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闪耀大湾区夜空
2月5日晚8时,2023年广州南沙庆祝元宵焰火晚会暨无人机飞行表演在南沙灵山岛尖举行。绚丽的礼炮烟花从天而降,犹如星雨落下,10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幕上作画,向市民致以元宵祝福。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春开年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高质量发展冲锋号。
位于湾区之心的广州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肩负重要战略使命。以“玉兔献瑞贺元宵 火树银花耀湾区”为主题的焰火晚会不仅是一场节日欢庆,也在南沙这个展现新时代广州新气象的城市新核心区的夜空,以光影书画呼应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号召,掀开广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燃放烟花一直是元宵佳节表达美好祝愿的传统习俗。今年元宵,南沙这个快速成长的广州城市新核心区以现代融合传统的方式为市民朋友呈现独属于中国人的元宵节浪漫。晚会从晚上8时开始,全程45分钟左右,壮观的画面让现场观众惊呼大饱眼福。
2023年广州南沙元宵焰火晚会无人机表演
整场表演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进行的是无人机表演。1000架无人机编队在灵山岛尖上空整齐排开,以满月星空为布,以璀璨灯光为画笔,绘出“岭南春早,潮涌珠江”8个字。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珍惜春日时光,绝不坐等空想”……一段段话语在夜空中铺展开,映照着岭南大地奋发进取、力争上游的良好势头。“花城争春春来早,星辰大海向未来。”广州,正追随岭南春江潮涌,担起春天新使命,奔赴下一程星辰大海。
“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力争上游,赶超一流,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大局,应对变局,开创新局”……无人机组成一幕幕文字,正是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描绘的奋进蓝图,勉励人们“把手中的施工图转化为大地的实景画”。
随后,无人机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建筑群、木棉花——广州市市花、南沙明珠湾大桥、南沙城市形象logo等画面闪烁上空,让人们把目光投向南沙这片机遇之地。“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国家高规格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标注了南沙新的奋斗坐标和历史方位。“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南沙按照以上理念打造广州城市新核心区。2023年是《南沙方案》全面实施的关键一年,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南沙将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新引擎。最后,无人机慢慢转变可爱的兔子图案——玉兔献瑞,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动如脱兔、奋跃而上、竞展风流。
2023年广州南沙元宵焰火晚会烟花表演
随后,烟花表演分为《玉兔献瑞,国泰民安喜气新》《花城迎春,百业兴旺局面新》《立足湾区,幸福羊城筑梦新》《协同港澳,滨海新城气象新》《面向世界,开放门户活力新》五个篇章展开,68888发烟花礼炮汇聚绽放。轰鸣声不断,一颗颗烟火礼炮带着火星向天空飞去,霎时间夜空璀璨闪耀,五彩斑斓的烟花尽情绽放,犹如瀑布般化作星雨落下。在场的观众有的欢呼,有的许愿,有的拿起手机记录画面,还有的打起视频电话向亲朋好友分享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次的焰火晚会不仅让人感受到烟火气的回归,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很好的活动。”南沙老街坊李先生说。“很震撼!人勤春早,今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市民刘先生表示。
2月5日,中新广州知识城在九龙湖举办烟花表演
万千烟花为广大市民送上最真诚的新春祝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时代的广州南沙已大步踏上新征程;千重烟花浪潮的如虹气势,寓示着南沙将雄心筑梦、同心圆梦。礼花的爆响如战鼓齐鸣,又如冲锋号角,催南沙扬帆奋进新征程,豪情建功新时代!
