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高明区约10万师生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为进一步筑牢校园疫情防控屏障,3月16日至19日,高明区约10万师生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据了解,蓓蕾幼儿园、沧江中学、纪念中学等18所学校已于16日和17日完成在校师生全员核酸检测,18日开展在校师生全员核酸检测的学校包括沛明实验小学、泽英小学、西安实验小学、西安小学、石岐小学、德信实验学校共6所学校。
在德信实验学校,5个采样台均设在风雨亭,能在保持户外通风和学生不用日晒的情况下,避免人群聚集和排队动线交叉。学生们佩戴口罩手持纸质粤核酸码,在老师的指引下走向采样台,间隔一米排列等候。4条采样通道平稳有序,3小时内就完成了全校2100多名学生、教职工的核酸检测。
德信实验学校副校长谭伟泉介绍,在接到区教育局的动员通知后,该校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要求教师提前熟悉检测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并紧急布置核酸检测场地,还在现场模拟核酸检测采样工作,确保核酸检测工作有序高效。
此外,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后,德信实验学校已准备了2万多个口罩,按各班需求进行分发。同时,学校也明确了家长等候区、缓冲区、接送区、学生等候区的位置,实行校园封闭管理,师生员工进校门需佩戴口罩和检测体温,严禁校外无关人员、车辆进入校园。
在沛明实验小学,核酸检测点就设在风雨走廊。现场设置了4个采样台,学校近2000名师生,每10人为一组进行核酸采样。“17日晚收到检测工作通知后,我校立即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沛明实验小学副校长潘燕玲表示,到18日早上,学校再次召开班主任会议,明晰各教职工的工作职责。
潘燕玲介绍,沛明实验小学17日已将核酸检测信息转发到各家长群,收集学生的粤核酸码。近期也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思政大课堂等渠道持续加强防疫宣传。
高明区教育局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17日已召开全区校(园)长会议,对全区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作出周密部署,并带着“靠前指挥+督导暗检+业务指导”三位一体目标迅速下沉校园一线。区教育系统1500多名党员干部教师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以高效有序的工作态度投身到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中。此外,区教育局借助微信公众号发布倡议书,号召全区学生家长自觉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要求,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健康。
今年72岁的何伯是近几年回流南庄镇东村的老村民之一。“年纪越大,乡愁越浓,现在村里环境变美了,回来住感觉是真的‘回家’。”如今,何伯每天出门见老街坊新朋友,在公园闲聊、运动,养老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3年时间,在东村仅仅1.75平方公里的面积里,村民新修的房子就有180多间。
越来越多像何伯一样的村民回流,与东村近年来开展人居环境“三清三拆三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开展水环境治理、建设15分钟美丽宜居路线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分不开。
在2月25日,禅城区“美丽共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1年度红榜村出炉,东村榜上有名。环境实实在在地变好,不仅只表现在榜单上,而是村民清清楚楚看在眼里的。
环境美化提升的同时,村民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大家都更自觉地守护好这片属于大家的美丽家园。这一良性循环,正是东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顺利推进的秘诀。
以管理制度入手 一视同仁推“三清”
旧农村的常见环境卫生问题,如村道不平、房前屋后杂乱、村内水体有异味、公共厕所环境恶劣等问题,以前的东村也一个不少。以东村以前的公厕为例,用村民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急得受不了都不会去”。而相对应的,住在这样环境里的村民,也延续了车辆乱停放、杂物乱堆放、乱摆卖等陋习。
要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除了环境卫生整治,村民的思想也要“整治”,不然就是治标不治本。2018年,东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何礼彬及村委领导班子就定下“以环境提升带动村民素质提升”的思路,确保东村环境提升不走回头路。
当年年中起,东村结合爱国卫生运动、预防登革热等行动,在全村开展清理提升行动。紧接着,东村研究制定了《东村村人居环境管理规定》,配套制定环境卫生保洁、垃圾处理、公厕管理、常态长效管护等系列制度办法。
2019年初,这套制度派发至各村后正式实施,并从“三清三拆三整治”入手。一开始,难免遇到村民的抵触情绪。比如,在推进清理房前屋后杂物过程中,就有不少村民觉得“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摆的,为什么现在就不让摆了呢?”
在这个过程中,东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两委“分包到片”推进,在村子里逐片清理,对村民晓之以理,一视同仁。渐渐地,见到大家都开始清理,村民也自觉清理起来;在清理窝棚时也是用同样的方法,考虑到村民实际需要,东村在农田边增设了农具房,大家的农具有地方放了,自己建的窝棚也就愿意拆除了。
就是这样,村内的房前屋后整理干净了;农田、闲置地、河涌边有碍观瞻的窝棚也不见了;老旧危房旁,建设起了整齐的青砖围蔽;破败墙体、破旧门窗更换了,低矮楼房晾衣点规范了;村内的6个公共厕所摇身一变成了统一新中式风格的干净厕所。
环境卫生整洁了,村里瞬时“亮堂”了很多。来之不易的清洁整齐,让村民不由得分外珍惜这份劳动成果。这也意味着东村在环境提升上已经结结实实地走好了第一步。
见缝插针美化 打造美丽宜居线路
“村容整洁”搞好了,下一步就要升级到“生态宜居”。
东村地域面积约1.75 平方公里,共有7个村民小组,全村户籍人口约3500人,流动人口约8000人。占地面积不大,人口却不少。因此,东村房屋规划相对较密集,村里也没有较大的空地。
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美丽的农村环境?“我们决定充分利用好村内的每一寸地方,见缝插针搞好美化,融合东村的文化元素,用绣花功夫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何礼彬介绍,围绕这个思路,东村首先从盘活房前屋后闲置地入手,因地制宜完成36个“四小园”生态板块,同时在村内推进水上绿植浮岛建设,这样做不仅能治水,还能提升颜值,标本兼治,内外兼修。
这个过程中,东村还打造了一条15分钟美丽宜居线路。从新建设的中心公园为起始,走过两边铺设了绿植浮岛的涌边,每一个拐角转弯,都能邂逅一片小清新的小果园、花园;再向前,就是长达300米的墙绘街,画满了绿树、叶片、荷花、木棉花,通达各方的村道,红砖墙面上都贴上小陶艺花盆,而新中式的公共厕所,也成为了别致风景线……
这条长2.3公里的路线,贯穿了南街、东井、仁寿三个村民小组,成为了东村近年来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的缩影。15分钟美丽宜居线路打造后,吸引了周边村居来参观,至今东村共接待超过5000人次,向他们介绍了建设思路和经验。
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肯定,也让东村村民由衷感到自豪。环境变好、车位规划合理、物业管理完善、路网更加发达,让更多此前在外购置了商品房的村民纷纷回来定居。
“村里靓了,受益的是自己。大家也更愿意成为爱护、美化家园的一分子。”村民李女士说。事实上,这也体现了村民素质实实在在的提升。只有村民素质提升,才能让东村人居环境提升实现长效。
何礼彬透露,今年,该村的美丽宜居路线延伸也有新铺排,计划在原路线的基础上,通过中心公园为中转站,衔接延伸村委会牌坊和南街部分,新增约1.5公里路程。下一步,东村将继续坚持长效管理,不断细化完善制度,加强治理,解决人居环境痛点难点;在环境提升方面,将继续栽花植绿、打造水环境,并结合村里独特的陶艺剪纸文化,在美化村的同时,讲好东村故事。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