、中国科协全国学会联合发布《学术出版道德公约》
为进一步规范学术出版行为,中国科协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并在2月15日召开的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由211家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联名发布。《公约》聚焦学术论文发表全流程,倡议科研人员、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加强行为自律,确保论文发表真实可靠,破除“圈子”文化和利益纽带,确保出版过程客观公正。《公约》分四个部分:(1)遵守科研活动规范,确保研究成果真实可信;(2)恪守出版伦理道德,确保论文撰写诚信规范;(3)严守论文评审要求,确保出版过程客观公正;(4)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确保论文发表真实可靠。
十、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研诚信与负责任创新专委会成立
2022年9月21日,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研诚信与负责任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专委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论坛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2023年1月12日
2023-01-13 10:3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理解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充分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对铸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超越。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成为这一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同呼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亲近蓝天白云、河清岸绿、土净花香,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趋紧。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客观需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必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彰显了党的领袖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生态情怀、天下情怀。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一)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更加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
(二)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012年至2021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相当于少用标准煤约14亿吨,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2012年下降12.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25.5%,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并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过去1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
(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优良天数比例上升6.3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体。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约1/3行政村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建成首批国家公园,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种子库,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并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现两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督察全覆盖,并对6家中央企业和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督察,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排污许可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建立实施。制定修订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和行政法规,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五)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会议发布《昆明宣言》,提出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篇章。