珠江西航道岸上一处处工业遗产得以活化利用 老厂房“解锁”时尚新功能
钢铁厂、造船厂、造纸厂……珠江前航道的黄金十公里之外,后航道、西航道等外围岸线凭借开阔江面的水运优势,孕育出广州繁荣的近现代工业,奠定了华南地区制造业重镇的地位。岁月流金,曾经辉煌的老工厂随着“退二进三”的步伐逐渐撤出城区,留下尺度超然的车间、仓库,成为城市不可复制的工业遗产。
在珠江西航道左岸,始建于1934年的广东饮料厂,在年过古稀之际结束了西增路厂区的生产。经过升级改造,饮料厂旧址改造成原创元素创意园,历经沧桑、富有年代气息的老厂房也被活化利用起来,并迎来建筑师事务所、服装企业、电商企业等新入驻者,重现生机与活力……这个产出第一瓶“广氏菠萝啤”、为广州人留下经典味觉记忆的地方,燃起创意激情,再续昔日荣光。
啤酒厂变创意园 可见文物古树老建筑
由广东饮料厂旧址改造而来的原创元素创意园,拥有3栋文物建筑、1栋历史建筑、9棵树龄160年以上的古榕树,是文物、历史建筑、古树“三料”齐全的创意园。
日前,探访小分队走进这个将近90年历史的老厂区,一块刻有“广东饮料厂奠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的奠基石昭示着老厂区的厚重积淀。“你看石碑上的落款是当时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省建设厅长的名字,广东饮料厂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原创元素创意园联合党支部书记、奥益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小云说。
杜小云介绍,广东饮料厂是当时兴建的专门从事啤酒、汽水生产的省营企业,是当时华南地区第一家啤酒厂,也是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1975年,广东饮料厂改名为广州啤酒厂。2006年,广州啤酒厂停止了在西增路厂区的生产。2008年,厂区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广州市奥益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着手改造厂区。“由于靠近商圈,园区吸引了很多服装企业进驻,成了广州知名的服装、鞋帽、皮具、建筑设计及时尚创意的原创设计基地,也成了创新创业和工业历史遗存、文物保护利用的案例之一。”杜小云说。
原创元素创意园内的旋转楼梯成为网红打卡点
该园区由61幢旧厂房、车间、办公楼等功能不同的建筑组成。其中最早建成的建筑位于江边,这个红砖墙、坡屋顶的啤酒车间被称为“捷克楼”。“因为广东饮料厂最初的厂房设计、机器设备采购均由当时的捷克‘斯可达’公司承包,由捷克技术人员指导安装、管理。2016年,被专家认定为园区文物线索。”杜小云介绍。如今捷克楼内部空间被切割成类似现代办公室的隔间,从外面看,高大的车间体量,线条简洁的结构美感,依然引人注目。
当年的麦仓获新生 顶层蜕变“森林办公室”
在“捷克楼”对面,38米高的麦仓静静地坐落在珠江支流增埗河岸边,这也是园区制高点。12个混凝土圆筒仓顶上有一个58米×7.5米的长盒子空间,四壁白墙,两排高窗,简单粗犷。据了解,麦仓建于上世纪60年代,麦子通过水路运至岸边,自下而上输送到顶层储存,由地面的方形洞口泻入筒仓,取用时从下面打开即可。
10多年前,正为建筑事务所寻觅新址的建筑师蒋滢、何健翔来到广州啤酒厂,马上就被麦仓顶层吸引住。“这里有着代表过去工业时代的印记。”蒋滢说,他们要为老房子注入新生命,把事务所搬上麦仓顶层。“通过建筑梳理历史和文化记忆。”何健翔说。
原创元素创意园仍保留着当时用于储存小麦的麦仓
在升级改造时,工人剥开白色的墙面批荡和天花抹灰后,最初的红砖墙体和混凝土框架随之露出。老房子里的老器物都被保留下来,新介入的建筑材料仅有钢材、原木和玻璃,通往阁楼的钢楼梯特意保留颗粒感的天然纹理,不作矫饰。在设计时,建筑师打开了麦仓顶层望江一侧的部分墙面,透进阳光、江风,人们可以走到圆筒顶部的露台凭栏远眺,十分惬意。
“我们有一个很温情的想法,利用原有楼面通向筒仓的一系列洞口种植树木,室内的植物可以直接栽在地板上。高窗投射进来的阳光让绿叶在地面留下斑驳光影,建筑师穿梭在树林和光影中,可以说是‘麦仓顶层的森林办公室’。”蒋滢说。
钉子不能随便打 挂招牌也得量身定制
在探访原创元素创意园时,杜小云告诉记者,“孙科楼”租出去了。这是一座位于奠基石斜对面的二层别墅,相传孙科曾在此小住,因此得名。建筑外立面用意大利批荡技艺营造出“拉毛”的凹凸纹理,白墙黑窗,红柱绿瓦,榕树掩映,精致迷人。
“这是园区的三栋文物建筑之一,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杜小云说。记者此前探访时曾了解到,文物部门和园区共出资200多万元修缮的孙科楼处于空置状态,杜小云既希望建筑早日找到“好人家”,同时也坚持“文物宁愿空着也不能随便租出去”。“我们的修缮经过文物部门认真把关、专家论证,文物建筑本来面目得到恢复,企业进驻不能随意二次装修。”
广州不少工业遗产重获新生,展现新的面貌
后来,一家直播电商企业租下了“孙科楼”,租户希望在外墙钉上招牌。“这是文物建筑,钉子不能随便钉。”杜小云说。施工师傅经过再三研究后,量身定制了可以套在外飘窗台上的挂钩,把企业招牌挂上去。此外,为了保护建筑外立面,空调管道不能穿墙,只能在玻璃窗上开孔引出。
“文物建筑上采取的每个装修装饰动作都得是可逆的。”杜小云道出了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原则——可逆性。“这个二层连廊是当年的物料传送带,旁边的小广场上,曾经放着一个个金属啤酒桶,现在我们保留了一个。面向小广场的黄皮楼,我们叫它‘竹筋楼’,建于大炼钢时期,那时钢材紧张,部分钢筋采用了竹筋代替。”杜小云对工业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了如指掌。
“第一瓶广氏菠萝啤就是在这里生产的。”杜小云指着竹筋楼介绍。园区现在依然保留着啤酒加工的设备,金属罐排成一列,蒸汽中弥漫着浓郁麦香,“新鲜麦芽汁特别好喝”。走出门外,杜小云指着墙上的路牌说,每个路名都和园区的历史息息相关。“比如五条纵向道路以‘广啤一街至五街’命名,与之垂直的鼎铭路,得名于新中国成立前广东饮料厂最后一任厂长林鼎铭。据说林厂长曾留学德国,是个盲人,光靠闻气味就能辨别出啤酒的好坏。”
工业遗产为何集中分布珠江边?
沿着珠江支流增埗河一路南下,从西村、白鹅潭一直到白鹤洞和南石头,时至今日两岸依然矗立着体型庞大的厂房、仓库、油罐,这是广州工业遗产五大主要片区的其中之三。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广州的工业遗产呈现成片集中分布,主要分布在西村工业区、白鹅潭工业区、员村—赤岗工业区、白鹤洞—南石头工业区、黄埔工业区。
位于珠江畔的琶洲工美港现在是文创园区,有着380米的江岸线,改造前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金属加工厂生产场地
工业遗产集中分布于珠江边,这与工业生产的特点息息相关,又大又重的原材料和货物尤其适合通过船舶水运。其中,西村工业区包括水泥厂、啤酒厂等;白鹅潭工业区主要有洋行码头仓库区等;员村—赤岗工业区包括化工厂、纺织机械厂等;白鹤洞—南石头工业区包括钢铁厂、造船厂等;黄埔工业区则由船舶工业发展而来,集重化工业、船舶港口运输、机械制造于一体。
从发展阶段上看,广州近代的工业遗产数量较多,呈现阶段性密集分布。1911-1937年期间,工业迅速发展时期形成的遗产最多,集中出现在辛亥革命后的10年间,以民族工业创办和当时官办的工业遗产为主。在西村地区、西关地区、珠江航道沿岸地区原有工业遗产的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现代工业遗产拓展至芳村大道沿线、工业大道沿线、员村地区和赤岗地区。
专家观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
用好工业遗产的超常尺度
广州地处亚热带,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工业基础,依靠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成为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广州还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对外商贸港口,船舶制造业和港口贸易迅速发展。近现代工业遗产以轻工制造业和商贸相关产业见长,地域特色显著,比较突出的有造船、造纸、制糖、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水陆交通等。
工业生产是近现代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工业建筑和设施规模大、尺度超常、形象独特,这样的空间感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工业遗产因此成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广州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兴未艾,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案例,取得了一些成绩。受短期性政策和市场不成熟的制约,有的地方是将工业建筑改造成文化创意、商业服务建筑,将建筑外观改头换面,把建筑内部分隔成小空间分租。
目前,工业遗产的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增强对工业生产的工艺原理、专业设备和生产流程等的重视程度,充分展示和利用工业遗产的独特形象和异乎寻常的建筑空间,特别注意保留和利用这种超常尺度,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工业遗产的价值,有利于工业遗产价值的保护。
为了提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水平,郑力鹏建议从政策引导、遗产价值认知、决策对话平台三方面着力。一方面,出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政策,引导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朝着积极稳妥的方向发展,为建设单位创造前景可期、长期稳定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专业部门对工业遗产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价值评估,全面准确地揭示遗产价值和意义,明确保护的要求和改造利用的前提条件。不能仅着眼于工业遗产附着土地的价值利用,追求单一的经济价值,而是要尽量实现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的共生。此外,搭建一个决策、对话的平台,由业主、投资方、政府、地方管理、专家各方利益代表共同组成,成为法定的议事机构,各方诉求可以通过多轮沟通,形成共同决议,具有权威性、法定性和可执行性再去实施。
“崇明小菠菜”“崇明白萝卜”……在盒马鲜生等新零售商超购物时,消费者总能注意到包装上标注着“崇明”字样的蔬菜,它们比普通包装的蔬菜颜值更高,价格也相对更高。