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展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肯定,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紧紧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重点任务举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一)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不动摇,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三)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强化陆海统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紧盯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等高风险领域,强化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监管措施,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五)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基础支撑。要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六)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要积极对外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让生态文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走向世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主动承担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积极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南南合作以及周边国家合作,共同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原载于2023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看展览迎兔年 过年气氛拉满
“过了腊八就是年”,兔年的春节,一天天地近了。近日,各大博物馆和展览馆也纷纷推出新年大展,比如:广东省博物馆的“年画里的中国”;广州海事博物馆的“荣归锦上:18世纪以来的法国丝绸”展及“乾坤戏场——潮州木雕藏品展”;珠江公园湾区书屋“得意忘形——黄战生新年作品展”等。在这浓浓的文化氛围中,一起走入兔年春节。
年画,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无论乡间居所还是都市丛林,无论院落还是塔楼,迎春之时,门侧的对联,门上的年画,与新绽的年花一样,总是少不了的“年味”。菜的香气氤氲,酒的意蕴绵长,在历久弥新的线条挥洒中,融化成难忘的人生情致,点染出一年里最温暖的几天。
年画,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2023年伊始,由广东省博物馆策划,整合和精选了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佛山市博物馆等十余家单位的年画收藏精品,推出了“年画里的中国”展览。展览展出300余件年画精品和年画印版,辅以年画制作工艺展示,从神祇、人物、风物、故事四个板块全面展示了蔚为大观的年画艺术。
《十子闹元宵》 杨家埠年画(来源:省博)
中国传统年画一般采用木版水印或半印半绘的方式制作,大都于佳节张贴,营造热闹祥和的氛围,同时也寄托祈求幸福安康的理想。年画的线条清晰,色彩明快,审美追求自成系统,一刀一刻,一笔一画饱含劳动人民专注、敬业、求精、革新的匠人精神。
“年画里的中国”展览现场
年画里有一个吉祥喜庆、热闹非凡的“神仙世界”,早期木版年画大多是“门神”“灶神”“钟馗”这样的年画经典。除此之外,百姓们喜爱的福禄寿喜财神像、祥禽瑞兽,也在展览中占有一席之地。而随着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传统节庆活动慢慢地从对神的关注转向人,更注重自身的生活与发展。
于是,一系列构思巧妙、寓意吉祥的人物年画出现。同时,反映节庆与风俗、农事与物候的风物年画蕴含着古人参悟自然、洞悉天地的智慧,以中国传统节日、百姓日常劳作、自然四时风景为题材,融入了节日习俗、农业丰收、民俗活动、时事新闻等内容。
还有很多年画有很强的故事性,我们不仅能观画艺之美,还能感神话之奇,体历史之重,品戏曲之妙。
“年画里的中国”展览同时还分设了一个露天“展览”——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将该展览加以转化,赶在春节前将其推送至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开展“行花街·睇年画”展演活动,并将在全省巡回展出。
展览信息
展期:2023年1月10日—3月29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
潮州木雕里的乾坤戏场
2023年1月10日,由广州海事博物馆与广州美术学院举办的“乾坤戏场——潮州木雕藏品展”在广州海事博物馆开幕。
潮州木雕展以广州美术学院馆藏的77件人物故事题材潮州金漆木雕藏品为依托,以“戏里春秋”“戏外人生”两大篇章为镜鉴,结合丰富多彩的静态与动态互动体验,在藏品与空间中构筑出一重重的“戏台”,向观众展示潮州木雕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妙趣横生的空间塑造艺术魅力,更反映潮汕地区丰富多彩的古今世情、生活百态与人文景观,为观众带来美的体验与启发,使之从中汲取艺术养分。