差别在哪里?关键在于生命的源头——种子。种源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也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堪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芯片”。在崇明区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有一群人围绕小种子做大文章。他们的足迹遍布崇明每个村落田头,寻找过去数百年间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的种子,对退化中的传统蔬菜种源进行提纯复壮,选育适应现代耕种方式、产量高、更有商品性的特色农产品。同时,他们也不忘寻觅保留产量不高、性状不符合主流市场导向的“野性”种源,它们同样承载着未来培育农业新品种的希望。
种源农业不进则退
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这里不仅有适合红薯、芋艿等根茎类农作物生长的独特弱碱性砂质土壤,更将全国各地土壤中的种源一并带来,各具特色的蔬菜品种汇聚崇明。
在崇明区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站长黄志峰看来,崇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野外”,不存在原生种源。不过,由于崇明岛过去较为封闭,物种流通性弱,外来种源容易长期保存,退化灭绝的情况较岛外相对少,因此种源更为丰富。比如,崇明著名特产金瓜,其种源就并非崇明特产,而是外来种源经过好几代繁育才固定形成崇明特色品种。
种源特质并不是经久不变的。过去百年间,因农户们缺少严格规范的良种繁育制度,没有及时更换种子品种,加之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杂交蔬菜新品种引进种植的冲击,崇明大量种质资源逐步退化甚至流失。
崇明矮脚菠菜就是一例。蔬菜站技术科科长张宇介绍,最初的矮脚菠菜种源具有明显性状,但如果农民在种植时不注重防杂保纯,在矮脚小菠菜旁种了一片大菠菜,两片菜地里的花粉互相交换,就会导致种源杂交退化,性状也随之改变。
崇明特色蔬菜之一香酥芋对种植方式也很挑剔。芋头等根茎类植物不能重茬种植,若在同一片土地里连续种植两年,土壤中会滋生病菌感染植物根部,从而引起芋头枯萎,产量跟品质会大打折扣,最终种质退化,“因此芋艿需定期进行组培脱毒,才能保护、提升种质资源”。
另外,随着时代发展、耕种方式的变化,农民对种源的主观选择、优胜劣汰也是造成种质退化的因素。在张宇看来,大部分农民长期坚持结果导向,偏爱产量高、种起来省事的种子,对于种源出产何处、是杂交还是纯种,鲜少关心。比如,崇明金瓜,其种源是细丝小金瓜。自20世纪90年代起,消费市场对崇明金瓜的需求量大,为提高产量,不少农民将金瓜与南瓜混种,互相飞花授粉,将南瓜“个头大”的特性转移给金瓜,使其瓜型变大,瓜丝变粗。虽依然被称作“金瓜”,但早已丧失原本“小”“脆口”等性状,种质流失严重。
培育“好的”保留“野的”
如何唤醒古老的种源,使其更适合现代耕种技术,并赋予它们更好的品质、更高的商品性?提纯复壮,选育优质的种源,是提升种质的关键。
自2008年起,崇明蔬菜技术部门开展种源保存工作。崇明区农业农村委曾向全区发出过一则特殊的征集公告,目的是寻找崇明农家种植品种、名优特异品种、野生近缘种及国家濒危农作物种质资源。
不为人知的是,菜市场、农户自家的蔬菜摊才是“深藏功与名”的种源宝库。张宇说,蔬菜站的工作人员经常去菜市场调研,观察菜农们所卖蔬菜的性状特点,从而搜集种源。“看到有卖相特别的蔬果,我们会问农民种子哪里来的、种了多少年了,口感上有什么特点。”
收集、保存只是第一步。近年来,崇明区蔬菜站推进相关农业科创项目,设立专业组培室,聚焦崇明小菠菜、香酥芋等地方品种,创新开展提纯复壮、种苗脱毒等试验。
张宇说,提纯复壮是指在品种已发生混杂之后,使其恢复原有优良种性的补救办法。比如,经提纯复壮,崇明小菠菜的耕种效率大幅提高,口感、卖相也更好。此外,经过脱毒处理的崇明香酥芋与红心土豆,其无毒苗的第一代种子的产量也提高很多。
深耕脚下的土壤之外,崇明的种业专家也将目光投到更遥远的地域,去发掘新的种质资源。上海喆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丽晔很早就注意到,当前低品质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已成常态,而人们对健康生活与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具有高商品性的种源未来无限。
元宵将至,喆畋公司的草莓大棚里正值丰收,一颗颗粉中带白、香气浓郁的“白美莓2号”挂在藤蔓上,长势喜人,这是目前国内唯一有农业农村部新品种认证保护的菠萝莓品种。
陈丽晔介绍,“白美莓2号”以西藏高原野生草莓为母本改良而来。自2013年起,她和团队每年都跋涉千里,到高海拔地区,在湿凉的条件下寻找野生种质资源,经过选育、杂交、优化,最终筛选出有特色、适合市场需求和口味的新草莓品种。
保护种质资源,推进种业研究,其结果是要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赋予优质农业发展新动能。
在黄志峰看来,种源农业关注的对象并不局限于满足当下市场需求的“好品种”,某些“充满野性”的“不好”种源也需要被妥善保护,它们同样是未来培育新品种的希望。
因此,黄志峰将崇明种源农业的未来发展归于三方面:一是尽可能将全部种源留下;二要将崇明特色种源进行提纯复壮,使其达到市场标准;三是创新利用不同种源进行杂交,通过优质基因重组,不断筛选出有潜力的杂交新品种。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