潮州木雕
作为祠庙建筑、家具装饰构件的潮州木雕,如同一个个微缩戏台。木雕匠人在其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戏文图像,将中国传统的人伦条理之美,与潮州木雕的器物精湛之美融为一体,连缀成一幅精彩纷呈的人世风景图卷。
展览上篇“戏里春秋”分为“开场好戏”“历史演义”“爱情传奇”“神仙道化”四个单元,“开场好戏”即为《五福连》,是潮剧中的开场戏,包括《唐明皇游月宫》《八仙庆寿》《仙姬送子》等五出,共同寓意着喜庆、吉祥和对美好愿景的盼望;“历史演义”取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故事,并以程式化的典型人物、典型动作与典型道具来塑造出精彩一幕……
展览下篇“戏外人生”分为“慎终追远”“诗礼传家”“雅正圆和”三个单元:“慎终追远”剖析潮汕人来自中原、远行海外的群体足迹;“诗礼传家”回溯“七贤进京”等历史典故;“雅正圆和”则体现了潮州木雕在“大团圆”的选题上与潮剧一致的美学气质。
展览不仅可以沉浸式体验漫步戏场的效果,还有大量的互动展项帮助观众了解展览主题。此外展览期间还将举行“素木逢金——潮州木雕贴金工艺体验”“厝边头尾看好戏——经典潮剧放映”“吉庆纳福——木雕版画拓印活动”,通过拓印、做花灯、刻印等形式,让观众感受浓浓的年味,参与其中并将作品带回家。
展览信息
展期:2023年1月10日—4月12日
地点:广州海事博物馆
“锦上”迎新春
2023年1月10日,由广州海事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主办的《荣归锦上:18世纪以来的法国丝绸》展在广州海事博物馆开幕。
《荣归锦上:18世纪以来的法国丝绸》现场展品
法国丝绸展甄选出共100余件/组展品,生动清晰地勾勒了法国丝绸18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彰显其工艺之精巧、风尚之蔚然,分为“法国丝绸概览”、“法国丝绸生产流程”、“法国丝绸品种”、“法国丝绸艺术风格”、“继承与创新”五大单元,以18世纪以来法国的丝织精品、设计稿、品牌产品等为展品,徐徐拼接出三百余年来法国丝绸历史演变及中国在其中的角色。展期从2023年1月10日持续到2023年4月15日。
法国丝绸展除了具代表性的法国丝织品,展览还注重揭秘整个丝绸织造流程,通过相关的工具设备、手稿书籍、辅助展品让复杂晦涩的技术变得亲近。为了增强临场感和体验感,展览对设计工作室、纺织作坊、凡尔赛宫廷场景进行复原,并通过古典音乐的烘托为观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法国丝绸的历史面貌,在展览助力下变得更加真实可触。展览还特别选取了广州海事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外销艺术品,并与法国丝织品纹样进行对照,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国流行的中国风与洛可可风格的源流。展览期间,广州海事博物馆还将邀请多位重量级嘉宾,推出多场围绕丝绸面料、丝织技术、时尚发展、中法交流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展览现场精妙设计的互动环节,也将丰富观众多感官体验。观众可通过亲手触摸面料、动手创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多维度参与互动。除此之外,“里昂设计师修炼记”“创意织造”等多场配套公共教育活动也会定期开展。
展览信息
展期:2023年1月10日—4月15日
地点:广州海事博物馆
瓷画里的“意”和“趣”
1月12日,“得意忘形——黄战生新年作品展”在珠江公园湾区书屋开展,共展出画家黄战生的九幅国画花鸟代表作和十余件别出心裁的陶瓷画系列作品。
与纸墨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画家黄战生,无论是绘画的载体,还是画作的内容本身,相较于形式,更重视“意”和“趣”的表达。本次展出的瓷画系列的尝试,正是黄战生“得意忘形”处。
黄战生作品
2010年,黄战生在广东画院以黄永玉为他题写的“散漫”为主题举办个展,他以中国画这一画种惊艳四座,其独具一家之风的水墨荷花受到艺术界高度评价,广东画院也因此聘他为签约画家。此后又在多地举办个人画展。
随着进入了退休年龄,卸下诸多杂务的画家黄战生玩心大起,不再拘泥于单一形式来表达他的艺术世界。黄战生先是与广州珐琅的非遗匠人合作,将自己的色墨艺术融入珐琅画,成为时尚感极强的非遗艺术品。接着他又开始“碰瓷”——把画画在景德镇瓷胎上。荷花、海棠乃至于梯田、山水、太湖石,在圆润洁白的立体瓷器上焕发出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釉彩更赋予了画面永不褪色的美。
贾卡织机龙头(来源:广州海事博物馆)
“常规的画法不好玩,在瓷胎上画,反而让我去摸索色墨怎么与不同材质、温度等因素巧妙融合,好玩、有趣,很容易上瘾。”黄战生向来喜欢收集好玩有趣的事物。在画画这件事上,黄战生从瓷画开始尝试更多的玩法,寻找更多承载他艺术志趣的可能,并且从生活中吸取一切可创作的元素。
例如黄战生谈到创作《天梯》系列时,有一次去逛商场,偶然经过一家专卖店,看到有几款瓷盘、烟灰缸的颜色搭配非常到位,于是立刻买下来回去参考。
好玩、有趣,是黄战生投身艺术的初心。“小时候,我经常到工艺厂玩,看见那些和我舅舅一样的画工们站立着,一只手插着裤兜,一只手拿着画笔,在蛋壳或者竹帘上潇洒作画,边画边吹着口哨,感觉帅呆了!”
正是因为这种性情,黄战生与黄永玉先生相交莫逆。黄永玉曾为黄战生的画集题名“散漫”二字,意寓形散而意漫,这既是黄永玉自己性情所好,也是黄战生的趣味所在,因此两人十分投契,互相引为忘年交。黄永玉还为他起名叫“茶生”,因为黄永玉见黄战生一坐下就喜喝茶,到北京拜访他也自带茶具,不愧是个嗜茶如命的潮汕人。
黄战生时常提及黄永玉先生九十多岁高龄依旧玩趣不减,“他总是不停地思考、创造、又再扬弃,因此他的一辈子活出了常人所远远不及的丰富和华彩”。
黄战生也自觉地以其为精神向导,表示自己“还没玩够”,要在这大千世界中寻找生活和艺术的更多玩法,继续“得意忘形”,一直乐此不疲。
展览信息
展期:2023年1月12日—2月11日
(10:00-18:00开放,逢周一闭馆,年初一初二不开放)
地点:珠江公园·湾区书屋(天河区金穗路900号)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